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湖北省重点高中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1-湖北省重点高中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考试时间:2019年11月13日上午9:00~11:30试卷满分:300分★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考号、班级、姓名等填写在答题卡上。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3.填空题和解答题的作答: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I卷选择题(共14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24.古代的君王都有“谥号”,表现好的君王死后常常获得文、明、仁、康、宣等谥号。表现差的,则获得厉、炀、慜等谥号。这种制度大约出现于西周时期,秦始皇一度废除,汉朝又恢复了这一制度,并且严格对此实行。据此可知A.中国古代政治文化有君权制约传统B.谥号是对君王功过是非的评价C.谥号适应了君权加强的需要D.谥号在汉代以后发挥重大作用25.荀子日:“主好要,则百事详;主好详,则百事荒。”不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A.三省制的建立B.宰相制度的创立C.内阁制的建立D.朝议制度的建立26.陈独秀认为:“三纲之名词,虽不见经,其学说实质是孔教之本意”;有学者认为“虽不见经”,但见于“子”,在《韩非子·忠孝》一篇中说过这样一种说法:“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这说明A.“三纲”之说来源于法家学派B.陈独秀对孔教理解偏颇C.汉代儒学吸收了其他学派思想D.儒家与法家同源27.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地区的矿冶、造纸、纺织、陶瓷、造船等私营手工业部门后来居上,在社会生产中超过了官营手工业,居于主导地位。这反映了A.私营产品生产质量超过官营手工业B.封建政府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C.官营手工业走向衰落D.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2-28.研究18世纪中国物价、人口膨胀这些重大经济问题,难以避免会碰到一个十分荒谬的现象:一方面长期温和的通货膨胀的积累效应严重地削弱了国家的财力,使国计民生和吏治遭遇空前困扰;另一方面朝廷明知症结所在,却以权宜之计苟且敷衍。这种现象反映了A.通货膨胀导致了王朝衰落B.人口膨胀导致社会物价飞涨C.统治阶级拒绝经济改革D.统治者重视统治稳定29.1842年9月1日,也就是《南京条约》签字后的第三天,清朝谈判官员耆英向英方代表璞鼎查提出补充12项内容,其中第8条明确表示:此后英国商民如有与内地民交涉事件,应即明定章程,英商由英国办理,内民由内地惩办。这反映了A.长期锁国造成部分人的司法主权意识缺失B.通过出让国家主权来换取中英息争结好C.中国司法主权开始丧失完整性D.促进中国司法制度走向近代化30.1932年蒋介石在日记中曾写道:“‘法锡斯蒂’(法西斯)党之条件:一、国民性衰落;二、社会基础不固;三、宪政未上轨道;四、有特出之领袖。今日本国情皆不合此条件,故料日本军人组织此党徒乱其国,其失败必矣。”据此可推知蒋介石A.认为日本法西斯侵略必将走向失败B.力图在中国建立法西斯政党C.具有较强的政党政治观念D.客观分析了日本的国情31.雅典曾有一项法律,规定可以控告某人有“私心”,并依此定罪。所谓“私心”,就是对国家缺乏好感,梭伦立法甚至规定:“一个人如果在国内出现党派分裂时不参加任何一方,就要被剥夺选举权。”这反映出雅典A.公民意识在法律上的确认B.民主政治走向衰落C.城邦社会矛盾非常尖锐D.法律至上的特征32.启蒙思想家卢梭在《忏悔录》一书中讲到:“人类一旦成为理性的奴隶,和受神权摆布同样可悲。”这反映了卢梭A.背离了启蒙运动的宗旨B.力图摆脱宗教的束缚C.带有浪漫主义倾向D.科学诠释了启蒙思想33.1815年,英国政府为维护土地贵族的利益而颁布了《谷物法》,规定国内市场的小麦价格低于80先令时,禁止外国谷物输入,超过80先令即可自由进口。这意味着食品价格和工人工资将保持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发展B.推行贸易保护主义C.有利于英国工业品出口D.增强对欧洲大陆的影响34.有学者指出,新政的意义远远超出经济领域,也超过一定意义上的改革,不论提出者是否-3-意识到,它造成了资本主义的一次深刻变革或者是一种再生。其影响最为深远的是A.缓解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的不利影响B.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C.新政使美国避免了法西斯道路D.维护了美国自由企业制度35.法国画家雷诺阿曾说过:“自然之中,决无贫贱之分。在阳光底下,破败的茅屋可以看成与宫殿一样,高贵的皇帝和穷困的乞丐是平等的。”这种艺术观念导致他们在创作中全力以赴地描绘的是主观化了的客观事物。下列画作符合这一特征的是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60分)二、非选择题。(共160分。第36-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3-4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一)必考题。(共135分)41.(25分)全球海路的开辟大大提升了海路在世界贸易中的重要性,对世界产生重要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西班牙人开展跨太平洋“大帆船贸易”始于1565年,正值明朝政府开始推行开海贸易政策。西班牙政府每年都派遣满载美洲白银及商品的大帆船,从墨西哥驶往菲律宾马尼拉。这引起把银视为至宝的中国商人的兴趣,努力扩展对菲出口贸易。中国船队所载货物到达马尼拉,即被转装到待航墨西哥的大帆船上。大帆船把盛产白银的美洲和银价昂贵的中国联系在一起,使中国生产的生丝与丝绸大量运销于需求特别强大的美洲市场,西班牙人获得的贸易利润惊人。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渐成世界海上霸主,逐渐在世界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在自由贸易的世界大潮冲击下,以垄断为特色的“大帆船贸易”的地位急剧下降,绵延250年的太平洋“大帆船贸易”遂告终结。——摘编自张顺洪等著《明清时代的中国与世界》-4-材料二:地理大发现引爆了全球化。根据学者德科民(DeComyn)的统计,1571-1821年,从美洲运往马尼拉的银子共计4亿比索,其中的1/4-1/2流入中国。白银的流入,不仅使元之后历朝帝王屡次禁银的努力付诸东流,也使得中国经济加速货币化,无意间进入全球化搅拌之中。——徐瑾《白银帝国:一部新的中国货币史》材料三:从1920年到1933年,各国之间展开货币战、贸易战,使危机一发不可控制。各国货币金融缺乏一种协调机制,各国只根据本国经济决定货币政策,从来没有在国际货币制度和规则方面进行过合作和协商。在国际贸易中各国利益冲突不可避免,矛盾越来越大,两次世界大战都与贸易战有关。——编自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大帆船贸易”兴起的主要条件,归纳“大帆船贸易”的主要特点。(12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大帆船贸易”的影响。(9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对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启示。(4分)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时间简介1949年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次盛大阅兵。它奠定了新中国国庆阅兵的基础。受阅部队:海陆空三军。空军17架飞机从天安门上空飞行受阅,其中有4架携弹飞行防备空袭。1953年1953年国庆阅兵,是在抗美援朝胜利的情况下举行的。志愿军代表团受到热烈欢迎,在观礼台上特别引人注目,被称为最可爱的人。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部队和民兵代表11000多人接受了检阅,“喀秋莎”火箭炮闪亮登场。1960年1960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本着厉行节约、勤俭建国的方针。对国庆典礼制一度进行改革,实行“五年一小庆,十年一大庆,逢大庆举行阅兵。”1964年国防部颁布的军队列条令中,首次出现阅兵条款。后来。因“文革”影响等原因。连续24年没有举行国庆阅兵。1984年1984年国庆阅兵,是我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举行的一次盛大阅兵。人民解放军陆海空军、第二炮兵、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和首都民兵10370人组成42个地面方队、4个空中梯队接受了检阅。是建国以来规模最大、装备最新、机械化程-5-度最高的一次大阅兵。受阅部队的武器装备全部是国产现代化兵器。压轴的海军导弹部队方队、空军地空导弹部队方队和战略导弹部队方队尤为引人注目。其中战略导弹部队是首次向全世界亮相。1999年1999年10月1日举行的国庆50周年阅兵,被称为“世纪大阅兵”。人民解放军陆军、海军、空军、第二炮兵、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和民兵、预备役部队24000多人组成的42个地面方队和10个空中编队接受了检阅。42种大型装备。95%以上都是新型武器装备。而且绝大多数都是国产的。2009年2009年10月1日举行的国庆60周年阅兵,是新世纪新阶段我国举行的盛大阅兵。人民解放军陆海空军、第二炮兵、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和民兵、预备役部队8000多人组成的14个徒步方队、30个装备方队、12个空中梯队共56个方(梯)队接受检阅。近90%装备都是首次参阅。2015年2015年9月3日是我国首个法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2015年3月,全国“两会”最终确认中国将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举行阅兵式(这是中国首次在10月1日国庆节以外的日子举行阅兵式)。参阅部队从7大军区,海军、空军、第二炮兵、武警部队,解放军四总部直属单位抽组。阅兵装备方队展示的装备为国产现役主战装备,84%系首次展示。同时。这次阅兵还邀请有关国家军队派代表和方队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根据全国政协决定,把阅兵列为国家庆典的一项重要内容。请结合材料和所学的知识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角度自拟题目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逻辑严密、论据充分、表述清楚)(12分)(二)选考题。(共25分)4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近代中国的乡村教育改革是对传统教育的一次全面反省。建立西方式的新式教育成为改革的最重要内容,而以私塾等为代表的中国传统乡村教育组织或机构便被取缔或改造。然而,与中国传统教育具有较强依存关系的农民显然不会轻易改变和认同这种改革思路。在传统的乡村私塾里既可以识字,又可以学会写信、算账、对对子等最基本的技能,学会这些,对农民子弟来说就是掌握了谋生的本领;加之在传统中国做个读书人是一件颇为体面的事情,且不需要付出太多的时间和经济成本,农民们自然十分乐意。何况,农民对传统的私塾先生-6-具有一种特殊感情。塾师们在乡间除了教书,还往往兼营“阳宅阴宅及写契纸、排八字、算命、开药方子,一切中国大半民众所信仰着的东西、日常应用的东西,私塾先生他们都会”,这无形中加深了农民对塾师和私塾的依赖感和信任感。与此相对应,农民对西式的新式学堂的信赖感却并没有建立。乡村小学的教材,完全说些城里的东西,不合农村的需要。小学教师对待农民的态度又非常之不好,不但不是农民的帮助者,反而变成了农民所讨厌的人。其结果是,在近代中国的乡村教育改革中,精英和农民便分道扬镳了,这直接导致了农民在当时乡村教育改革中的缺席。近代中国乡村教育改革中农民的缺席,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消极后果:一方面,由于乡村教育改革缺乏农民的理解和支持,改革变得困难重重;另一方面,农民的“缺场”,使得农村教育改革缺少了应有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近代以后,随着教育改革的如火如荼,新式学堂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建立,改良或取缔私塾的改革也在同步进行。然而无法回避的事实是:普通民众对新式学堂的信任并未很好建立,许多地方甚至频繁发生毁学事件;私塾的改良或取缔也效果不佳,私塾仍在乡村拥有重要影响力,在有些地方甚至居于主导地位。——李琳琦《近代乡村教育改革的镜鉴》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概括传统的乡村私塾教育得以长期存在的原因。(9分)(2)据材料简述近代中国乡村教育改革中农民缺席的消极后果,并回答由此我们得到的启示。(6分)46.【战争与和平】(15分)材料: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发动太平洋战争。当日,日
本文标题:湖北省重点高中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3410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