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河南省名校联盟2019届高三历史尖子生第六次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
-1-河南省名校联盟2019届高三历史尖子生第六次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口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战国初年,田氏在齐国夺取政权,于是“(卿大夫)田和迁齐康公于海上,使食一城,以奉其先祀”;卫国因国力衰弱,于周显王二十三年(公元前246年)“更贬一号曰侯,服属三晋(赵魏韩)。”上述史实表明,此时A.贵族集团退出了政治舞台B.诸侯分封秩序日益完善C.宗法观念的社会影响深刻D.政治统一进程明显加快【答案】C【解析】【详解】田氏代齐后仍使齐康公“奉其先祀”,被贬爵的卫国国君“服属三晋”,均可体现传统血缘宗法观念的影响,故C项正确;田氏和三晋均为贵族,他们掌握了原齐国和晋国的政治权力,A项错误;诸侯国政权更替和诸侯爵位变迁都能反映对周朝分封秩序的破坏,B项错误;田氏代齐和三家分晋无法直接体现统一趋势,D项错误。2.马王堆汉墓1号墓(西汉初长沙国垂相利仓妻子墓)出土遣策竹简312枚,逐件记载了随葬物品:用漆木质鼎盛放的羹,用竹b盛放的肉食品,用陶器盛放的酱和酒,用布囊盛放的-2-粮食,以及漆木器具、梳妆用品、丝织衣物、乐器等。据此可以推断,汉初A.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状况B.王国经济实力急剧膨胀C.社会追求奢华的物质生活D.豪强地主田庄经济繁荣【答案】A【解析】【详解】通过墓葬遣策竹简记载,我们可以了解到汉初主要的社会经济生产部门和产品,推断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故A项正确;随葬品规模主要反映墓主的身份地位,与王国经济实力没有必然联系,B项错误;马王堆汉墓是社会上层成员的墓葬,“奢华”不适用于整体社会生活,C项错误;“长沙国垂相”不一定是豪强地主,也无法体现田庄经济,D项错误。3.唐代诗人元棋为白(居易)诗作序:“二十年间,禁省、观寺、邮候(馆骤)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牛童、马走之口无不道。至于缮写模勒,炫卖于市井,或持以交酒茗者,处处皆是。”这反映出,唐朝后期A.世俗文学成为文化主导B.社会等级差别日渐消失C.现实主义文学广受欢迎D.儒学正统地位严重动摇【答案】C【解析】【详解】白居易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语言通俗易懂,内容反映现实,深受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喜爱,故C项正确;唐诗属于士文化,唐朝时世俗文学尚未成为“文化文导”,A项错误;“等级差别日渐消失”,不符合史实,B项错误;白居易的诗对社会各阶层影响广泛,与商品经济产生密切联系,但其体现的核心观念仍属于儒学范畴,D项错误。4.下表为18世纪后期中国对外贸易变化简表。这些变化说明-3-A.清政府海禁政策的松弛B.中国传统经济优势犹存C.清朝丧失海关自主权力D.中国外贸逐步转为入超【答案】B【解析】【详解】十八世纪后期,在清朝实行海禁政策的情况下,粤海关关税收入仍保持高速增长,说明在中外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其主要是因为传统自然经济仍占优势地位,国内市场对西方商品需求不大,故B项正确;清朝此时依然严格实行海禁政策,只保留广州一口通商,A项错误;清朝丧失海关自主权是在近代鸦片战争后,C项错误;随着鸦片贸易的发展,中国对外贸易逐步转为入超,与材料时间不符,D项错误。5.有学者指出:“晚清经商成了时髦,……虽然在公开的宣言中,商人只将自己从‘士农工商’提升到‘士商农工’,位列第二,但实质上他们早已自以为时代的中心而雄视天下了。”该学者旨在说明近代前期的中国A.民族经济获得独立发展B.封建自然经济彻底消亡C.近代商业成为经济主体D.传统经济结构遭受冲击【答案】D【解析】【详解】近代以来,中国被迫卷入世界市场,国内商品经济发展,商人集团力量增强,传统经济结构面临严重冲击,故D项正确;近代中国民族经济受到列强控制难以“独立发展”,A项错误;晚清自然经济不断瓦解,但其整体力量依然强大,并未“彻底消亡”,B项错误;农-4-业始终是晚清社会经济的主体,C项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晚清经商成了时髦”“他们早已自以为时代的中心而雄视天下了”,联系所学近代我国经济结构的变动的知识分析解答。6.下表为严复1895年所发部分文章简表。这些著述反映出此时A.变法维新思潮势不可挡B.民族危机已空前加深C.民主革命形势不断高涨D.君主立宪是必然选择【答案】B【解析】【详解】1895年初,甲午战争失败,日本势必扩大侵华权益,民族危机空前加深,这体现在严复文章中的“常病”、“练军实”、“卫民”等处,B项正确;表格无法体现严复文章的社会反响,A项错误;严复旨在宣扬变法维新,并不主张革命,C项错误;君主立宪的方案在实践中并未成功,不适合中国,D项错误。7.下图为1938年1月《救亡日报》上的一幅漫画—《粉碎敌人的离间》。它反映了-5-A.中华民族团结抗敌的坚强意志B.全民族抗战局面开始形成C.民族解放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D.国共两党政治分歧已消除【答案】A【解析】【详解】以“国共合作”为中心,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凝聚民族力量一致对外,集中反映出中华民族团结抗敌的坚强意志,A项正确;1937年9月国共合作,建立了全民族抗战,B项“开始”错误,排除;1938年1月尚处于战略防御阶段,C项错误;国共两党分别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政治分歧不可能完全“消除”,D项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938年1月”“国共合作”,联系所学我国的全民族抗战的知识分析解答。8.1978年10月,四川省将六家国有企业作为“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允许企业在完成国家计划的前提下,增加市场需要的产量;允许企业销售计划外物资和产品;扩大奖励基金数额,允许企业提取利润留成。几个月内,试点企业即取得了明显成绩。这些尝试A.深受农村承包责任制的影响B.开创了市场经济发展新时代C.推动了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D.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借鉴【答案】D【解析】【详解】四川在国有企业中进行“扩大企业自主权”的尝试,收到积极效果,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城市经济改革的逐步推进提供了经验借鉴,故D项正确;80年代初,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才确立,A项错误;1992年十四大后,我国着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B项错误;材料中改革尝试未改变企业性质,不涉及经济结构调整,C项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978年10月,四川省将六家国有企业作为‘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试点企业即取得了明显成绩”,联系所学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的背-6-景分析解答。9.古代雅典城邦主张“用体育锻炼出儿童健美的体格;用美育发展儿童的行为美、语言美;用德育剔除儿童心中的邪念,使他们具有坚强的意志和巨大的毅力;用智育使儿童获得真正有用的学问,成为身心既美且善,和谐发展的人。”该教育理念A.维护了贵族对教育的垄断B.提高了雅典所有民众的文化素养C.抑制了公民个人自由意识D.反映了民主政治对公民素养的要求【答案】D【解析】【详解】城邦强调儿童在体、美、德、智方面的和谐发展,有利于为城邦培养合格的参政公民,故D项正确;题干中的“儿童”,不仅仅局限于贵族子弟,A项错误;受教育权是城邦公民阶层享有的特殊权利,而不是所有人,B项错误;“个人自由”与城邦教育不冲突,也没有抑制个人自由意识,C项错误。10.美国独立战争期间,各州制定的宪法都附上了《权利法案》,其中列举了政府在任何借口下都不得侵犯的人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出版自由,请愿权利,陪审审判制,人身保护法,禁止建立常备军等。这表明,新生的美国A.采取了英国的政治体制B.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C.威胁了人民的基本权利D.采纳了联邦制的模式【答案】B【解析】【详解】各州宪法附上《权利法案》,旨在保护“人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体现了民主启蒙思想在美国的广泛影响,故B项正确;美国未采取英国的君主立宪政治体制,A项错误;宪法的规定是防范举措,为了防止出现“基本权利”遭受政府威胁,C项错误;独立战争后的1787-7-年制宪会议上,美国确立了联邦制,D项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其中列举了政府在任何借口下都不得侵犯的人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联系所学启蒙运动的内容和影响分析解答。11.在19世纪中期,受过教育的人虽然对牛顿宇宙说的起源及其验证知之甚少,但其理论却得到了公众的广泛认可,因为普通人仅仅在原理及逻辑层面上接受了牛顿惊人的伟大成就,并且宇宙说支持而非违背了人们所习惯的常识。这种现象表明A.只有大众接受的科学才有价值B.牛顿经典力学遭受学术界抵制C.政治民主化是科学发展的前提D.实用功能助推科学成果的普及【答案】D【解析】【详解】牛顿的宇宙说因支持人们的“常识”而为公众“广泛认可”,实用功能助推牛顿科学成果的普及,故D项正确;并非只有大众接受的科学才有价值,A项错误;“受过教育的人”、“知之甚少”,反映出牛顿科学成果的先进性,与“抵制”无关,B项错误;题干未涉及政治因素对科学文化的影响,C项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普通人仅仅在原理及逻辑层面上接受了牛顿惊人的伟大成就,并且宇宙说支持而非违背了人们所习惯的常识”,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12.1956年6月,西欧六国代表齐聚布鲁塞尔,讨论(欧洲)共同市场和原子能合作开发问题。英国首相麦克米伦拒绝六国邀请,他不想参加一个“六个国家,其中四个(法、荷、比、卢)是由我们从另两个(德、意)手中解放”的俱乐部。这反映了A.欧陆国家合作冲击了英国霸权B.欧洲经济一体化之路充满挑战C.历史纷争是区域合作主要障碍D.欧共体难以消弭成员内部矛盾【答案】B-8-【解析】【详解】西欧六国积极推进区域经济合作,英国以历史问题为由表示抵制,表明西欧经济一体化之路充满挑战,故B项正确;二战后,英国已丧失了世界霸权,A项错误;西欧六国并未因历史纷争而停止合作进程,C项错误;1967年,欧共体方才成立,D项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36一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3一4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一)必考题:共135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约翰逊总统尝试过用计划和项目管理改革政府。尼克松政府试行过目标管理。卡特总统签署1978年《文官制度改革法》,撤销文官委员会,新设人事管理总署、功绩制保护委员会、联邦劳工关系局执掌联邦人事管理权;简化对文官的处分和解雇程序;新设9200个“高级行政文官”职务;强化功绩制原则,实行功绩薪金制,将文官业绩考核结果与报酬挂钩。里根政府采纳格雷斯委员会建议,实施“改革1988计划”,试图采用预算控制减少行政开支,建立“小政府体制”,取得一定成效。里根政府期间,联邦雇员的人数减少了15%,政府开支的增长率从过去的14%下降至10%。——摘编自黄贤全、黄贤华《美国重塑政府运动》材料二1986年,邓小平连续四次谈政治体制改革。他先后指出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证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就会阻碍四个现代化的实现。政治体制改革总的目标是三条: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改革内容首先是要党政分开,要解决党如何领导的问题;第二个问题是权力下放,解决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问题;第三个是精简机构。1986年进一步提出,我们要讲民主,但不要搬用资产阶级的民主,不搞三权分立那一套。——摘编自蔡定剑《政治体制改革的历史与现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美国政治体制的变化,并说明其背景。(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政治体制变革的不同之处。(3)综合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时期中国政治体制变革的意义。-9-【答案】(1)变化:70年代前,扩大政府规模,强化政府职能;80年代,裁减政府人员,压缩政府职能。背景:二战后初期,凯恩斯主义盛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70年代,受石油危机影响,美国经济陷入“
本文标题:河南省名校联盟2019届高三历史尖子生第六次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3562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