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京津鲁琼)2020年高中政治复习 模块检测(四)(含解析)(必修3)
1模块检测(四)(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我国很早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办迎寒和祭月活动。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今天,设宴赏月仍很盛行。由此可知()①人接受文化的影响是一个消极、被动的过程②文化影响人们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③文化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④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文化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答案D解析我国很早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今天,设宴赏月仍很盛行,这说明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③说法正确;在周代、南宋、今天,我国“秋暮祭月”的习俗,在不同时期有与其相关的实践活动,这说明文化影响人们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②说法正确。2.习近平强调,“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核心价值观培育要从少年儿童抓起,从青年学生抓起,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为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夯基垒土。这是因为()①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影响②人的文化素养只能通过接受文化知识教育逐步培养出来③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④进行价值观培育就能提高人的思想道德修养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C解析核心价值观培育从少年儿童抓起,从青年学生抓起,可以使青少年形成正确价值观,从而影响其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①正确。“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为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夯基垒土”,体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③正确。接受文化知识是培养人的文化素养的方式之一,②中“只能”说法错误。④表述过于绝对化。3.为建设美好乡村,新年伊始,不少农村组织农民积极参与十佳“好婆婆”、十佳“好媳妇”、十佳“好儿女”、十佳“好夫妻”评选活动。组织农民参与此类活动能()①决定农村经济的发展②丰富农民的精神世界③塑造农民的健全人格④提高农民的政治素养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答案D解析组织农民参与此类活动能丰富农民的精神世界,塑造农民的健全人格,故②③正确;组织农民参与此类活动不能决定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的政治素养,故①④错误。答案选D。24.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由此可见()①优秀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②人们应该主动接受健康文化的熏陶③世界观、人生观是文化素养的核心④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答案A解析材料指出通过学习可以不断提高个人修养,故①②符合题意,当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③表述不完整;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④观点错误。故本题选A。5.珠算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被誉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计算机”,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珠算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①是基于珠算文化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②对于研究珠算文化的演进有重要的意义③是对民族情感和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④说明珠算文化对人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A.①②B.②④C.①③D.②③答案A解析由于珠算是人类共同拥有的珍贵文化遗产,所以入选世界“非遗”,这对研究珠算文化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①②符合题意。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材料也没有反映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排除③④。6.习近平主席还强调:“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我们要尊重文明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平共处、和谐共生,不能唯我独尊、贬低其他文明和民族。这样做是()①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②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③基于文化直接影响社会发展④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A解析①②正确指出了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必要性,应入选。文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是间接的,③观点错误。民族文化是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材料反映的是要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保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④与题意无关。7.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当今世界有70多亿人口,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5000多种语言。不同民族、不同文明多彩多姿、各有千秋,没有优劣之分,只有特色之别。这启示我们()①各民族文化是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②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③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则④发展民族文化必须尊重本民族文化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3答案B解析“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5000多种语言”,体现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②符合题意。“不同民族、不同文明多彩多姿、各有千秋,没有优劣之分,只有特色之别”,表明各民族文化要坚持一律平等的原则,③符合题意。各民族的文化有先进、健康与落后、腐朽之分,并不都是优秀文化,①观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文化的多样性,与尊重本民族文化没有直接关系,④与题意无关。8.文化“走出去”要找准双方的契合点,既要展现中华文化特色,又要符合当地民众的欣赏习惯。这说明在文化交流中()A.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B.要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C.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D.要增强中华文化的竞争力答案A解析“找准双方的契合点”,说明中外文化具有共性,“既要展现中华文化特色,又要符合当地民众的欣赏习惯”,说明中外文化有自己的个性,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故A当选;B、C、D与题意主旨不符,排除。9.我国《旅游法》对“文明旅游”作出了相关规定,要求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必须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这一规定()①体现了尊重及维护文化多样性的要求②促使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实现对当地的文化认同③有利于塑造良好的公民和国家形象④有利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A解析题中“文明旅游”的规定,是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有利于提高公民素质,进而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故①③当选;“对当地文化的认同”说法错误,排除②;④不是该规定的作用,不选。故本题选A。10.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北京师范大学视察时表示,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入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这表明()①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②传统文化是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③传统文艺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④我们要赋予传统文化新内涵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B解析“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体现出传统文化的民族性,①正确。习近平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正是因为传统文艺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③正确。民族文化是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②错误。④在材料中没有体现。411.随着我国步入老龄化时代,“常回家看看”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历来被看作最基本、最重要的德行之一。过去,人们推崇“父母在,不远游”;现在,社会倡导“常回家看看”。这告诉我们,对待传统文化要()A.平等交流,相互借鉴B.破除陋习,移风易俗C.博采众长,求同存异D.批判继承,推陈出新答案D解析材料强调对待传统“孝”文化的态度,没有强调文化交流,排除A、C。传统的“孝”文化并不是陋习,排除B。D正确表述了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故答案为D。12.习近平强调:“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这说明()①文化继承与发展是统一的②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③文化繁荣需要锐意创新④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A解析①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不忘历史开辟未来,说明文化继承与发展是统一的,故入选。②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说明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故入选。③观点与题意不符,习近平的话强调文化继承的重要性,而不是强调文化创新,故排除。④观点错误,文化发展是文化继承的必然要求,而不是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故排除。13.东方医学随丝绸之路传入西亚,欧洲人利玛窦、汤若望等人从海上丝路来华,将《本草纲目》翻译、介绍到欧洲,东西方医学汇通促进了近代医学发展。可见()①中华文化得到了西方各国民众的广泛认同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带动着大规模的文化传播③古代中华文化曾源源不断地向外辐射和传播④互通有无的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D解析东方医学和西方医学的交流传播,促进了近代医学发展,说明古代中华文化曾源源不断地向外辐射和传播,③符合题意;“东方医学随丝绸之路传入西亚,欧洲人利玛窦、汤若望等人从海上丝路来华”,说明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④符合题意;①中“广泛认同”说法错误;②中“大规模”不符合题意。故选D。14.邓小平强调,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任务。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主要表明了()5A.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B.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C.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D.文化创新需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答案C解析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主要表明了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C符合题意。A、B、D均与题意不符。15.现代中医药学在保持独特配方和精选药材的前提下,吸收了西药的一些优点,采用先进工艺,制成了中成药。中成药的出现是对传统中医药文化的弘扬和发展。这体现了()A.文化交流促进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B.文化创新有利于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C.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D.文化交流就是为了文化创新答案B解析中成药的制成是对传统中医药文化的弘扬和发展,体现了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B符合题意;材料中没有涉及文化交流促进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也没有体现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A、C不符合题意;D中“就是”表述过于绝对,排除。16.手机阅读新闻资讯软件,它与5000多家新闻媒体合作,基于大数据,根据用户年龄、性别、职业等特征,自动计算并推荐其感兴趣的资讯。截至2016年3月,该软件累计激活用户数已达4.5亿,月活跃人数超过1亿2千万。这表明()①彰显新的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客观要求②现代科学技术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③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是文化创新的必由之路④准确把握文化需求才能促进文化产业健康发展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手机软件与多家新闻媒体合作,根据用户的需求推荐其感兴趣的资讯,吸引了更多的用户,体现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来推动新闻业的发展,也说明把握用户的需求才能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②④正确;①③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故选C。17.电影《捉妖记2》根据中国神话故事改编,构建了一个人与妖共存的奇幻世界,将水墨山水中国风元素和妖的形象创新结合,配以最新的国际特效技术,给观众带来一道文化大餐。《捉妖记2》获得高票房的原因在于()①科学技术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②体制机制创新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③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上积极创新④重视中西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6A.①②B.①④C.③④D.②③答案C解析科学技术不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故①错误;材料涉及的是文化内容与形式的创新不是体制机制的创新,故②不符合题意;材料“将水墨山水中国风元素和妖的形象创新结合”,说明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上积极创新,故③符合题意;“结合最新的国际特效技术,给观众带来了一道文化大餐”,说明重视中西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故④符合题意。答案选C。18.央视《中国诗词大会》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主旨,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感受诗词之趣。此节目不仅摘得收视率桂冠,也在全国掀起一股学习背诵古诗词的热潮,其原因在于()①优秀文化生生不息,源远流长②中华韵味民族认同,雅俗共赏③声像合一新颖创新,引人入胜④吟诗赏诗全民动员,古诗新作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答案A解析央视《中国诗词大会》节目之所以能够通
本文标题:(京津鲁琼)2020年高中政治复习 模块检测(四)(含解析)(必修3)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4419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