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第2课中国的古代艺术[学业达标]1.清末金石学家王懿荣发现一味叫“龙骨”的药材上有许多刻画的符号,经研究原来是一种象形、表意的古老文字。这种文字主要使用于()A.夏朝B.商朝C.战国D.秦朝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种“象形、表意的古老文字”指的是甲骨文,主要使用于商朝,故B项正确。2.《说文解字·序》载:“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八曰隶书。”《汉书·艺文志》亦载:“是时始造隶书矣,起于官狱多事,苟趋省易,施之于徒隶也。”以上材料反映了()A.隶书是秦代八大篆书字体之一B.隶书是在楷书基础上发展而来C.隶书是汉代狱官为书写方便而创D.隶书的创建与抄录公文狱事有关答案D解析材料的主要意思是隶书是因为牢狱官吏简化书写而被创造出来的,即隶书的创建与狱官书写存在联系,故D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隶书是秦代八大字体之一,但不属于篆书,故A项错误;楷书比隶书出现的时间晚,故排除B项;隶书在秦朝时便存在,并非为汉代狱官所创,故C项错误。3.东晋王羲之创作的《兰亭序》,“字势雄强,如龙跳天门,虎卧风阁”。书体既工整清晰,又飞洒活泼。这种书体是()A.篆书B.隶书C.行书D.楷书答案C解析王羲之《兰亭序》被称之为“天下第一行书”,“字体既工整清晰,又飞洒活泼”是行书风格,故选C项。4.古人认为:书是心画,书如其人,人书一致。其人和其书是飘逸的,潇洒超俗,像天上的浮云,舒卷自如;其人其书又是矫健的,遒劲妩媚。下列哪幅字符合材料中描述的特点()2答案A解析小篆笔画圆润,富于图案美;字形稍长,造型健美。故材料表达的是古代书法中小篆的特征,而选项中A项属于小篆,B项属于楷书,C项属于草书,D项属于行书,故选A项。5.古代文人画,又称“士大夫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或文化现象,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下列关于文人画的表述正确的是()A.完全以宗教作为题材B.其代表作是《清明上河图》C.强调个性、追求写实D.将诗、书、画、印融为一体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文人画在创作上强调个性表现,追求抒情写意,融文学、书法、绘画、篆刻等多种艺术为一体,集中体现出画家多方面的文化素养,故D项正确。A项错在“完全”;B项《清明上河图》是风俗画;C项错在“追求写实”。6.以下对下面画作的描述正确的是()A.在表现技法上属于工笔B.逼真摹写客观自然景物C.注重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D.逼真摹写客观人物形象答案C3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文人画,文人画注重的是作者的主观情致与绘画的神韵,故C项正确。该画作在表现技法上属于写意而非工笔,A项错误;文人画追求的是意境而非逼真摹写,B、D两项错误。7.清代融合多种剧种,将中国戏曲推向一个新的高峰,被誉为“国粹”的艺术是()A.昆曲B.越剧C.京剧D.杂剧答案C解析清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徽剧、汉剧与其他地方戏曲融合,形成了京剧。京剧将中国戏曲推向一个新的高峰,被誉为“国粹”。8.“紫色的天王托宝塔,绿色的魔鬼斗夜叉……一幅幅鲜明的‘鸳鸯瓦’,一群群生动的活菩萨,一笔笔勾描,一点点夸大,一张张脸谱美佳佳。”歌曲《说唱脸谱》反映了()A.人物画的多样技法B.京剧分为四大行当C.戏曲贴近民众生活D.脸谱程式化的特点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紫色的天王托宝塔,绿色的魔鬼斗夜叉”“一张张脸谱美佳佳”等信息表明脸谱具有多样化和程式化的特点,故D项正确。A项与戏曲脸谱无关,排除;材料反映的不是京剧中的四大行当,而是强调京剧脸谱程式化的特点,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反映戏曲贴近民众生活,排除C项。[等级提升]9.汉字作为一种特有的书面语,其发音在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方式,但这并不妨碍人们的交流沟通,而且为中国的统一性和历史连续性提供了一种重要力量。这反映出()A.汉字是中国统一的决定性力量B.汉字是中华文明延续的重要因素C.汉字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D.汉字使中国语言文字多样性减弱答案B解析汉字有利于中国统一,但不是决定性力量,故A项错误;据材料“汉字……为中国的统一性和历史连续性提供了一种重要力量”可知,汉字是中华文明延续的重要因素,故B项正确;汉字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不符合材料主旨,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汉字使中国语言文字多样性减弱,故D项错误。10.怀素曾这样描述一种书法形式:“含毫势若斩蛟蛇,挫骨还同断犀象。兴来索笔纵横扫,满座词人皆道好。一点二笔巨石悬,长画万岁枯松倒。叫啖忙忙礼不拘,万字千行意转殊。”当时擅长这种书法的人物是()A.王羲之B.张旭C.柳公权D.颜真卿4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的描述可知指的是草书,王羲之擅长行书、草书,但他是东晋人,不符合设问“当时”,即唐代,故A项错误;张旭是唐朝人,擅长草书,故B项正确;柳公权擅长楷书,故C项错误;颜真卿擅长楷书,故D项错误。11.在敦煌壁画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大多宣传佛教悲惨牺牲的善行和现实的悲苦无奈;隋唐壁画则更多地宣传享受和娱乐,表现幸福与祥和;宋朝壁画中世俗场景大量渗入佛界。这种变化说明了()A.佛教文化的中国化B.艺术内容的时代性C.艺术形式的多样性D.中外文化的交融性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不同时期的壁画反映的内容各不一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不同的时代艺术是对不同时代政治经济的反映,故艺术内容具有时代性,B项正确。12.某绘画体系大体经历了以诗入画、以书入画、以金石入画三个阶段,成为一个自足的绘画体系。这一绘画体系的作品()A.体现了寄情山水的避世思想B.具有强烈的自我主观意识C.拘泥于客观景物的逼真摹写D.反映了文化世俗化的倾向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某绘画体系大体经历了以诗入画、以书入画、以金石入画三个阶段,成为一个自足的绘画体系”可知,这种融诗、书、画、印为一体的绘画体系是文人画,具有强烈的自我主观意识,故B项正确。A项不是文人画的共性,排除;文人画所重视的是写意而非写实,故C项错误;文人画属于精英文化,并不能体现文化世俗化的倾向,故D项错误。13.北宋画家论及山水画的创作时,提出:“春山烟云绵联,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该认识反映的中国山水画的特征是()A.注重对客观自然景物的逼真摹写B.强调以花鸟为主要描绘内容C.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D.强调以人物为核心的布局构图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山、夏山、秋山、冬山隐含着人的不同的情感,这说明中国山水画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故C项正确。A项“逼真摹写”不符合中国山5水画的特征;B项是花鸟画的特点;材料信息突出人的情感的表达,而不是以人物为核心的布局,故D项错误。14.徽调、汉戏、昆曲、秦腔等经过五六十年的相互交流、融合,从而产生了声腔、剧目、表演都独具一格的新剧种——京剧。200多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京剧不断地发生变革,更加丰富多彩。京剧的形成和发展说明()A.文学艺术对社会发展具有反作用B.京剧艺人对剧种的改造是京剧发展的根本原因C.人们对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是京剧形成与发展的决定因素D.文学艺术在不断地吸收积极的、合理的因素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答案D解析京剧的形成和发展充分说明事物只有不断吸收积极、合理的因素才能得到发展,故选D项。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艺人对剧种的改造是京剧发展的推动因素,但不是根本原因;C项人们的需求是外因,不是京剧形成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15.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戏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A.陆王心学广泛传播B.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C.社会等级观念弱化D.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答案D解析由“官腔”“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郡邑大夫”等可以看出昆曲受宫廷和官府重视,宫廷和官府主要代表了封建士大夫的欣赏层次和品味,这说明昆曲流行的原因是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故D项正确。心学强调本心体悟和致良知,主张内心反省和自我领悟,与题意不符,故排除A项;京剧形成于道光年间,而昆曲在明朝就流行了,故排除B项;“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这体现了社会等级的分明,故排除C项。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从东汉到南北朝,“诗”“书”“画”“印”都是独立的艺术形式。而到了唐朝五代,虽然也有很多著名文人画家,但是同样也没有出现结合的案例。直至北宋后期,苏轼、米芾等提倡将“诗”“书”“画”“印”相结合,并理论联系实际,为画作中的完美结合打下了坚实基础。到了元代,画家们大多采用“诗”“书”“画”“印”相结合的艺术行为方式,一直到明清两代,这种形式才逐渐完善。——摘编自孙琳《浅谈中国传统绘画与题款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6材料二以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为代表的绘画与明中叶的时代潮流相契合,他们的花鸟体现了一种倾向,就是接近世俗生活……由沈周到陈淳到徐渭,在这股强烈的个性解放思潮影响下,他们笔下的花鸟形象由写实趋向“不似之似”……作品由灵动到酣畅淋漓,摒弃儒家的温柔敦厚,偏重于心灵解放与个性抒发,追求所谓的“骇世惊俗”,表达对日益腐朽的封建王朝的不满和批判。——《论明代写意花鸟画形成的社会因素》(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传统文人画的特征。(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文人画在宋代以后出现较快发展的原因。答案(1)多种艺术形式融为一体;具有强烈的个性色彩;注重意境、诗意;富有批判精神。(答出三点即可)(2)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出现并不断壮大;宋代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理学的兴起;明清君主专制走向极端;封建王朝日益腐朽。(答出三点即可)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大多采用‘诗’‘书’‘画’‘印’相结合的艺术行为方式”得出多种艺术形式融为一体;据材料二“偏重于心灵解放与个性抒发”得出具有强烈的个性色彩;据材料二“由写实趋向‘不似之似’”得出注重意境、诗意;据材料二“表达对日益腐朽的封建王朝的不满和批判”得出富有批判精神。第(2)问,据材料二“明中叶的时代潮流”并结合所学得出,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出现并不断壮大;据材料二“对日益腐朽的封建王朝的不满和批判”并结合所学,明清君主专制走向极端,封建王朝日益腐朽;结合所学,宋代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理学的兴起也推动了文人画的发展。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第2课 中国的古代艺术课后课时作业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4312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