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单元测试卷一 新人教版必修2
-1-单元测试卷一(第一、二单元)(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给出2分,共5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1.秦汉时期“二十四节气”正式确立,成为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元代王祯在《农书》中强调农事应包括垦耕、耙劳、播种、锄治、粪壤、灌溉、收获等活动。这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是()①注重农时②精耕细作③自给自足④男耕女织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解析:从材料“二十四节气”中可以分析出中国古代农业比较重视农时,故①正确;从材料“农事应包括垦耕、耙劳、播种、锄治、粪壤、灌溉、收获等活动”可以看出,我国古代农业的特点是精耕细作,故②正确,③④是小农经济的特点,但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故排除。本题选A项。答案:A2.下图是《中国古代社会家庭关系示意图》。形成和维护图中社会家庭关系特征的根本因素是()A.皇权专制B.等级观念C.自然经济D.社会习俗解析: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是,“男尊女卑”,男女的社会地位不同,“男耕女织”,男女的社会分工和家庭分工不同,在礼教上确立了夫为妻纲的夫权主义,所有这些都是在生产力落后的情况下产生的;根本因素是自然经济,因此选择C项。A项与题意无关,B、D两项不是根本因素,排除。答案:C3.北宋以后,北方水利工程项目日趋减少,南部各省如江苏、浙江、福建则快速增加,甚至明代的湖南与云南也增加了许多水利工程。关于上述变化的正确解读是()A.显示政府对南方农业生产的重视B.可看出粮食作物生产重心的转移-2-C.水利工程大多位于人口迁出地区D.上述省份都是工商业发达的地方解析:北宋以后北方经济发展缓慢,水利工程减少;南方各省包括后来明代的湖南、云南等地农业经济发达,从而导致水利工程的增多,可见水利工程向粮食作物生产重心转移,故答案为B项。材料没有体现封建政府对农业的重视,排除A项;人口迁出地区即农业发展缓慢的地区,排除C项;材料仅涉及农业的发展和水利工程的兴修,没有涉及工商业的发展情况,排除D项。答案:B4.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贵族组织奴隶、平民进行农业生产;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这两种耕作方式()A.都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B.都引发了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C.都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D.都实行家庭为单位的经营方式解析:商周时期,生产力低下,实行井田制,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铁犁牛耕出现,小农经济发展,两种耕作方式均与当对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故选C项。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属于井田制,不能调动生产者积极性,A项错误:商周时期井田制没有引发阶级关系变化,B项错误;前者属于集体劳作,后者属于家庭为单位的经营方式,D项错误。答案:C5.宋代没有田产的客户(即佃户)不会被束缚在土地上,按宋代法律,客户退佃离开时,地主不得阻挠。这表明宋代()A.政府户籍管理松散混乱B.地主对佃农的封建剥削减轻C.租佃成为主要的经营方式D.地主对佃农的人身控制减弱解析:依据材料“没有田产的客户(即佃户)不会被束缚在土地上”“客户退佃离开时,地主不得阻挠”可知客户(即佃户)租种或退佃都是自由的,地主不能干涉,表明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户籍制度,A项不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地主对佃农的控制减弱,不是剥削减轻,B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租佃制的地位问题,C项不正确。答案:D6.先秦典籍《周礼·考工记》中载:“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发明)也。烁金以为刃,凝土以为器,作车以行陆,作舟行水,此皆圣人之所作也。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这反映出古代中国手工业()-3-A.有独特的工艺造物文化B.推崇行业间的分工协作C.工匠有崇高的社会地位D.注重对生产工具的改进解析:“有独特的工艺造物文化”与材料中“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相符,故选A项。材料信息不能体现行业间的协作,B项错误;夏、商、西周时期手工业由官府垄断,工匠地位低,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生产工具的改进,D项错误。答案:A7.历史图片被称为“凝固的历史”,关于下列图片信息解读正确的是()A.图一反映了西周时期青铜铸造的高超工艺B.图二可作为汉代丝织业高超工艺的实物证据C.图三反映了东汉时期地方政府对水利灌溉工具的重视D.图四是西汉海昏侯发行的五铢钱解析:素纱单衣是西汉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历经两千年仍完整无缺,反映出汉代丝织业的高超工艺,故选B项。司母戊鼎是商代青铜器,A项错误;水排是冶铁工具,并非灌溉工具,C项错误;汉武帝将铸币权收归中央,铸五铢钱,D项错误。答案:B8.明清时期,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这反映出当时江南地区()A.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B.家庭手工业注重面向市场C.世俗拜金主义之风盛行D.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迅速解析:据材料“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可知家庭手工-4-业注重面向市场,故选B项。材料没有体现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A项错误;材料“‘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只能说明农户重视商业利润,但不能说拜金,C项错误;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表现是出现雇佣劳动,材料中没有涉及这一生产关系,D项错误。答案:B9.战国城市有固定的产品交易场所——市。据史书记载,“市”上有金铺、粮铺、珠宝玉器铺、绸布铺、皮铺等,促使城市手工业竞相为“末作奇巧”,生产“悦在好玩”之品。此记载表明当时()A.工商业以迎合贵族的需要为主B.手工业促进了商业的繁荣C.私有制促成手工业兴盛D.从事商业利润丰厚解析:由材料“城市手工业竞相为‘末作奇巧’,生产‘悦在好玩’之品”,可知工商业以迎合贵族的需要为主,故选A项。从材料看,商业促成了手工业的精巧,B项错误;材料与私有制无关,C项错误;材料未反映商业利润问题,D项错误。答案:A10.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南宋时期,都城临安出现南方人开的酒馆往往仿效汴京旧俗,在门前张挂炉子灯的现象,茶馆则学北方张挂名人画像。以上材料反映()A.南北文化习俗的不断融合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C.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北方的茶叶来自南方地区,南方的酒馆和茶馆学习北方的风格,体现了南北方文化习俗的融合,A项正确;B项“趋于一致”的说法过于绝对;C项“开始”的说法不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南北方习俗的相互影响,没有涉及经济水平的高低,D项不正确。答案:A11.2000年前后,多位学者到徐闻县考察,发现汉代“万岁”瓦当、汉墓等文物遗存,结合古代文献记载,你认为徐闻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最早可以从哪个朝代开始()A.夏朝B.西汉C.宋朝D.清朝解析:在徐闻县发现了汉代“万岁”瓦当、汉墓等,说明汉代的时候就已经有海上丝绸之路从这里经过,所以最早可以从西汉开始,故选B项。根据所学知识,西汉时期开通了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故A、C、D项排除。答案:B12.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有一段描述:“在广州,外人也是不自由的,夏秋两季是-5-买卖季,他们可以住在广州的十三行,买卖完了,他们必须到澳门去过冬。……他们在十三行住的时候,照法令不能随便出游。”这段描述反映清政府()A.开放广州为通商口岸B.绝对禁止中外贸易C.坚持“重农抑商”政策D.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解析:清政府对外贸易中的种种限制,反映出其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故选D项。材料描述了清政府对广州十三行外国商人的规定,与开放广州为通商口岸无关,A项错误;材料中清政府对外贸易政策,是限制而非绝对禁止中外贸易,B项错误;材料中清政府的规定与重农无关,C项错误。答案:D13.《新全球史》作者本特利说:“正当中国船队在印度洋上进行探察之时,欧洲航海家也正准备进入大西洋和印度洋。与郑和及其同伴不同的是……他们的探险有两种不同却互补的动机。”欧洲航海家两种不同却互补的动机是指()A.政治和军事动机B.经济和政治动机C.经济和宗教动机D.政治和宗教动机解析:欧洲人迫切希望得到来自东方的贵重金属和贵重商品,这是物质方面的动机;基督教为了传教,这是精神方面的动机;两者虽有不同,但物质与精神具有很强的互补性,故选C。根据材料“与郑和及其同伴不同”可知,欧洲新航路开辟,主要目的不是政治因素,而郑和下西洋主要出于政治目的,A、B、D三项错误。答案:C14.《世界经济千年史》记载了一位欧洲航海家在探险活动中的新发现:“到圣诞节前夕,他已环绕非洲一圈,而且沿非洲东海岸访问了莫桑比克、蒙巴萨和马林迪。他发现那里的经济生活比西非要先进和丰富得多。”这位航海家最有可能是()A.迪亚士B.哥伦布C.达·伽马D.麦哲伦解析:从材料“沿非洲东海岸访问了莫桑比克、蒙巴萨和马林迪。他发现那里的经济生活比西非要先进和丰富得多”可知,这位航海家先到达了西非,然后再到达东非,这与达·伽马的航线相一致,C正确。迪亚士到达了好望角,没有到达东非,A错误。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大陆,B错误。麦哲伦死于菲律宾,未到达非洲,D错误。答案:C15.16世纪,美洲的一种辛辣调味品传入欧洲,为欧洲饮食带来新的味道,颇受欢迎,被称为“西班牙胡椒”。到17世纪,欧洲人能够在餐桌上品尝到来自海外的美味,主要是荷兰人的功劳。材料反映()-6-A.三角贸易B.“商业革命”C.“价格革命”D.商业危机解析:据材料“16世纪,美洲的一种辛辣调味品传入欧洲……17世纪,欧洲人能够在餐桌上品尝到来自海外的美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商业革命”发生,世界贸易的范围迅速扩大,商品和物种的交流频繁,B项正确;三角贸易主要包括黑奴贸易,材料未涉及,A项错误;“价格革命”指物价上涨,材料也没有反映,C项错误;商业危机是新航路开辟的直接原因,不符合题意,D项错误。答案:B16.下表是16世纪末欧洲部分主要国家的物价与16世纪初相比的上涨倍数。由此可以推断()国家西班牙英国荷兰法国倍数4.232.62.2A.殖民掠夺影响国内市场B.商业革命引发价格革命C.经济实力决定物价水平D.殖民战争导致价格动荡解析:早期殖民扩张,殖民者掠夺了大量的财富进入欧洲,导致欧洲白银数量暴涨,货币贬值,故选A。新航路开辟引起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B项错误;材料中体现不出经济实力信息,C项错误;殖民战争表格中没有体现,D项错误。答案:A17.16—18世纪,在美洲出现了新西班牙、新法兰西、新英格兰等新地名。出现上述现象的根源是()A.欧洲的殖民扩张B.美洲国家的独立C.工业革命的扩展D.美洲社会的进步解析:由于欧洲的殖民扩张,侵占了一些地方,殖民国家以“新”加其本国的地名命名,故选A。这一现象不是美洲国家独立的反映而是美洲国家被殖民的反映,B项错误;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与此题时间不符,C项错误;这一现象反映的不是美洲社会的进步而是被殖民,D项错误。答案:A18.“随着一股股黄金热的到来,英国殖民者考虑建立海外殖民地,并在殖民地上生产在国内无法生产的东西。”英国的这一历史活动事实上()A.以掠夺黄金作为其根本目的B.加快了世界市场的形成C.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平衡发展-7-D.说明英国工业水平先进解析:英国的殖民扩张使世界市场得到拓展,故选B。英国的这一历史活动,即殖民扩张,其主要目的是建立殖民地,而不是掠夺黄金,A项错误;英国的殖民扩张加剧了世界经济的不平衡,C项错误;此时,英国尚未进行工业革命,工业水平并不明显比殖民地先进,D项错误。答案:B19.处于欧洲上升时期的人们,对黄金的渴望近乎到了癫狂。仅1545-1560年间,西班牙每年从新大陆就运回黄金5500千克,白银246000千克。在这次世界范围内的财富大迁移过程中,西班牙和葡萄牙成了无可争辩的运输队,而荷兰和英国则成为这次财富大迁移的最终受益者。荷兰和英国成为这次财富大迁移的“最终受益者”的主要原因是()A.殖民地广阔B.工场手工业发达C.工业革命开始较早D.资产阶级代议制完善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单元测试卷一 新人教版必修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4395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