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1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第Ⅰ卷(单项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1.王国维指出:“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王国维认为周人制度主要满足了A.贵族等级特权的需要B.同姓诸侯利益的需要C.安定发展王室的需要D.维护强化王权的需要【答案】D【解析】由“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分析可知,周朝的制度主要满足了强化王权的需要,故D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贵族等级特权的信息,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同姓诸侯的信息,排除B;C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2.“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A.宗法制B.禅让制C.郡县制D.察举制【答案】A【解析】【详解】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制度,材料“教民亲爱,莫善于孝”突出的是血缘关系,二者相符,A选项正确。禅让制属于原始社会推举首领的制度,与材料无关,B选项排除。郡县制属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产物,并不强调血缘关系,C选项排除。察举制属于汉代的选官制度,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23.春秋战国时期政治领域从两个方面发生着变化:一是权力的转移,二是兼并战争的发展。这两个变化A.推动了官僚政治的建立B.顺应了人民的普遍要求C.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D.违背了历史发展的潮流【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权力转移和兼并战争的发展,有利于打破贵族政治,以军事等才能作为选拔官员的标准,推动官僚政治的建立,故A项正确。兼并战争的发生并不是民众的期盼,排除B;权力的高度集中在秦朝才得以实现,排除C;春秋战国时期政治领域的变化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变革的结果,适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排除D。4.《春秋》是鲁国史官对时事流水账似的记录的总称。从历史的眼光看,是一部后人所谓的“断烂朝报”,但经孔子修订整理后,成为儒家典籍,被后世统治者所推崇。原因在于其A.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B.具有了伦理教育的功能C.起到了维护贵族社会的作用D.确立了纪传体史学体裁【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儒家思想。题干中《春秋》经孔子修订、整理后,成为儒家典籍,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春秋》具有伦理教育的功能,才被统治者推崇,故B项正确;孔子的《春秋》不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故A项错误;儒学汉代时才被统治者所推崇,当时是已是官僚政治,故C项错误;《春秋》是编年体,故D项错误。5.他们主张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相爱,反对侵略战争,重视文化传承,掌握自然规律。他们的宗旨是“口言之,身必行之”。材料评价的战国时期的这一派别A.具有强烈社会实践精神B.要求超脱于社会之外C.主张重建礼乐文明社会D.提出“严刑峻法”思想3【答案】A【解析】由材料“他们主张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相爱,反对侵略战争”可知,这一学派是主张“兼爱”“非攻”的墨家,据“口言之,身必行之”可知,墨家具有强烈的社会实践精神,故A项正确。B项指道家思想,C项指儒家思想,D项指法家思想。6.战国时期齐宣王多次向孟子问政,甚至像齐伐燕这样的重大决策,也向孟子征求意见。后因彼此政见不合,孟子要离开齐国,齐宣王还尽量挽留他。这反映出当时A.齐国学术氛围日渐宽松B.孟子的思想在齐国受排斥C.儒学无法迎合社会需要D.士阶层的社会地位凸显【答案】D【解析】由材料“向孟子问政”“向孟子征求意见”“齐宣王还尽量挽留他”可知,齐国统治者对士阶层采取宽容政策,也说明士阶层受到统治者的高度重视,体现了士阶层社会地位较高,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齐宣王之前的学术氛围,也就无法体现由“严”到“松”的过程,故A项错误;材料只能反映齐宣王与孟子政见的不同,无法体现孟子思想在齐国是否受到排斥,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了战国时期齐国统治阶级对士阶层的政策,不能推出儒学无法迎合社会需要,故C项错误。点睛:“向孟子问政”“向孟子征求意见”“齐宣王还尽量挽留他”是解题的关键;从中分析出“士”阶层的社会地位。7.公元前106年,西汉武帝将全国103个郡划分为13州部,每州置刺史1人,刺史“奉诏条察州”,主要依据“六条问事”,因郡守和国相官佚为二千石,故在六条法律条文中有四条是针对“二千石”的。这说明刺史制度的建立A.完善了州-郡-县三级地方行政机构B.均衡了州郡和封国的地方权力分配C.消除了地方豪强势力对中央的威胁D.重在发挥太守在地方治理中的作用4【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可知,汉武帝设立刺史重在加强对地方郡守的监察,从而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以便更好的发挥郡守在地方治理中的作用,故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汉政治·汉刺史制度8.下图是汉代教育发展体系图示,由此反映出A.儒学开始垄断学校教育B.私学成为国家教育的主流C.学校学制系统基本形成D.太学可以监管地方的学校【答案】C【解析】【详解】汉代中央有太学、官邸学、鸿都门学等,地方上有学、校等,说明汉代学校学制系统基本形成,C项正确。图中未提及儒学的信息,故A项排除。从图中可知,私学只是很小一部分,故B项说法错误。太学和地方学校是不同层级的学校,二者之间没有监管的关系,故D项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汉武帝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9.曹操创立屯田制,利用士兵和农民垦种荒地,以取得军队供养和税粮。到了曹丕时期,“屯田区和郡县并置,典农本人的身份已不再是带有军事性质的农官,而是和郡守、县令(长)一体看待的地方行政官员”。这种变化说明A.屯田制度成功实现转型5B.中央集权得到有效维系C.地方行政权力不断扩张D.军事职能范围逐渐缩小【答案】B【解析】材料说明屯田制和郡县制并置主要目的是加强对地方的管理,促进中央集权的有效维系,B正确;材料中并没有说明屯田制度成功实现转型,A错误;地方权力并不是扩张,B错误;屯田制带有军事性质,并不是缩小,D错误。10.《唐律疏议》规定,子孙在祖父母、父母尚未去世的情况下就和祖父母、父母分家单过(如为祖父母、父母指示则无罪),徒三年……诈称祖父母、父母死,徒三年。这表明唐代A.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相统一B.司法判决存在轻罪重罚现象C.伦理纲常成为立法基本原则D.孝老敬亲成为社会行为规范【答案】A【解析】由题干可知唐朝法律中重视子孙对父母和祖父母的尊敬,体现了法律与道德规范的一致,故本题答案选A项;B项“轻罪重罚”与材料不符;C项错误,一条法律条文不能断定立法的基本原则;D项不选,题干体现的是法律条文的约束,没有体现社会行为。11.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对分科取士有过中肯评价:“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这一评价中肯在A.肯定了选官制度对官僚政治的积极作用B.看到了两种选官制度在选才方式上的不同C.肯定了科举制对政治的有利影响D.肯定了科举制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答案】C【解析】由材料中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可判断,这一制度是科举制。科举制使大批门第不高的庶族地主知识分子通过科举考试参与到政权中来,扩大了官吏的来源,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C;选官制度不仅仅包括科举制,而世官制与察举制存在严重不6足,排除A;材料是通过比较两种选官制度在选才方式上的不同而肯定科举制,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科举制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排除D。12.据《耒耜经》,唐后期江东地区已使用犁地、碎土、去草、平田等各种农具,加上从岭南引来的耖(把土弄得更细的农具),由此形成一整套生产技术措施。据此不能直接得出唐代A.该技术在长江流域广泛使用B.农具和技术在区域间交流传播C.江东农业体现精耕细作特点D.农耕技术已初步形成完整体系【答案】A【解析】材料说明的是江东地区,显然不是整个长江流域,并不能说广泛使用,A正确;B、C和D都能从材料中得出正确答案,排除。13.下表为北宋时期被列入正史列传的人数统计表。该表说明北宋北方人数(个)北方所占比例南方人数(个)南方所占比例前期27884.5%5115.5%中期27463.9%15536.1%后期12140.3%17959.7%A.地域是官员选拔的决定性因素B.政治中心转移影响人才培养7C.正史列传作者偏袒南方士人D.经济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基础【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表格数据可知,南方被列入正史的人数在逐渐增加,并最终超过了北方,结合所学可知,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北宋时期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南方经济的发展为其文化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中的“决定性因素”一词表述错误;B选项错误,北宋时期政治中心仍在北方,并未转移;C选项错误,正史列传作者偏袒南方士人的表述错误。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14.熙宁年间,“土豪大姓,诸色人就耕淮南,开垦荒闲土地归官庄者,岁收谷麦两熟,欲只理一熟。如稻田又种麦,仍只理稻,其麦佃户得收。”这表明政府意在A.增加财政收入B.提高土地的有效利用率C.增加粮食产量D.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开垦荒闲土地归官庄者,岁收谷麦两熟,欲只理一熟”、“如稻田又种麦,仍只理稻,其麦佃户得收”信息可知荒地得到开垦,农业生产得到发展,农民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增加财政收入的内容,A项错误;提高土地的有效利用率不是政府的本意,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政府发展农业生产是为了增加粮食产量,C项错误。所以选D15.据考证,南宋的都城临安,与以往都城的方正格局截然不同,南北长,东西窄,从皇宫北面的宁和门往北通向城市中心的是一条用石板铺成的御街,最引人瞩目的是在御街中段新设立的“金银盐钞交易铺”,生意兴隆。这可以佐证A.都城的布局出现了突破性的变化B.市开始突破了时空的限制C.都城设计理念不再体现皇权至上D.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答案】A8【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截然不同”等字眼意在强调都城布局其实已经出现了革命性的变化,故A正确;“开始”说法不正确,在南宋之前已经突破了时空的限制,故排除B;中国古代的都城一直体现皇权至上,故排除C;白银成为主要货币是在明清时期,故排除D。16.许有壬云:“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虞集说:“国家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元史》中载:“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这表明元朝行省的独特之处是A.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B.是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C.是地方最高军事机构D.具有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和朝廷派出机构两重性【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分天下之治”、“分行省以治外”、“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等信息分析可知,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机关,且是朝廷派出机构,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理,即具有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和朝廷派出机构两重性,故D项符合题意;元代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故A不符合题意;元代行省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是地方一级行政区划,故BC不符合题意。17.明代散文家袁氏三兄弟认为:应当“言人之所欲言,言人之所不能言,言人之所不敢言”;著名戏剧家汤显祖在其四大戏剧中质疑政治权力的意义,同情妇女的社会处境。这反映了明代文学A.追求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B.出现了对传统伦理思想的反思C.动摇男尊女卑的思想基础D.开始宣传民主自由的启蒙思想【答案】B【解析】9【详解】材料袁氏三兄弟认为,说人不能说和不敢说的话,汤显祖在戏剧中质疑政治权力和同情妇女的社会处境,反映出明朝时期对理学的反思和对人性思想的思考,故B项正确。浪漫主义是对“理性王国”的失望,与题目主题无关,故A项错误。题目只是同情妇女的社会处境,未体现对男尊女卑的思想基础的动摇,故C项错误。题目未涉及民主自由的宣传,故D项错误。所以选:B。18.雍正帝在《大义觉迷录》中说道:“本朝之为满洲,犹中国之有籍贯。舜为东夷之人,文王为西夷之人,曾何损于圣德乎!”材料可以反映A.满洲文明源自先秦时的中原B.清初依然存在文化冲突C.儒家仁政思想惠及大江南北D.民族认同成为朝野共识【答案】B【解析】材料是雍正
本文标题: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3860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