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江西省赣州市石城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周考试题
1江西省赣州市石城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周考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3分)1.战国秦献公七年(公元前378年)“初行为市”。“初行为市”不是以前没有“市”,而是从此时开始在城(首先是在都城)中建立市场,设官管理,即“置市”;此外,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以上措施A.促进商业资本的迅速积累B.抑制农民弃农经商的行为C.有利于秦国军队实力增长D.加强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力【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秦献公时期秦国“设官管理”市,推行“重农抑商”,均反映了秦国对经济的控制力的加强,故D项正确。题干中反映秦国即在城市中“置市”,又推行“重农抑商”,A项和B项都只反映了某一个措施的影响,均不全面,故排除AB。“置市”和“重农抑商”的行为,与军队数量、军队实力的增长无关,故排除C项。2.著名史学家冯尔康认为,从殷周到现代,中国古代宗族制度经历了先秦典型宗族、秦唐间世族(士族)宗族制、宋元间大官僚宗族制、明清绅衿富人宗族制、近现代宗族变异时代五个阶段的变化。这种变化表明我国古代宗族制度A.社会功能逐浙增强B.政治功能彻底消逝C.主体呈官僚化趋势D.不断推动社会转型【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我国宗族制度随着封建制度的发展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由秦唐宋元的大宗族大门阀逐渐向地方绅士富豪势力转变。结合我国封建制度的演变可知,伴随着我国君主专制的加强、封建经济的发展,封建宗族呈现出政治势力减弱、社会功能增强,主体平民化的特点,故A正确;政治功能彻底消逝说法绝对,B错误;材料中说明的是主体呈现平民化趋势,不是呈现官僚化趋势,C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社会转型的信息,D错误。3.在唐末以迄宋元时代,盛产米粮是长江三角洲地区典型特征之一。明中叶发生改变,农户农业经营的重点已不在种植粮食作物的“田",而在种植经济作物的“地”,有所谓“多种田不如多种地”的新的价值取向。对此解释合理的是A.抑商政策开始改变B.农业经济趋衰退C.经济重心加速南移D.商品经济日益发展【解析】根据材料中“地”是种植经济作物,“多种田不如多种地”可以得出商品经济日益发展导致传统农作物种植面积的减少,D正确;古代封建社会一直厉行重农抑商政策,并不是开始改变,A错误;材料中是说农业种植结构的变化,并不是农业经济趋衰退,B错误;经济重心南移在南宋时期已经完成,C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要知道材料中“地”的含义,种植经济作物说明传统粮食作物种植的减少。由此得出问题答案。4.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摆脱了原先落后停滞的状态,出现“一岁或稔(丰收),则数2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的景象,其主要原因在于A.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B.社会动荡不安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D.丝绸之路开辟【解析】据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摆脱了原先落后停滞的状态”并结合所学可知,江南地区摆脱了原先落后停滞的状态,是因为北方战乱,北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促进了江南的发展,故C正确;A与材料时间不符;社会动荡不安不利于经济发展,B错误;丝绸之路开辟于西汉,D错误。5.元代秤锤上铸(刻)的铭文,除使用汉字外,还铸有回鹘蒙文、八思巴(藏族宗教首领)文和波斯文等三种文字。这一现象主要说明元代A.城市繁荣,人口众多B.文化发达,泽被东西C.疆域辽阔对外开放D.民族融合,社会和谐【解析】元代秤锤上铸(刻)多种文字,这说明元代的疆域空前辽阔,民族和对外经济交流比较频繁,故C项正确;材料和人口众多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文化发达,故B项错误;波斯文体现不出民族融合,故D项错误。6.明仁宗洪熙二年,实行按地域调配进士名额的制度,规“定南六十,北四十”。之后比例偶有调整,但按地域分配名额的制度一直沿用至清朝科举被废。这一制度A.反映了科举制度日益僵化B.有利于笼络北方士人群体C.违背了社会公平正义原则D.不利于南北经济文化交流【详解】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科举考试名额逐渐被南方占据,为此明政府实行按地域调配进士名额,“南六十,北四十”,显然是为了笼络北方士人群体,B正确;材料中的措施不能反映科举制度日益僵化,也没有违背社会公平正义原则,故A和C错误。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材料中无法体现,D错误。7.1900年杨村战役之后,因为遭到聂士成率领的聂军抵抗之顽强,西方甚至有记者认力“这场战争已经无法取得胜利”俄国记者扬切韦茨基在其《八国联军目击记》中描述天津战役时写道:“整整五个小时联军都被中国人的炮火压在泥里动弹不得”。下面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A.西方记者的报道令大其词,的是想推卸责任B.历史研究应主要借鉴外国学者的研充成果C.以上史料反映出清朝近代化努力取得部分成效D.两方记者的报道是第一手史料,最为真实【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在清朝军队的顽强抵抗,天津战役中八国联军进攻受阻,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洋务运动等近代化努力使中国近代军事实力有所加强,故C项正确。A项,以上史料反映出八国联军在侵华战争的部分战役里,遭到了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列强侵略也一度受阻,故A项不准确,排除。B项,以上史料虽然是第一手史料,但受到价值观、主观3因素的影响,不一定真实,故排除。D项,历史研究的史料借鉴要实事求是,外国学者的研究成果受史学观影响,不一定是借鉴的主要来源,故排除。8.明清时期永佃制盛行,佃农在不拖欠地租的条件下,有权“不限年月”“永远耕种”,地租率相对稳定,农民获得相对独立的、长期的土地使用权,地主则失去了和土地的直接联系。这一现象A.减少了政府的财政收入B.瓦解了地主土地所有制C.说明农民摆脱了封建人身依附关系D.加速了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解析】据材料“农民获得相对独立的、长期的土地使用权,地主则失去了和土地的直接联系。”可知,永佃制的盛行加速了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D正确;永佃制盛行与政府的财政收入无关,A错误;据材料没有反映瓦解了地主土地所有制,B违背史实;据材料,佃农的身份没有变化,C错误。9.1906年,孙中山等人在《军政府宣言》中提出“国民革命”,以区别于前人的“英雄革命”。1924年,国民党在其“一大”宣言中,强调国民革命运动必须联合工农才能取得胜利。这表明A.工农群众开始登上政治舞台B.革命指导思想发生了根本改变C.民主革命的内涵进一步丰富D.广大民众的革命觉悟显著提高【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国民革命的内涵由英雄革命转向革命必须联合工农才能取得胜利,可见孙中山在五四运动之后逐渐意识到工农大众的力量,选项C正确;1919年五四运动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材料中时间为1924年,选项A排除;指导思想是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三民主义),只是依靠的力量有所转变,选项B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孙中山思想的转变,与广大民众无关,选项D排除。10.有考古发现证明,唐中期中国已经出现钱币外流现象,甚至引起“钱荒”,宋代更加明显。明清时期,中国铜钱外流也相当普遍。这表明A.中外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B.中国钱币具有国际性价值C.白银取代铜钱成为主要货币D.朝贡贸易体系已经瓦解【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古代钱币外流,而据所学可知,中国古代经济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对外来商品需求量不大,这就说明中国钱币在国际市场上之所以流通,这是因为当时唐朝长安等城市作为国际性的大都市,有许多外国人来此贸易交流,因此中国钱币其有国际价值,B正确。据所学可知“出超”是出口大于进口,应该是大量外国货币流入中国;A项与材料不符,A错误;据材料反映的是钱币外流现象,没有涉及货币的变化,C错误;材料反映的是钱币外流现象,与朝贡贸易体系无关,D错误。11.20世纪三四十年代除日本侵略者占领的沦陷区外,使用“民主”科学”“西化”等词语逐渐减少,而对于传统文化的提倡日渐突显。这主要表明A.传统文化保守主义复兴B.民主科学作用日益弱化4C.民族救亡运动不断高涨D.殖民奴化教育范围扩大【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时期“对于传统文化的提倡日渐突显”,这主要说明民族意识的提升,表明民族救亡运动的高涨,故C项正确;这不是保守主义,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民主科学作用日益弱化,故B项错误;“殖民奴化教育范围扩大”和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12.有学者曾说:“棉纺业官办了,蚕丝业官办,听说木料也要官办了,我想将来棺材也要官办了,用官财来办棺材公司一定会大发其财!”据此推断,该学者批评的是A.洋务资本B.近代民族资本C.外资资本D.官僚垄断资本【解析】依据材料中“官办”等可知,该学者批评的是官僚垄断资本。结合所学可知,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官僚资本利用自己的政治特权和战时经济统制手段大发横财,进而控制了国家经济命脉,它对广大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对民族工商业的巧取豪夺,严重地束缚了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洋务资本主要涉及的是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中的采矿、冶炼、纺织等工矿业和航运、铁路、电信等事业,并未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B选项错误,近代私人民族资本与“官办”特征不符;C选项错误,外资资本与“官办”特征不符。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13.19世纪70年代宁波买办严信原创办轧花厂,因惧怕官吏们反对,所以表面上依附于日本人的保护之下;上海发昌机器厂造成一艘小汽船,船头悬挂英国旗,船尾悬挂中国龙旗。造成以上现象的根源是A.中外合资生产开始形成B.民族资产阶级得到了外国的大力支持C.民族资本主义先天不足D.民族资本主义生存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纵观整个材料不难发现,中国民族工业出现种种奇怪的现象的“根源”要从社会性质的高度来认识,正是因为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生存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才导致中国民族工业出现种种奇怪的现象,这也是由中国特色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D选项符合题意。中外合资生产开始形成的说法明显错误,A选项排除。民族资产阶级得到了外国的大力支持的说法不符合史实,B选项排除。民族资本主义先天不足主要体现在资本原始积累不充分,C选项排除。14.《十二铜表法》第三表中规定:“在第三次牵债务人至广场后,如仍无人代为清偿或保证,债权人得将债务人卖于台伯河外的外国或杀死之……如债权人有数人时,得分割债务人的肢体进行分配,纵未按债额比例切块,亦不以为罪。”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奴隶在借贷关系中不受保护B.彻底废除了习惯法的陋习C.严格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D.体现了自然法的立法理念【解析】材料中“仍无人代为清偿或保证,债权人得将债务人卖于台伯河外的外国或杀死5之”“未按债额比例切块,亦不以为罪”说明罗马法主要是保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故选C;材料没有提到奴隶,排除A;《十二铜表法》是习惯法的汇编,排除B;自然法崇尚理性、公平和正义,而材料包含落后的习惯法习俗,排除D。15.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的决议中,要求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认真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应使企业职工的工资奖金同企业的经济效益更好地挂起钩来,企业内部的工资制度应充分体现差别。这一决议A.成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B.主要是针对平均主义分配的部门C.体现市场在分配中的基础性作用D.为打破计划经济体制创造了条件【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农村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故A项错误;这一决议不仅是针对平均主义分配的部门,故B项错误;十四届三中全会体现了市场在分配中的基础性作用,故C项错误;“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认真贯彻按劳分配原则”为打破计划经济体制创造了条件,故D项正确。16..印尼《雅加达邮报》称,“一带一路”赢得了世界范围的肯定与支持。德国全球新闻网称,“一带一路”项目贯穿欧亚大陆,将影响沿线44亿人口。而欧洲也愿意搭乘中国快车,这是一个面向未来的机遇。对“一带一路”这一战略的看法不正确的是A.能够更好地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B.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带来机遇C.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D.能够平衡各国的利益【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一带一路促进了沿线地区经济的联系和发展,赢得了世界的肯定,在很大程度上适应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故A项正确,与设问不符,排除。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有许多是发展中国家,
本文标题:江西省赣州市石城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周考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4296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