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第15课戊戌变法(建议用时:30分钟)一、选择题1.“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行变法自强之策,实自失胶州、旅顺、大连湾、威海卫以后始也。”梁启超此语中的“大梦之唤醒”是指()A.义和团运动粉碎八国联军瓜分中国的阴谋B.光绪皇帝任用维新派成员变法图强C.甲午战争失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激发了人民的民族意识D.甲午战争后“救亡图存”的维新思潮兴起解析:选C。结合所学可知,甲午战败,中国被迫签订屈辱的《马关条约》。条约的苛刻性进一步刺激了列强的野心与欲望,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的危机空前严重。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一系列的斗争,民族意识空前觉醒。故选C项。2.康有为打出“孔圣人”的招牌宣传维新变法,其策略在于()A.利用传统思想作武器B.动员士大夫阶层参加变法C.继承和发展传统思想D.减少维新变法的阻力解析:选D。由于“孔圣人”的儒家思想影响很大,故康有为打着“孔圣人”旗号,利用其减少变法阻力,D正确。3.在19世纪末维新变法运动期间,严复译著《天演论》的积极意义在于()A.用科学理论阐明社会发展的规律B.敲响民族危亡警钟,号召救亡图存C.用生物进化规律来解释社会发展D.宣传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理论解析:选B。《天演论》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是19世纪末中国人忧患心态的写照,具有敲响民族危亡警钟、号召救亡图存的积极意义。4.“千余名为求官而来的‘三分钟慷慨派’(史学家胡绳语)共同签名的激扬文字流传甚广,以致成为一场‘现代化’运动的先声。”这场“现代化”运动的主要功绩是()A.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B.把思想宣传转化成了爱国实践C.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D.起了重要思想启蒙作用解析:选D。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里讲的是一千三百多名举人在1895年甲-2-午战败后公车上书的情形,它留下的“现代化”运动指的是维新变法运动,其主要功绩在于思想启蒙。5.“窃闻与日本议和……伏乞皇上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而已。”你认为下列四项建议中最根本的是()A.下诏鼓天下之气B.迁都定天下之本C.练兵强天下之势D.变法成天下之治解析:选D。A项的意思是皇帝下诏书鼓舞人民的斗志;B项的意思是迁都南京稳定局势;C项的意思是加强军队的建设,抵御外敌;D项的意思是改革现行的统治政策。A、B、C三项只是权宜应敌之策,D项才是立国自强的根本大计。6.1898年,康有为在《进呈法国革命记序》中说:“普天地杀戮变化之惨,未有若近世革命之祸酷者矣,盖自法肇之也”,“近世万国”目睹其祸,纷纷“行立宪之政,盖皆由法国革命而来……亦可鉴也”。康有为的用意在于()A.论证法国大革命的世界意义B.坚定光绪帝实施变法的决心C.促使光绪帝效法法国大革命D.阐述法国大革命的严重后果解析:选B。从材料信息看,康有为认为法国大革命带来“杀戮”的严重后果,致使各国纷纷“行立宪之政”,说明康有为主张改革,并以法国大革命为教训,坚定光绪帝实行变法的决心,以防止革命,B项正确。7.光绪帝为了贯彻新政,在人事上的重大举措是()A.颁布变法法令B.游说外国人支持C.给袁世凯加官晋爵、委以重任D.将礼部两尚书、四侍郎全部革职,任命谭嗣同等“军机四卿”解析:选D。本题应重视题干中的“人事上”的限定,符合这一条件的只有C、D两项。题干中点明是为了贯彻新政,符合此条件的只有D项。8.百日维新期间维新派没有提出开国会、立宪法等主张,这表明()A.变法内容很片面B.资产阶级对封建势力作了妥协C.皇帝无实权,不敢采纳D.维新改革不涉及制度革新解析:选B。戊戌变法涉及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故A项错误;维新改革的内容侧重于制度革新,D项错误;光绪帝变法的目的在于巩固清朝统治,阶级本质决定了他不可能实行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因此根本问题并不在于他是否掌握实权,C项错误;B项符合题意。-3-9.戊戌变法时开办了《女学报》,成立了“北平师范女学堂”,这表明()A.当时中国已经实现了男女平等B.维新派重视提高妇女的政治地位C.维新派发动妇女参与维新变法政治运动D.变法冲破君主和伦常的网罗,同封建束缚彻底决裂解析:选B。本题用排除法选择,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才实现男女平等,故A项错误;材料中所列举的两项措施办《女学报》、办女学堂体现维新派对妇女的重视,故B项正确;C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故C项错误;戊戌变法时,维新派代表康有为利用儒家思想宣传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并没有同封建束缚彻底决裂,故D项错误。10.有学者认为,戊戌新政不只是继承了洋务新政的遗产,更多的是对洋务新政的超越。以下属于“超越”的表现是()A.学习先进科技B.涉及体制改革C.增强海军实力D.开办近代教育解析:选B。在学习先进科技、增强海军实力、开办近代教育等方面戊戌变法与洋务运动的主张是相同的,故A、C、D项错误;戊戌变法要求建立资本主义君主立宪政体,涉及体制改革符合题干中“超越”的意思,故B项正确。二、非选择题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常州学派的健将刘逢禄认为《左氏春秋》中的义法、凡例皆出自刘歆伪造,他说:“余年十二读《左氏春秋》,疑其书法是非多失大义。”——《常州学派史学思想研究》材料二(刘歆阐释《左氏春秋》是)“以其非博之学,欲夺孔子之经,而自立新说以惑天下。”“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材料三康有为隐以改复原教之路得自命……作《伪经考》。其貌似孔也,其心则夷也。——叶德辉《叶吏部与刘先端黄郁文两生书》(1)据材料一、材料二,指出康有为与刘逢禄观点的异同之处。(2)谈谈你对材料三中叶德辉观点的认识。解析(1)考查的是对康有为与刘逢禄观点的异同之处的理解。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加以概括。(2)考查的是对叶德辉观点的认识和理解。叶德辉看出了康有为思想的实质;但倾向于对康有为的批判,坚持夷夏之辨,态度较为保守,反对变法。答案(1)同:两者都怀疑《左氏春秋》的真实性。异:刘逢禄多从学术角度考虑;康有为则为其变法提供理论依据。(2)有道理。叶德辉看出了康有为思想的实质;但作者倾向于对康有为的批判,坚持夷夏-4-之辨,态度较为保守,反对变法。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分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海内惊惶,乱民蠢动……瓜分豆剖,渐露机牙,恐惧回惶,不知死所。……恐自尔之后,皇上与诸臣,虽欲苟安旦夕,歌舞湖山而不可得矣。且恐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材料二戊戌变法一开始,康有为就把改革的通盘计划公开于世,并把矛头公开地明确地直指他所认为的政敌与传统的官僚体制。当军机处诸大臣问及应如何变法时,康有为首先主张“宜变法律、官制为先”的基本原则。……光绪皇帝在103天的时间内,发布了二三百条涉及选拔人才、农工商业、裁汰官员、废除科举、财政经济、法律制度、文化教育、军事国防几乎所有方面的上谕。……康有为力图步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的办法,来强调孔子的进化性、平等性、兼爱性与世界大同精神,以现代性的价值观的要求,从实际政治来进行变法的动员。——萧功秦《戊戌变法的再反省》(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有为变法的主要意图。(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解析(1)要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结合康有为的变革主张进行概括。(2)根据材料二中“把矛头公开地明确地直指他所认为的政敌与传统的官僚体制”“103天的时间内,发布了二三百条……上谕”“强调孔子的进化性、平等性、兼爱性与世界大同精神,以现代性的价值观的要求”等进行分析。答案(1)挽救民族危亡;建立君主立宪制度。(2)主要原因:先声夺人的改革声势引起反对派的忌恨;改革措施没有章法,不顾实施条件,使变法停留在形式上;对孔子的重新解读,引起当时绝大多数士绅精英的反感。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19世纪的近代改革 第15课 戊戌变法课时检测 岳麓版选修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4158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