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单元优化提升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1
-1-单元优化提升一、比较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的土地政策1.梭伦改革中规定贵族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使贵族的土地兼并受到制约,逐渐失去了扩展势力的物质基础。2.商鞅变法中“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度,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激发了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了秦国农业生产的发展。3.孝文帝改革中推行均田制,按一定标准,将国家掌握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均田制的实行,在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获得了无主荒地,提高了生产的积极性,推动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4.王安石变法中实行方田均税法,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核实每户占有土地的数量,按照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也不例外,这一措施增加了国家的田赋收入。[对应训练]1.王安石变法初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最终却失败了。如果从变法措施来看,导致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主要是()A.保甲法B.方田均税法C.农田水利法D.改革科举制度解析:选B。在王安石变法的内容中,方田均税法对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损害最大,因而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成为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二、对封建主义性质改革的总结封建主义性质的改革,目的是建立或巩固封建地主阶级政权。1.确立封建制度: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地主阶级所进行的促使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转变的一场改革运动。2.挽救危机、自我完善(1)王安石变法是北宋中期为挽救统治危机,封建统治阶级对其内部政策的调整。(2)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90年代由清朝地主阶级洋务派实行的学习西方先进军事和生-2-产技术的一场运动,就整体而言,是清政府为了应对内忧外患而在内政外交方针上所作出的调整。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发生在我国封建社会的初期和中期,洋务运动则发生在近代。它们的改革都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相联系,并对当时及以后的历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3)少数民族学习先进制度文化(兼有确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的性质),如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应训练]2.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的最大不同是()A.是否维护封建土地私有制B.是否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C.是否改变了社会性质D.是否实行了“重农抑商”政策解析:选C。商鞅变法确立了封建制度,改变了社会性质,而王安石变法是封建社会中期出现的改革,并没有改变社会性质。三、全面认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1.中国古代改革的规律性认识(1)从原因上看: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了达到某一政治目的,实现富国强兵;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地区后,吸收汉族的先进制度和文化,加快本民族的封建化进程;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2)从类型上看:可分为四种类型。促进旧社会形态向新社会形态的转化(如商鞅变法);奴隶社会内部富国强兵的改革(如管仲改革);封建社会内部调整统治政策的变法(如王安石变法);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和制度的改革(如北魏孝文帝改革)。(3)从性质上看:奴隶主贵族为实现富国强兵,达到某一政治目的而进行的军政改革;封建地主阶级为建立封建统治基础,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克服封建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而进行的政治变革;少数民族统治者为加快本民族封建化进程,吸收汉族先进制度和文化而进行的改革。2.决定改革成败的要素(1)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能否成功的根本原因。(2)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3)改革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有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4)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5)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3-3.改革的启示(1)改革须先从权贵中推行:从中国历史上改革的情况看,改革的阻力主要来自上层,要实行改革,必须首先统一上层的认识和立场,这就要造成强大的舆论。综观中国历史上的改革情况,人们反对改革的主要原因,一是囿于认识,二是羁于利益。二者又是互动的,由于认识短浅而羁于私利,由于羁于私利而认识短浅。变法必然伴随着一些利益调整,权贵们为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和未来利益,往往会竭力反对变法。(2)制定高明而可行的改革方案:改革方案是否可行,是改革能否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3)最高统治者必须有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决心:改革是一项极为复杂的工程,中间难免会出现矛盾、曲折和反复。国家最高统治者改革的决心如何,往往是改革成败的关键。(4)变法时机的选择要适宜:历史上的一些成功的改革者,都是顺应历史潮流,把握时机,适时进行改革的。如商鞅选择在“诸侯卑秦”,秦孝公感到“丑莫大焉”,决心继承先人之志,变法图强,下达求贤令之后,西行入秦,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悦,于是决定在秦国实行变法。变法在秦孝公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成功。(5)军事改革要系统运筹并周密施行:军事改革是国家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历史上有一些比较单纯的军事改革,例如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等,但大部分军事改革都是被纳入整个国家改革之中的,是国家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等都是如此。(6)改革者要有义无反顾、勇于献身的精神。[对应训练]3.王安石变法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值得品评的话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变法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②有些反对变法的人混入变法队伍,出现了用人失当的问题③新法的某些措施如保甲法加重了人民的负担④变法违背了历史发展的规律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选A。王安石变法因触动旧势力的利益而归于失败,为后世留下了许多有待品评的话题,例如变法中虽然重视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但是忽视了减轻人民负担;变法过程中用人失察,出现了新法危害百姓利益的事情。但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促进了社会发展,仍然是顺应历史发展规律的。■真题练———————————————————1.(2018·高考海南卷)材料710年,唐睿宗李旦登基,改年号为“景云”。其时,吐蕃、突厥、契丹等与唐关系紧张,以前采取的临时任命将领率兵出征的办法,已难以应对边境危机。景云二年,唐朝-4-派出河西节度使,募集军队,驻守河西走廊,“自此始有节度之号”。同年,改变以前朝廷临时遣使分“道”巡察地方的办法,设置十三道按察使,驻地相对固定,大多由所在地行政长官兼任,代表朝廷纠举、处理所在道的州、县官员违法乱纪行为,“风俗一变”。712年,唐玄宗正式即位,随后十余年间,节度使制度在边境地区广泛推行,十三道增为十五道。这些制度成为“开元盛世”的重要保证,也给唐玄宗晚年的政治动荡埋下了隐患。——摘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等(1)根据材料,说明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目的。(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影响。解析:(1)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目的,据材料“吐蕃、突厥、契丹等与唐关系紧张”“已难以应对边境危机”可得出,应对边防危机;据材料“代表朝廷纠举、处理所在道的州、县官员违法乱纪行为”可得出,整顿地方吏治。(2)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影响,据材料“派出河西节度使,募集军队,驻守河西走廊”,改变“以前采取的临时任命将领率兵出征的办法”可得出,形成新的边防体制;据材料“改变以前朝廷临时遣使分‘道’巡察地方的办法,设置十三道按察使,驻地相对固定,大多由所在地行政长官兼任”可得出,促进监察体制完善;据材料“这些制度成为‘开元盛世’的重要保证”可得出,促成“开元盛世”;据材料“也给唐玄宗晚年的政治动荡埋下了隐患”可得出,节度使掌握兵权成为“安史之乱”爆发的一个原因。答案:(1)目的:应对边防危机;整顿地方吏治。(2)影响:形成新的边防体制;促进监察体制完善;促成“开元盛世”;节度使掌握兵权成为“安史之乱”爆发的一个原因。2.(2015·高考福建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自祖宗承五代之乱……而又田制不立,田亩转易、丁口隐漏、兼并伪冒者未常考按,故赋入之利视古为薄……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方量毕,以地及色,参定肥瘠,而分五等,以定税则。——摘自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四《田赋考》材料二应将王安石变法置入唐宋变革的历史契机中考察。北宋处在中古田制瓦解,契约租佃经济确立的社会转型时期,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观念和文化理念等都有所改变……改革的成败得失,绝非改革者的执拗性格使然,也不能单从集团斗争上去寻找原因,必须深入到表面冲突下的时代潜流中去探究。——摘自李华瑞《王安石变法研究史》(1)材料一反映了王安石变法的哪项法令?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法实施的目的。(2)材料二中的“社会转型”在经济上有何表现?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安石改革成败得失必须“深入到表面冲突下的时代潜流中去探究”。解析:(1)第一小问结合材料“方量毕,以地及色,参定肥瘠”的信息作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赋税、财政收入、土地兼并等角度作答。(2)第一小问提取材料中“中古田制-5-瓦解,契约租佃经济确立”的信息作答;第二小问从王安石改革的背景、动机以及结果等角度说明。答案:(1)法令:方田均税法。目的:均摊赋税;增加财政收入;抑制土地兼并。(答对其中两点即可)(2)表现:旧田制瓦解,租佃经济确立。简析:长期以来遗留的弊端延续到北宋中期,各种社会矛盾交织;王安石试图扭转积贫积弱局面,契合时代要求;应将王安石变法成败得失置于唐宋变革的历史契机中考察。(答对其中两点即可)3.(2013·高考山东卷)宋人话本中很多故事涉及王安石变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啰,啰,王安石来!”鸡豕俱来就食。问其故,老妪曰: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妾本以桑麻为业,……今桑麻失利,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他,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据《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1)据材料,概括说明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2)研究王安石变法时,你如何看待宋人话本的史料价值。解析:(1)抓住材料关键信息归纳概括,如“立新法扰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民间怨恨新法”等。(2)注意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既要看到话本的史料价值,又要注意其可信度。答案:(1)免役法等新法加重了人民负担;用人不当,出现了官吏扰民现象;新法引起了民间不满。(2)话本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一定史料价值;话本属于文学作品,有艺术加工成分,须用其他史料印证。■自选练———————————————————1.(2019·湖北八校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禁军一兵之费,以衣粮、特支、郊赉通计,一岁约费钱五十千;厢军一兵之费,岁约三十千。通一百一十八万余人,一岁约费四千八百万缗。此其大较也。——摘编自(宋)蔡襄《养兵之费》材料二(宋)真宗咸平四年,有司言减天下冗吏十九万五千余人。所减者如此,未减者可知也……刘晏(唐朝人)以一千二百万贯供中原之兵而有余,今以三千六百万贯供川陕一军而不足。——摘编自(清)赵翼《廿二史札记》材料三臣谓宜令天下州郡,岁结群吏之课,必先疏其功过之状,则又以善恶深浅而相补除。第为三等,直云某人居某职事,能举其职,尝建立某功,事有利于民……其书过罚约此。凡郡县众吏,长吏亲书之,其守悴之成,则转运使、提点刑狱分校定之。逐部州郡设月-6-日期套集,上于二司……伏望朝廷慎选才识之士,以授考功之职,益曾其员。——摘编自(宋)张方平《刍荛论》(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2)材料三的主张与同期哪场改革的核心观点类似?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场改革失败的原因。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北宋时期“冗官”“冗兵”“冗费”的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其原因包括以下几点,其一,宋初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广设官职和大量养兵,造成冗官、冗兵、冗费;其二,边境民族矛盾尖锐,边患严峻加剧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单元优化提升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3435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