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第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网上考试)试题(3.5)本试卷共5页。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本次考试为网上考试,请大家认真对待。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据《春秋》记载,在二百四十二年间鲁君朝贡周王3次,朝贡齐国11次,朝贡晋国20次,朝贡楚国2次。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是()A.分封制逐渐瓦解B.各诸侯国之间联系密切C.周天子成为“天下共主”D.周王未能实现高度集权2.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周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3.有学者统计,春秋时期鲁、晋、楚、宋、郑五国有史可稽的共85位主政者中,世族占92%,而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共计81位宰相中,本人属于本国公子或本国宗室、王公室姻亲者26位,与其他国家王公有亲者8人,共计只占总数的42%。此现象说明()A.王公数量大幅减少B.诸侯权力受到威胁C.宗法制度日趋衰落D.官僚政治完全确立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5.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负责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宗正负责皇室宗族事务等。这反映了古代中国政体的本质是()A.职分细化,各负其责B.化国为家,皇权至上C.选贤举能,唯才是用D.官员众多,政务繁杂6.学者朱子彦提出,汉武帝在位53年共任命丞相、御史大夫29人,他们]多数不是出自儒家,来自儒家的只占少数。这说明A.武帝采取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B.武帝对董仲舒思想主张仍有疑虑C.武帝采取外儒内法的治国方略D.儒学并非是中国的传统主流文化7.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人举场三十年,竞音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竞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C.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D.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8.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9.下表是17--19世纪西方传人中国的部分科技发明。据此可以推知2A明清时期科技停止发展B.西方科技已全面超越中国C.西方工业文明迅速传播D.明清社会危机已初现端倪10.雅典城邦对官员的管理有一整套的监察制度,“遴选出的官员在上任之前,要由五百人议事会和陪审法庭(人民法庭)对其进行资格审查;官员在卸任之时,还要经过陪审法庭的述职检查,这时若有公民就其任职行为提出指控,陪审法庭就会依法进行审理。”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A.贯彻了城邦主权在民的执政理念B.重视司法审判中程序性民主原则C.陪审法庭是专门的官员督查机构D.法律面前公民平等理念深入人心11.在《古代希腊民主政治》课上,老师叫学生查找课题中的“民主”一词。一位同学找到:中文“民主”一词最早出现于《尚书》:“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于成汤”。对这两个“民主”班上展开了激烈讨论,以下最合理的一项是()A.两个“民主”的意思基本一致,都是指人民能当家作主,享有充分的自由和权利B.老师所要求查找的“民主”是政治制度,学生找到的“民主”是古人的思想主张C.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希腊的古代等级社会中,民众都是没有任何民主和自由可言的D.学生找到的“民主”指的是最高统治者,课题中的“民主”之“民”是被统治者12.提米斯托克利战功卓著,亦是民主制最激进的支持者,却被政客煽动起来的雅典公民放逐。陶片放逐制无疑是民主选择和惩罚领导人的重要方式,在雅典因为宗教、道德和政治的理由经常使用。民主制天然有压制少数的倾向,专制则天然有压制多数的可能。这反映了A.雅典公民很容易被政客煽动B.直接民主易导致多数人的暴政C.陶片放逐制有利于防止专制D.民主制比专制更加具有优越性13.罗马共和国时期,平民和贵族展开了长达两个世纪的斗争,斗争的成就主要体现为其间所颁布的一系列法律,恩格斯曾评论说:“氏族贵族和平民不久便完全溶化在国家中了。”这一长期斗争的结果是A.贵族的特权被取消B.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C.公民与贵族法律上平等D.自由民获得相同的权利14.孟德斯鸠曾说:“意大利各民族成为罗马的公民以后,每一个城市便表现了它自己的特色……既然人们不过是由于一种特殊的法律上的规定才成为罗马公民的……因此人们就不再用和先前相同的眼光看待罗马……对罗马的依恋之情也不复存在了。”在孟德斯鸠看来,更多意大利人成为罗马公民()A.加剧了罗马社会矛盾B.扩大了罗马统治基础C.有利于罗马帝国统一D.导致罗马失去凝聚力15.乔治三世(英国君主,1760—1820年在位)统治时期,内阁名存实亡,政党被视为大逆不道……权力平衡的重心,在沃波尔内阁时,是由上院滑向下院,现在却是从议会滑向君主。这段材料反映出当时英国A.君主立宪制开始建立起来B.君主专制权力得以复辟C.政党政治发展遇到新契机D.资本主义发展尚不充分16.1880年7月法国政府规定:“凡1880年7月6日以前,因政治犯罪和因违反新闻法行为而被判刑者,一律赦免。”被赦免者既有巴黎公社的战士,也有君主派人士。这表明:在当时的法国3A.政府力图借助工人阶级确立共和制B.君主派重新获得对共和派的政治优势C.政府欲通过缓和社会矛盾巩固共和制D.左右两股政治力量严重危及共和制17.美国总统特朗普和英国首相约翰逊两位人物相同点说法正确的是A.都对议会负责B.都是政府首脑C.都可解散议会D.都有固定任期18.19世纪的英国历史学家阿克顿有一句名言:“妥协是政治的灵魂”。当代美国政治理论家罗伯特•达尔也曾说:“民主依赖妥协”。下列历史事件能说明此观点的是()①光荣革命②德意志帝国宪法③法国共和制的确立④美国1787年宪法。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19.1949年至1964年,中国15岁以上人口的文育率从80%下降到52%,实现了上亿人口脱盲。这一成就A.得益于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B.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育C.服务于社会主义改革的需要D.提高了中国人口的素质20.伽利略的好友、德国传教土邓玉函(1576一1630)曾写信给天文学家开普勒,告诉了他《尧典》中关于星辰的记录。开普勒还收到了大量中国古代关于日食的记录报告。邓玉丽的信与开普勒的评论于1630年发表,引起欧洲人的关注。据此可知A.西学东渐浪潮加快东西文化交流B.近代科学受益于中国传统文化C.中国文化奠定近代科学的基础D.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世界21.“中国历史与西方历史的会合结束了中国的闭关自守,使它越来越多地介入世界事务,乃至于到今天,在中国或西方发生的事情都会即时产生相互的影响。”这强调的是()A.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西方的主导性B.近代中国和世界的碰撞与融合C.中国按照西方模式向近代社会演变D.中国近代史是西学东渐的过程22.洪秀全尊奉“皇上帝”,自命为上帝之子下凡救世,认为其他一切偶像皆为妖魔。太平天国运动初期,太平军所到之处毁学宫、拆孔庙、查禁孔孟“妖书”;而在后期洪秀全则要求“学尧舜之孝弟忠信,尊孔孟之仁义道德”。太平天国运动由反孔到尊孔主要是因为A.拜上帝教不足以支撑其政权B.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战局出现逆转C.反孔受到传统士绅的抵制D.太平天国未能得到西方势力的支持23.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和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外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反映了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C.清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24.1898年,一份英文报纸报道:光绪皇帝已经遇害,“太后现在正维持着光绪名义上统治的滑稽剧,一到适当的时候,便公开宣布他的死讯”。这则报道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君主立宪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B.清政府加强排外活动力度C.列强寻找干涉中国内政的借口D.部分西方人赞同变法活动25.新文化运动期间,蔡元培聘请梁漱溟到北京大学自由讲授孔学,筹建“孔子哲学研究会”,倡导儒学复兴运动。这一做法A.阻碍了民主与科学思想的传播B.纠正了激进派的偏激做法C.试图恢复儒学的主流文化地位D.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题,共50分。26(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在世官制占统治地位的历史阶段,官职任定被限定于贵族范围内。察举制度创立之后,选官一般经现任官吏察访,然后向政府举荐予以任用。科举制则是通过考试选官,择优录用。4——摘编自黄留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述略》材料二清末新政前后,清政府开始设立经济特科取士;废除八股后,又采取学堂育才选才和留学生毕业录用等措施。到了北洋政府时期,受国内外诸种因素的影响,以强化文官立法为特点,中国近代文官制度进一步趋于完善。这些近代中国官员选任制度,具有许多值得总结和可供借鉴之处,并且在某些方面还显示出了其所特有的时代价值。——摘编自关学增《近代中国官员选任制度及其得失》材料三以1994年《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正式颁布为标志,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正式建立。该规定实施20年以来,一大批优秀人才陆续进入国家机关工作,为国家公务员队伍建设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摘编自韩达亮《当代中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浅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变化的趋势,并简析这些变化的积极作用。(9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初期中国官员选任制度变革的历史背景。(10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实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的意义。(6分)(1)趋势:选官范围不断扩大;选拔方式日益公平公正;评选标准从血缘趋向才能;选官形式地方到中央。积极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推动文化教育发展。(2)清政府统治危机的加深;科举制度无法适应改革需要;新式学堂的推广;留学潮的出现;民国政治的发展(中华民国建立);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工业化);西学东渐1分(3)意义:推动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有利于人才的选拔;有助于干部队伍的年轻化和专业化。27(12分).材料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丛书书名从“协和万邦”到“海内一统”——先秦的政治文明黄土与青铜——先秦的物质文明奠基与经典——先秦的精神文明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恢宏与古朴——秦汉魏晋南北朝的物质文明经世与玄思——秦汉魏晋南北朝的精神文明创新与再造——隋唐至明中叶的政治文明辉煌与成熟——隋唐至明中叶的物质文明鼎盛与革新——隋唐至明中叶的精神文明倾覆与再造——明中叶至辛亥革命的政治文明传承与新变——明中叶至辛亥革命的物质文明集成与转型——明中叶至辛亥革命的精神文明历史著作的书名往往可以勾勒出历史的发展面貌和基本线索。请在材料中任意选择一本著作,结合史实对其书名进行阐述。(要求:史论结合,阐述充分,逻辑清晰)528.(13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真正的法律乃是一种与自然相符合的正当理性,它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并且是不变而永恒的。罗马的法律和雅典的法律并不会不同,今天的法律和明天的法律也不会不同。法是一种自然权利,
本文标题: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第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网上考试)试题(3.5)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3453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