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全国II卷)陕西省2020届高三历史九月联考试题
-1-(全国II卷)陕西省2020届高三历史九月联考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相应的位置。3.全部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本试卷满分100分,测试时间90分钟。5.考试范围: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第Ⅰ卷本卷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距今约5000年左右的良渚文化遗址,在空间上分为宫殿区、内城与外城三部分。古城还有祭坛、贵族墓地、手工业作坊等处。良渚先民创造出一套包括玉璧、玉琮、玉钺在内的玉礼器系统。据此可知,当时可能A.青铜铸造技术成熟B.形成礼乐制度C.氏族制度不复存在D.出现早期国家2.商代方国处于独立、半独立状态,方国首领只需臣服于商王,仍是其部落首领。而西周受封诸侯对周天子有镇守疆土、勤于王事、缴纳贡赋、朝觐述职等义务。这种变化说明西周A.确立奴隶主贵族世袭特权B.国家结构相对紧密C.王室始终确定诸侯王人选D.中央垂直管理地方3.战国初期,楚国虽地广人多,但国力萎靡,后吴起至楚“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此后,诸侯皆畏服楚国,楚人“兵震天下,威服诸侯”。可见,吴起变法A.具有急功近利的特点B.以统一作为战争的出发点C.确立了官僚政治体制D.有利于楚国实现富国强兵4.汉武帝时,朝廷任命一些封君担任太常官职,使他们每次侍奉宗庙不谨而获罪乃至被除爵。朝廷的这种做法A.强化了宗法制度B.确立了对家族的认同感C.削弱了诸侯实力D.结束了郡国并存的局面5.《资治通鉴》记载:“(西晋)永嘉之乱,中州人士避地河西(今河西走廊),张氏礼而用之,子孙相承,衣冠不坠,故凉州号为多士。”该现象体现了-2-A.中原文化的拓展B.中西部经济融为一体C.社会分化的加深D.河西文化圈正式形成6.唐高宗咸亨二年(671年)某月,粟特胡商曹禄山对来自长安的汉族商人李绍谨提出诉讼,希望官府给出公道,官府在审判这个商业纠纷时,没有偏袒任何一方。这反映出,唐朝政府A.重视汉族与少数民族榷场贸易B.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C.力图营造良好的商业运行环境D.完善了国家法律体系7.下表是宋代治平年间二税(夏税和秋税)总额及蠲免的统计数字表。宋政府此举A.抑制了土地兼并B.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C.结束了贫弱局面D.推动了租佃制的形成8.元朝曾一度不行科举,后虽恢复科举,但汉人、南人考试内容较蒙古人、色目人难度大,考试次数多,汉族考生考取进士的机会微乎其微;在政府机构中“台省要官皆北人为之,汉人、南人万中无一二,其得为者不过州县卑秩,盖亦仅有而绝无者也”。元朝这些做法A.使儒士彻底丧失仕进之途B.加强了中央集权C.导致社会活力的明显衰退D.促使元杂剧衰落9.明初,松江府的官布全部征收实物。从明中叶开始有本色与折色之分,本色即为实物,折色则为布折银,改折棉布占总数约24%。这一变化的原因是A.纸币的普遍流通B.松江府棉织业最为发达C.商品经济的发展D.区域化专业化市镇兴起10.明清时期,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在永佃制下,地主只能收租完粮,无权随意增租夺佃或干预佃农耕作,而佃农则可依约退回、转租或典卖佃权。田底、田面可分别转移,其前提是,田面转移不影响地主收租,田底转移不影响佃农耕作。这一现象反映了A.人地矛盾尖锐B.租佃农民抗租减租斗争兴起C.佃农经济独立D.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11.唐英作为中国千年一瓷人,《清史稿·唐英传》中记载他为“汉军旗人”,百余年来,均是此说法。后据《钦定八旗通志》《八旗满洲民族通谱》《清实录》等文献和碑刻、档案等资料,加以考据,做出辩证:唐英系八旗满洲正白旗包衣。这说明,史事判定的依据是-3-A.史料时间的早晚B.君主的明发谕旨C.史证的数量多少D.缜密考证的史实12.20世纪初,报刊评论运用了大量新的外交词汇:国民外交、外交主体、外交方针、外交政策、世界政策、帝国主义、强权、联盟、协约、领海权、领空权、渔业权等等,成为当时中国外交的主流话语。大量外交新词汇的使用体现了当时A.民族意识开始兴起B.外交策略改变C.国人认清列强本质D.外交的近代化13.“中国自秦以降,革命者多崛起民间,于平民革命较近之”,而“中等社会”革命则“岀于国民”,“革命之后,宣布自由,设立共和,其幸福较之未革命之前,增进万倍”。“五四”以后,“下等社会”力量得到真正的发挥。可见,“中等社会”领导的革命A.取消了列强在华特权B.发挥了承先启后的作用C.真正实现了改朝换代D.与“下等社会”严重脱节14.1912年11月,中华民国全国工商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制定了一系列经济法规;改变垄断政策,许民自由经营;确立特别保护法,实行补助和保息;裁免厘税,改良税则;提倡国货,仿制本国制造业等。可见,此时民族工业发展的重要原因是A.国际国内市场不断扩大B.“实业救国”思潮兴起C.资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D.政府有效的制度建设15.1919年以前,《共产党宣言》被零星地介绍到了中国。五四运动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更多地研读《宣言》,逐渐接受其思想主张。1920年,李大钊护送陈独秀离京途中,两人在冰冷的骡车中商定着手按照《宣言》思想,筹备建党事宜。这说明A.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B.中国革命性质发生了根本性改变C.新文化运动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D.五四运动推动了中国共产党成立16.1937年后,大量企业及各种社会组织迁至内地;1938年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制定《抗战建国纲领》,提出成立国民参政会;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国民革命军获得大量美械装备。材料总体上探讨的是,抗日战争客观上A.推动了西部地区的开发B.推进了中国现代化进程C.促进了工业布局的改变D.减轻了美军在远东压力17.1948年,毛泽东将关于五一劳动节口号原稿中的“工人阶级是中国人民革命的领导者,解放区的工人阶级是新中国的主人翁”,改为“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这体现了A.中国共产党建设民主政治的诚意和决心B.人民解放军取得战略决战的胜利-4-C.中国共产党开始意识到统一战线的重要D.工人阶级不再是革命的领导阶级18.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科学院负责组织翻译苏联新老课程所使用的教材及教学计划。其中,58%的翻译人员致力于工程技术,14%的人搞农业,24%的人搞纯科学,14%的人从事人文和社会科学方面的翻译。这表明当时A.“科教兴国”战略开始实施B.“向科学进军”的热潮出现C.工业化建设已迫在眉睫D.照搬苏联经验蔚然成风19.右图是20世纪50年代创作的年画。该作品A.继承了中国传统文人画作品的基本风格B.体现了百花齐放的创作精神C.表现了人民群众对民主政治的极大热情D.适应了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20.下表是1986-1992年中国农民和城镇居民收入差距表(人民币:元)。根据数据变化年份表民居民实际收入城镇居民实际收入差距指数A.城乡经济实现了协调性发展B.现代企业制度已经建立C.经济体制改革深化成为必然D.农村存在大量贫困人口21.罗伯斯庇尔及其领导的雅各宾派都是卢梭的忠实信徒,既崇尚纯粹民主,也力图为实现这种民主而建立一种斯巴达式的没有大贫大富的平等社会。而史学家托克维尔对革命期间的毫-5-不节制的暴力、激进、狂热却深感困惑。对此理解正确的是,法国大革命A.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B.率先把卢梭的思想付诸于实践C.凸显和平渐进的特点D.政治理想与革命现实反差巨大22.当拿破仑的军队与英军作战时,身上穿的军服,都是来自英国——这个被拿破仑嘲笑为“小店主”国家的棉纺织品。由此推知,这一时期A.英国传统纺织品质优价廉B.法国奉行自由贸易原则C.英国的市场经济迅猛发展D.法国文明相较英国优越23.1947年4月,美、英、中、法等23个国家进行关税减让谈判,双边关税谈判共进行123项,涉及大约5万种商品。10月,23国签订《关贸总协定》。关贸总协定除每年召开大会外,主要活动是主持减税谈判,消除贸易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这说明关贸总协定力图A.建立新的国际金融体系B.提高发展中国家的贸易话语权C.根除各国利己主义政策D.推动世界贸易制度化和体系化24.“在这个包围我冲撞我或驱使我的世界中,我可以对一切置之不理,但不包括混沌,不包括千载难逢的偶然和产生于混乱的神圣等值。世人终将找到荒诞的醇酒和冷漠的面包来滋养自身的伟大。”与此思想相同的文学作品是A.《悲惨世界》B.《人间喜剧》C.《老人与海》D.《等待戈多》第Ⅱ卷本卷共4个小题,共52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材料一明中期,生活在蒙古高原的瓦剌部与明朝政府议和,双方达成互市协议。在贸易中,瓦剌部提出求购大量铁锅引起了明朝的警觉。为维护双方的和平友好关系,输出铁锅也是人之常情。但张居正认为瓦剌部求购铁锅,用意或许并不简单,因为铁锅可以重新熔化炼铁,之后打造兵器。经过思考,张居正提出铁锅贸易可以进行,但必须采取措施加以限制:一是限量供应,由官方负责贸易,任何民间商人不得从事此类贸易;二是“以旧换新”;三是限定输出铁锅的品类,指定“广锅”(不易熔化再炼)为输出品类,其他品类的铁锅不得输出。——摘编自陈忠海《中国古代的贸易战》材料二1929年美国产能已经严重过剩,同年夏季开始出现经济萧条。为了解决产能过剩问题,采取了针对贸易伙伴国的限制进口。1930年,美国总统胡佛签署了《斯穆特·霍利关税法》,向进口的工业产品征收最高400%的关税。但是结果事与愿违,美国宣布提高关税之后,贸易伙伴们也不甘示弱毫不犹豫地采取了报复性关税措施。从1929年到1933年,仅4年间-6-由于各国纷纷提高关税,美国进口降低66%的同时,出口也降低了61%。全球贸易规模萎缩了大约66%。美国本身也遭遇重创,GDP跌幅一度达30%,失业率达到20%以上。——摘编自张建华《世界现代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张居正实施贸易限制的意义。(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斯穆特·霍利关税法》颁布的原因。(4分)(3)谈一谈上述材料给我们的启示。(3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材料一皖南徽州地处偏僻,民风淳朴而廉劲,学风坚实而条理。梁启超曰:“皖南,故朱子产地也,自昔多学者。清初有歙县黄扶孟治文字学,专从发音上研究训诂;康熙中叶,宣城梅勿庵崛起,为历算学第一大师;雍正间,集其成者为江慎修,蜕变而光大之者则戴东原。”乾隆立朝之初,强调“学问必有根柢,方为实学。治一经必深一经之蕴,以此发为文辞,自然醇正典雅。”随着四库馆的开设及《四库全书》的辑成,汉学考据之风渐甄极盛。而此时江南地区的乡野学术,也正上行下效,尊经复古,崇尚经术。可以说,“皖派”学术既是儒学本身内在发展的结果,更多的还是与朝廷的意识初步契合的结果。——摘编自徐道彬《“皖派”:乾嘉汉学的主力》材料二百科全书派是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时期著名的学术团体之一,其法律思想不但促进了科学发展,而且对神学和宗教意识进行了有力批判,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精神武器。他们以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为奋斗目标,以理性为革命旗帜,以无神论为理论武器,对封建国家的制度、伦理道德以及宗教神学进行了严厉批判和彻底否定。宪政、自然法、平等和自由等观念是百科全书派实行法治为中心的法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主张人们享有同等权利、承担同等义务,公正是法律的核心,要树立法律的权威性,在制定法律时必须着眼于人民的利益。——摘编自田喜清《百科全书派的法律思想探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朝中期“皖派”学术产生的因素。(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百科全书派法律思想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7分)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1912年1月19日,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颁发《中华民国教育部普通教育暂行办法通令》。《通令》除强调各地小学、中学、师范学校应尽快限期开学外,其重要内容还包括:清末各项学堂均改称学校,监督、堂长一律改称
本文标题:(全国II卷)陕西省2020届高三历史九月联考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4305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