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广东省韶关市田家炳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3次周测试题(含解析)
-1-广东省韶关市田家炳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3次周测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只有一个最佳选项)1.孔子说:“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孟子说:“君有大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孔子和孟子都强调A.臣子必须绝对服从君主B.君臣要各安其位,各守其职C.臣子要为君主做出牺牲D.君臣的“离合伙以道是否相同为前提【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孔子认为,大臣以用正道事奉君主,如果君主不能达到这一点,宁可辞职不干。孟子认为国君有了重大的过失,大臣再三的劝说然而国君不听,那么就可以换掉国君。可见他们都认为君臣良好关系的前提是道相同,所以选D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春秋战国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2.荀子的政治思想是在人性恶的认识基础上建立的。他认为:人生而有各种欲望,性好利,因此人性恶;所以要改造人性,通过自我改造和社会改造,人皆可以为尧舜;社会改造在于强化礼法。这说明当时A.荀子在继承儒家思想基础上开创了法家学派B.战国时期出现思想学说相互融合的现象C.儒法并用逐渐成为统治者的治国思想D.儒家学派与法家学派之间结成了利益同盟【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A不对,荀子仍然属于儒家;C不对,儒法并用逐渐成为统治者的治国思想是在汉代;D不符合史实;荀子虽然属于儒家代表,但其“性恶论”与法家有相通之处,因此B符合题意。-2-考点:本题考查百家争鸣。点评: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产生了各种思想流派,如儒、法、道、墨等,他们著书讲学,互相论战,又彼此吸收融合,出现了学术上的繁荣景象,后世称为百家争鸣。3.《孟子·尽心》载:“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据此可知,孟子强调A.道德教化B.兴办教育C.克己复礼D.礼法并用【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材料的大意是:好的政令不如好的教育那样赢得民众。好的政令,百姓畏服;好的教育,百姓喜爱。好的政令得到百姓的财富,好的教育得到百姓的心。所以孟子强调的是道德教化的作用。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春秋战国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4.墨子主张“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反对“骨肉之亲无故富贵”。这表达了手工业者A.怀念“小国寡民”的社会B.要求提高政治地位的愿望C.要求建立政令统一的中央政权D.要求为新兴地主阶级选拔人才【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主要体现了作者“尚贤”的思想,主张任人唯贤,反对王公贵族的任人唯亲,墨子是小生产者,代表了平民的利益,希望提高自身政治地位,故B项正确;A项是道家思想;CD项是法家思想。所以答案选B。-3-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墨家思想【名师点睛】“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原因:①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代。②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正在形成。③政治上:分封制瓦解,新兴封建阶级正在形成。④文化上:礼贤下士,学在民间兴起,学术逐渐下移。⑤直接原因:不同阶级代表著书立说,形成“争鸣”局面。2、流派和主要代表:春秋战国时期,最主要的思想流派有道家、儒家、墨家和法家。3、意义:①“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②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4、影响:“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5.韩非子认为:“明君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动无非法。”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体现中央集权思想B.符合现代法治理念C.加强地方行政管理D.服务君主专制统治【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明君“使”其群臣,明君一定要驾驭群臣,使群臣完全服务于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所以,对此解读正确的就是“服务君主专制统治”。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韩非子-4-6.人类文明发展的终极目标: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先秦诸家思想中能分别体现这两种和谐的是A.道家、法家B.法家、墨家C.儒家、法家D.道家、儒家【答案】D【解析】注意限定信息“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结合所学可知,道家讲求顺应自然,这便会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儒家“仁”的思想分别体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因此道家和儒家的思想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点睛:本题考查百家争鸣,需要掌握道家和儒家的思想及其影响。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结合道家和儒家的思想解答即可。7.秦始皇“焚书坑儒”和汉武帝“诱导天下人读一种书”是秦亡汉兴的原因之一。这反映了汉武帝实行A.开明的文化政策B.相对自由的文化政策C.相对温和的文化政策D.严厉的文化政策【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焚书坑儒”和汉武帝“诱导天下人读一种书”都是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的文化政策,但相对于过于残酷的“焚书坑儒”政策,汉武帝“诱导天下人读一种书”是比较温和的,所以本题选C。8.“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故号为天子者,宜视天如父,事天以孝道也。号为诸侯者,宜谨视所侯奉之天子也。”这体现了董仲舒怎样的思想主张-5-A.“春秋大一统”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D.“君权神授”【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号为天子者,宣视天为父”等信息可知,皇帝的权力是神给的,具有天然的合理性,皇帝代表神在人间行使权力,管理人民,人民和诸侯都要服从天子的统治,这体现的是董仲舒的君权神授思想,D项正确。A项是指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高度统一,与题干君权神授思想无关,排除。B项是指排斥其他学派,不让它与儒学共同发展,与题干君权神授思想无关,排除。C项是指天意与人事的交感相应,认为天能影响人事、预示灾祥,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但与题干君权神授思想无关,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D。9.《史记·封禅书》记载了远古七十二君王的泰山之行,他们的“旅游”项目繁多,包括祭祀、巡狩、会盟、定大位、刻石记号。这些君王包括黄帝、炎帝、颛顼、帝喾、尧、舜、禹、汤等,特别是帝舜,在此朝会东方诸侯,并向八方遥望,意即照会四方诸侯,而四方诸侯也纷纷登上本方境内的高山,向泰山遥祭,这一行为叫“望秩山川”。这一行为背后昭示的是A.“大一统”理念B.天人感应思想C.民本仁政观念D.封建迷信思想【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在此朝会东方诸侯,并向八方遥望,意即照会四方诸侯,而四方诸侯也纷纷登上本方境内的高山,向泰山遥祭,这一行为叫‘望秩山川’”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行为其背后昭示的是“大一统”的理念,A正确;天人感应思想、民本仁政观念、封建迷信思想等三项内容与材料无关,排除BCD。所以选A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大一统”理念-6-10.董仲舒说:“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以类合之,天人一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他的这一思想主张A.糅合了法家的法治思想B.强调维护等级秩序的重要性C.宣扬天理为万物的本原D.意在约束君主的政治行为【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题干的意思为统治者如果不勤政爱民,上天就会降灾难,以谴告他,如果不悔改就会出现怪异,如果还不知道改,就会导致国家败亡,反映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所以选D考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天人感应11.下图为汉画像石“讲经图”,图片中的“经”应是:A.《佛经》B.《圣经》C.《五经》D.《道德经》【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汉画像石”可联系到西汉武帝时,实行“独尊儒术,罢黜百家”,儒学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讲经图”中的“经”指儒学经典,本题选C项。A为佛学,B为基督教经书,D为道家老子著作。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罢黜百-7-家,独尊儒术)。12.“竹林七贤”,所绘为魏末晋初的七位名士。他们“皆崇尚虚无,轻蔑礼法,纵酒昏酣,遗落世事”。竹林七贤的人生价值观和处世准则明显受到A.孔孟之道的影响B.老庄哲学的影响C.韩非思想的影响D.墨家学说的影响【答案】B【解析】解读图片和材料信息,可知竹林七贤在生活上不拘礼法,清静无为,聚众在竹林喝酒,纵歌狂放不羁,隐逸行乐。其人生价值观和处世准则明显受到老庄学说中“避世”思想的影响,故B项正确;A项注重礼节;C注重规范秩序;D项主张兼爱非攻。13.元代杂剧《窦娥冤》,通过窦娥含冤而死的故事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剧中窦娥死后,六月飞雪、楚州大旱。这种描写体现了A.佛教的因果循环B.法家的严刑峻法C.道家的无为而治D.儒家的天人感应【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窦娥死后,六月飞雪、楚州大旱”表明窦娥含冤而死,连上天也感到不公,降下灾祸,这体现了儒家的“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思想,因此选D。ABC在材料中都无从体现。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天人感应14.冯天瑜在《中华文化史》中写道:“明朝统治者曾一度以‘心学’为‘诋毁先儒’‘传习邪说’的‘向导’,而士子们则从王学中感悟到‘震霆启寐、烈耀破迷’的思想启蒙。”其主要原因是王阳明-8-A.否定孔孟权威B.否定“存天理,灭人欲”C.高扬人的主体地位D.强调知行合一【答案】C【解析】【详解】王阳明强调内心反省达到良知,突显了人的主体地位,带有人性觉醒的意味,为后来追求平等的早期启蒙思想家所利用和发展,故C正确;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是以儒学为基础,并未否定孔孟权威,排除A项;王阳明仍然要求人们克服私欲,以儒家伦理纲常规范行为,并未否定“明天理,去人欲”,排除B项;强调知行合一,并不具有思想启蒙的内容,且材料并没有强调知行合一,排除D项。15.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答案】C【解析】“孔孟之道”的核心是“仁”、“礼(等级秩序)”,程朱理学的最高范畴是天理即“仁”、“人伦”,所以“周孔之道”被“孔孟之道”取代的原因是程朱理学的推动,故选C。A项不是原因,B项“深入人心”太绝对,D项陆王心学是对程朱理学的发展,不能成为变化的原因。【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具体考查程朱理学。16.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自然是好,但“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重要的是先确立仁义这一根本。这位思想家可能是A.孔子B.董仲舒C.朱熹D.陆九渊【答案】D【解析】首先,要材料捕捉关键信息,明理、重要是先确立仁义这一根本,明理可知是理学有关,“仁义”指得是陆九渊所说的“本心”就是仁义之心,选项D符合题意;A选项是儒家学派的创始-9-人,题意的明理不符。董仲舒主张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选项与题意无关,C选项是认为要用外在手段来明理。【考点定位】宋明理学17.古诗云:“闻道西园春色深,急穿芒履去登临。千芭万蕊争红紫,谁识乾坤造化心。”诗人要从春意盎然中体会“天地生物之心”,与该主张一致的是A.人性本善B.格物致知C.心即理也D.致良知【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闻道西园春色深,急穿芒履去登临。千芭万蕊争红紫,谁识乾坤造化心。”反映了宋明理学“穷究事物道理,致使知性通达至极”的思想主张,因此选B。A项出自孟子思想,CD项都属于心学,不主张探究事物,都予以排除。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理学与心学18.张岱年、方克立在《中国文化概论》中指出:“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下面能够论证此观点的是A.
本文标题:广东省韶关市田家炳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3次周测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3496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