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江苏省盐城市伍佑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期中试题(选修,含解析)
-1-盐城市伍佑中学2018-2019学年秋学期高二期中考试政治试题(选修)考试时间:100分钟总分:12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66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3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6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1.“推动哲学家前进的,决不像他们所想象的那样,只是纯粹思想的力量。恰恰相反,真正推动他们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日益迅猛的进步”。这一论断说明A.具体科学以哲学为基础B.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C.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D.哲学是“科学之科学”【答案】C【解析】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A项错误;“真正推动他们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日益迅猛的进步”是强调具体科学对哲学的推动作用,不是强调哲学对具体科学的作用,B项不选,C项正确;哲学是“科学之科学”的观点错误,D项不选,故本题答案应为C。【点睛】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科学家的研究活动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在某种世界观的指导下进行的。2.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曾说,我愿意用我所有的科技去换取和苏格拉底相处的一个下午。乔布斯愿意这样做,是因为A.具体科学和哲学相互影响B.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方法论指导C.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D.哲学是“玄幻之学”【答案】B【解析】【详解】“我愿意用我所有的科技去换取和苏格拉底相处的一个下午,”这句话突出哲学对具体科学的重要性,故B符合题意;选项AC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D错误,哲学不是-2-“玄幻之学”,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故本题答案为B。【点睛】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区别:①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②哲学则是对其进行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联系:①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3.下列成语正确反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的是A.掩耳盗铃B.望梅止渴C.画饼充饥D.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正确反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应是存在决定思维,掩耳盗铃和望梅止渴及画饼充饥都没有正确反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认为思维决定存在,故排除A、B、C。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认为存在决定思维。故D选项表述与题意相符。考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4.中国古代哲学家杨泉提出:“所以立天地者,水也。成天地者,气也。水土之气,升而为天”。下列与之相一致的观点是A.“天下万物之理不外乎吾心”B.“夫形于天地之间者,物也”C.“气之所聚,理即在焉,然理终为主”D.“物是观念的集合”【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有关知识。该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题干中的观点认为水、气是世界的本原,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B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坚-3-持了唯物主义,与题干观点一致,故B正确;天下万物之理不外乎吾心,属于唯心主义观点,故排除A;气之所聚,理即在焉,然理终为主,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故排除C;物是观念的集合,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故排除D。故选B。【点睛】唯物主义并不都是正确的,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与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虽然都坚持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但二者都有一定的局限性,都是不彻底的、非科学的,只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因而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5.2018年9月中旬,超强台风“山竹”如期而至。人类对天文现象的准确预报反映了哲学基本问题的A.思维与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B.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统一问题C.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关系问题D.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答案】D【解析】【详解】人类对天文现象的准确预报说明思维能正确认识存在,即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故D符合题意;选项AC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B错误,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对立的。故本题答案为D。【点睛】注意把握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这一知识点,这是一个常考点也是一个易错点,应引起考生的高度重视,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也就是思维能正确认识存在,一般材料中带有“揭示、发现、认识到、观察到等”一些标志性词语则表明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6.“没有景物,何来感情”与“没有感情,何来景物”两者的根本分歧是A.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B.是否承认客观世界的可知性C.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还是意识D.是否承认矛盾【答案】C【解析】【详解】“没有景物,何来感情”强调存在决定思维,认为存在是世界的本原,“没有感情,何来景物”强调思维决定存在,认为思维是世界的本原,故二者的根本分歧是承认世界的本-4-原是物质还是意识,故C符合题意;A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不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不符合题意;BD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答案为C。7.下列表述不能体现对哲学基本问题回答的是A.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B.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C.量力而行,尽力而为D.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答案】D【解析】此题考查哲学的基本问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解题时要准确理解材料并获取有效信息。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思维和存在谁决定谁的问题、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体现了存在决定思维,只回答了哲学基本问题一个方面的内容,故A不符合题意;“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只回答了哲学基本问题一个方面的内容,故B不符合题意;量力而行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尽力而为体现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C符合对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回答,故C正确;D体现了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是辩证法思想,但不是对哲学基本问题回答,故排除D。故选C。8.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要把握人类社会实践的深刻变化,把握当今世界的总体特征和时代精神。这说明A.新时代需要新的哲学取代马克思主义哲学B.马克思主义哲学应坚持与时俱进C.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已经完成D.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理和方法已经过时【答案】B【解析】【详解】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要把握人类社会实践的深刻变化,把握当今世界的总体特征和时代精神,这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应坚持与时俱进,做到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故B符合题意;A错误,错在“取代”;C错误,错在“已经完成”;D错误,错在“过时”。故本题答案为B。9.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即便是自然观上相当坚定的唯物主义者,一旦进入社会领域,-5-总是不可避免的陷入唯心主义。这是因为A.马克思哲学是真正的科学B.社会领域的客观性弱于自然领域C.他们没有看到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在自然观上是坚定的唯物主义者,但是进入社会领域很容易犯唯心主义错误,主观的以为人类社会是以人的意者为转移的,是一种历史唯心主义观点,之所以犯这样的错误是因为没有看到人类社会也是实践的,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人类社会的发展不是以人的意者为转移的,有其自身的规律,因此C符合题意;AD观点正确,但是没有回答犯历史唯心主义错误的原因,排除;社会与自然界一样也是客观的,B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考点:马克思主义哲学10.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是①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②实现了唯物辩证法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③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④科学地回答了物质世界的所有问题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答案】A【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是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实现了唯物辩证法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①②③项符合题意;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但不代表它能回答物质世界的所有问题,且这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④项错误;正确选项为A。【点睛】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首要和基本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就在于它坚持实践的观点,就在于它的全部理论都来自实践,又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的,就在于它是“改变世界”的科学,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6-11.“如果你无法成为山顶的轻松,那就做山谷的小树吧,如果你不能成为太阳,那你就成为一颗星星吧!”这段话告诉我们,选择人生奋斗目标应该A.从自身的实际出发B.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C.从自身的需要出发D.从自己的理想出发【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通过对名言、谚语、古文诗词等传统文化蕴含的哲理的理解,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如果你无法成为山顶的劲松,那就做山谷的小树吧;如果你不能成为太阳,那你就成为一颗星星吧!”这段话告诉我们,选择人生奋斗目标应该从自身的实际出发,A适合题意;其他选项均是唯心主义观点,排除。12.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几百年来,虽然不断发展,但其社会制度的性质始终是资本主义。这说明A.物质是运动的主体B.一成不变的事物是存在的C.静止是永恒的、无条件的D.事物在变化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相对静止的状态【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强调了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几百年来在不断发展,这体现了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但是,“其社会制度的性质始终是资本主义”,这体现了事物处于相对静止状态,即事物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事物在变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着相对静止的状态),D符合题意;A强调的是物质与运动的关系,与题意不符;B说法错误,一成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C说法错误,静止是暂时的,有条件的。所以本题选D。【点睛】理解运动与静止。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因而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但是,就物质的具体存在方式来说,它有静止的一面,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13.《坛经》记载,时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一。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慧能的这一观点-7-A.离开了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B.离开了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C.离开了意识谈物质的不可知论观点D.离开物质谈意识的精神万能论观点【答案】B【解析】【详解】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与存在方式,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不存在的。物质与运动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慧能的这一观点是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B适合题意;其它选项均不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点睛】物质的唯一特性与固有属性。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是从物质本质上讲的,是相对于人的意识、精神而言的。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指物质存在的状态是怎样的,是怎样存在的,或者说“客观实在”本身有哪些属性。14.毛泽东同志指出:“世界就是这样一个辩证法,又动又不动”。这告诉我们A.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绝对运动B.世界上的事物具有相对静止性C.世界上一切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D.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但就物质的具体存在形式而言,它又有静止的状态,有某种稳定的形式。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静止不是绝对的不运动,不是完全的静止,而是物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C适合题意。A、B是片面的;D说法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故本题答案选C。考点:运动与静止的关系15.有的人做事经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的人却相反,往往“事倍功半”,究其原因,主要在于-8-A.尊重和掌握规律程度不同B.各人的主观努力程度不同C.各人的机遇运气不同D.各人拥有的物质条件不同【
本文标题:江苏省盐城市伍佑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期中试题(选修,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3432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