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内蒙古北京八中乌兰察布分校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1内蒙古北京八中乌兰察布分校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本大题24个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1.孔子在汉朝被尊为“素王”,宋代被封为“至圣文宣王”,清代称其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新文化运动时期则被视为“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这可表明A.传统文化主流地位动摇B.后人重新解读历史的现实需要C.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发展D.历史上无评价孔子的统一标准【答案】B【解析】【详解】孔子的历史形象变化不是孔子(已成历史)在变,而是后人面临的社会问题在变,因此他们向历史所要索取的东西也在变,这必然影响后人对历史人物及其思想的重新解读,B项正确。A、C项只是概括材料中部分信息,均可排除。历史上无评价孔子的统一标准不符合材料主旨,D错误。2.“湖广地区以种粮为主,而山东、河南许多农民则以种棉为业;苏州、福州发达的丝织业所用的生丝,要从湖南运来;而松江的棉布业,又要靠山东、河南出产的棉花。”这主要说明明中期以后A.涌现出一批新兴工商业市镇B.生产部门间地域分工趋势日渐明显C.出现了资财雄厚的豪商大贾D.男耕女织的传统社会分工开始打破【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苏州、福州发达的丝织业所用的生丝,要从湖南运来;而松江的棉布业,又要靠山东、河南出产的棉花”等信息可以看出,明中期以后生产部门间地域分工趋势日渐明显,故答案为B项。材料没有涉及工商业市镇,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出现豪商大贾,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社会分工的变化,排除D项。23.汉初,韩信要求做齐王时说:“齐伪诈多变,反覆之国也……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刘邦改立韩信为楚王时说:“信习楚风俗”,便于“存恤楚众”。这一现象表明西汉初年A.中央集权逐步强化B.王国的存在具有合理性C.社会风俗有待提高D.地方割据势力威胁中央【答案】B【解析】【详解】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信习楚风俗”,便于“存恤楚众”说明韩信作为楚王便于地方统治,显然说明王国的存在具有合理性,B正确;郡国并行制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强化,A错误;材料不是说明社会风俗的败坏,C错误;材料并不是说明郡国并行制下地方割据势力威胁中央,D错误。4.两汉以后,各封建中央政权往往在地方行政官府以外另设较大的监察区和专职监察官,如西汉十三部州刺史、唐朝前期的十道采访使和观察使、元行御史台和二十二道肃政廉访使司、明清十三道监察御史等。据此可知,这些设置A.有力地解决了地方割据势力B.利于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C.利于形成古代政治清明局面D.形成了完整的反腐监察体系【答案】B【解析】【详解】秦汉至明清的地方监察制度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在地方行政官府内置监察官,如秦朝的郡监御史和宋代的州通判,二是在地方行政官府以外另设较大的监察区和专职监察官,而后者设置独立于地方行政系统之外,就能让监察官专以举劾和纠察地方官员得失以充当皇帝耳目,从而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又可减少地方行政官员的干扰阻扰,有利于在调整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中发挥监察职能的制约作用,B项正确。A项表述夸大了监察官员的作用,排除;虽然设立监察制度,但并不能利于形成古代政治清明局面,C错误;形成了完整的反腐监察体系不符合事实,D错误。35.日前出土的东汉时期十三幅牛耕图画像石具体分布地区如下,据此可推知当时出土省份牛耕图画像石出土地点陕西米脂、绥德王德元墓、西安碑林、陕北山西平陆枣园山东滕县宏道院、滕县黄家岭、邹城市面粉厂内蒙古和林格尔(2幅)江苏泗县重岗、雎宁双沟镇A.精耕细作技术进一步发展B.牛耕使用遍及大江南北C.北方的农业生产高于南方D.农业生产效率显著提高【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所显示的仅仅是牛耕图画像石出土的分布情况,只能说明这些地区出现了牛耕,但不能反映出精耕细作技术进一步发展和农业生产效率显著提高等,排除A、D项。材料反映出江苏仅有两个地区出土画像石,不能说明牛耕使用已经遍及大江南北,排除B项。表格中13处出土的牛耕图画像石中有11处在北方,由此可推知,当时北方农业生产发展水平应高于南方,故选C项。6.玄学出自《老子》“玄而又玄,众妙之门。”魏晋时期的王弼在《老子指略》中说:“玄,谓之深者也。”“玄”就是蕴藏于天地万物一般规律的“‘道”。他们认为纲常礼教、君巨上下,多是“天理自然”,应任其发展。这表明魏晋玄学A.继承了天人合一的思想4B.偏离了孔孟传统儒学C.糅合了儒道的思想内涵D.削弱了佛教文化影响【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玄学出自《老子》”“他们认为纲常礼教、君巨上下,多是‘天理自然”,应任其发展。’”可知这表明魏晋玄学是儒道思想相结合的产物,故C项正确。魏晋玄学是融合儒、道两派思想而成,材料中没有涉及天人感应思想,故A项排除。从材料信息看,玄学从道家的角度解读儒学,发展了孔孟传统儒学,故B项排除。材料反映玄学是儒学和道家思想的结合,没有涉及弱化了佛教的社会影响,故D项排除。【点睛】本题属于概念型选择题,每一历史概念都有客观存在的特定的历史时间、特定的历史空间、特定的历史内涵(本质属性)和特定的历史外延(结果、作用、影响、意义等)。本题考查玄学,根据材料“玄学出自《老子》”“魏晋名士认为纲常礼教、君臣上下,多是‘天理自然’”即可得出答案。7.宋代《武林旧事》记载,皇帝游幸西湖时,西湖边往往出现“以轻桡趁逐求售者”不计其数;每逢酒库开新,“书库名高品,以长杆悬之,谓之‘布牌”’。这些主要表明A.临安的商业规模较大B.宋人的商业意识较浓C.宋代市民文化较发达D.商人很注重商品宣传【答案】B【解析】【详解】仅从材料中无法得出宋代临安城市的商业发展规模,排除A项。皇帝游幸西湖,带来了商业机遇,因而出现了许多售卖商品的商家;酒库开新,悬挂广告借以积极宣传推销,这些反映出宋代人的商品意识较浓,B项正确。宋代市民文化较发达不符合材料主旨,C项排除。商人很注重商品宣传是对材料信息的部分解读,故排除D。8.宋代“大农户积极投资购买耕牛,即使没有能力购买耕牛的,也采用租赁的方式租借耕牛进行农业生户。对于产牛较少的地区,宋高宗下诏:“京西、淮南贩买耕牛,与免税三年”。5这反映出宋代A.政府拥有雄厚经济实力B.社会普遍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C.畜牧业呈现商品化趋势D.社会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答案】B【解析】【详解】在古代社会,牛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动力,宋代农民加大耕牛的投入,政府采取措施鼓励缺少耕牛地区的人到京西、淮南买牛,解决部分地区耕牛缺少问题,体现出宋代从农民到政府都普遍地对农业生产发展和稳定的重视,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政府采取措施支持农业生产,不能说明政府是否拥有雄厚经济实力,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农业生产对耕牛的需求加大,不能说明整个畜牧业是否呈现商品化趋势,也无法说明社会生活水平是否显著提高,故C、D两项错误。9.元代行省重大事务的议事程序如下:其一,长官拟定所议之事;其二,官员同堂议论;其三,长官综合所议做出裁决;其四,所有议事官员联名签字画押。这一做法A.便于实现对朝政的控制B.制约了行省长官的权力C.避免了官僚之间的内斗D.提高了行省议事的效率【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其二官员同堂议论”“所有议事官员联名签字画押。”可知上述议事程序对行省长官的权力一定程度上有监管、制约的作用,故B正确;A项,中书是中央的最高行政机关,行省是地方制度,排除。C项,材料中“所有议事官员联名签字画押”并不能避免官僚之间的内斗的,排除。D项,议事程序加强了行省官员间的制约,不利于提高行省议事的效率,排除。10.鸦片战争以后,地方督抚谈到欧美国家时“必以‘船坚炮利’论之”。但19世纪70年6代以后,“西洋厂矿”、“洋人公司”日渐成为他们的谈资。由此可知:A.开明地主对西方的认识不断加深B.洋务运动的战略重心发生了转移C.欧美工业革命的成果震惊了中国D.地方督抚已成为清廷的中坚力量【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最初地方督抚认为西方国家军事先进,后来认识到西方国家经济实力强大,说明开明地主对西方的认识不断加深,A选项符合题意。洋务运动的战略重心就是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护自身统治,并未发生转移,B选项错误。材料未体现欧美工业革命成果震惊中国,C选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地方督抚成为清廷的中坚力量,D选项不符合题意。11.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所办的新式海军学堂仅仅为培养初级海军军官,所学重点基本上为海军技术,较少涉及西方军事理论和战略战术的研究,同时海军学堂具有明显的地方色彩,各立门户。这表明A.海军近代化取得明显成效B.是导致甲午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C.认识短视阻碍了海军建设D.清朝政府昏庸不谙近代军事【答案】C【解析】【详解】洋务派虽然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海军技术,创办一些新式海军学堂,但由于对近代中国海军建设发展存在很多认识上的缺陷和不足,这严重影响了近代中国海军事业的发展,C项符合题意;虽然近代中国海军建设虽有一些成效,但与材料主旨不符合,A项不符合题意。“门户之见”虽是导致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况且材料中没有涉及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问题,B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显示晚清政府创办近代军事学校,这表明清政府对近代军事已有一定知悉,D项不符合题意。12.数据显示,1919年6月份的日本对华贸易较上年同期减少约一半,从2769万元减至14057万元,使中国的对日贸易出超460万元。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中国扭转了对日贸易的被动局面B.一战期间日本对外贸易受挫C.军阀割据混战殃及中国对外贸易D.政治运动影响了中日贸易【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中国国内反日爱国浪潮不断兴起,故而影响到中日之间的贸易,故D项正确;材料数据尽管显示了中国对日贸易存在的出超,但这只是暂时现象,不能根本扭转被动局面,故A项错误;一战期间,日本利用帝国主义放松对中国经济侵略的机会,加紧对华侵略,扩大了对华贸易,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军阀混战,且1916年中国就进入军阀混战时期,而1919年对日贸易才出现变化,故C项不符合材料信息。13.1977年7月邓小平复职后,相继接见了美籍华裔生物学家牛满江、数学家陈省身以及三位华裔诺贝尔奖得者丁肇中、李政道、杨振宁;1978年7月他又热情接见了由美国总统科学顾问弗兰克·普雷斯率领最高规格的科学家代表团。这些反映出A.科技领域成为我国走向开放的先导B.中美正式建交有利于科技间交流C.改革开放推动了中美各领域的交往D.科技界交流加速消除了中美间分歧【答案】A【解析】【详解】邓小平复出后首先在科技教育领域中采取了一系列新措施,包括会见美籍华裔科学家和美目科学家代表团等,事实上表明科技领域已成为我国走向对外开放的先导,A项符合题意;中美正式建交于1979年,时间不符,B项不符合题意;1978年12月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时间不符,C项不符合题意;中美间分歧不会因为科技界交流而消除,故D不符合题意。14.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在所有制和分配上,社会主义社会并不要求纯而又纯、绝8对公平,目前,全民所有制以外的其他经济成分,不是发展得太多了,而是还很不够。这反映出中国共产党A.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B.逐步突破传统经济制度的束缚C.缩小了全民所有制经济规模D.开始承认了非公有制的合法性【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全民所有制以外的其他经济成分,不是发展得太多了,而是还很不够”表明,中国共产党对传统的所有制和分配体制进行反思,并认识到应该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反映出中国共产党逐步突破了传统经济制度的束缚,故B项正确。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是1992年的中共“十四大”,故A项错误;强调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不等于缩小公有制规模,故C项错误;1997年十五大开始承认了非公有制的合法性,故D项排除。15.罗马共和国时期,设立了外事裁判官法。它是外事裁判官在外事司法活动中,不依据市民法的固有规范,而依据“公平”“正义”的原则,专门调节罗马公民与外邦人以及外邦人之间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据此可知该法A.已取代了公民法等相关法律B.适应了罗
本文标题:内蒙古北京八中乌兰察布分校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4109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