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甘肃省白银市第九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1甘肃省白银市第九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考试范围:必修一第1—3单元;时间:100分钟第I卷(单项选择题共60分)1.每至清明,陕西黄陵都会隆重举行公祭轩辕黄帝的典礼,海内外炎黄子孙满怀虔诚与崇敬之情拜谒礼祭黄帝。与这一现象密切相关的是A.禅让制B.世袭制C.宗法制D.分封制【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公祭轩辕黄帝是中华民族祭祖的一种表现形式,体现的是血缘宗法关系,而禅让制是早期国家形成阶段民主选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即把职位传给贤能人的制度,与血缘宗法无关,故A项错误;世袭制是指权位一家一姓中传承,形成‚家天下‛的局面,材料内容与此不符,故B项错误;宗法制是西周时期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制度,时至今日,宗法制虽已消亡,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法思想影响仍然存在,民间大量存在的“尊宗敬祖”、“认祖归宗”等都与宗法制有关,故C项正确;分封制是周武王把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的制度,材料内容与此无关,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2.有史学家说:“且异姓之国,非宗法所能统者,以婚媾、甥舅之谊通之。于是天下之国,大都王之兄弟、甥舅,而诸国之间,亦皆有兄弟、甥舅之亲。周人一统之策,实存于是。”这主要反映了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A.神权与王权结合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C.婚姻成为控制同姓诸侯国的主要手段D.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答案】B2【解析】根据“异姓之国,非宗法之所能统者,以婚媾、甥舅之谊通之”,根据所学可知,宗法制是以血缘为纽带的,以父系的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的,形成家国同构的局面,故选B项;A项材料无法体现,C项说法太绝对,材料无法体现,D项材料反映不出来,排除ACD。点睛: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异姓之国,非宗法之所能统者,以婚媾、甥舅之谊通之”,结合所学宗法制的特点分析解答。3.历史学家夏曾佑在《中国古代史》一书中说:“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中国也。”其中“中国之政”主要指的是()A.皇帝制B.三公九卿制C.郡县制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答案】D【解析】【详解】秦朝形成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项。皇帝制和三公九卿制都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组成部分,排除AB;郡县制在秦始皇之前就已经出现,排除C项。4.实行郡县制是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内容,对中国古代政治形成了深远的影响。下列有关秦朝郡守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由皇帝任免调动B.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C.在其辖区内没有自己的封国D.职位世袭并有权直接任免县令【答案】D【解析】【详解】秦朝郡守职位不得世袭,无权任免县令,县令是由皇帝任免,D项说法错误,但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项;郡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郡县主要官吏包括郡守由皇帝任免调动,没有封地,其他三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点睛】本题属于否定选择题(逆向选择题)。此类选择题通常要求选出与史实不符的选项。其特点是题干部分采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如用“不是”“无”“没有”“不正确”等词语,所以要特别注意逆向思维。解答此类题可采用逆推法,即根据题意,首先找出与题干意3思相符的三个备选项,剩下的备选项就是题目要求的答案。解答此类题也可用正向思维或排除法。5.山西地区在历史上隶属中书省辖区,被称作“腹里”的朝代是()A.秦朝B.汉朝C.唐朝D.元朝【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元朝行省制度下,大都及其周围地区(河北、山东、山西、内蒙古的一部分及天津)由中书省直接管辖,称为“腹里”。故答案为D项。秦朝时山西境内有六郡:雁门郡、代郡、太原郡、上党郡、河东郡、云中郡;汉朝时太原郡、上党郡、雁门郡等隶属于并州刺史部,河东郡则属司隶部;唐朝河东道基本地域在今山西省和河北省西北部。综上所述,此三项都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6.《资治通鉴》载:“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监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材料反映的政治制度始创于A.秦汉B.隋唐C.宋元D.明清【答案】B【解析】【详解】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而材料有“中书”“门下”,可知隋唐的三省六部制,故B符合题意;秦汉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指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故A不符合题意;宋代实行二府三司制,将中书省和门下省合为中书门下,作为中央最高行政机构,故C不符合题意;明清时期,自明太祖就废除中书省,故D不符合题意。7.中国古代某大臣上书皇帝言:“宰相制国用,从古然也。今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这位大臣最有可能生活在A.西周B.秦朝C.宋朝D.清朝【答案】C4【解析】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依据材料中的“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实行“二府三司制”,其中“二府”是枢密院、中书省;“三司”是度支、户部、盐铁司。只有C项符合题意,正确,ABD三项均排除。故选C。8.北宋初年,为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采取的措施有①把主要将领兵权收归中央②文官担任地方长官③地方赋税大部分转运中央④在地方设置节度使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答案】A【解析】【分析】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一是削减地方官的权力,另设“通判”以牵制之,二是分割宰相的权力,三是控制军队,四是发展科举制度,五是按照“守内虚外”的政策进行军事部署,故①②③均符合题意,D项正确。④错在“节度使”,应为“通判”故④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9.从明初废除丞相到清初增设军机处,这一变化表明A.皇权代替相权B.皇权日益强化C.皇权与相权矛盾消除D.皇权与相权妥协【答案】B【解析】5明初废除丞相已经表明皇权与相权矛盾消除,再到清初增设军机处,皇权空前强化,达到顶峰,因此本题选B选项,排除C选项。A选项说法错误,皇权并非是代替相权,而是将相权与皇权融合在一起;D选项说法不符合历史事实。10.东汉后期,民间流行有关于察举制的歌词:“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反映出当时()A.察举制正在向科举制转变B.察举的对象转向贫寒人家C.政治腐败造成察举严重不实D.察举的方式是以考试来选拔人才【答案】C【解析】【详解】解题应该抓住题干中的时间“东汉”和关键信息“举秀才”“举孝廉”,明确考查的制度为东汉选官制度——察举制;进一步可以看出,其实被举荐的人才各方面并不优秀,说明察举严重不实。故答案为C项。题中无法看出“科举制”,科举制最早是在隋唐时实施,排除A项;题中并没有察举的对象问题,无法得出“察举的对象转向贫寒人家”的结论,排除B项;察举制的标准是孝、廉,察举的方式是自下而上推举来选拔人才,不是通过考试,科举制以考试来选拔人才,排除D项。11.北宋《神童诗》:“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材料表明科举制在中国古代的积极作用是()A.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B.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C.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D.有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所给信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说明当时社会盛行把读书、做官出人头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内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此题选B。12.中国古代史上有一种制度是“虽无相名,实有相职。既有相职,却无相权。既无相权,却有相责”。这一制度是()A.商代相、卿制度B.汉代的中外朝制度C.明代的内阁制度D.清代的议政王大臣会议【答案】C【解析】【详解】题干的意思是该官职有宰相的职务,承担宰相的责任,却无宰相的官名,宰相的权6力,符合对明代内阁的表述,明朝内阁虽是国家中枢机构,但内阁职责只备顾问和协理奏章而无决策权,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故答案为C项。商代的相有相名和相权,排除A项;汉代的内朝的尚书令职轻,负责少府文书和传达命令,排除B项;清代的议政王会议对皇权有一定的限制作用,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点睛】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13.明朝在中央机构中废中书省和丞相,分相权于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直属皇帝,其目的是A.提高办事效率B.扩大统治基础C.加强专制统治D.增强六部权力【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可知明初鉴于历史上丞相专权威胁皇权,明太祖废丞相,六部直接听命于皇帝,后设内阁但不能统领六部百司,诸事尽听皇帝,这使得君主专制空前强化。C项符合题意,其他几项不符合题意。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明朝内阁制和六部14.某一时期,朝廷收到某地发生洪灾的消息,皇帝命令工部尽快抢修溃决的堤防,并责成户部尽快调拨粮食运往灾区。根据皇帝之命写成的诏书,经皇帝确认后,直接送至工部、户部等部门执行。这一时期可能是A.汉代B.唐代C.宋代D.清代【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由皇帝直接安排六部进行赈灾工作而无宰相出现其中,这说明宰相已被废除,此事应发生在明清时期,7故D项正确;丞相制度是明朝废除的,故ABC三项时间与题意不符。所以答案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废除丞相【名师点睛】中国古代皇权与相权是一对基本矛盾,自秦代建立,这一矛盾便凸现出来,随着王朝的更迭,矛盾益发突出,最终至明代,宰相制度被废除,这一矛盾最终得到了解决。须要关注的是明代废除丞相制度,实际是废除了中书省这一整体机构而并非丞相的职务。15.“我们全都是希腊人;我们的法律、我们的文学、我们的宗教,根源皆在希腊。”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这句话强调的是()A.英国人是古代希腊人的后裔B.英国文化缺乏原创性C.近代西方法律、文学与宗教之间存在内在联系D.希腊文明对西方文明影响深远【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我们的法律、我们的文学、我们的宗教,根源皆在希腊”反映了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这句话强调的是希腊文明对西方文明影响深远,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希腊文明对西方文明的影响,故AB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希腊文与近代西方法律、文学之间的关系,故C项排除。【点睛】“……我们的法律、我们的文学、我们的宗教,根源皆在希腊”是解题的关键。16.有历史教材评论某次改革“肃清了氏族制的残余,标志着雅典一个多世纪以来平民与贵族斗争的胜利结束,确立了奴隶主民主政治”。这次改革A.由执政官梭伦推行B.推选伯利克里为首席将军C.指克里斯提尼改革D.将雅典民主推向“黄金时代”【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改革肃清了氏族制的残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出此次改革是克里斯提尼改革,因为他用十个行政区域取代了原来的四个氏族部落,用五百人会议取代了四百人会议,从而肃清了氏族制度的残余,故C项正确;A项开始确立;BD项将雅典民主推向“黄金时代”。所以答案选C。。考点:古代希腊和罗马的政治文明·雅典的政治文明·克里斯提尼改革【名师点睛】雅典民主制的得失:积极意义:(1)雅典民主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创造出法制基础上的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运作方式,这一伟大创举为后世民主政治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2)政治决策通过多数人的认真讨论,会8使问题考虑的更全面。(3)公职人员由多数人选举产生,使公职人员对社会负责,处于群众的监督之下,减少了以权谋私的可能性。(4)推动思想文化的发展;局限性:(1)与现代民主不同,只是公民群体的民主,而非公民,如外邦移民、奴隶和妇女,都没有享受民主权利;(2)雅典民主是男性为中心的民主。17.伯里克利时代,凡公民都有权
本文标题:甘肃省白银市第九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3934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