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四川省双流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1-四川省双流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1.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不仅上推到本族的先王、先公,还更进一步把本族来源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都自认是黄帝族的后裔。这主要反映出当时A.黄帝得到各族公认B.宗族观念逐渐强化C.民族认同逐渐加深D.世袭制度不断延续【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不仅上推到本族的先王、先公,还更进一步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可以看出,夏、商、周三族已经形成拥有同一祖先,都是黄帝族后裔的认识,民族认同感的逐渐加深,故C正确;黄帝得到各族公认说法绝对,A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拥有共同的先祖,体现的是民族认同,并未体现宗族观念逐渐强化和世袭制度的不断延续,故B和D项错误。2.分封制是西周宗法制度的主要内容之一。秦汉以后尽管郡县制成为国家的一项基本行政区划,但封国制度一直不同程度的以不同方式被历朝历代所保留。如西汉初年的郡国并行制和明朝初年的封国制。分封制存在反映了A.宗法观念根深蒂固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顺应当时统治需要D.统治阶级的个人喜好【答案】A【解析】【详解】分封制的分封基础是宗法制,是按照血缘关系进行分封的地方制度,分封制度的不断保留,说明传统宗法观念的根深蒂固,A正确;分封制下诸侯权力较大,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错误;分封制的实行不是顺应当时统治的需要,C错误;分封制的实行也不是统治者的个人喜好,D错误。-2-3.秦朝统一后,秦始皇巡游天下,采纳齐鲁儒生刻石颂德的建议,在齐、楚旧地七处刻石。下表是刻石部分内容。内容刻石名称“贵贱分明,男女礼顺,慎遵职事。昭隔内外,靡不清净”泰山刻石“大圣作治,建定法度”“普施明法,经纬天下”之罘刻石“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碣石刻石“防隔内外,禁止淫泆,男女絮(洁)诚”“妻为逃嫁,子不得母,咸化廉清”会稽刻石据表可知,秦朝A.以法治强化伦理观念B.注重社会行为规范的建设C.对齐楚旧地恩威并施D.以神权维护统治的合法性【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贵贱分明,男女礼顺,慎遵职事”“普施明法,经纬天下”“事各有序”“防隔内外,禁止淫泆”中可以看出,秦朝比较注重社会行为规范的建设,故B项正确;A项是只符合“之罘刻石”的内容,排除;材料没有反映出对齐楚旧地的措施,故C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神权,故D项排除。4.有学者根据已有文献和出土的汉简对西汉时期拥有六十亩土地的中等自耕农家庭收支进行了估算,如下表所示,据此可知,西汉时期年收入年支出粮食副业纺织生活生产租税其他-3-120石无统计10匹布口粮80石,食盐1.8石衣着5匹留种6石,饲料10石,农具7石田租4石赋敛11石祭祀、交往等6石7200钱4000钱7700钱1380钱946钱360钱总收入:11200钱总支出:10386钱A.自耕农生产技术非常落后B.自耕农税收负担极为沉重C.农业扩大再生产能力有限D.土地兼并得到了有效遇制【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图表信息可知,西汉时期拥有六十亩土地的中等自耕农家庭,在总收入减去总支出后仅剩814钱,由此可见农业扩大再生产能力有限,故C项正确;图表中没有体现生产技术的发展程度的数据,故A项错误。图表中体现出自耕农家庭收支的支出,但没有体现税收负担极为沉重,故B项错误;图表中的数据都是六十亩土地的中等自耕农家庭的收支情况,没有体现土地兼并情况,故D项错误。5.我国历代朝廷常常分割地方事权,将军事、民政、财政、司法诸权分授不同的官员并使之互不统属,各自平行隶属于中央的相应上级,以使其相互牵制。这一做法A.通过分散相权保障皇权独尊B.有助于统治者加强对地方的控制C.完善分权体制提高行政效率D.消除了地方势力膨胀割据的隐患【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分割地方事权、分授不同的官员并使之互不统属、各自平行隶属于中央的相应上级”可知统治者实行的是分化事权的做法,这一做法有助于统治者加强对地方的控制,-4-B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到削弱相权问题,A错误;据材料“分割地方事权、以使其相互牵制等信息可知,分权的目的是相互制约,不是为了提高行政效率,C错误;将地方的军、政、财等权分割,只是削弱地方割据的基础,地方势力膨胀割据的隐患是制度造成的,并不能消除,故D项错误。6.唐朝科举考试中,尚书省的考试统称“省试”或“礼部试”,其考生有两个来源,即生徒和乡贡。“生徒”是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官办学校)送往尚书省的应试者,“乡贡”是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的应试者。由此可知,唐朝的科举考试A.注重考试资格的公平性B.承认私学教育的合法性C.排除恩荫入仕的可能性D.封闭世家大族入仕途径【答案】B【解析】【详解】题干中说到考生来源包括来自于官办学校的,也包括“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的应试者”可知承认了私立教育的合法性,故B项正确;A项中的“公平性”不能体现;C项中的“恩荫”以及D中的“封闭了”都没有在题干中体现,A、C和D项排除。7.北宋政府对官民着装有着严格的规定,“其士农工商,诸行百户,衣装各有本色,不敢越外”,但到南宋时则普遍出现了“衣冠更易,有一等晚年后生,不体旧规”的现象。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工商业者的政治地位得到提高B.民众热衷于追逐奇装异服潮流C.理学盛行促进了社会思想解放D.社会经济发展冲击了等级秩序【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显示北宋时期官民的着装有严格的规定,南宋时期普遍出现“衣冠更易,不体旧规”的现象。主要原因是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人们等级观念的变化,体现在服饰变化上,故D项正确。古代封建社会一直厉行重农抑商政策,工商业者的地位十分低下,A错误;-5-民众热衷于追逐奇装异服潮流不是导致材料中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B错误;理学盛行是压抑人的个性需求,不会促进人的思想解放,C错误。8.宋朝建立以后,朝廷多次进行宫廷雅乐改革,以求“用乐以合《周礼》”,但均收效甚微。从北宋周敦颐到南宋朱熹,理学家们批评这些改革“求古乐太深”,而主张追求“古乐之意”,将音乐纳入心性修养和天理的范畴,赋予雅乐以新的内涵。这表明当时A.理学和心学的社会竞争加剧B.对音乐的理学化解释逐渐形成C.传统雅乐的思想资源被摈弃D.雅乐已经丧失社会和政治功能【答案】B【解析】【详解】宋朝进行宫廷雅乐改革的目的是发挥其特有的社会和政治功能,但复原古乐的改革均收效甚微,因此理学家主张追求“古乐之意”,将雅乐纳入理学范畴,对音乐进行理学化的解释,故选B。材料中关于雅乐改革的主张没有体现理学和心学的思想差异,不能表明理学和心学的竞争加剧,故排除A项。雅乐新的思想资源—理学思想主张直接回归儒家原典,是儒家思想的与时俱进,因而其传统思想资源并未被摒弃,故排除C项。不论朝廷的雅乐改革,还是理学家关于雅乐的主张,其目的都在于发挥雅乐的社会和政治功能,故排除D项。9.相较于程朱理学,王阳明提出“良知”说,反对教条主义的束缚。此外,他还提出了人人皆可为圣人的“成圣”论,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社会阶层的意识形态界限。据此可知,王阳明的心学A.摆脱儒学思想束缚B.彰显人的自我意识C.动摇社会等级观念D.批判君主专制统治【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王阳明的心学注重人的主观力量,人皆可为圣人的“成圣”论彰显的是人的自我意识,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心学本质上也是儒学;C选项错误,-6-心学维护了社会等级观念;D选项错误,心学并未批判君主专制。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10.戏曲刻本侧重故事情节再现的插图模式在明朝中后期的江南地区十分流行,由上图下文模式逐渐发展为单而大图或双而合式(见下图)据此可知,这一时期A.活字印刷得到广泛应用B.戏曲艺术发展臻于完善C.商业出版迎合市场需要D.市民文化成为社会主流【答案】C【解析】【详解】戏曲刻本侧重故事情节再现的插图模式迎合了市民阶层的大众化的阅读需求,故材料说明当时商业出版迎合市场需要,故C正确;插图模式突出图画内容,不能说明活字印刷得到广泛应用,故A排除;戏曲刻本的出版也不能说明戏曲艺术发展臻于完善,故B错误;材料没有将市民文化与其它文化形式比较,不能说明市民文化成为社会主流,故D错误。【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戏曲刻本插图模式与市民阶层大众化需求之间的关系,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此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11.下图为明代中期工商业城镇分布图。这一状况-7-A.导致了闭关锁国政策的废除B.标志着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C.促成了传统经济结构的剧变D.推动了区域贸易的迅速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图中信息显示,“这一状况”主要是指明代中期形成了一些专业化城镇,这些专业化城镇集中在东南沿海,经济功能突出,专业分工明确,且存在区域差异,彼此的需求必然促进区域贸易的发展,故选D项。明朝依然推行闭关锁国政策,故排除A项;经济重心南移在南宋已经完成,排除B项;传统经济结构剧变发生于鸦片战争后,故排除C项。【点睛】明清在江南市镇贸易中已出现市场专业化的趋向。清乾隆《嘉定县志》记:“布商盛于南翔,花商盛于罗店。至新泾镇凉鞋,安亭、黄渡镇蓝靛,亦为商贾所集”。特别是随着农民家庭手工业的发展和部分手工业专业户脱离农业,出现了手工业专业市镇。12.中国传统戏曲的脸谱,是演员面部化妆的一种程式。借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具有“寓褒贬、别善恶”的艺术,使观众能目视外表,窥其心胸。由此可知,戏曲脸谱艺术A.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B.标志着京剧艺术成熟C.注重人物的心理变化D.折射出社会伦理秩序【答案】A-8-【解析】【详解】脸谱具有“寓褒贬、别善恶”的艺术功能,使观众能目视外表,窥其心胸。据此可知,其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故A项正确;标志着京剧艺术成熟是同光十三绝的出现,B错误;材料主旨是观众借助脸谱特征可知人物性格,实现“寓褒贬,别善恶”,并不是注重人物的心理变化,C错误;戏曲脸谱艺术并不能折射出社会伦理秩序,D错误。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内经》、《难经》等经典医著成书,在其病理学说中,非常重视疾病与人体自然精神状态、生活状态以及外部环境,特别是气候变化的关系,确立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并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中医药的诊疗实践。战国时的扁鹊已能通过诊脉确定病人的病情,然后对症下菂。针灸疗法在汉唐时传到日本、朝鲜等国,后又相继传到阿拉伯和欧洲。隋代统治者鉏织太医博士巢元方等集俫编撰专门论述病因、病理的巨著《诸病源候论》。唐宋金时期,政府设立比较完善的医疗卫生行政机构,并多次颁发药典。——摘编自《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传统医学》材料二:1582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撰著《西国记法》,被认为是西方传入我国的第一部医学书籍。1796年,英国乡村医生琴纳在我国人逍术的启发下,发明了牛澶接种术,后由船医皮尔逊传入中国,扩大了西医在中国的影响。随着西方文化和科技大量传入中国,1890年,李鸿章在《万国药方》序言中提出“倘学者和中西之说而会其通以造至精极微之境,与医学岂曰小补!”从此,清政府派出留学生专门学习西医,并大量翻译西方医学书籍。1892年,清末名医唐容川旗帜鲜明地提出“中西医汇通”的口号,很快得到中医药界的认同与支持……1949年建国后国家强调中西医并重,倡导中西医结合。——摘编自《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传统医学》(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传统中医药学发展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西医汇通”的历史原因;简析我国中医药文化的当代价值。【答案】(1)特点:①历史悠久,理论体系独特完整;②脉诊和针灸免疫方面贡献突出;③医学专著不断出现:④政府的管理和支持:⑤医学思想影响国外。(2)历史原因:①传教士的作用(西学东渐的影响);②晚清西方文明的冲击,西方医学文化的传入:③多种形式的中西医学交流;④洋务运动的开展:⑤政府的支持和推动。-9-当代价值:①中医药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②中医中药至今仍在世界医学领域占有重要地位,扩大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③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提升文化自信。【解析】【详解】(1)特点,依据材料一“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内经
本文标题:四川省双流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3439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