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福建省三明一中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1-福建省三明一中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西汉武帝以侍中、尚书等组成内朝执掌国家决策大权,后又任命外戚卫青为大司马大将军,不但掌管全国军事,还进入内朝,参与政治决策,位在三公之上。武帝驾崩后,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身份正式作为内朝领袖执掌朝政。从此,外戚担任大司马大将军,掌控内朝成为西汉惯例。下列对这种制度理解正确是A.霍光以后三公被剥夺了相权B.大司马大将军掌握决策权,西汉政府从文人政府转变为军人政府C.大将军卫青进入内朝后,皇权受到严重威胁D.西汉后期内朝逐渐成为外戚专政工具【答案】D【解析】A材料无法体现;大司马大将军执掌朝政不能说明西汉政府是军人政府,B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大将军卫青进入内朝后,皇权受到严重威胁”,排除C;根据“任命外戚卫青为大司马大将军……参与政治决策,位在三公之上”“外戚担任大司马大将军,掌控内朝成为西汉惯例”,说明西汉后期内朝逐渐成为外戚专政的工具,故D正确。2.王毅《中国皇权制度研究》认为:“皇权为了维系自身权力的专制性,就必须创建出能够突破甚至凌驾于这类束缚力量之上的制度性手段,使皇帝能够通过亲自掌握这一秘书机构,从而对外朝常规官制体系施以强大的反制衡。”能印证此观点的史实A.三公九卿制B.内外朝制度C.三省六部制D.一省制【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使皇帝能够通过亲自掌握这一秘书机构,从而对外朝常规官制体系施以强大的反制衡”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为了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设立中朝,让身边的近臣参与重大问题的决策,以削弱以三公九卿为主的外朝,B项正确。ACD三项均属于中央常规官制,与题干中“皇帝能够通过亲自掌握这一秘书机构”不符,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B。点睛:解题本题的关键是理解题干信息“使皇帝能够通过亲自掌握这一秘书机构,从而对外-2-朝常规官制体系施以强大的反制衡”,结合汉武帝时期的中外朝制度即可得出答案。3.西汉初期,陆贾在其天人学说中,把阴阳家的“天人感应”说引入了进去;叔孙通等人把“礼”与形而上的“大一”“天地”“阴阳”“四时”联系在了一起;贾谊在其《新书·道德说》中则公开用《老子》的宇宙观作为其儒家道德论的依据。这表明,当时儒学A.具有成为汉代官方正统思想的趋向B.奠定了汉代新儒学的发展基础C.继承了先秦诸子思想的精华D.开始融合道家及阴阳家的学说【答案】D【解析】陆贾、叔孙通融合阴阳家的思想,贾谊引用《老子》的理论,这为董仲舒的新儒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故B正确;西汉初期实行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儒学并未成为汉代正统思想,故A错误;材料反映的内容也不全是先秦诸子思想的精华,故C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出这是儒家融合道家及阴阳家的学说的开始时期,故D错误。故选B。4.东汉末年初行州郡县三级制时,一州往往辖有十来个或七八个郡,每郡领十几个县不等。可是到了南北朝后期不少的州只辖一二个郡,一郡只辖二三个或一二个县。有的郡竟无县可领,有的仅存名目。出现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A.中央政府管理不力B.地方割据势力强大C.社会局势动荡不安D.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答案】C【解析】从州和县的关系变化来看,某些州竟然无县可领,说明地方形式变化较大,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年社会局势动荡,造成地方管理疏松,故C项正确;AB选项不是主要原因,故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经济重心南移,故D项排除。5.唐太宗时期规定,男20岁、女15岁为法定婚嫁年龄,“刺史、县令以下官人,若能使婚-3-姻及时,鳏寡数少,量准户口增多,以进考第”。这一规定A.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B.加强了对地方官员的监察C.扩大了唐朝的统治基础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中“男20岁、女15岁为法定婚嫁年龄”“能使婚姻及时,鳏寡数少,量准户口增多”反映了政府鼓励男女及早婚育,而且将之作为升官的依据,“以进考第”可以证明这一点。根据所学可知,其目的就是增加户口数量,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故答案为A项。B项,单纯的行政嘉奖并不等于纯粹的官员监督,排除;C项,能够获得政府嘉奖的对象是“刺史、县令以下官人”而非一般民众,这些人已然是唐王朝统治的社会基础,并不意味着唐朝的统治基础扩大,排除;D项,仅仅的行政嘉奖并不能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因而也就无法达到强化中央集权的政治目的,排除。【点睛】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6.费孝通认为,西洋的格局好比是一捆一捆扎得很清楚的柴,人们通常都属于若干人组成的团体。而我们则好比是将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而产生的一圈圈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的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这从侧面反映出A.西方文化注重个性凸显B.中国文化影响范围广大C.修齐治平的推及逻辑D.民主法治的哲学依据【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儒家思想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意在通过修身达到道德修养的高超,然后理家、治国、平天下。所有的活动都是以修身为基础的,相当于水面上波纹圈子的中心;理家、治国、平天下都是在修身基础上的推出去的社会影响力这个层层波纹。故材料反映了-4-修齐治平的推及逻辑,C项正确。材料中西洋“人们通常都属于若干人组成的团体”,这是在强调社会性,故A错。材料“一圈圈的波纹”说的是传播形式,而不是范围,故B项排除。D项民主法治的哲学依据与材料无关,故排除。点睛:此题难度较大,应该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人们通常都属于若干人组成的团体”“每个人都是他的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联系儒家思想的有关内容进行分析。7.清人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元杂剧“其句则采街谈巷议,即有时偶涉诗书,亦系耳根听熟之语,舌端调惯之文,虽出诗书,实与街谈巷议无别者”。这说明元代杂剧A.缺少精练的艺术特色B.为民间艺术家所创作C.实现了诗书的平民化D.具有浓厚的生活化特征【答案】D【解析】据材料“系耳根听熟之语,舌端调惯之文……实与街谈巷议无别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元代杂剧具有浓厚的世俗化、生活化特征,故D选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精练的艺术特色的问题,故A选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是否由民间艺术家所创作,故B选项错误;材料主旨是说明元代杂剧的生活化,不是诗书的平民化,故C选项错误。故选D。8.1978年,湖北随县一座战国时期大型贵族墓葬,出土了大量文物,特别是有象征天子权威的全套青铜编钟和九鼎八簋(gui)。经考证,墓主是曾国国君乙,故称“曾侯乙墓”。战国时期的其他诸侯墓中,也发现过编钟或九鼎。这些考古发现突出说明当时A.经济大发展使贵族陪葬品更加丰富B.物质的富足刺激了精神生活的需求C.青铜是当时财富和权势的主要象征D.森严的等级秩序遭到破坏【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着重强调“战国时期”“曾国国君乙”“其他诸侯墓”中发现“编钟”或“九鼎八簋”等“象征天子权威”之物。根据所学可知,以象征天子权威之物陪葬诸侯是不符合-5-周代礼乐制度的,表明战国时期天子与诸侯之间的等级秩序被破坏。故答案为D项。AB项,陪葬品丰富、刺激了精神生活需求的表述不是材料的主旨意思,材料强调的是诸侯墓中发现了象征天子权威之物的陪葬品,排除;C项,青铜是当时财富和权势的主要象征的表述明显是对材料的曲解,排除。【点睛】表明类选择题是高考中相对稳定的题型,该类选择题主要借用了“表明”或“说明”、“反映”、“旨在”、“体现”一词“相当肯定地显示”的含义。它要求考生获取材料中比较确切的信息,重点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试题的题干部分一般描述历史现象,考生需要根据所学知识,用简洁的语言准确、清楚地概括现象背后的历史结论。一般解题步骤有三步,第一步:概括材料的主体信息;第二步:联系选项,进行“等价转换”。“等价转换”是指第一步概括出的主体信息要与选项完全匹配;第三步:检验其他选项的正确性。9.韩非认为,君臣关系是利害矛盾。君主用官爵来换取人臣的死力,臣下为达到富贵目的,必然用死力来换取君主的官爵;君主计算臣所出力量的大小,臣也计算君主所出爵禄的高低,君臣之间犹如买卖关系。这反映了A.宗法血缘选官制度渐趋瓦解B.儒家伦理确立正统思想地位C.法家思想成为当时社会潮流D.君臣关系演变促进社会变革【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宗法制与分封制。材料信息“君主计算臣所出力量的大小,臣也计算君主所出爵禄的高低,君臣之间犹如买卖关系”体现了选官的依据是才能的高低,而在此之前的夏商周时期,选官的主要方式是依据宗族血缘而进行的分封,这反映了依据宗法制的世卿世禄制已经逐渐崩溃,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儒家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法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君臣关系对社会变革的作用,故D项错误。10.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主观看法,这被称为“春秋笔法”。对孔子这种做法认识正确的是A.其所作《春秋》不足为信-6-B.孔子力图废除分封制度C.是对“礼崩乐坏”的反应D.制约了当时的诸侯争霸【答案】C【解析】题干中既有“记述历史”的客观存在,也有“春秋笔法”的主观反映,不能片面判断《春秋》不足为信,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述及孔子关于分封制的看法,故B项错误;孔子生活在春秋晚期,分封制、宗法制等趋向崩溃,奴隶社会的原有秩序日益瓦解,包括孔子认可的一些“尊者、亲者、贤者”也都可能存在着部分缺点,从维护周礼的目的出发,孔子只能采用委婉的方式来记述,故C项正确;“制约诸侯争霸”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11.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䦆、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答案】B【解析】紧扣材料中“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可知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工具提高了精耕细作水平。A项的表述与题目中的信息“在秦、魏等国……出土……生铁铸造的农具”不符;C项中“必备品”的说法过于绝对,应排除;D项的表述从题目中无法看出,应排除。故B项的表述与题意相符。【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12.中世纪罗马教廷炮制了一个被称为《君士坦丁赠礼》的文件,并以此作为教皇权力的凭证。长期以来人们—直信以为真,1440年,学者瓦拉证明该文件是伪造的。这一个案反映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主要诉求是A.要求取消宗教B.否定教权主义解放人性C.抨击神学禁欲主义-7-D.批判一切权威崇尚理性【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君士坦丁赠礼》是教皇权力的凭证,但是瓦拉证明《君士坦丁赠礼》是伪造,说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否定教权主义,企图冲破教会神学思想束缚,号召人性解放,B项正确。题干强调反对教权主义不等于取消宗教,且A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题干强调反对教权主义,而没有体现抨击神学禁欲主义,排除C。理性是启蒙运动的核心,与题干无关,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B。13.17世纪末18世纪初,议会成为许多人升官发财的终南捷径,所以议员席位的价格也不断上涨。在一个地方,1689年8镑6先令8便士就可买得一个议员席位,但到1727年,一个伯爵为买一个议员席位却花了900镑。这反映出当时的英国A.君主立宪有名无实B.议会为贵族所控制C.封建地主地位下降D.议会权力得到增强【答案】D【解析】英国议会是限制君权体现民主的权力中心,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购买议员席位的价格上涨,不能反映出贵族控制议会,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有钱即可购买议员席位,不能反映出封建地主地位下降,故C项错误;议员席位价格上涨,人们愿意出高价购买反映出议会权力增强,故D项正确。14.宣德八年(1433年),提升安南(今越南)州
本文标题:福建省三明一中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3416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