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浙江省临海市白云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1-白云高级中学2018学年第一学期月考试题高二政治一、判断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判断每小题的正确或错误,正确的涂正确,错误的涂错误。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答案】正确【解析】【详解】题目观点正确。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根本分歧是物质和意识谁是世界的本原。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运动。【答案】错误【解析】【详解】运动是物质的固有的根本属性,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故本题判断为错误。3.实践是人们改造整个世界的物质性活动。【答案】B【解析】【详解】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这是客观世界,还包括思维这一主观世界,而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因此,本题判断为错误。4.认识具有反复性、多样性和无限性。【答案】错误【解析】【详解】题目表述错误。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2-5.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答案】正确【解析】试题分析:此说法正确。考点: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点评:这是书上的死知识点,考生只要记住即可。6.联系具有普遍性,任何两个事物都是联系的。【答案】错误【解析】【详解】题目表述错误,联系具有普遍性,并不意味着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某种联系。联系具有条件性。7.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认识都是不断发展的,一成不变的事物是没有的。【答案】正确【解析】【详解】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认识都是不断发展的,一成不变的事物是没有的。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故此题观点正确。8.同一性和对立性是矛盾的基本属性【答案】错误【解析】【详解】题目表述错误,矛盾的对立属性是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是同一性。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9.事物的发展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答案】错误-3-【解析】【详解】题目表述错误。正确表述为,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10.离开两点谈重点是均衡论。【答案】错误【解析】【详解】题目表述错误,离开两点谈重点是一点论,离开重点谈两点是均衡论。【点睛】①两点论是指有重点的两点论,而不是不分主次的均衡论。认为两点论是均衡论是错误的。②重点论是两点中的重点论,而不是离开两点的一点论。认为重点论就是一点论是错误的。③两点论与重点论是紧密联系的,是统一的。我们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二、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1.哲学上讲的运动就是指A.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B.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C.物体空间位置的变化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答案】B【解析】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指的是质变,不是运动,A项不选;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B项正确;哲学上讲的运动包括物体空间位置的变化,也包括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但不能说哲学上的运动就是物体空间位置的变化或就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C、D项不选,故本题答案应为B。12.“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与这首诗蕴含哲理相同的是A.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B.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C.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D.天时人事日相倦,冬至阳生春又来【答案】A【解析】-4-试题分析:“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蕴含哲理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也体现了这一点,A符合题意。“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体现实践活动,B不符合题意,排除。“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体现矛盾的对立统一,C排除。“天时人事日相倦,冬至阳生春又来”体现规律,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项。BCD项本身正确但不符合题意应排除。考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文化底蕴和从古诗文中抽象概括出相应哲学观点,此题难度适中,解答好此题关键有两点:一是对教材相关基础知识的熟练掌握;二是对古诗文的准确解读。13.“只要田里有稻子,从播种到收获,我白天都是顶着太阳,和农民一起趟着泥水下田,晚上对着材料分析,伴着月光思考;下雨天向农民朋友了解、讨教,一辈子这样坚持。”袁隆平的工作写照中包含的哲理是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世界上静止的事物是不存在的③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④追求真理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通过袁隆平工作写照,考查所反映的哲学道理。他通过亲自实践、走访人民群众,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追求真理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①③④正确且符合题意。②与题意无关。故本题选C。14.近几年,江苏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苏北发展,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加大,使得苏北经济战胜重重困难,从“低谷崛起,从洼地起飞,区域协调发展的前途光观。这说明A.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曲折的B.旧事物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C.新事物总是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与支持D.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5-【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事物发展的道路。江苏省委省政府通过不断地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克服了苏北地区经济发展的重重困难,使苏北地走走上发展的道路,说明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D正确。A说法太绝对,排除。B在材料中没体现。C错在“总是”,过于绝对。故本题选D。15.“哲学开始于仰望天穹”这句话生动、形象地说明A.哲学的发展与大自然有关B.一切知识都是人们处理与世界关系的结果C.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对世界的思考D.认识与改造世界从哲学开始【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的“仰望天穹”其实指人们思考的一种状态,即哲学开始于人们的思考活动,故选择C。A、B判断正确,但与材料无关,排除。D判断错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础上才生产了哲学,故排除。故选C。16.“揠苗助长”,事与愿违;“庖丁解牛”,事半功倍。这两则寓言故事反映的同一哲理是()A.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反映B.人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C.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D.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又是变化发展的【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通过对名言、谚语、古文诗词等传统文化蕴含的哲理的理解,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两则寓言故事反映的同一哲理是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否则要受到规律的惩罚,C符合题意;其他选项不适合题意,排除。考点:规律的客观性17.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非公有制经济从“有益补充”上升为“重要组成部-6-分”“重要力量’’。对于非公有制经济认识的变化说明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推动着认识的发展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也不断发展,说明实践推动认识的发展,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正确;A、C正确,但与题意不符,排除。个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但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D错误。故本题选B。18.“真话说一半常是弥天大谎。”富兰克林这句哲言表明,真理具有A.反复性B.无限性C.客观性D.条件性【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真理有自己适用的范围,是有条件的,如果超出了这个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D正确;ABC与题意不符。考点:真理点评:该题考查学生对真理特点的理解和判断,对题意的解读较为重要,难度适中。19.“合抱之木,生于毫末。”这一名言警句启示我们要A.对前途充满信心B.准备走曲折的道路C.重视量的积累D.不失时机促成飞跃【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体现了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故应重视量的积累,C正确;ABD不符合题意。本题答案选C。考点:本题考查了发展的量变与质变状态。-7-20.毛泽东同志指出:“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在好也是没有意义的。’’这段话说明A.认识是实践的目的和归宿B.人们认识世界的根本目的是丰富认识、发展认识C.人们认识世界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回到实践中去,为实践服务D.人类不是为了实践而认识,而是为认识去实践【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正确理论束之高阁,并不实行,没有意义,从材料中很明显可以看出毛泽东同志所要表达的是“学以致用”,即认识是为了实践,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A说颠倒了,B的说法错误,人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所以认识是为了实践,不能说“为认识去实践”,D错误,因此正确答案是C。考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点评:哲学的考点,不仅要熟记,而且要理解,仅仅是记住了但却不理解,是没有办法做哲学题的。本题考查认识和实践的关系,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那获得认识是为什么呢?指导人们实践。所以,实践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考试的时候要认真仔细,不能走马观花。如果不仔细看,有的考生会误以为A是正确的,出现误判。21.谁都不能“一眼望穿天下事,一书写尽天下理”,这是因为①人的实践都受到历史条件的制约②任何真理一定是和谬误相伴而行的③人的认识总会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④事物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答案】D【解析】【详解】①符合题意,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因此谁都不可能“一眼望穿天下事,一书写尽天下理”。②不合题意,材料内容不体现真理与谬误的关系。③④符合题-8-意,认识具有反复性,谁都不可能“一眼望穿天下事,一书写尽天下理”,是因为人的认识总会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客观对象来说,事物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故本题选D。22.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这启示我们在实际生活中A.坚持联系观点看问题B.既要坚信前途是光明的,又要准备走曲折的路C.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D.坚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答案】B【解析】要坚持发展的观点。23.随着人类对自然环境改造能力的增强,原来仅仅存留于动物体内的病毒(如锸链撑、禽流感等)严重威胁了人类的健康。这提醒我们A.要努力征服自然,做自然的主人B.要服从自然,顺应自然C.利用和改造自然必须以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为前提D.在改造自然的同时,积极改变支配自然的规律【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原来仅仅存留于动物体内的病毒因为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威胁到了人类的健康,说明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要尊重自然,承认自然界是客观的。C正确;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A、B说法错误;规律是客观的,不能被改变,D错误。考点:世界是物质的、尊重客观规律点评:该题考查学生对多个内容的识记和理解,对学生的能力有一定的要求,难度适中。24.下列属于规律的是A.四季更替B.花开花落C.价格波动D.万有引力【答案】D-9-【解析】试题分析:万有引力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规律,D正确;ABC是现象,不是规律,错误。考点:规律点评:该题考查学生对规律含义的理解和判断,根据对规律的理解选择合适的选项,对学生的能力有一定要求,难度适中。25.1吨废报纸=850千克再生纸=17棵树。废报纸的循环再利用与树木、环境、经济、社会关系表明,事物之间的联系是A.不可捉摸的B.多种多样的C.因人而异的D.固定不变的【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联系的相关知识。从“1吨废报纸=850千克再生纸=少砍17棵树”这一等式可以看出,它们之间的联系不是不可捉摸、固定不变的,A、D错误。题中也没有涉及联系因人而异的信息,C不选。废报纸的循环利用可以减少树木的砍伐,对经济、社会等产生影响,体现了联系的多样性,所以正确答案为B。26.下列古语与“集
本文标题:浙江省临海市白云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4000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