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河南省洛阳市第一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周练试题(2.23)
1河南省洛阳市第一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周练试题(2.23)考试时间:2月23日一、选择题:共32道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1、公元前631年,雅典贵族基伦试图利用平民和贵族的矛盾称王雅典。可是从乡村赶来的雅典平民反而帮助贵族把他围困。雅典平民与贵族联合反对基伦暴动说明A.雅典社会的危机已彻底消除B.雅典贵族与平民的矛盾已经消失C.雅典人不希望彻底改变体制D.雅典工商业奴隶主反对社会变革2、商鞅变法法令规定“致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这反映了变法的根本目的是A.保护农民阶级的利益B.实现秦国的富国强兵C.保持和稳定小农经济D.巩固和发展土地私有制3、北魏时期的杨衔之在《洛阳伽蓝记》里记载:“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洛阳伽蓝记》反映了A.隋朝时洛阳商业盛极一时B.南朝统治下的洛阳经济恢复C.门阀世族在中原得到发展D.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促进繁荣4、自南宋至晚清,主流史学家对王安石变法基本持否定态度。但到了近代,梁启超却把王安石比作中国的克伦威尔,并认为王安石变法“实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这一认识也成为20世纪前半叶的主流观点。这说明A.中西对比方能形成对历史的客观认识B.史德是历史学家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C.时间的推移会让历史的真相浮出水面D.对历史的解释会受到时代环境的影响5、加尔文说:“我们把上帝的永恒的判决称之为预定。上帝根据这一判决,决定每一个人应该变成怎样。因为我们不是在同一状况下被创造出来的。有些人注定得到永生,另一些人却要永远罚入地狱。”这一思想A.标志着人文主义的兴起B.否定了对教皇的盲从C.推动了近代科学的发展D.摧毁了封建专制统治6.恩格斯说:“战争证明:哪怕出于纯粹军事上的考虑,俄国也需要铁路和大工业。于是,政府着手培植俄国的资本家阶级。但是这个阶级没有无产阶级是无法存在的,而为了创造无2产阶级分子,不得不实行所谓农民解放。”材料中的“战争”是指A.拿破仑战争B.克里米亚战争C.第一次世界大战D.十月革命后的国内战争7、木户孝允明确指出:“立国之本,惟在于人,而期望人才千载相继而无穷者,惟在于教育而已。”材料反映了明治政府“文明开化”政策的重点是()A.培养出国人才B.教育改革C.“求知于世界”D.派使团出访西方8、1876年,李鸿章与日本驻华公使森有礼辩论,他认为日本人以西装换掉古老民族服装是不敬祖先。森有礼却说:“如果我们的祖先还活着,他们无疑会做我们全部做过的事„„大约一千年前,他们改穿中国服,因为他们发现中国服比自己原来的穿着要好。”这次辩论A.展现了日本对中国传统服装的认可B.说明两国对传统服装认识没有差异C.反映了李鸿章支持变革的积极心态D.反映了两国改革者不同的变革取向9.19世纪90年代,康有为维新思想的基本特点是A.提倡“师夷长技以制夷”B.猛烈批判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C.百度从学习西文科学技术转向宣传民主共和D.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传统儒家思想结合10、在维新变法高潮时期,光绪帝曾说:“国家振兴庶政,兼采西法,诚以为民立政,中西所同,而西法可补我所未及。”这反映了光绪帝A.同顽固派斗争的决心B.向西方学习的思想C.变更国体的主张D.大兴民权的意向11.据《礼记》记载,西周时期“王以禽作六挚(人们见面所执的礼物),以等诸臣:孤执皮帛,卿执羔,大夫执雁雉,士执堆,庶人执鹜,工商执鸡”.这从本质上反映了西周时期A.分封制扩大了周疆域面积B.官僚政治的作用凸显C.执政集团实现了权力集中D.政治隶属关系的强化12.宋代对于较为重要的中央机构,多重叠设置;在地方大区的路级建制则分立多个平级机构,互不统属,在州郡一级则特设通判一职,与知州并列等等。这说明宋代A.重视权力制衡B.行政效率提高C.中央集权加强D.君相矛盾弱化13.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这反映出3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14.“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A.宗法制B.禅让制C.郡县制D.察举制15.学者吕文郁认为,西周主要是“天子建国”的时代;春秋前、中期,主要是“诸侯立家”的时代;春秋后期,主要是卿大夫分封陪臣的时代。所谓周天子在“天下”分封诸侯,诸侯在邦国之内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则在采邑内分封陪臣的“三级分封制”在周代任何一个时期都不存在。该学者意在强调A.周代的分封制具有一定阶段性特征B.西周时期的等级制度遭受极大冲击C.分封制现实导向和继往开来的特点D.传统的政治统治具有相对的合法性16.梁启超说:“吾中国社会之组织,以家族为单位,不以个人为单位,所谓家齐而后国治是也。周代宗法之制,在今日其形式虽废,其精神犹存也。”梁启超认为A.宗法制度最早起源于周代B.宗法制度影响至今C.家族是最基层的政权组织D.宗族比国家更重要17.在中国古代,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为‘民之父母’”,官员亦以“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这一现象反映出A.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B.“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C.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思想D.官员之间具有共同政治诉求18.史载,汉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有学者认为此部刺史是由秦代的监(御史)嬗变而成。秦时除置一守一尉外,又置一监。汉兴,省监不置。惠帝三年,“相国奏御史监三辅。”武帝置刺史,“郡守不得面奏事,而刺史得而奏事”。这说明①与汉在地方均设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②秦与汉监察方向有别,一在中央,一在地方③秦汉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有限④秦汉监察机构的设置受到最高执政集团的重视A.①④B.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19.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一套上下有序的制度体系,其中包括廷议制度,即国有大4事皆由朝廷讨论后向皇帝提出意见,最后由皇帝裁定。据此可知该制度A.具有一定的民主倾向B.标志君主专制的强化C.导致中央集权被削弱D.加强了对百官的监督20.周代作为“天子”的周王既掌握“天命”又主宰“天下”。王室衰微后,诸侯征伐只能获取实质上的“天下”,却无法得到象征“天命”的“天子”身份。秦始皇创制皇帝名号,着重标榜自己的功德,淡化“天下”为“天命”的赐予。这说明了A.周代天命观念逐渐消亡B.秦注重按功德分配身份地位C.神权不再与王权相结合D.秦意在打破旧有的权力逻辑21.下表是秦朝九卿的名称和职能,据此可知秦朝名称主要职能名称主要职能郎中令宫中警卫宗正皇室宗族卫尉宫门警卫廷尉司法和首都警卫少府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典客少数民族事务太仆宫廷车马治粟内史国家财政和税收奉常宗教、礼仪和教化A.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B.官僚政治逐步取代了贵族政治C.确立了强干弱枝的中央集权制度D.政治体制有明显家国同构色彩22.推行郡县制的根本动机与目的,就是要尽可能地把地方的各种权力都收上来,不让其形成尾大不掉之势,积蓄出威胁中央政府和分裂统一国家的能量。这主要会导致A.重视经济发展而忽视政治稳定B.重视血缘关系而忽视才干品德C.重视中央集权而忽视地方分权D.重视国家统一而忽视民族发展23.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A.加强了货币管理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C.削弱了诸侯实力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24.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这一制度A.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B.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5C.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D.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25.《史记》载:“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汉初A.实行察举制度B.独尊儒家学说C.实行郡国并行制D.全面推行郡县制26.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C.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D.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27.有学者认为:“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变化中,治理天下与君臣关系的处理,尤以相权的调整为要。下列项中属于相权调整的举措是A.建立世官制B.增设“参知政事”C.强化“外朝”D.实行察举制28.明万历十五年,顾宪成等人奏疏忤旨,神宗要求内阁拟票重罚。内阁首辅申时行等只拟罚俸,神宗震怒,令“还改票来!”申时行只得遵旨。这说明,明代内阁大学士A.仅作为侍从顾问,不参决政事B.万历年间开始参与军国大事决策C.按照皇帝的传谕来票拟和批红D.掌握票拟权力,但仍需服从君权29.汉唐时期,律令和律令格式是行政管理的基本法规。明清之际,这种情况有所变化。六部及诸院、监,多以皇帝及上司批准的案例公牍作为处理公文的标准,简称“照例”。有例可援,即是处理得当。无例可援,则必须请示上司乃至皇帝做出新的指示。这从本质上说明A.明清封建政府效率低下B.国家事务处理标准严格C.权力分散利于政务运转D.行政管理方式日益僵化30.明代仁宗皇帝曾赐给吏部尚书蹇义,礼部左侍郎杨士奇、杨荣金银章各一枚,印章上刻有“绳愆纠缪”四字,要求他们积极进言官员的过失,并加印密封来报告。这说明当时A.六部成为皇帝顾问机构B.监察制度由此建立C.中央各部实现权力制衡D.专制皇权得到强化31.如表反映的是明代内阁大臣在阁年限统计情况。这种状况年限1年以下1—2年2—5年5—10年10—15年15—20年20年以上阁臣人数30374225121146占比(%)18.6322.9826.0915.537.456.832.49A.促进了官吏队伍的年轻化B.反映了明朝官僚机构膨胀C.说明了内阁辅助作用不大D.削弱了国家政策的稳定性32.据学者研究,雍正朝有权向皇帝密折奏事的官员从康熙朝的100多人增至1200多人。除京官和地方督抚大员外,甚至部分品位较低的官员也获得了上奏权。这表明当时A.官员制衡机制初步建立B.权力机构设置混乱失序C.皇权专制制度得以强化D.特务机构渗透领域广泛二、非选择题:共3道小题,33题16分,34题20分,35题16分,共52分。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汉代实行以察举、征辟为主体的人才选拔制度。东汉中后期强调“文治”,高级官员往往也是儒学名家,拥有成百上千的“门生”。某人一旦成为某位官员的下属,便终生为其“故吏”。一些家族有人长期担任朝廷重要官职,如弘农杨氏、汝南袁氏,“门生故吏遍于天下”,成为影响人才选拔的重要因素。官员们互相请托,推荐亲属故旧,所推荐的人才“不复依其质干,准其才行,但虚造声誉”。外戚、宦官轮流把持朝政,任人唯亲,以便控制朝廷与地方政治。世家大族干预人才选拔,一些地方的人才选拔甚至是被数个家族长期把持。——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汉中后期人才选拔的弊端。(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东汉中后期人才选拔弊端的影响。(8分)34.【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商鞅变法的出发点是在激烈的兼并战争中立足并最终实现国富兵强,这体现了他“务实功利”的价值追求。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战乱频发,传统的道德伦理准则已难以支配社会生活,强权主宰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这次变革在使秦国迅速富强起来的同时,也潜移致化地改变着秦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用爵禄和刑罚将人们追求利益的途径和方式规范到国家需要的道路上来,把人们的生活、生产甚至思想都引入一种轨道式的模范。对法律过度的依赖,比如鼓励亲属互相监视、互相告密,撕裂了人伦亲情;“轻罪7重刑”使司法行为恐怖化;“不赦不宕”使“犯罪分子”一旦获罪则走上绝路,这些繁密的法令使秦
本文标题:河南省洛阳市第一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周练试题(2.23)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4225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