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安徽省太和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学情调研试题(卓越班)
1安徽省太和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学情调研试题(卓越班)考试范围:必修三(1-5单元)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第I卷(选择题共5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道题目只有一个最佳选项,每小题2分,共50分)1.中华元典“六经”诞生后,先秦诸子皆从中获取养料,特别是儒家学者强调“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旨在传承与守护“六经”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这一现象反映出先秦时期()A.价值观念日益趋同B.文明发展具有延续性C.统一成为时代潮流D.儒学影响力不断增强2.墨子认为在未有国家之前,“一人一义,十人则十义,百人百义”,以致“天下之乱也,至如禽兽然”。于是,人们“选择天下贤良圣智辩慧之人,立以为天子”。天子设立各级统治者,然后命令天下百姓以上之所是为是,以上之所非为非,这样国家才能得到治理。这表明墨子()A.主张强化君主的权力B.强调共同价值观的培育C.代表平民阶层的立场D.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3.孔子认为,认真对待那些适合于人民的东西,还要尊敬神灵并与他们保持适当的距离。董仲舒则主张“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上述变化表明儒学()A.从唯物主义转向唯心主义B.从关注现实转向关注神灵C.逐步披上浓厚的神秘色彩D.从反专制转而为专制服务4.西汉时,社会上有一批人被称做“游侠”。司马迁在《史记》中认为,游侠坚守自己奉行的道义,为别人排难解纷,敢作敢为,信守言诺,值得称颂;班固在《汉书》中认为这些游侠不遵守制度,不尊重权威,身为小民而行使生杀大权,死有余辜。这反映出()A.对历史问题的评价因时因人而异B.司马迁与班固的思想境界有高下之别C.两汉主流意识形态发生了变化2D.两汉时期游侠群体发生了质的变化5.宋代科举考试不断完善,竞争日趋激烈。据《哈佛中国史——宋的转型》统计1106年州试录取率为3%,1190年下降为1.3%,到13世纪仅为1%。这一现象说明()A.考试人数逐年下降B.录取总人数逐年下降C.精英教育不断强化D.社会矛盾必将日趋尖锐6.饮茶是中国人日常生活的重要习俗,早在唐朝饮茶之风已经形成。中国人饮茶讲究“酸甜苦涩调太和”的中庸之道、“朴实故雅去虚华”的行俭之德、“奉茶为礼尊长者”的明伦之礼、“饮罢佳茗方知深”的谦和之行。这体现了()A.佛家静修觉悟的心性B.儒家思想渗入日常生活C.道家养生理念的盛行D.士人阶层追求享乐之风7.宋末元初人金履样提出:“国,天下之国;家,天下之家也。君之者,长之而已,固非其所得私也,况可专其利以自私哉?”南宋思想家叶适也说:“有民而后有君,有天下而后有国。有国有君,而后有君与国之用。”这些思想主张()A.反映了宋朝经济新气象B.表明理学思辨色彩浓厚C.是社会各界思想大解放的体现D.反映文人学士对家国命运的深度思考8.有人认为,黄氏(黄宗義)之说,根本上不脱偶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更县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谋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材料中的“新见”是指()A.保留君主制B.君臣分治C.以民为本D.民贵君轻9.普罗塔哥拉持约定论,以为众神用土、水两种元素……创造出了所有生物。人类为了避免野兽攻击便聚集在一起过群居生活,城邦进而形成,人们用尊敬和正义治理城邦,避免为争权而相互残杀。对普罗塔哥拉预定论解读正确的是()A.否定了神明创世说B.认为神明制定了城邦制度3C.为西方社会契约的先声D.为“因信称义”主张的先声10.“苏格拉底讥笑以自己的决定把无知的人变成统帅的雅典平民的万能;有一次,他在讲到马匹不足时建议把这个问题提交公民大会,用表决方式把驴变成马。”材料表明苏格拉底()A.主张用其他的政治形式代替民主制B.认为有钱的人就是最好的统治者C.主张不应该让每一个公民都参与政治D.认为民主制必须加强公民政治修养11.修昔底德在分析雅典民主时指出,普通人常常容易不用批判的方式去接受所有古代的故事,“事实上,大多数人不愿意找麻烦去寻求真理,而很容易听到一个故事就相信它了”。据此可知,修昔底德A.主张雅典城邦实行精英政治B.否定了雅典民主政治功绩C.认为雅典民主忽视个体权利D.认为民众已失去政治热情12.“意大利的人文主义是一种基本在寻求将基督教义与世俗思想做出更紧密相连之神学综合的思想运动。”该观点主要()A.反映文艺复兴的目的是强化宗教信仰B.反映了基督教义与人文主义精神具有融合共同性C.表明意大利的人文主义源于宗教改革运动的推动D.表明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比中世纪思想更为“人性”13.17世纪欧洲一些国家的大学分布范围有所扩大,欧洲大学的世俗化和民族化进程加快,大学不再是教会的附庸,逐渐成为世俗政权的工具,并为国家政权服务,除此之外,大学学术自由开始萌芽。这些变化主要得益于()A.基督教精神信仰的崩塌B.唯物主义思想产生C.宗教世俗化运动的开展D.文艺复兴走向质朴14.如表为三位思想家有关理性主义的叙述。据此可知,三者都认为()4公元5世纪苏格拉底坚持理性的指引,追求知识的确定性17世纪笛卡尔相信只要运用人的理性,就可以正确认识我们周围的世界,不是人、自由、还是上帝。18世纪康德在外延上包括所有高级认识能力及实践能力内涵上指理性的逻辑推理能力。A.人类能完全认识自己B.理性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方法C.理性能正确认识上帝D.人们对理性主义没形成共识15.在18世纪的法国,伏尔泰、孟德斯鳩和卢梭对中国的论述所根据的材料基本上是同一来源,然而,伏尔泰热情赞扬中国的一切,孟德斯鸠对中国的态度是贬中有褒,卢梭尖刻地批判中国的制度、道德和文明。对此解读正确的是,三者()A.立场不同致使结论迥异B.都以科学态度认识中国C.观点不同但却殊途同归D.深受中国儒学文化影响16.据记载,唐代医药学水平领先世界。医学方面如印度眼科医术的传入,阿拉伯治疗痢疾的悖散汤的传入;药学方面如东南亚的沉香、琥珀,阿拉伯的乳香、木香的传入等。这说明唐代医学的发展得益于A.朝贡贸易体制的盛行B.政治格局的稳定统一C.中央集权制度D.密切的中外文化交流17.在启蒙理性鼓舞下,工业革命所显示的巨大力量,将上帝从最后的一块领地上(生物界和有机界)赶了出去。这一结果的出现主要得益于()A.牛顿物理学成功地解释了自然现象B.达尔文确立了有机界的“发展”观C.启蒙思想家揭露了宗教神学的虚假D.浪漫主义思潮激发了对未来想象18.格兰特在《科学与宗教——从亚里士多德到哥白尼》中写道:“研究物理世界意味着研究上帝的创造物,研究上帝则意味着了解世界。追求、发现、阐明自然规律的效果,足以显示上帝造物之奇妙与思虑周详,这一神学动机为整个近代早期的科学研究提供了最大的驱动力。”作者意在说明()5A.宗教改革影响了人类价值取向B.基督教促进了近代科学的诞生与发展C.科学研究促使人类思维转变D.科学研究否定了宗教神学19.“正是有这样的对夷情零碎、模糊的了解,使经世思想家们在鸦片战争之后能够正视对手即来自异邦的夷人……在西方殖民者入侵压力下开出的“外来药”,较之先前的“古时丹”无疑是变革性的进步。”文中的“外来药”在当时产生的重大影响是()A.推动了中国人重新认识世界B.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C.为维新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D.传播资产阶级的思想和文化20.1861年冯桂芬在《校那庐抗议》中提出“君民不隔不如夷”之说,他提出的制儒官、复乡职、公选举以及复陈诗等论,都立足于“通上下之情起见”,体现了西方的公举和公论的某些色彩。该主张A.属于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B.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体用的落篱C.明确提出学习西方的民主政治D.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21.1875年,郭嵩焘奉命出使英国时,将其沿途见闻编成《使西纪程》,但因多有对西方政治等方面的记述,出版第二年就遭到了清政府的毁版,禁其流传。这表明清政府()A.禁止国内传播西方文明。B.严禁官员私自著书出版。C.极力维护“中体”的地位。D.无意于了解西方的国情。22.1897年,山西举人刘大鹏得知省城都会的士子读的多是“时务书”,遂指定了一批书目:“御纂七经共十六套,御批通鉴辑览两大套,皇朝经世文编四套,皇朝经世文续编二套,康熙字典一部”,托人从京城买回,用心钻研时务。这一现象说明()A.维新变法思想影响遍达全国B.社会精英积极投身救亡运动C.思想变革中区域发展不平衡D.社会进步促使科举制影响弱化23.1902年梁启超提出要进行“史学界革命”,他认为应该改变历史只记述“有权力者兴亡隆替之事”,而应该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并“求得其公理公例之现象”。梁启超此举意在()A.宣传达尔文进化论B.鼓吹维新变法C.培植国民精神D.宣传革命思想624.下图为新教教会在华设办的最大文化机构广学会的译书收入变化表。据此可知()A.反映教会对华文化侵略不断加深B.中国文化转型借力西方文化C.清末新政促使国人崇拜西方D.广东地区民众心态较为开放25.西汉起,历代不断给孔子加封追谥,如清朝顺治皇帝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维新变法时康有为尊孔子为改革先师,此后袁世凯也“尊孔复古”,但鲁迅在新文化运动中提出“打倒孔家店”······孔子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命运,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以下各项中,能够用来解释孔子“命运”的比较科学的观点是()A.“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B.“历史就是过去的人和事”C.“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D.“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第II卷(非选择题共50分)二、非选择题(共三小题,26题22分,27题12分,28题16分共50分)26.(2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仁指好的道德。孔子首先把仁作为儒家最高道德规范,提出以仁为核心的一套学说。仁的内涵极其丰富,基本含义是“仁者爱人”。仁字从人从二,也就是人们互尊、互助、互爱的意思,强调对他人的尊重和友爱。“礼之用,和为贵”。儒家讲“和”、讲“礼”,仍以“仁义”为本。守“礼”的实质,乃在于归“仁”。只要人们按照“和”的原则处理人际关系,就能造就人与人之间的仁爱相亲,社会和谐,《中庸》称之为“天下达道也”。——摘自季明《古代中华思想中的核心价值观》材料二近代中国价值观的变革,一方面表现为对传统的批判;另一方面表现为新价值观的建构。不过,此批判与建构经过了一个阶段性的过程。对此过程进行回顾,可以发现一些重要的启示:其一,中国近代价值观的确立是继发性的,而继发性说明“自由”、“平等”、“民权”等观念的普世7意义。其二,中国近代价值观的变革与法国大革命前的思想一样,是一种启蒙性质的思潮。其三,中国近代的启蒙思潮是一种“救亡型启蒙”,即它深深打上了“救亡图存”的时代烙印。——程志华《批判与建构——价值观在近代中国的嬗变》材料三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属于“培根铸魂”的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对此高度重视。2014年10月、2016年5月,总书记分别主持召开了文艺工作座谈会、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两次重要讲话都已成经典文献。2018年8月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总书记也对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2019年3月全国两会上,总书记参加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联组会,再次彰显了对相关工作的高度重视。在这次联组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个坚持”的要求——“坚持与时代同步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可以说是抓住了根本、说出了关键。“四个坚持”反映了当代中国价值观。——人民日报《“四个坚持”,习近平对文艺创作、学术研究提出新要求》(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价值观的主要特点。(6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价值观的变化及其原因。(12分)8(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构建当代中国价值观的主要意义。(4分)27.(12分)材料9——据李喜所《中国留学生的发展历程及其与现代化进程的关系》整理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阐述须史论结合。)1028.(16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是欧洲近代史上两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们提
本文标题:安徽省太和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学情调研试题(卓越班)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4084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