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选修)
-1-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选修)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合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西周青铜器上的铭文经常记载分封诸侯的指令,要求诸侯尊重当地原有的风俗习惯和法令制度。这表明分封制()A.有利于文化的整合B.吸收了当地的法令制度C.扩大了统治的疆域D.传播了西周的思想文化2.《国语·周语上》云:”夫先王之制,邦(王畿)内甸服(服事),邦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要服,戎狄荒服。”据此推断,西周时管辖“甸服”之地的是()A.周王B.诸侯王C.卿大夫D.士3.西周的诗篇描写有大量“千耦其耘”的劳动场景,到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五口之家,治百亩之田”的现象。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分封制崩溃B.铁犁牛耕的应用C.井田制瓦解D.水利工程的兴建4.战国时期的某诸侯国“以牛田”,变法改革,实力逐渐增强,后来相继攻灭其他各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持续数百年的战乱。观察下图,该诸侯国位于()-2-A.①B.②C.③D.④5.商周时期,学习诗、书、礼、乐知识是贵族阶级享有的特权;而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等代表人物中,既有士人阶层、小土地私有者,也有小手工业代表和农民代表。这种变化反映出()A.平民阶级逐渐觉醒B.儒学成为了主流思想C.私学取代官方教育D.政治新秩序构建完成6.有学者研究指出,儒家、道家非是“无生法”的解脱而是“生生法”的成全,儒家所强调的本心主体之自觉与道家注重的天地场域之自然,有利于我们克服现代化之后的困境。该观点旨在强调()A.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B.儒家“克己复礼”的自律C.百家争鸣能解决现代化困境D.道家“道法自然”的思想7.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子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材料表明孔子的基本治国主张是()A.“为政以德”B.“仁者爱人”C.“克己复礼”D.“天人感应”8.秦统一六国后对官吏实行严格的上计制度,即下级官员须定期把自己所辖范围的户籍、钱谷、刑狱狱状等汇编成册,呈送上级,报告治理状况。据此可知,这一制度旨在()A.完善选官制度B.增加政府收入C.强-3-化君主权力D.加强中央集权9.本来封建时代,在内管家称“宰”,出外做副官称“相”,所以照历史传统讲,宰相本来只是封建时代贵族私官之遗蜕。但正因如此,所以在秦汉时代的宰相,不但要管理国家政务,还要管理皇帝的家务。这反映出()A.秦汉的政治体制是先秦政治的延续B.宰相拥有至高无上的广泛权力C.中国古代政治具有家国一体的特征D.宰相职责是辅佐皇帝处理政务10.汉初,东方各地特别是楚、齐、赵地的文化传统仍有很大势力,东西方各地文化习俗的差异和冲突明显。为此汉政府在东部分封诸侯王,从俗而治;在西部沿用郡县制。这表明郡国并行制()A.加强了君主专制B.有利于边患问题的解决C.导致了国家分裂D.有利于新生政权的巩固11.汉初选任官吏,专择“木讷于文辞”的重厚长者,处事苛刻、欲求名声者概不录用。对下宽容大度,人有小过,辄加掩匿覆盖。这反映了西汉初期()A.追求稳定的时代诉求B.官僚体制繁琐而僵化C.秦朝政治体制被摒弃D.儒生的政治地位提高12.《汉书》记载,董仲舒在回答汉武帝策问时说:“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由此可见,董仲舒的主要思想是()A.君主要进行变革B.君主要实行仁政C.君主要知道自省D.君主要重视灾异-4-13.“在宰相制度的变革中,一个明显的趋势是宰相的人数增加,形成一种互相配合、互相制衡的集体权力,对皇权的制约有所加强”。以下最能体现这一趋势的是()A.秦朝三公九卿制B.汉朝郡国并行制C.唐朝三省六部制D.元朝的行省制度14.王安石在《山田久欲坼》诗中描述:“山田久欲坼,秋至尚求雨,妇女喜秋凉,踏车多笑语……龙骨已哑哑,田家真作苦。”诗中所描述的工具为()15.在朱熹等人影响下,南宋有相当多的通俗教育读本,如《劝孝文》、《劝学文》、《劝农文》、《谕俗文》等。这一现象反映出()A.理学思想世俗化的趋势B.儒学统治地位的确立C.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强化D.读书重学风尚的形成16.西周时期礼乐森严,祭礼、丧礼、朝观,皆是在席上行跪坐礼,放置于席上的饮食器皿如茶壶等,其造型一般是矮圆的。宋代“席地而坐”普遍被“垂足而坐”代替,茶壶等器皿的造型逐渐变得修长,把手也逐渐加大。这一变化反映了()A.商品经济推动私营手工业发展B.西周宗法制度逐渐瓦解C.手工业生产受到生活方式影响D.中央集权呈现强化趋势17.明永乐帝即位后,内阁开始参与机密事务,但诸可奏章并不经过内阁,一切批答皆出自皇帝。洪熙以后,阁权渐重,六部渐秉内阁之意行事,内阁逐渐成为执政的中枢。这表明明代内阁()A.已成为法定中枢机-5-构B.执掌机密事务的决策C.行政职权已有所变化D.性质发生根本性变化18.据记载明初“风尚诚朴”,“中产之家,前房必土墙茅盖”。到明代后期,“鄙为寒酸,贫者必用绸娟色衣”“日用会社婚葬,皆以俭省为耻”。这一变化反映了()A.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B.宋明理学正统地位动摇C.市民兴起瓦解等级秩序D.下层民众易染奢靡风气19.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松江一带“垦田凡二百万亩,大半植棉”,太仓等地“务本种稻者,不过十之二三,图利种花者则有十之七八”,嘉兴地区“物产直稻”却“每不能自给,待食于转输者十之三四”。这些现象反映出,当时江南地区()A.经济结构的变动B.城镇化进程的加快C.农业经济的衰退D.人地矛盾日益尖锐20.明代思想家李贽说,读孔子之书,而不拘泥于其书,要敢批评其书,说其未说之话,学仲尼之精神而不仿其形态。这表明李贽()A.反对尊崇孔子B.提倡独立思考C.反对专制皇权D.批判程朱理学21.清代潘耒盛赞顾炎武:“综贯百家,上下千载,详考其得失之故,而断之于心,笔之于书,朝章国典,民土风俗,元元本本,无不洞悉,其术足以匡世,其言足以救世,是谓通儒之学。”潘耒认为顾炎武()A.思想的社会影响广泛B.脱离了传统儒学的束缚C.具有求实批判的精神-6-D.传承了陆王心学的精髓22.普罗泰格拉认为,人其有至高无上的尊严和价值,国家治理好坏的标准,主要看它是否对人有利和符合人性。这反映出普罗泰格拉()A.首次承认了人的社会价值B.具有浓厚的人文主义情怀C.有意缓和古希腊阶级矛盾D.对人文主义已有新的认识23.苏格拉底认为:一个人只有真正地认识了自己,才能实现自己的本性,完成自己的使命,成为一个有德性的人。这说明他()A.强调个体的感受和自由B.研究的重点是社会秩序C.注重人的理性和价值D.主张人的品德高于一切24.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是作为对知识界的一种反映发展起来的”,具有人文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通过对古代作品的研究,在其中发现了建立更美好生活的准则。这些人文主义者()A.脱离了天主教会的控制B.以艺术形式宣传反宗教思想C.表达了强烈的世俗观念D.渴望建立一种新的政治生活25.马丁·路德曾经说过:“信徒和上帝,犹如两个相爱的恋人,他们之间不需要第三者。”下面能够体现马丁·路德这一宗教思想的是()A.因行称义B.神权高于教权C.人权至上D.信-7-仰得救二、材料解析题:结合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本部分共4题,共50分)。26.(12分)秦汉以来,选官制度的演变反映出官僚政治体制的日益完善。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在古代封建世袭,天子之子为天子,公之子为公,卿之子为卿,大夫之子为大夫,做官人有一定的血统……。但到秦汉时期便不同了。——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二汉武帝建立孝廉察举。同时设立太学,为五经博士设弟子50人。孝廉察举体现了“以德取人”的鲜明意向,在实际察举中,汉廷对吏能十分重视。东汉时孝廉都要经过吏员试用期才有资格被举至中央。顺帝时左雄改革察举制,使以举荐为主的察举制,开始向采用书面考试的科举制演化。——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材料三瓘以魏立九品,是权时之制,非经通之道,宜复古乡举里选。与太尉亮等上疏曰:“昔圣王崇贤,举善而教,用使朝廷德让,野无邪行。诚以闾伍之政,足以相检,询事考言,必得其善。……是以崇贤而俗益穆,黜恶而行弥笃……魏氏承颠覆之运……立九品之制,粗且为一时选用之本耳。……今除九品,则宜准古制,使朝臣共相举任,于出才之路既博,且可以厉进贤之公心,核在位之明暗,诚令典也。”——(唐)房玄龄等《晋书·卫瓘传》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概括先秦时期人才选拔的标准?(2分)(2)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选官的途径和标准?概括东汉选官标准的发展变化?(4分)(3)材料三中卫瓘关于选官方面的核心主张是什么?据材料三说明卫瓘认为“复古乡举里选”-8-的合理性?(5分)(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秦汉以来选官制度的演变对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1分)27.(12分)城市是一个众多因素复杂地结合在一起的有机整体,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推动城市职能发生变化。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坊市制主要表现为将住宅区和交易区严格分开,并用法律和制度对交易的地点进行严加控制。坊市都有封闭的垣墙围合,有专人负责坊门和市门管理。坊内不允许开设店铺进行商品买卖,市内也严禁列肆贩卖的商人留宿。《晋令》规定:“从垆肆者,皆不得宿肆上。”坊市的功能单一,只是作为商品交易空间,而无居住功能。唐代发生坊市中住人的情况,居住功能向坊市内渗透,坊市出现了功能复合的趋势。——摘编自冯兵《隋唐时期里坊制、坊市制与“市”的变迁》材料二隋唐时期,坊市制达到高度完善的同时,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严格的管理制度渐趋松弛,城市结构也必须不断变革以适应新的形势,逐步由封闭式的坊市结构向开放式的街市转变。中唐以后,扩大市场,突破旧的坊市分离制度的限制已成为不可遏制的趋势。到五代时,工商业已突破空间的限制,集中的市制濒于瓦解,临街设店铺已无法禁止,新的街巷规划体制的形成和不断完善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完成下列要求:-9-(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坊市制度中的“坊”和“市”分别指什么?这一制度出现的经济根源和政策背景分别是什么?(4分)(2)据材料一、二,归纳隋唐以来坊市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坊市制在宋代被全面打破的主要原因?(4分)(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坊市制的变迁折射出的城市功能的变化,并说明它的研究价值。(4分)28.(13分)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并不断修正完善。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原始儒学在孔子之后就有性善性恶之争。董仲舒向往的是一个完善和谐的大一统儒学体系,当然不能容忍这种争端的继续存在……他舍弃孟子和荀子的说法,他认为:人性有善恶之分。董仲舒对于荀子所赞同的只有荀子的教化思想,而与孟子一致的是把圣人看成善-10-的标本的思想。——屠承先、陈增岳《论董仲舒对原始儒学的改造和发展》材料二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马克垚《世界文明史》材料三如果一种思想成为拥有权力的意识形态而笼罩一切,这时,会有一些空洞的套话反复,这些话语不仅会常常写在书里而且会成为背诵的教条,甚至当作生活的金科玉律……我曾经相当注意明代和清朝初期,皇权运用普遍主义的真理观念对思想的垄断和遏制。——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导论》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指出董仲舒对原始儒学“人性论”思想的态度及修正后的“人性论”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董仲舒对原始儒学作出修正的理由?(4分)(2)据材料二概括“理学”的特点。并结合魏晋至唐宋之际思想界的状况,分析此时儒学走向“精微”的原因。(4分)(3)据材料三,明清之际中国的思想界出现了什么问题?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之际儒家思想有何新发展?(4分)-11-(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影响儒学生命
本文标题: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选修)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3532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