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湖滨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
-1-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湖滨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春秋战国时期,以家庭为组成单位,在小土地分散式经营中,通过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逐步形成了小农经济。小农经济的形成主要在于A.精耕细作农业的出现B.铁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C.集体耕作方式的破产D.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定【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小农经济属于生产关系要素,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生产力的进步,即铁犁牛耕的推广,选项B正确;精耕细作属于小农经济的特征,因此其不构成原因,排除A;小农经济以一家一户生产方式取代了集体耕作方式,因此选项C是小农经济出现后的结果,而非原因,排除;小农经济属于封建经济,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有助于小农经济发展,但是其不构成小农经济产生的原因,排除D。【点睛】解题关键是掌握小农经济属于生产关系要素,其产生根源是生产力进步,及铁犁牛耕的推动。2.这一时期,“工商食官”的规定渐被打破,独立于政府之外的商人阶级得以形成,其地位也得到提高。这一局面出现于A.商代B.西周C.春秋战国D.秦汉时期【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私商出现的历史时期是春秋战国,选项C正确;商周时期正值“工-2-商食官”制度繁荣时期,选项A、B排除;秦汉时期,尤其是汉代,私商已经很发达,不符合题干“出现于”限定,排除D。【点睛】解题关键是掌握古代商业发展脉络。3.商鞅在秦国变法时,首倡重农抑商,自秦以后的历代封建王朝都将此政策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加以推行。这次因为该政策A.消除了农商间的矛盾B.利于维护封建统治C.保证了国家财政税收D.旨在维护小农利益【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重农抑商政策维护小农利益,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选项B正确;选项A表述绝对,排除;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小农发展,但鉴于其是一种经济政策,不属于直接的税收政策,因此并不一定能保证国家财政税收,选项C排除;重农抑商政策通过保护小农发展来巩固统治,因此选项D不是这一政策的最终目的,排除。4.有人指出该犁结构完善,轻便灵巧,能够调节深浅和一牛牵引,在我国古代耕犁中是很进步的。该犁最初出现于A.西周B.战国C.西汉D.隋唐【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结构完善,轻便灵巧,能够调节深浅和一牛牵引”可知,这种犁是唐代的曲辕犁,选项D正确;西周时期尚未出现铁犁,排除A;战国、西汉时期的犁是二牛牵引,排除B、C。【点睛】解题关键是对材料关键信息“结构完善,轻便灵巧,能够调节深浅和一牛牵引”的解读。-3-5.古代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存在着一种独特的地区合作关系,即朝贡贸易制度,它以中国为中心,涵盖周边国家与地区。这一制度的实施A.使中国外贸渐趋萎缩B.意在获取经济效益C.不利于海外各国联系D.有助宣扬中国国威【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朝贡贸易重在政治效应,忽视经济利益,主张厚往薄来,选项D正确,选项B排除;朝贡贸易属于国家层面,类似于近代外交内容,其与外贸萎缩无关,选项A排除;朝贡贸易加强了中国和周边各国的关系,选项C排除。【点睛】解题关键是掌握朝贡贸易重在政治效应,忽视经济利益,主张厚往薄来。6.下表为不同史籍有关明代中后期同一现象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明代中后期出处江南沿海丝织业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明神宗实录》江西景德镇民营制瓷手工业“聚拥至万余人”《明神宗实录》浙东山区出现菁民“每年数百为群,赤手至各邑,依寮主为活,而受其值。”熊人霖《南荣集》A.民营手工业占主导B.抑商政策出现松动C.资本主义因素显现D.城镇商业呈现繁荣【答案】C-4-【解析】【详解】表格“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等信息反映了明代中后期出现了雇佣关系,这属于资本主义萌芽因素,选项C正确;材料并未对民营手工业和官营手工业进行对比,选项A排除;材料信息中未见抑商政策内容,排除B;材料中信息并未涉及工商业市镇发展情况,选项D排除。7.顺治年间和康熙初年,清廷一再下令禁止中国商人进行海外贸易,其意在A.打击沿海抗清斗争B.遏制西方势力进入C.限制商人势力发展D.维护广大农民利益【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顺治、康熙正值清初,东南沿海地区存在抗清势力,因此政府禁止中国商人海外贸易,选项A正确;当时西方势力尚未危及清政府统治,因此清政府并不将西方势力作为首要防备对象,选项B排除;限制商人势力应当是国内外贸易通行限制,材料仅仅限制海外贸易,说明其目的不在于限制上商人势力发展,选项C排除;选项D与题无关,排除。8.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前,清政府不允许私人资本企业创办。甲午战争后,民间开办企业获得了合法的地位。清政府这一改变的出发点是A.解决政府财政危机B.树立政府良好形象C.对抗列强经济渗透D.迎合民族资产阶级【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为解决财政危机放宽民间设厂规定,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选项A正确;选项B、C均不是其出发点,排除;清政府代表封建势力,不可能出现迎合民族资产阶级的情况,选项D排除。-5-【点睛】解题关键应该立足于清政府的视角,即政策的颁布首先是服务于统治需要,结合所学甲午战争战争赔款数量巨大,清政府为了缓解财政危机放宽了民间设厂规定。9.从1912年到1914年,新的私人资本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在中国涌现,出现了一个开设工厂的热潮。这一热潮的出现,主要得益于A.列强经济侵略放松B.提倡国货运动开展C.政府奖励发展实业D.大量实业团体涌现【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时间1912年至1914年,正处于民国初年,政府奖励发展实业,选项C正确;列前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是在一战期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选项A;1915年因反对“二十一条”国人掀起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选项B;实业团体涌现是实业发展的结果而非原因,选项D排除。10.据载,江苏宜兴“民国以来……新郎之戴顶履靴者仍属有之。然亦有喜学时髦,著大礼服,戴大礼帽,以示特别开通者”。这说明宜兴A.民众思想保守B.新旧婚俗观念对立C.婚俗变革剧烈D.社会风气渐趋开放【答案】D【解析】“新郎之戴顶履靴者”是属于旧时婚俗,“亦有喜学时髦,著大礼服,戴大礼帽,以示特别开通者”说明是新式婚俗,当时两种婚俗的同时并存,说明D符合题意;B与题意不符,故排除;A不能说明新式婚俗的存在,C的表达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C。11.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阐明了党的工业经济方针:没收官僚资本“归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所有”,对城乡资本主义成分既要容许其“存在及发展”又不能“任其泛滥”。这表明中国共产党A.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至城市-6-B.坚持新民主主义发展路线C.确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目标D.遵循孙中山民生主义主张【答案】B【解析】【详解】没收官僚资本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改造措施,说明此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路线,B正确;A不符合材料主旨信息;C是建国之后;孙中山民生主义主张是平均地权,节制资本等,不符合材料主旨,D错误。12.有人认为,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是一个完全可以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相媲美的历史壮举。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应是三大改造A.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B.确立了计划经济体制C.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D.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答案】D【解析】【详解】三大改造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3年开始,1956年完成,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选项D正确;国民经济恢复时间是1952年,与三大改造时间不符,排除A;计划经济体制确立是通过编制经济计划,同时根据计划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因此选项B排除;“一五”计划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选项C排除。【点睛】解题关键是掌握三大改造的内容及其实质。13.在实施“一五”计划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时,虽然中共领导人此前曾考虑过首先发展轻工业效果是否会更好些,但在当时的情况下,这种选择的可能性很快消失了。“当时的情况”是指A.不具备首先发展轻工业的基本条件B.优先发展重工业符合经济发展规律C.计划经济体制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D.冷战对峙格局下国家安全面临威胁-7-【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当时的情况”和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我国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而且面临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故优先发展重工业有利于维护国家安全,故D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不是不具备首先发展轻工业的基本条件,而是迫切需要发展重工业,维护国家安全,排除。优先发展重工业符合国情需要,而不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排除B。计划经济体制确立于三大改造完成,而“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是同时进行的,排除C。14.下图是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的相关数据。据表格内容可知,当时中国项目工业增值农业增值钢(万吨)粮食(亿吨)计划值14.7%4.3%4121.9完成值18%4.5%5351.95A.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完成B.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C.所定目标较为稳妥可靠D.建立起了完整的工业体系【答案】C【解析】【详解】由表格中工业增值和农业增值的比较,可以看出一五计划制定的目标符合当时的经济发展状况,故B项正确;1952年底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完成,故A项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出重工业的地位,故B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工业体系的建立,故D项排除。15.下表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农村流行口号。土地改革时期“劳动光荣”“发家致富”-8-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急进抢先”“社会主义有奔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争上游,敢出头”“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经济困难时期“吃饱肚子为先”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千遍万变不如(包产到户)一变”这反映出广大农民A.积极追求符合时代特点的美好愿景B.由衷拥护社会主义C.清醒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性D.坚决支持改革开放【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发家致富”“社会主义有奔头”“吃饱肚子为先”中可以看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农民积极追求符合时代特点的美好愿望,故A项正确;材料“劳动光荣”“发家致富”“吃饱肚子为先”没有体现出拥护社会主义,故B项排除;材料“跑步进入共产主义”说明C项说法错误,排除;改革开放不符合“20世纪五六十年代”社会状况,故D项排除。16.我国的开放首先是从经济领域开始的,是以经济开放为基础和重点,包括积极发展同其他各国在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这说明我国的开放A.格局初步形成B.采用渐进方式C.奉行平等互利D.具有全方位性【答案】D【解析】-9-【详解】根据题干可知,我国对外开放从经济领域开始,逐步扩展到科教文化方面,说明我国的开放具有全方位性,选项D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对外开放格局,选项A排除;渐进方式指的是开放区域不断扩大,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B;选项C与题无关,排除。17.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实施的对外开放大致可以划分为“试点探索”“扩大深化”“体制性开放”三个阶段。试点探索是指A.经济特区的创办B.沿海港口城市开放C.沿海开放区设立D.浦东的开发和开放【答案】A【解析】【详解】“试点探索”指的是开放初期,根据所学可知,我国的试点探索首先是创办经济特区,及将深圳、珠海、厦门、汕头作为经济特区实行开放,选项A正确;选项B、C、D属于对外开放扩大和深化阶段,排除。【点睛】解题关键是掌握我国对外开放的发展历程。18.1984年中央1号文件规定,土地承包期一般应在15年以上。1993年中央ll号文件规定,在原定的耕地承包期到期之后,再延长三十年不变,还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这反映出A.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发生质变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逐渐深化C.农业经济发展障碍得以消除D.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效果显著【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1993年中央ll号文件规定,在原定的耕地承包期到期之后,再延长三十年不变,还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信息可知,土地承包在原有承包期基础上再延长,还赋予农民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这些表明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本文标题: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湖滨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3505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