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新课标)2020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十二 二战后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的世界教案
-1-专题十二二战后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的世界从两极格局到多极化是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总趋势(1)二战后初期,美苏两极格局取代了传统的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2)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欧共体、中国和日本经济的发展,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3)苏联解体后,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世界形势出现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二战后至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1)区域集团化趋势:从欧共体到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扩大的东盟、非洲联盟的成立等都是当今世界区域集团化趋势的主要表现。(2)经济体系化、全球化的趋势:布雷顿森林体系、关贸总协定的建立,确立起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全球化;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全球性资本市场的形成、跨国公司成为国际经济活动的主体等,都是目前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同时也推动经济全球化向更深更广的层面发展。-2-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一、两极格局的形成(二战后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1.一个基础: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1)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苏、英通过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等确立的战后世界新秩序。(2)内容:处置战败国;重新确定战后欧亚的政治版图,重新划定法西斯战败国及其被占领地区的疆界。对德、日、意的殖民地及委任统治地实行托管,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建立联合国。(3)实质:按美苏的意志划分势力范围。(4)评价:有利于加速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程,反映了世界人民对和平与安全的渴望;结束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为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但仍然具有大国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色彩。2.两个原因(1)直接原因: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双方争霸和扩张产生矛盾。(2)根本原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3.三个表现:政治上,杜鲁门主义与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对抗;经济上,马歇尔计划与经济互助委员会对抗;军事上,北约与华约对抗。4.四个过程:雅尔塔体系奠定两极格局的基础;“铁幕”演说发出冷战信号;“杜鲁门主义”出台,冷战正式开始;北约和华约建立,两极格局正式形成。5.五个影响:两大阵营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爆发;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相互借鉴,推动了世界整体发展;大国强权政治恶化国际关系,造成朝鲜分裂、德国分裂、欧洲分裂甚至世界分裂;国际局势动荡和不平等的国际关系,妨碍世界经济发展;两大军事政治集团扩军备战,导致世界局势动荡不安。二、美苏争霸1.背景(1)斯大林去世后,赫鲁晓夫对外扩张战略与美国霸权政策相冲突。(2)美苏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矛盾加剧。2.概况阶段战略态势原因重大事件20世纪50年代中期-60年代初既缓和又紧张,优势在美赫鲁晓夫推行与美平起平坐、实现美苏合作,争夺世霸的政策缓和:赫鲁晓夫访美紧张:①第二次柏林危机;②古巴导弹危机-3-20世纪60年代中期-70年代末苏攻美守,优势在苏苏:①发展与军事有关的工业;②推行积极进攻战略美:①经济增长趋缓;②越南战争泥潭缓和:①1972年尼克松访苏;②1975年欧安会召开紧张: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20世纪80年代美攻苏守,优势在美苏:①经济困难;②戈尔巴乔夫放弃争夺策略美:①经济复苏;②里根采取强硬态度美:①里根主义;②星球大战苏:①从阿富汗撤军;②放松对东欧控制;③中苏关系正常化缓和:《中导条约》三、多极化趋势的出现(20世纪六七十年代至90年代初期)1.表现:欧洲、日本、第三世界国家、中国等崛起。2.影响(1)有利于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2)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符合国际民主化的潮流。(3)有利于促进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协调平衡发展,世界的多样性得到尊重。四、多极化趋势的加强(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1.原因: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2.表现(1)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极力构筑以自己为主导的单极世界。(2)欧洲:1993年欧洲联盟成立,国际地位提高。(3)日本:加快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步伐。(4)俄罗斯:拥有可以与美国匹敌的军事力量。(5)中国:国际地位与影响力日益提高,在国际舞台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3.特点: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五、二战后的局部战争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1.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二战后先后爆发了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中东战争、印巴战争、两伊战争、海湾战争等局部战争。2.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流(1)联合国:1945年4月,联合国正式成立。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持国际和平安全等四项。联合国有联合国大会、安全理事会等一些常设机构。联合国在它成立后的一段时间里,为世界和平做出了一些贡献。(2)反战和平运动:1949年,第一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在巴黎和布拉格举行,这次大会签署了反对核战争的《罗素—爱因斯坦宣言》: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兴起反战运动,它和黑-4-人民权运动、妇女运动、学生运动相结合,构成了美国的社会浪潮;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和平运动在欧洲兴起,形成战后世界和平运动的第三次浪潮;反战和平运动在内容上是以反核运动为中心,在范围上具有全球性,在组织上由分散走向统一,由国内运动走向跨国运动。(3)和平与发展: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流:21世纪,战争威胁依然存在,世界和平力量进一步增强。1.美国外交政策的演变(1)杜鲁门时期的“遏制”战略。这是战后美国对外战略的重大转变,美苏走向对抗,奠定了战后美国称霸世界的基础,还在东亚和东南亚形成了针对中国的包围圈。(2)尼克松时期的“尼克松主义”。即在美国实力消弱的背景下,为维护霸权地位提出的外交战略:与同盟国建立“伙伴关系”,要求盟国协调一致对付苏联;通过谈判制约苏联,维持美苏均势;改善中美关系,联合中国制衡苏联。尼克松主义是美国霸权地位衰落的产物。(3)里根政府制定了“星球大战计划”,谋求对苏战略优势,通过军备竞赛拖垮苏联;努力恢复对西方的领导。这标志着美国全球战略跨越了对苏联单纯遏制的范畴,进入主动进攻的新阶段。(4)冷战结束以后,美国为巩固“领导地位”,重点遏制中俄等有潜力成为全球大国的国家。2.毛泽东的“中间地带”理论(1)提出: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国际政治格局产生剧烈变动。1946年,毛泽东提出了“中间地带论”。②20世纪五六十年代,毛泽东不断发展这一理论,提出“两个中间地带”或者说是“两个第三世界”。一个是“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广大经济落后的国家”,一个是“以欧洲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国家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这两个中间地带的国家都反对美国的控制和干涉,反对美苏称霸世界。(2)作用:“中间地带”理论对改变中苏关系破裂后中国在国际上的孤立地位,打破美国对中国的遏制与封锁,树立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地位,都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与影响【真题典例】1.命题点:美苏冷战下的政府决策(2019·高考全国卷Ⅲ,T34)1947-1948年,美国部分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因为有人指控他们部族公社的生活方式是共产主义式的而不是美国式的。这反映出()-5-A.三权分立体制存在重大缺陷B.意识形态影响政府政策C.执政者力图重塑国家精神D.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加强[满分秘籍]扣题眼:解读题干材料可知,美国政府的这一政策受意识形态的影响,分析这种现象反映的本质问题。析错点: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不是权力制衡的结果;“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不是一种正常的国家精神;“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与国家干预的理念是相违背的。【答案试解】B2.命题点:西方国家的遏制政策(2017·高考全国卷Ⅰ,T34)下图是苏联时期的一幅漫画《又是斯大林格勒》。该漫画表明()A.外国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彻底失败B.苏联在帝国主义包围中仍实现工业化C.二战期间苏联经济建设并未停滞D.遏制政策未能阻止苏联经济的发展[满分秘籍]扣题眼:紧扣题干漫画苏联进行经济建设引起了它的“敌人”的恐慌,结合二战后美国对苏联推行的政策,理解漫画。析错点:外国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彻底失败是在1920年,苏联成立于1922年,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漫画中显示的只是斯大林格勒一地的工业化建设,不足以说明苏联实现工业化;二战爆发之前苏联经济建设完成了前两个五年计划,第三个五年计划因苏德战争爆发而中断。【答案试解】D3.命题点:马歇尔计划对欧洲走向联合的影响(2016·高考全国卷Ⅰ,T35)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援助欧洲复兴计划,并敦促欧洲方面首先拟定一项联合性质的计划,要求该计划即使不能得到所有欧洲国家的同意,也应征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马歇尔计划体现出来的美国对欧政策()-6-A.有利于煤钢联营的建立B.促成了欧美平等伙伴关系C.导致欧洲出现对峙D.成为德国分裂的根源[满分秘籍]扣题眼:马歇尔计划强调国家间的合作。析错点:马歇尔计划有利于美国控制西欧,不可能促进欧美“平等”;材料强调的是欧洲联合而非“对峙”;德国分裂的“根源”是美欧与苏联在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冲突。【答案试解】A4.命题点:美国扶植日本(2014·高考山东卷)20世纪40年代末,美国政府公开宣告其政策是把日本“扶植为非常强大而且具有稳定的自立经济的民主国家”。其目的是()A.遏制共产主义在亚太地区的扩张B.确立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C.实现美国战略重心的转移D.适应世界多极化发展的需要[满分秘籍]扣题眼:“扶植为非常强大而且具有稳定的自立经济的民主国家”的信息说明美国扶植日本的目的是反苏反共,遏制共产主义在亚太地区的扩张。析错点:确立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等组织建立;当时,美国的战略重心仍在欧洲;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与题干信息不符。【答案试解】A【预测演练】1.(命题点:美苏两极对峙格局背景)下表是新时期中国学者关于冷战爆发的主要观点。据此表可得出的历史结论是()学者关于冷战爆发的观点时殷弘美苏冷战孕育于十月革命至二战的美苏关系之中余伟民冷战是多国参与的国际性政治斗争徐蓝冷战是美苏两国双向互动的结果A.美苏冷战开始于十月革命B.冷战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C.美苏对峙是冷战主要表现D.冷战推动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解析:选B。由材料“美苏冷战孕育于十月革命至二战的美苏关系之中”“冷战是多国参-7-与的国际性政治斗争”“冷战是美苏两国双向互动的结果”可知,冷战的爆发是多种因素的共同结果,故选B项;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是冷战开始的标志,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冷战的原因而非表现,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冷战爆发的原因而非影响,排除D项。2.(命题点:马歇尔计划)研究马歇尔计划的学者中,不少人认为其是“美国式的慷慨”,但更多的学者却不这样认为,他们指出“这是美国试图利用此计划来实现其地缘政治目标,绝不是什么慷慨”。美国“地缘政治目标”的特点是()A.渗透性和控制性B.扶持性和协调性C.竞争性和对抗性D.实用性和广泛性解析:选A。由材料“美国式的慷慨”“美国试图利用此计划来实现其地缘政治目标”可知,美国通过援助欧洲经济发展以达到其控制西欧的目的,故A项正确;由材料“绝不是什么慷慨”可知,马歇尔计划的本质是控制西欧,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马歇尔计划而非与苏联的对抗,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马歇尔计划的实质而非现象,故D项错误。多极化趋势的出现【真题典例】命题点:联合国成员国的变化(2018·高考全国卷Ⅰ,T35)下图反映了1945-1975年间联合国成员国的变化情况,这表明()A.第三世界发展壮大B.欧共体的成员增加C.世界贸易范围明显扩大D.经济区域化的趋势加强[满分秘籍]扣题眼:紧扣题干材料从1945年到1975年,亚洲和非洲成员国明显增多,且亚、非国家多为第三世界国家,理解图片反映的实质。析错点:从图中可以看出1945年到1975年欧洲成员国增加,但这不能反映出欧共体成员增加;材料反映的是联合国成员国变化情况,与世界贸易无关;材料也未体现经济区域化。【答案
本文标题:(新课标)2020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十二 二战后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的世界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4404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