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湖南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1-湖南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时量90分钟,满分10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涂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1.春秋时期,郑国商人和政府约定:商人不背叛公家,公家不得干涉商人营业。这反映当时(A)A.商业经营的社会环境较为宽松B.工商食官制度得到进一步加强C.政府的商业经营政策完全放开D.商人可以和地方政府分庭抗礼2.下图是关于秦汉时期铁制农具的统计情况。该图客观上反映了这一时期(A)A.农业生产精耕细作特点B.官营手工冶铁业的发达C.冶铁业以生产农具为主D.铁器已得到全面的推广【解析】据材料铁农具包含“掘土工具、刨土工具、耕田工具等”体现的是农耕工具的多样化,分工细致,这反映了传统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故A项正确;材料描述铁农具数量而不是铁农具来源,故B项错误;材料仅仅反映铁器中农具的状况而没有反映其他铁器的情况,故C项错误;据材料铁制农具的数量,结合秦汉大一统人口众多可知铁器没有全面推广,故D项错误。3.汉朝时期逐渐形成宫省制度,中央政府官员分成中朝官(也称宫中官)、省内官(也称禁省官)和外朝官(也称外廷官)三大系统,汉武帝开始,宫中官、禁省官较多参与机要。这一变化(B)A.标志着古代官僚政治走向成熟B.揭示出解决君相矛盾的必然走向C.强调集体议决以防止大臣专权-2-D.有利于中枢权力体系的日趋完备【解析】它反映了秦汉时期为强化专制皇权,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皇帝不断地用左右近臣削夺外朝大臣的权力,待新的机构权势日重而有震主之威时,再用新的心腹近臣组成另一个机构。中外朝制度、三省的形成过程都是这样,明清时期内阁和军机处的出现也是如此。4.台湾学者许倬云说:“战国以来存在着强大的城市化与商业化进程,其中隐含的种种可能,在汉代帝国复杂的政治与社会演变中遭到了窒息。”这是因为汉代(C)A.始终实行严厉的抑商政策B.长期休养生息政策所致C.国家的经济集权日益加强D.土地兼并加剧社会动荡【解析】西汉前期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农工商业都得到一定程度发展,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在经济上实行盐铁专卖、收回铸币权等一系列抑制私商政策。5.右图为收藏于四川省博物馆的东汉画像砖《弋射收获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B)A.小农经济下生活的富足B.多元化的生产劳动状态C.精耕细作技术不断发展D.土地公有制下集体劳动【解析】图中整个画面分成上下两部分:上部弋射图,右为莲池,池内浮着莲叶,水中有鱼鸭遨游,空中有大雁飞行。下部为收获图,一人挑担提篮,三人俯身割穗,另外两人似在割草,整个画面,简洁分明,但所表现的内容十分丰富,而且将不同的空间自然地结合在一起。所表现的劳动场面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农牧渔都有反映,体现的是多元化劳动场景,故B项正确;图中无法体现小农生活的富足和精耕细作的特点,故A、C两项错误;图片也无法反映土地是公有还是私有,故D项错误。-3-6.唐代宗宝应年间,礼部侍郎杨绾上书皇帝曰:“进士者皆育当代之学而不通经史,明经者但记帖括。又投牒自举,非古先哲王侧席待贤之道。”并得到一批朝廷重臣附和,这说明(D)A.科举制促进了唐代诗歌繁荣兴盛B.科举取士有利于强化君主专制权力C.科举创立初期人才选拔功能有限D.新旧制度的更替有一个艰难的过程【解析】材料中杨绾认为科举制仅考时务、帖括,不能选拔真正的人才,且考生“投牒自举”(自己报名参加考试),这不是圣贤之道,否定考试的平等性、全民性和自主性,代表贵族官僚利益,实质上反映的是高踞社会上层的贵族官僚和处于社会中下层的寒门庶族的利益冲突。也说明相对公平的选才制度因打破了阀阅世族对政治资源的垄断,遭到抵制,说明新旧制度更替的艰巨性,D项正确。A、B两项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7.宋代田宅交易必须经过“立契”的法定程序,凡加盖官印的称为“红契”,表示官府确认,私下交易也很普遍,他们不加官印称为“白契”。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B)A.土地兼并受限B.土地政策的调整C.道德观念崩溃D.政府管理的松弛【解析】宋代改变隋唐以来实行的土地国有制,采取“不抑兼并”政策,因此土地交易频繁,国家为加强管理,承认土地的私有权,强调土地交易须“立契”,但是为逃避税收,导致“白契”现象普遍,故A、D两项错误;宋代理学兴起,重建人们道德价值观,故C项错误;材料中谈到的宋代“白契”现象普遍与宋代实行的“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有关,故选B项。8.两宋时期,雕版印刷有汴京、临安、成都、建阳(福建)四大中心。据史书记载形成了“以杭州为上,京师比岁雕版,殆不减杭州,但纸不佳”,“宋时蜀刻甲天下”“自宋到明六百年间,建阳书林擅天下之富”的局面。据此可知(B)A.毕昇改进印刷术促进了印刷中心形成B.印刷业的格局反映了经济中心南移趋势C.蜀刻甲天下推动了四川“交子”出现D.宋代重文轻武的政策促进了印刷业发展【解析】印刷业的兴起有赖于经济、文化、社会等各种条件的配合,所以印刷中心往往集中在造纸业发达、雕版材料充裕、文人荟萃、经济繁荣、人口稠密、书籍需求量大的地区。其格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经济发展趋势,而宋代四个中心有三个集中在南方,且质量数量上占据优势地位,而汴京更多因为政治中心的因素,故B项正确。A项毕昇发明的是活字印刷术,-4-C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且“交子”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商品经济发展,D项从材料中也无法得出结论。9.宋代王柏有言:“今之农与古之农异。秋成之时,百逋丛身,解偿之余,储积无几,往往负贩佣工以谋朝夕之赢者,比比皆是也。”这说明当时(D)A.社会风气日渐堕落B.士农工商四民界限被强化C.重农抑商政策瓦解D.农民经济构成走向多元化【解析】材料反映出宋代农民与古之农的差异体现在,农民在农闲时期从事手工业、商业的现象较为普遍,说明士农工商四民界限逐渐被打破,农民的经济收入来源趋向多元化。10.朱元璋曾敕谕天下巡检说:“朕设巡检于关津,扼要道,察奸伪,期在士民乐业,商旅无艰。”后又在私开矿业处所、商贾辐辏之地、民族交错地方、州县交边区域、流民往来集聚之处等增设巡检司。这表明,巡检司的设立(C)A.扩大了地方行政权力B.强化了市镇经济功能C.加强了基层社会治理D.有利于强化君主专制【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巡检司一般设于关津要道要地,归当地州县管辖,稽查无路引外出之人,缉拿奸细、截获脱逃军人及囚犯,打击走私,维护正常的商旅往来,维持地方治安等是设置巡检司的主要目的。因此没有体现扩大地方行政权力,更多是提出其政治功能而非经济功能,是明代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措施,因此,A、B、D三项错误。11.据明末学者张夑在《东西洋考·序》中记载当时福建月港:“隆庆元年,准贩东西二洋……(海)澄,水国也,贾杂半,走洋如适市,朝夕皆海供,酬酌皆夷产。”这说明(A)A.明朝对外政策调整推动海外贸易B.重农抑商政策并未得到真正实施C.海关税收成为明朝重要财政来源D.西学东渐丰富了沿海居民的生活【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明朝后期“海禁”开放,实行“隆庆开关”后福建月港民间对外贸易的频繁情况,A项符合题意。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C项在材料中都没有直接体现,D项西学东渐主要是科技文化的影响,均排除。12.有学者指出,明清徽商“一方面耗费巨额利润来促使自己缙绅化,另一方面又将大量财富抛向非生产领域,诸如购置族田、建祠、修家谱,以及提倡程朱理学”。该学者意在(C)A.说明徽商的政治地位得到提高-5-B.强调程朱理学对乡村渗透C.指出明清缺乏社会转型的动力D.描述明清徽商的豪奢生活【解析】材料表明徽商坚持“以末致富,以本守之”,坚持传统的儒家思想,没有涉及徽商政治地位提高问题,故A项错误;材料表明徽商坚持传统的儒家思想,没有强调程朱理学对乡村的渗透,故B项错误;徽商坚持“以末致富,以本守之”,坚持传统的儒家思想,表明社会转型动力不足,故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徽商的奢侈生活,只说了徽商的投资方向,故D项错误。13.19世纪末期,苏州地区商店里经常能见到诸如羽纱、法兰绒、玻璃等洋货,中产之家及上流社会享用洋货已成时尚,但是洋布进口量尚未超过全年销用棉布量的4%,穷苦的城乡居民都穿土布。这反映了该地区(A)A.自然经济的固守与抵抗B.民族工业发展十分艰难C.已完全被卷入世界市场D.居民消费能力普遍提高【解析】由材料“洋布进口量尚未超过全年销用棉布量的4%,穷苦的城乡居民都穿土布”可知,该地区仍以传统的自然经济为主,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该地区洋布与土布的销售状况,没有涉及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洋布进口量少,不能体现该地区完全被卷入世界市场,故C项错误;从材料中“穷苦的城乡居民都穿土布”不能体现出居民消费能力普遍提高,故D项错误。14.下图是光绪七年(1881年)二月发行的开平矿务局黄色横版股票。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股票实物图,依据图中的信息判断可知(C)(注:股票右侧记载:“开平矿务局,为给股票事案奉:直隶爵阁督部堂李,批准设局招商开采煤铁等矿,札饰筹办等因,当经本局议定先后招集股银壹百贰拾万两,分作壹万贰仟股,每股津平宝纹壹百两,一股至千股,皆可附搭。俟见煤之后,所得余利按股均分,其应付利银之日由局先为知照,凭折支付,今据送到股本,合给联票一纸,股折一扣,局章一本,收执须至股票者。”)-6-A.洋务运动民用企业资金充足B.洋务企业管理体系逐步完善C.洋务企业多途径解决融资之道D.洋务运动成功抵制了外资经济【解析】据注释和所学可知,洋务运动期间创办的开平矿务局是洋务派为了解决资金问题公开募股筹资的股份制企业,因此A项表述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其管理体系和经济状况,因此B、D两项也无法体现。15.1914年至1924年间,中国兴起了一轮新的实业投资热,这被史学家称为是继洋务运动后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这两次工业化浪潮(D)A.都体现了政府的主导作用B.都承担救亡图存的重任C.都推动了政治体制的变化D.都与外部国际环境有关【解析】洋务运动是清政府的自救运动,1914年至1924年间新的实业投资热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是政府主导的,故A项错误;洋务运动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政府统治,与承担救亡图存的重任不符,故B项错误;洋务运动根本目的还是维护清政府统治,没有进行政治体制变化,1914年至1924年期间,中国仍然是北洋军阀反动政府的统治,没有推动政治体制变化,故C项错误;洋务运动出现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汉族官僚为抵御外来侵略而实行的,1914年至1924年间新的实业投资热是列强忙于一战减少对华侵略促进的,故D项正确。16.据统计,抗战后到1943年底来延安的知识分子总共达四万余人,就文化程度而言,初中以上占71%,他们大致可以归为叛逆者、逃亡者、追随者三类人,其中许多人在此成为革命的骨干力量。这一现象说明(D)A.抗日根据地文化氛围浓厚B.边区政府社会结构更合理C.国统区文化专制丧失民心D.中共政治新气象得到认同【解析】延安时期,来到延安的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绝大多数是响应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抗日救亡的政治主张,或追寻理想信念以及对民主的政治的向往而来,故选D。17.1943年日本开始在华中占领区实施“对华新政策”:对“国策公司”进行调整,避免日方独占,中方亦平等对待;“发还”军管理工厂给华商资本家;改由汪伪政府组织“商统会”收购物质;废止“军票”,统一使用伪“中储券”,日本这一调整主要意图是(C)A.防止沦陷区物质流向抗日根据地B.打击国统区民族资本主义企业C.适应战争形势变化实现“现地自给”D.积极缓解国际社会的舆论压力【解析】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冻结日本资产,对日实行禁运,尤其是1942年中途岛-7-海战后,日本失去制海权,从第三国获得物质和原料更加困难,日本明确提出“大东亚共荣圈内的自给自足”,在此背景下,日本强调“促进中国官民积极的经济活动和对日协作”,有效获得占领区的战略物质,为此调整了对华经济政策,故选C。18.古罗马实行嫁妆婚姻制,并经历了“女儿出嫁给予嫁妆”从一种习俗变成法
本文标题:湖南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3534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