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公共物品的自愿提供与非营利组织
慈善捐赠、公共物品的自愿提供与非营利组织作者:吴伟,WUWei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北京100084刊名:财经理论与实践英文刊名:THETHEORYANDPRACTICEOFFINANCEANDECONOMICS年,卷(期):2007,28(4)引用次数:4次参考文献(26条)1.DawesRM.ThahrRHAnomalies:Cooperation19882.AndreoniJAnexperimentaltestofthepublicgoods:crowding-outhypothesis19933.SonnemansJ.ASchram.TOffermanStrategicbehaviorinpublicgoodgames:whenpartnersdriftapart19994.ComesR.SandlerTEasyriders,jointproduction,andpublicgoods19845.ComesR.SandierTThetheoryofexternalities,publicgoods,anddubgoods19866.SteinbergRichardVoluntaryDonationsandPublicExpendituresinaFederalistSystem19877.OlsonSancurTheLogicofCollectiveAction19658.BeckerGarySAtheoryofsocialinteractions19749.DKreps.RWilsonReputationandImperfectInformation1982(02)10.SugdenRobertReciprocity:thesupplyofpublicgoodsthroughvoluntarycontributions198411.WebsterfredrickEJrDeterminingtheCharacteristicsoftheSociallyConsciousConsumer198312.AmomratApinunmahakulThreeEssaysonthePrivateProvisionofPurePublicGoods200113.AndreoniJ.GaleWG.SchoizJKCharitableContributionsofTimeandMoney199614.warPGParetooptimalredistributionandprivatecharity198215.RusselldRobertsApositiveModelofPrivateCharityandPublicTransfers1984(01)16.WarPGTheprivateprovisionofpublicgoodisindependentofthedistributionofincome198317.TedBergstrom.LarryBlume.HalRVarianOnthePrivateProvisionofPublicGoods198618.AndreoniJamesGivingwithimpurealtruism:applicationstocharityandRicardianequivalence1989(06)19.ImpureAltruismAndDonationsToPublieGoods:AThcoryOfWarm-GlowGiving199020.AmericanAssociationofFunding-raisingcounsel198221.HodgkinsonVirginia.WeitzmanMurraySGivingandvolunteeringintheUnitedStates199422.SalamonLester.AnheierHelmutKTheemergingsector:Thenonprofitsectorincomparativeperspective-anoverview199423.邓国胜中国NGO问卷调查的初步分析200124.收入弹性是指居民收入每增加1%所增加的捐赠百分比25.税价一般用边际税率来表示.税收减免就是指降低边际税率或税价26.收入效应是指由于人们的捐赠是非纯利他主义的.也即捐赠本身也给人们带来某种利益.这样.当政府为公共物品征税增加1元时,个人捐赠下降小于1单位.结果.公共物品供给水平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增加相似文献(1条)1.学位论文崔娟政府介入慈善事业发展的路径探析2007慈善事业主要通过捐赠的方式来推动社会公正与公平的实现。作为对社会保障体系的有力补充,慈善事业已经成为减少社会冲突,促进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更是构建和谐社会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动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目前我国慈善组织与发达国家相比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规模上都存在着巨大差距。由此带来的慈善组织资源汇集能力和公信力不足的问题也困扰着我们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国家在慈善专项法制建设,慈善捐赠相关政策及如何处理政府与慈善组织的关系方面都尚不完善且滞后。因此,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就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之一。基于此,本文试图从政府与慈善事业的关系入手,深入分析中国慈善事业现状及问题成因,在此基础上探究双方实现合作伙伴关系的理想与现实,并就如何借鉴发达国家发展慈善事业的成功经验就促进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对策思路。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导论、文献综述、建立政府与慈善组织的合作伙伴关系的依据和具体政策建议。第一部分为导论,主要介绍本文主题提出的背景及本文结构,并对文中涉及到的基本概念加以分析和界定,包括慈善、慈善事业、非营利组织与慈善组织的定义。因目前国内外学者关于慈善事业和慈善组织的研究可以从第三次国民收入分配,第三部门,公民社会,第三域,非政府组织(NGO),非营利性组织(NP0)等各个角度进行阐述,所以概念的界定交叉重复多,基本没有严格的界限划分。本文出于选题考虑,并未将所有这些概念的区别详细比较,仅选取其中部分概念加以表述。此外还对本文的一些不足做了一定说明。第二部分为文献综述,就国内外学者关于政府与慈善事业,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关系等问题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论述,并对我国目前慈善事业的现状成因及发展趋势进行了阐述,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在国内学者关于慈善事业的文献综述部分,主要从建国前的慈善事业发展及研究以及建国后的慈善事业发展及研究两部分进行了阐述(主要是后者)。由于建国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国家对民间慈善事业的态度是将其作为“统治阶级欺骗麻醉人们的装饰品”,并将建国前的民间慈善团体逐渐“吸收”到新中国的福利救济事业中,由中央人民政府统管的政府救济,挤掉了民间慈善事业的“地盘”。因此在这段时间内,只有国家救助而无民间慈善事业发展,更不用说民间慈善事业的研究了。直至20世纪90年代中开始,我国慈善事业重新复苏,对这方面的研究也逐渐增加。大部分学者是对发展慈善事业的必要性以及慈善组织与政府之间的关系这两方面进行研究,认为慈善事业作为国民收入的第三次分配,对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提高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都有着重要意义。在此过程中,对于政府与慈善组织的关系提出了不同分类并加以陈述。在国外学者对慈善事业的文献综述部分,主要从发展慈善事业的必要性与政府与慈善组织的关系这两部分进行综述,随后介绍了发达国家在促进慈善事业发展方面的先进经验。关于发展慈善事业的必要性,由于慈善组织作为“第三部门”可以对多样化的、快速变化的社会需求做出及时的反应,因此可以为需求特殊的人群提供政府和市场都无法有效提供的公共物品;关于政府与慈善组织的关系,纪德伦、克拉默和萨拉蒙等人在对政府的与非营利部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国际比较后提出了四种基本类型,即(1)政府支配模式;(2)第三部门支配模式;(3)双重模式;(4)合作模式。在介绍国外促进慈善事业发展的相关经验时,主要从慈善文化推广、慈善组织监管和慈善活动激励进行了介绍。第三部分为本文的主要内容,旨在阐述发展慈善事业及政府与慈善组织的“合作伙伴关系”的理论依据与现实依据。理论依据主要有两个:一是政府、市场、志愿部门相互依赖理论,其中包括市场失灵理论、政府失灵理论与志愿失灵理论;二是福利多元化理论。政府、市场、志愿部门相互依赖理论认为,在概念上,政府、市场与志愿三个部门之间的关系看起来比较清楚,但在实践中,三者关系正变得日益模糊,存在着频繁的互动和交换关系。在集中不同资源来共同解决社会问题时,彼此之间就是合作关系。福利多元主义强调的政府权力分散化和社会福利民营化,在理论上为非营利组织参与福利服务提供了重要依据。现实依据主要包括:一方面,当今世界范围内正在崛起的“第三域”越来越被各国政府所关注,非营利组织在资源配置方面所起到的作用也越来越被各国所重视;另一方面,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条件已经适合大力发展慈善事业;但同时由于历史原因,目前的慈善组织大多数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间慈善团体,而是或多或少有些政府背景的“小政府”,在慈善事业的立法、激励机制等方面都尚不完善,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慈善组织作为第三方部门应有的一些作用。第四部分为政策建议部分,具体讲政府介入发展慈善事业的具体路径。主要从宣传慈善文化,营造良好慈善氛围与建立“政府-慈善组织”合作伙伴关系这两方面进行阐述。作为完全志愿的一项社会活动,慈善事业需要思想基础,政府应该努力增强广大群众的慈善意识,引导其慈善行为,努力营造良好的慈善社会氛围。同时,政府与慈善组织应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本文从营造适合慈善组织发展的法律环境、完善慈善组织的管理与监督机制、加快慈善捐赠税收激励制度的建设等方面给与了具体政策建议。引证文献(4条)1.刘蕾农村公共品自愿供给实现条件考察——基于供给组织角度的分析[期刊论文]-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4)2.王锐慈善捐赠的财税激励政策缺陷探究——兼论民间慈善组织面临的四大困局[期刊论文]-审计与经济研究2009(3)3.朝黎明.贾宝林公共物品理论视角下观察公益性捐赠税收政策[期刊论文]-财会研究2009(6)4.王金辉.王永莲论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自愿失灵[期刊论文]-安徽农业科学2008(16)本文链接:下载时间:2010年6月20日
本文标题:、公共物品的自愿提供与非营利组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394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