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四川省宜宾四中2019届高三历史5月模拟试题(含解析)
-1-四川省宜宾四中2019届高三历史5月模拟试题(含解析)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48分)1.以下表中内容表明,礼乐制度在当时的主要社会功能是出处论述《礼记曲礼》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左传成公二年》惟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名以出信,信以守器,器以藏礼……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论语译注》天子八佾(佾yì,古时乐舞的行列)诸侯六佾、大夫四佾、士二佾。A.界定亲疏和传承礼仪B.明辨是非和确定等级C.教化思想和规范秩序D.歌功颂德和教化百姓【答案】C【解析】由《礼记》的记载可以得出,礼乐制度有利于人们明是非,变亲疏,《左转》记载表明礼乐制度有利于人的诚信,即规范人的行为;《论语》记载表明,礼乐制度有利于明确统治集团内部的尊卑等级,由此可知三则材料体现的是礼乐制度由教化和规范秩序的功能,C正确;ABD均比较片面,不能全部反映三则材料信息。点睛:本题考查礼乐制度的相关内容,结合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可知,商周时期在实行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同时,还制定实施了礼乐制度,以配合宗法制和分封制的,规范人们的行为,以此作答即可。2.唐朝吴道子在创作宗教画时总是按照生活的逻辑,自由地对宗教人物作现实的加工。如他在《送子天王图》中,将武将的脸型与唐代武士俑的面貌画的完全一致;他在千福寺的壁画-2-里,把菩萨画成自己的样子。这表明昊道子的宗教画A.重视吸取外来的美术风格B.具有明显的世俗化倾向C.注重表现人物的神韵意趣D.代表了唐朝的绘画成就【答案】B【解析】由材料“唐朝吴道子在创作宗教画时总是按照生活的逻辑,自由地对宗教人物作现实的加工”可以得出吴道子的宗教画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体现了世俗化的特点,B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对宗教画的改造,不是注重外来风格,A不正确;C与材料表述不符;唐代的绘画成就极大,著名的画家和作品较多,吴道子只是其中之一,不能得出其能代表唐代的绘画成就的结论,D不正确。点睛:本题考查唐代绘画,侧重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的理解,按材料主旨进行选择。3.宋朝统治者为了维护原有的城市格局和制度、曾作过一番努力,宋真宗曾加宽街衢,使“衢巷文袤,及禁鼓昏晓,皆复长安旧制”,但收效甚微,店铺侵占通衢大道的情况屡禁不止,到了宋徽宗时期。以征收“侵街房廊钱”的形式承认了这一行为的合法性。这反映出A.宋朝统治者不再推行重农抑商政策B.汉唐的坊市制度最终被宋微宗废除C.商业发展严重影响了街衢正常交通D.商品经济的发展倒逼城市管理改革【答案】D【解析】由材料“店铺侵占通衢大道的情况屡禁不止,到了宋徽宗时期。以征收‘侵街房廊钱’的形式承认了这一行为的合法性”可以得出,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政府被迫改变了原有的管理制度,D符合题意;重农抑商是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政策,宋代依然坚持,A不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宋徽宗被迫认同店铺侵占通衢大道的情况,没有体现其废除坊市制度,B不正确;C与材料无关。点睛: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史实,古代中国基本经济思想为重农抑商,但是随着生-3-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必然向前发展,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政府被迫调整统治政策。4.明朝初期政府规定:家有土地十亩以下者,需种植桑、麻、棉两亩,超过十亩以上者,则需倍之。这一规定A.强化了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B.促进了江南资本主义的萌芽C.加剧了人口资源之间的矛盾D.有利于明朝货币体系的转型【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政府规定种植桑棉,强化了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故A项正确。资本主义的萌芽的标志是机户出资机工出力,与材料不符,排除B。政府规定种植桑棉,与加剧人口资源之间的矛盾不符,排除C。材料体现政府规定种植桑棉,没有涉及货币体系的转型,排除D。点睛:抓住材料关键信息“家有土地十亩以下者,需种植桑、麻、棉两亩,超过十亩以上者,则需倍之”,结合小农经济的相关史实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5.据统计,洋务企业汉阳铁厂和大冶铁矿自开办到1896年已耗费官款近568万余两,但仍无起色。两年后,又招股200万两,但仍然是负债累累。这种状况A.促进了企业的民营化转向B.主要是由政府弊政造成的C.与维新变法运动紧密相连D.有利于政府放弃抑商政策【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汉阳铁厂和大冶铁矿是官办企业,但经营困难,负债累累;为改变困境,需要转变经营方式:由官办向官商合办或商办转变,促进了企业的民营化转向,故A项正确。该企业的困境主要是自身经营能力、资金和技术水平引起,排除B。汉阳铁厂和大冶铁矿属于洋务企业,与洋务运动紧密相连,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政府放弃抑商政策,而是强调洋务企业为摆脱困境须改变经营方式,排除D。-4-6.1927年8月,中共中央提出“在民众暴动胜利的地方,应避免与列强发生直接冲突”,但时隔不到三年,中共中央则主张“会师武汉”,并在与英美的海军冲突中受挫。该情形有利于A.中共探索新型的革命道路B.苏俄革命模式在华的传播C.收回列强攫取的国家主权D.改变列强在华的利益格局【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时间“1927年8月”和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国民大革命失败,中共走上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道路;根据材料“时隔不到三年,中共中央则主张‘会师武汉’”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共攻打大城市的目标失败,有利于探索新型的革命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苏俄革命模式在华实践遭受挫折,促使中共探索新型的革命道路,排除B。直到20世纪40年代,国民政府才收回部分被列强攫取的特权,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改变列强在华的利益格局,而是强调苏俄革命模式在华实践遭受挫折,促使中共探索新型的革命道路,排除D。7.1905年刘师培的《中国历史教科书》中指出;“中国史书之叙事,详于君臣而略于人民,详于事迹而略于典制,详于后代而略于古代。今所编各课,其用意则与旧史稍殊,其注意之处约有数端,如历代政体之异同、种族分合之始末、制度改革之大纲,社会进化之阶级、学术进退之大势。”材料所反映该教科书的意义是A.采用新旧史学结合的方法重新诠释中国历史B.显示出“增其新而变其旧”C.内容涉及广泛,彰显传统史学的价值D.注重文明史,标示了它的文化意义【答案】D【解析】“历代政体之异同、种族分合之始末、制度改革之大纲,社会进化之阶级、学术进退之大势”都属于人类社会文明史的范畴,故材料所反映该教科书的意义是注重文明史,故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新旧史学结合来重新诠释中国历史,故A项错误;“增其新而变其旧”不属意-5-义,而是特点,故B项错误;材料主旨并不是强调该教科书内容涉及广泛,故C项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历代政体之异同、种族分合之始末、制度改革之大纲,社会进化之阶级、学术进退之大势”,学生可以从人类社会文明发展演变的角度出发,对选项逐一分析理解,即可得出符合题意的答案。8.建国后,湖北、湖南和江西三省农村的调查中发现,12.52%的农户出租土地,18.69%的农户租种别人土地。1953年出卖土地的农户占总农户数的1.29%,比1952年增加了550%,出卖的土地数量占土地总量的0.22%,比1952年增加506.93%.这些现象的出现A.反映了新中国工业化发展缓慢B.说明建国后土地改革成效有限C.表明实行农业合作化的必要性D.适应了农村城镇化建设的需要【答案】C【解析】材料中土地的买卖的增多,体现了分散经营的小农经济的脆弱性,不能满足工业化的需求,因此有必要对农业进行改造,实行农业合作化,C符合题意;材料与工业无关,A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土地改革的问题,1952年土改已经完成,与题干1953年时间信息不符,B不正确;D与材料无关。9.“民主”源于希腊文,原意为“人民的权力”;“共和国”一词中的“公共”源自拉丁文“人民”,在古罗马,共和国被视为是“人民的共同事务”;进入帝国时代,“皇帝所决定的都有法律效力,因为人民已把他们的全部权力通过王权法移转给他”。材料反映了A.社会契约论根植于久远的传统文化B.君权神授理念取代了人民主权思想C.古希腊的民主政体在不断发展创新D.罗马帝国的立法重视体现君主意志【答案】A【解析】材料“皇帝所决定的都有法律效力,因为人民已把他们的全部权力通过王权法移转给他”反-6-映了进入帝国时代,国王权力的来源,来源于人民的让渡,体现了社会契约论的基本特点,由此可以得出,社会契约论根植于久远的传统文化,A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君权神授,B不正确;C与材料主旨不符;材料突出的是君主权力的来源,不是重视君主意志,D不正确。10.《全球通史》指出,“控制奴隶贸易16世纪时是葡萄牙,17世纪的大部分时间中是荷兰,18世纪时则是英国”。这反映了欧洲殖民活动A.以综合国力作为基础B.与工业革命发展同步C.拥有稳定的殖民秩序D.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答案】A【解析】世界殖民帝国的先后更替顺序是西班牙、葡萄牙、荷兰和英国,每一个时期竞争都是综合国力的竞争,A正确;葡萄牙和荷兰不是工业革命成果,B错误;材料显然说明殖民秩序的不稳定,C错误;材料是先后更替的殖民体系,D错误。点睛:正确认识早期殖民战争英国对西班牙的胜利,实质上体现出资本主义对封建主义的胜利;英国对法国的胜利,实质上是先进制度对落后制度的胜利;英国能够战胜荷兰是工业资本对商业资本的胜利,英国的工场手工业发达,而荷兰过分注重商业发展。11.斯大林曾一再反对把农业作为工业的“殖民地”,强调“工业是主导,农业是基础”。实际上在苏联工业化时期,农民不但要缴纳直接税和间接税,还通过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的办法,使资金从农业流向工业。这一做法A.导致农业生产关系的长期落后B.严重忽视了农民的基本需求C.取消自由贸易和商品货币关系D.推动大规模的开垦荒地运动【答案】B【解析】根据“农民不但要缴纳直接税和间接税,还通过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的办法,-7-使资金从农业流向工业”可知,斯大林的做法牺牲了农业,严重忽视了农民的基本需求,B正确;斯大林时期实行农业集体化,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生产关系先进,A错误;C材料无法体现,排除;D是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排除。12.如下图为漫画《昔日的援助,今日的竞争),据此可得到的认识是A.政治多极化取决于经济的多极化B.主权高于人权,国权高于法权C.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D.弱国无外交,强权即公理【答案】C【解析】漫画反映的寓意是曾经的援助对象成为现在的竞争对手,说明在国际关系中角色定位不是固定的,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故答案为C项。其他三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A、B、D项。点睛:本题属于历史漫画题,准确判定主题喻意,是解答历史漫画题的关键。解答此类试题需要注意的问题有:(1)读懂历史漫画的内涵,清晰了解当时的政治、经济、人文等方面的历史信息。(2)深刻领会其通过造型夸张手段和丰富想象力反映出的事件内在本质特征。漫画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以其寓意深邃、针砭时弊、催人思考而成为近年历史和文科综合试题的取材内容,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62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农村集市的发展,是明清时期经济发展中引人注目的现象。中国历史上农村集市大规模发展是在明中叶以后,万历年间已形成一个初具规模的农村集市网。明未清初的战乱天灾使这一集市网遭到很大破坏,康熙、雍正年间逐渐恢复,乾隆、道光年间进入一个持-8-续稳定的发展阶段。据统计,清代中叶,全国集市总数至少可达2万多个,集市密度大体在每100平方公里1-2集。农村集市网的形成,沟通城乡市场,使商品流通几乎可覆益全国的每一个州县,使地区之间分工互补,调整经济布局,优化资源配置成为可能。明清时期中国传统经济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没有重大突破的条件下,仍然保持着内在的动力与活力,主要就是市场机制在起作用。明清时期城、乡市场网络体系的形成,正是传统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摘编自许擅《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发展轨迹探讨》材料二:19世纪前期,美国经济中心一直在东北部一带,
本文标题:四川省宜宾四中2019届高三历史5月模拟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3571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