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黑龙江省宾县一中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1-黑龙江省宾县一中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2019.08.27一、选择题1.古典小说《金瓶梅》描写了北宋运河沿岸的市井风情:潘金莲下棋赢了五钱银子,用三钱买酒、两钱买一个猪头、四只蹄子……卖炊饼的武大,凑了数十两银子,典得县门前楼上下二层房屋居住。以下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A.北宋城市中市、坊不再严格分开B.北宋时期白银已经广泛流通C.北宋城市经济比较发达D.文学作品有一定的虚构成分【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北宋的城市经济。明中叶以后伴随着一条鞭法的实施,金银才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故B项违背史实,是正确选项。同时也说明文学作品带有虚构成分,故D项观点正确;文学作品是社会现实的反映,A、C两项观点符合北宋社会。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2.中国的户籍制度始于周朝,至秦代初具规模,从商代的“登人”到汉代的“编户齐民”,再到宋代的“保甲制”,它通过体系完备的社区组织、行政网络克服了人口分散居住的特点,建立起了自下而上的严格的户口管理制度。我国历代政府之所以重视户籍管理,最主要的目的是A.严防农民串联造反B.便于国家征集劳役和兵役C.便于压迫剥削农民D.为国家生存筹措人力物力【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题干可知我国的户籍制度不断完善,体系越来越严密。根据所学知识分析答案:A项主要是说的题干中的保甲制度;-2-B项主要是说题干中的编户齐名制度;C项主要是先秦时期的制度目的之一,而且不是主要的目的;只要D项是正确的;古代中国任何一项制度其主要目的主要是为了巩固统治。故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土地制度和户籍制度3.清代雍正二年(1724年),山西巡抚刘于义奏称:“山右(今山西)积习,重利之念,甚于重名。子弟俊秀者多入贸易一途。至中材以下,方使之读书应试。”这表明A.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B.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被抛弃C.传统观念因追求财富而改变D.商人的政治地位大大提高【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重利之念,甚于重名.子弟俊秀者多入贸易一途,至中材以下,方使之读书应试”反映了因为追求财富,优秀的人才从事商业的增加,传统的抑商观念发生改变,故C正确;明清仍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A错误;仍然有人希望学而优则仕,B错误;明清时期商人的政治地位仍然低下,D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重利之念,甚于重名.子弟俊秀者多入贸易一途,至中材以下,方使之读书应试”,紧扣关键信息并联系所学明清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解答。4.西汉后期至东汉,虽然农村受到高利贷盘剥和天灾人祸等影响,农民的处境不断恶化,但是占有一定土地的自耕农,在全国人口中仍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当时A.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B.统治者“无为而治”C.铁犁牛耕的逐步推广D.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汉代铁犁牛耕的逐步推广,故自耕农经济得以发展,故C正确;重农抑商政策属于政策原因,并不是根本原因,故A排除;西汉初统治者实行“无为-3-而治”,并不是西汉后期至东汉,故B排除;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不利于自耕农经济的发展,故D排除。【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题干设问词“根本原因”,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汉代生产力发展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5.宋代土地所有权转换加速农民的地位也有了些变化,不再世代依附于某地主,隶属关系相对松弛。宋代社会关系的这变化A.是土地兼并的根源B.影响坊市制度的崩溃C.使拜金逐利风气盛行D.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宋代农民对地主依附关系的松驰,这有利于农业面向市场进行生产,从而推动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故D项正确。土地兼并的根源是土地私有制,故A项错误。坊市制度的崩溃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故B项错误。明朝晚期,在商品经济浸润下社会拜金逐利风气盛行,故C项错误。6.据统计,自1912年至1927年,由北京政府农商部批准注册的工商企业达1627家,平均每年注册102.8家;中国雇佣30名工人以上的工厂,1913年为279家,1920年为808家,1928年达到2327家。材料表明民国前期()A.工业布局趋于平衡B.工业结构更加合理C.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D.民族工业获得较大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1912-1927年间,批准注册的工商业企业数量很大,平均每年达到100多家。另外,1913-1928年间,规模超过30人的工厂逐年激增。这反映的是民国前期工商业企业的发展情况,其数量体现了民族工业获得了较大的发展,故D项正确。材料仅反映了工商业企业的数量,没有体现“工业布局”、“工业结构”、“人民生活水平”的情况,故A、B、C三项错误。-4-7.“1600-1763年间,西北欧强国荷兰、法国和英国赶上并超过了西、葡两国。这一发展对于整个世界具有首要意义。它使西北欧成为世界上最有影响、最生气勃勃的地区。”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是A.西班牙与葡萄牙自身的衰落B.殖民扩张的影响C.英法两国国力超过西班牙、葡萄牙D.新航路开辟的影响【答案】D【解析】【详解】新航路开辟后,由于商路和贸易中心的转移以及英国和荷兰将殖民扩张的财富转化为资本,实力逐渐增强,而西、葡两国将掠夺来的财富用于挥霍浪费,没有转化为资本而逐渐衰落,因此出现题干中现象的原因是受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故答案为D项。A、C项都是材料反应的现象,不是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排除;西、葡两国最早进行殖民扩张,排除B项。8.英国学者霍普金斯和布朗经研究将1451-1475年间的一般消费品的平均价格指数确定为100。到了1555年,价格平均指数已达270,1570年上升到300。这一时期英国物价飞涨的原因是A.东方商品的输入B.价格革命的影响C.工业革命的开展D.美洲农作物引人【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时间可知这一时期正处于新航路开辟时期,结合材料现象物价上涨,可知这是价格革命,选项B正确;物价上涨是普遍现象,针对所有商品,而非单只东方商品,选项A排除;工业革命尚未发生,选项C排除;材料中并未涉及欧洲引入美洲农作物,选项D排除。【点睛】解题关键是对价格革命的掌握,即大量贵金属涌入导致物价上涨。-5-9.史学家王乃耀提出:“英国自16世纪后,封建贵族阶级发生了严重分化,大贵族日趋没落,中小贵族中的一部分人逐渐资产阶级化;在18世纪期间,大约有一半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大约在1750年,自耕农消灭了。”引发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工业革命的强力推动B.城市化进程的加快C.新型生产关系的发展D.代议制政体的确立【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可知,自16世纪后英国封建势力衰落,新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得以发展,故C项符合题意。A项,此时英国工业革命尚未发生,排除。B项,城市化加快在工业革命后出现,此时工业革命尚未开始,故排除。D项,代议制政体的确立以责任内阁制形成为标志,英国责任内阁制确立于18世纪中叶,与16世纪封建封建贵族阶级发生了严重分化并无关联,排除。10.1585年到1604年,在政府授权下,英国每年至少有一两百武装商船出海,专门在大西洋和加勒比海劫掠他国运输船队,每年的掳获平均可达20万英镑。这一现象A.导致了英荷战争的爆发B.反映了英国社会矛盾的缓和C.促成了欧洲商贸中心转移D.推动了英国资本的原始积累【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在政府授权下,英国每年至少……每年的掳获平均可达20万英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17世纪英国实行重商主义政策,保护本国工商业者的利益,积极参与贸易竞争,为英国增加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故答案为D项。A项1651年英国通过了《航海条例》,危害了荷兰的利益,爆发了英荷战争,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英国社会矛盾的缓和,排除;C项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欧洲商贸中心的转移,排除。11.普法战争结束后不久,法国社会认为,是德国的教师打败或帮助打败了法国军队,因此,-6-教育改革……被视为是一种“爱国主义责任”。1875年,为应对法德两国科技的快速发展,英国皇家科技发展与教学委员会主张在大学中设立科学博士学位。英法两国的教育改革本质上说明了A.教育改革为第二次工业革命创造条件B.教育改革促成世界市场的完善C.英法在两次工业革命中都成果卓著D.国家间竞争压力要求科技进步【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为应对法德两国科技的快速发展,英国皇家科技发展与教学委员会主张在大学中设立科学博士学位”可知体现的是国家间竞争压力要求科技进步,D选项符合题意。教育改革为第二次工业革命创造条件的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强调的是国家间竞争压力要求科技进步,A选项排除。教育改革与世界市场的完善无关,B选项排除。美德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核心国家,C选项排除。12.“盛锡福”是京华老字号企业(如图为其商标)。刘锡三创办帽厂正值民国初年,人们剪掉长辫,摘掉瓜皮小帽。刘锡三适时引进英、法、美等国的呢帽,在时帽市场一炮打响。材料表明该企业在当时得到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A.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B.辛亥革命与社会习俗改革的推动C.广大人民群众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D.帝国主义国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依据题中的“民国初年”“人们剪掉长辫,摘掉瓜-7-皮小帽”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统治掀起一股“断发易服”的潮流,中国的社会习俗发生重大变化,故答案选择B项。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是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后,A项不符合题意。广大人民群众凡帝爱国运动和帝国主义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在题文中没有提及。13.在辛亥革命潮流冲击下,人们纷纷剪掉辫子。1919年,末代皇帝溥仪也剪掉了大清国的象征--辫子。但是一直到20世纪40年代,地处中国偏远地区的农村,还有不少人留着辫子。这说明近代中国A.辛亥革命影响非常有限B.交通不便导致信息不畅C.封建保守势力十分雄厚D.社会习俗变迁很不平衡【答案】D【解析】【详解】通过材料可以看出,当大多数人已经剪掉辫子的同时,偏远的农村还有不少人保留辫子,说明中国社会习俗变迁很不平衡,故D正确;辛亥革命影响十分有限的说法错误,排除A;交通不变导致信息不畅,不是材料叙述的主旨,排除B;封建保守势力雄厚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C;14.丁山先生在《宗法考源》中说:“宗法之起,不始周公制礼,盖兴于宗庙制度,……宗法者,辨先祖宗庙(指宗庙、墓地或神主的辈次排列)亲疏之法也。”而王国维先生指出:“殷以前无嫡庶之制”,“商人无嫡庶之制,故不能有宗法”。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宗法制在西周以前己经产生B.嫡长子继承制是判断宗法制的依据C.宗法制只存在于贵族阶层中D.关于宗法制的起源考证存在着争议【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宗法之起,不始周公制礼,盖兴于宗庙制度”可知丁山认为宗法制起源于宗庙制度;根据材料“商人无嫡庶之制,故不能有宗法”可知王国维认为宗法制起源嫡长-8-子继承制,综上分析可知关于宗法制的起源考证存在着争议,D选项符合题意。宗法制在西周以前己经产生的结论与材料“商人无嫡庶之制,故不能有宗法”相冲突,A选项排除。嫡长子继承制是判断宗法制的依据的说法与材料“宗法兴起宗庙制度”相矛盾,B选项排除。宗法制只存在贵族阶层中说法错误,宗法制对整个社会都产生较大的影响,C选项排除。15.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的特征是A.职分细化,各负其责B.化国为家,君权至上C.选贤举能,唯才是用D.官员众多,政务繁杂【答案】B【解析】【详解】题干材料反映了“九卿”中有官员专门负责皇帝及其家族的饮食起居和安全,这体现出“家国一体”的特征,故选B项;材料主旨并不是反映职分细化,各负其责,故A排除;材料未涉及选官制度,不能体现选贤举能,唯才是用,故C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九卿”官员专门为皇帝及其家族服务,并不是官员众多,政务繁杂,故D
本文标题:黑龙江省宾县一中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3810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