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湖南省株洲市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湖南省株洲市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考试时量:90分钟;考试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将所选答案的英文字母填涂在答题卡上)1.“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这材料折射出当时A.商品交易受政府严格管理,有时间限制B.商品经济空前繁荣C.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D.商业环境相对宽松2.影响表2汉代至宋代南北方户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朝代时间长短B.王朝力量强弱C.疆域面积大小D.经济格局变化3.宋代政府经济管理经历了从统治到治理的转变,主要表现在治理者与被治理者之间出现平等自愿、共利双赢的关系,以及市场性政策工具特有的公开、公平竞争和订立契约。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历史背景是A.坊市制度的瓦解B.重农抑商政策的废除C.经济中心的南移D.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4.明清时期我国城市化出现“离心现象”——在其它国家,城市人口比重愈来愈高,也愈来愈集中,小城市变大,大城市变得更大;但在中国,明清两代的几个大都市,从人口到城区规模都比两宋和元代时缩小许多。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最有可能的是A.小农经济的发展B.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C.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D.新航路开辟5.有学者这样描述晋商大院:他们修建了一座又一座庞大无比的庄园,将自己的惶恐与自卑以一种更宏大的形式掩盖与张扬。这些大院,遵循礼制,顺应风水,面南为尊,突出中心,等级森严,内外有别,其要点细节都能在意识形态中找到对应。该学者意在:A.强调晋商富可敌国的原因B.暗示晋商和朝廷关系密切C.表现晋商尊礼崇佛的信仰D.揭示晋商衰落的深层原因6.史学家傅斯年认为,历史研究应:“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表中摘自明清相关史志资料,显示了明清时期江南经济的主要变化。根据傅斯年的观点,此表可以证明:松江府“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与他郡邑也。所由供百万之赋……全赖此(棉织)一机一杼”。苏州府“郡城之东,皆习机业。”;盛泽镇“供以蚕桑为业”。嘉兴府王江泾镇“多织绸,收丝绸之利,居者可七千余家……”湖州府“俗皆织绢”;“惟湖以蚕……官赋私负咸足焉”;南浔镇“烟火万家”。①商品经济比较发达②纺织业在经济中占主导地位③市镇经济繁荣④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迅速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7.“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清末黄遵宪诗中提到的“大错”实际指的是:A.打击了出口商品生产,导致中国海外贸易停顿B.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中国与世隔绝而落后于时代潮流C.禁止官民出海贸易,动摇了中国社会稳定性D.镇压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阻碍了中国国家统一8.如表为不同史籍关于西周分封制的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记述出处“天子作师,公帅之,以征不德……是以上能征下,下无奸慝”《国语•鲁语上》“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藩篱,夏殷以来的故国,方之蔑矣。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王国维《殷商制度论》“昔天子班贡,轻重以列。列尊贡重,周之制也”《左传•高祖本纪》A.周天子权力高度集中局面形成B.分封制利于强化诸侯与周王的隶属关系C.西周姬姓封国承担的贡赋较重D.分封制促进了东方各诸侯国的社会发展。9.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辉县琉璃阁发掘了一座春秋时期的诸侯墓,出土了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这反映了:A.宗法制度的瓦解B.分封制度的崩溃C.等级制度的颠覆D.礼乐制度的破坏10.秦始皇认为自己是天子,即上帝的嫡长子,天子自称“朕”,而其他人不能称“朕”,又采用了“五德之运”学说,认为周是火德,秦为水德,秦代周,符合水灭火。这反映出秦始皇A.彻底摆脱了商周政治观念的影响B.对君主专制有强烈的政治追求C.利用血缘关系形成国家政治结构D.主要采用以德治国的治国方略11.关于秦朝设郡的数目,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某学者在考证秦朝设郡的具体数目时,收集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资料,其中可信度相对较高的资料是()A.《史记》记载B.秦简记载C.研究论文D.民间传说12.有研究发现,在唐代有案可稽的73名状元中,出身三品及以上或历代名人之家的就有56人,占76.71%;四品及以下官僚家庭出身的有11人,占10.7%;寒士出身的只有6人,占8.2%。这反映出当时()A.与察举制相比选官方式相同B.科举制消融了阶级差别C.科举制录取名额受到限制D.上层社会具有入仕优势13.宋仁宗年间,“刘保衡鬻卖房产案”曾给嘉佑政坛带来了不小的震动。三司使张方平因贱买了商人刘保衡的房产,遭御史中丞包拯弹劾而罢免外放。继任三司使宋祁因与宰相宋庠为兄弟,又遭包拯弹劾而离职改任。这表明宋代()A.回避制度能够有效杜绝官员的腐败B.官场争斗十分激烈C.注重通过监察制度来防范官员贪腐D.文臣注重道德操守14.元大德九年,中书省下达公文,谴责各行省应决不决;“泛滥咨察”的做法。然而,对“重事并创支钱粮”,仍重申“必合咨察”的旧制。中书省此举的真实意图是A.加强中央对地方有效控制B.摆脱方繁重政务的干扰C.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兼顾D.创造条件扩大地方自主权15.明朝嘉靖皇帝曾20多年不上朝,但明人说他“虽深居渊穆而威柄不移”,“斋居数十年,图迴天下于掌上,中外俨然如临”。这是由于A.明朝社会秩序稳定B.君权与相权矛盾缓和C.选用得力大臣相助D.内阁阁臣为皇帝服务16.下图是学者辛向阳综合考虑“社会稳定”“经济业绩”“科技进步”“思想发展”和“疆域变化”等因素绘成的《中国历代兴衰图》(局部)以下对①、②、③、④各朝代特点描述正确的是A.①—社会稳定、思想发展、疆域广阔B.②—科技落后、经济发展、疆域广阔C.③—社会动荡、思想停滞、科技落后D.④—社会稳定、经济停滞、思想活跃17.对历史概念的理解是学习历史的重要内容之一,下表对历史概念解释正确的是概念解释①重农抑商鼓励发展农业生产,禁止商业活动。②三省六部制隋唐时期实行的政治制度,体现了近代西方分权与制衡的原则,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改革③行省制行省是元朝最高地方行政区划的名称,各行省有很大的自主权,可自行处理境内重大民政事务④明朝内阁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对皇帝负责,直接听命于皇帝,内阁大学士的权力来自皇帝的支持与信任。A.①B.②C.③D.④18.17世纪40年代,伴随着明王朝的灭亡,清王朝建立起在全中国的统治。而同一时期的英国,也经历了一场不同含义的“革命”,这一“革命”最终结束了旧王朝的统治,建立了一个新的“王朝”。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世界的天平开始失衡,东方的没落和西方的崛起都明显加快。从历史发展的趋势看,东西方“天平”失衡主要是指()A.东西方文明的衰亡和兴起B.东西方经济实力的对比和变化C.东西方社会发展方向的变化D.东西方军事力量对比的变化19.《墨子•尚贤》云:“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辟私怨。”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A.兼爱非攻B.公正至上C.以民为本D.以德治国20.董仲舒说:“世治而民和,志平而气正,则天地之化精,而万物之美起;世乱而民乖,志僻而气逆,则天地之化伤,气生灾害起。”董仲舒这样说的主要目的是()A.宣扬“天人感应”学说B.要求君主遵循天道,施行仁政C.解释其对儒学的新发展D.教化民众以应对各种自然灾害21.二程、朱熹也知道今世非古时可比,不存在一套能强迫人人顺服的体制。因此,他们向佛法禅学借来了“修心”的理念,宣扬“改良个人为改良社会之本”。这说明程朱理学()A.致力于社会稳定B.意在束缚人的行为C.融儒释道为一体D.主张改良社会体制22.王守仁认为土大夫凭借修养治理天下,农民凭借农具来养家糊口,工匠和商人则“以其尽心于利器通货者,而修治具养,犹其工与商也。故曰:四民异业而同道。”他的观点()A.体现近代民主思想的萌生B.为明清思想家所继承C.彻底打破传统思想的束缚D.受商品经济发展影响23.“玉蜀黍(注:玉米)种出西土,种者亦罕。……米气味甘、平、无毒,主治调中开胃。根叶主治小便淋沥沙石,痛不可忍,煎汤频饮。”这则史料应出自()A.《黄帝内经》B.《伤寒杂病论》C.《本草纲目》D.《农政全书》24.卢梭在《民约论》中说:“立法权是国家的心脏,行政权是国家的大脑,大脑使各个部分运动起来。大脑可能陷于麻痹,而人依然活着。一个人可以麻木不仁地活动;但是一旦心脏停止了它的机能,则任何动物马上就会死掉。”这一观点突出强调的是A.权力制约与平衡的关系B.议会至上,以法治国C.无授予则无权利D.防止集权是制度设计的根本25.横向打通模块、制作年代尺有助于历史学习。据下列年代尺归纳的史实,能够得出的结论是:A.国际地位提高为实施“863计划”提供了条件B.中国是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C.“两弹一星”研制成功有利于我国外交的发展D.世界政治格局已经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题,共50分)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材料一发端于唐宋之际的海洋发展路向,表明我国传统社会的运行轨迹,开始出现了由“头枕三河、面向草原”到“头枕东南、面向海洋”的历史性转折,到宋代出现了“诸蕃惟市舶仅通”的局面,海上对外贸易极其繁盛。东起日本、朝鲜,西到地中海和非洲东部沿线,欧洲、非洲、亚洲50多个国家与中国有贸易往来,宋代中国是亚洲一支最活跃的力量,以中国为中心,与欧洲和非洲连接在一起的亚洲多边贸易网络初具规模,指南针在地中海投入使用,大大促进了地中海交通和对外贸易的繁荣。——引自葛金芳《两宋社会经济研究》材料二据《明实录》载,明太祖朱元璋对中书省说:“其朝贡无论疏数,厚往而薄来可也。”又说:“朕以海道可通外邦,故尝禁其往来。”明成祖说:“商税者,国家以抑逐末之民,岂以为利?今夷人慕义远来,乃欲侵其利。所得几何,而亏辱大体万万矣。”自成化十二年(1476年)正月起至次年三月止,赏赐贡使等项苎丝37558匹,而全国司库每年额造仅25741匹。据《皇明世法录》载,明政府下令,“凡将马、牛、军需、铁货、铜钱……私出外境货卖及下海者,仗一百,物货船车入官。若将人口、军器出境及下海者绞。”后又下令,“片板不许下海,禁革双桅大船。”——引自丁长清《中国对外经济关系史》材料三中国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大部分时间里,其本身就是一个世界,一个尽可能不与外界往来的世界。然而,尽管除知识名流外,其他中国人对外部世界不感兴趣,但外部世界却对中国兴趣甚浓。哥伦布航行的目标就是契丹,麦哲伦旅行的主要结果是马尼拉这块西殖民地的建立,而到中国传教则成为耶稣会士的荣耀……作为一个有名无实的闭关国家,有着甚至更为封闭的儒家思想的明代中国,正在丧失它的自主性,开始依附于一个非它所创造的世界体系。——引自(美)阿谢德《中国在世界历史之中》回答:(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唐宋之际我国外贸路径变化的主要原因。(6分)(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影响明朝海外贸易的主要因素。(4分)(3)依据材料二、三并结合当时世界形势,评述明朝的外贸政策。(8分)27.(12分)阅读材枓,完成下列要求。从6世纪隋朝重新统一中国,到16世纪西方人开始由海上侵入中国,这1000年是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空前稳定的时期。然而,似乎有悖常理的是,这种稳定既是好事,又是坏事。说它是好事,是因为比较起世界上其他任何社会,中国社会在这1000年中向更多的人提供了更多的物质利益和心理安全感。说它是坏事,是因为中国是如此成功和舒适,以致它虽未完全停滞不前,但却相应地保持不变。不过,在这同时……西方由于自己的技术成就、经济活力以及社会和政治的多元化。正在发生着变化。而所有这一切,形成一种最终导致西方主宰全球的推动力。﹣﹣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解读材料,提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写出一个具体观点,可以从材料中提炼观点。也可以质疑材料的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淸楚。)28.一个时期的某种思想或思
本文标题:湖南省株洲市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3618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