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组织行为学》自学考复习资料
1第一章组织行为学的对象与性质一组织的概念:组织是在共同目标指导下协同工作的人群社会实体单位;它建立一定的机构,称为独立的法人;它又是通过分工合作而协调配合人们行为的组织活动过程。二行为的特点:1.适应性2.多样性3.动态性4.可控性5.人的生理、心理因素与客观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和表现三组织行为学的概念是研究在组织中以及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中,人们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规律性的科学。四研究组织行为学的意义和作用(应用)1.研究组织行为学中的个体行为与管理,可以提高管理者知人善任、合理使用人才的水平;2.研究组织行为学中的群体行为与管理,可以使管理者改善人际关系,增强他们所管辖的群体的合理凝聚力和向心力;3.研究组织行为学中的领导行为与管理,可以促使管理者提高领导素质,改进领导行为,掌握领导艺术,增强领导的有效性;4.研究组织行为学中的激励理论与应用,可以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5.研究组织行为学中的组织设计与组织变革的理论与方法,可使管理者能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进行组织的改革,增强活力,提高绩效;6.研究组织行为学还有利于管理者调适心理平衡,提高身心健康水平,从而进一步提高工作绩效。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边缘性、两重性、应用性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最先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的美国。首先是从心理学发展而来。1988年,美国的罗伯特·维卡和富兰克林·斯克伯兹,进一步提出了“组织科学”的概念。组织行为学的理论框架:第一层个体、第二层群体、第三层组织、第四层组织的外部环境行为规律的理论模式:行为=f(人的主观特征·所处客观环境的特征)B=f(P·E)费恰特指出,文化的功能有以下五点:1.文化是区别不同社会的标志;2.文化使一个社会的价值观更系统化;3.文化为社会的团结和组织的凝聚力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基础;4.文化对社会结构提供材料和蓝图;5.社会和组织的文化,能够塑造社会和组织的个性与性格。2第二章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研究方法的主要特性:1.研究的公开性;2.收集资料的客观性;3.观察和实验条件的可控性;4.分析方法的系统性;5.所得结论的再现性;6.对未来的预见性研究的基本过程:一四个步骤的研究过程1.观察和实验2.分析和评价3.预测和推断4.检查和验证二六个步骤的循环系统西拉杰和华莱士1.确定研究课题2.研究理论和模式3.形成假设4.提出可供选择的研究方案和研究方法5.实地观察和实验6.说明研究结果研究的主要方法:(应用)一案例研究法优点:提供了许多研究建议,为解决未来的实践和提高研究问题的能力,作了许多准备。缺点:由于它是描述说明实况,变量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多种多样,所以无法证明答案的正确与否。另外研究人员的主观性也会影响对案例的不同分析。二观察法:观察者以自己的眼、耳、鼻、舌和皮肤等感觉器官为工具,直接观察人们的行为,并通过对外在行为的分析去推测人们内在的心理状态。按照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的关系分类,参与观察法和非参与观察法;按照观察情景的差异分类,自然观察法与控制观察法。三心理测验法测验的信度,即测验的可靠性或准确性,是测量反映被测特征的真实程度的指标。测验的效度,即测验的有效性,是测验得到的是不是所要测定的心理与行为特征。四调查法1.面谈法:优点是回收率高,缺点是费人力和时间。2.电话调查法:优点是省钱省时间,缺点是容易发生误解,适用于电话普及的地区。3.问卷调查法:优点是可在很大范围内进行调查,花钱费时不多,被调查者敢于回答一些敏感或关于本人的问题;另一个优点是被调查者有较多的时间考虑如何回答问卷中的问题。常用的问卷调查法有四种形式:选择法是否法计分法等级排列法五实验法1.实验室实验法:把实验对象的一些关键性变量放在特定的实验室内进行。2.现场实验法:把实验法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3.准实验法:研究人员在不能完全控制的情景下所进行的实验,是在现实的组织或群体内进行。常见有两种,一种是间隔时序准实验,另一种是不等同对照组准实验。特点:可减少由于严格控制的实验条件所带来的特殊心理反应。研究结果的统计分析法一集中趋势分析:算术平均数、中位数二离中趋势分析:标准差三抉择分析:用数量指标对每种情况中可能有或可能没有的心理现象进行分析的方法。四相关分析:用于揭示两组变量或几组变量之间的关系的方法。相关系数五因素分析3第三章个体差异与管理社会知觉:是指主体对社会环境中有关人的知觉。包括:1).对他人的知觉,也就是对他人的需要、动机、价值观、兴趣、能力、性格等的知觉;2).对人际关系的知觉,包括自己与他人,及他人与他人的关系;3).对角色的知觉,是指对人们所表现的角色行为的知觉;4).对因果关系的知觉,是指在有关一系列社会知觉中,对两个或两个以上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原因和结果的判断。自我知觉:是指主体对自己的心理与行为状态的知觉。自我知觉与社会知觉的关系:自我知觉是在社会知觉中进行的,而在社会知觉中必然发生自我知觉,二者是在心里活动中紧密地相互联系着的。知觉的过程一般包括观察、选择、组织、解释和反应五个阶段。影响知觉的因素:影响知觉选择的因素: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所谓主观因素就是指观察者自身存在的那部分知觉选择影响因素,包括观察者的兴趣、需要和动机、个性和经验等。影响知觉组织的因素:知觉对象与背景的不同配合;知觉归类。产生错误知觉的原因:知觉防御:指保护自己的思想方法倾向,比较容易注意观察能满足需要的那些事物,对那些与满足需要无关的事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首因效应(成见):是一种先入为主的思想方法。晕轮效应:以点概面的思想方法倾向。它以事物的某一个特性为依据对整个事物全面评价,结果产生错觉。投射:以己度人的思想方法。知觉差异与管理:X理论与Y理论Y理论: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道格拉斯麦克里格在进行传统管理理论X理论的概括后,它表示不赞成哪种观点和做法。提出一种Y理论来取代X理论。Y理论的要点是:领导者对被领导者的看法:①人并非生来懒惰,要求工作是人的本能;②在合适的条件下,人们不仅愿意承担一定的责任,而且还追求责任;③人的个人的需要和欲望与组织的需要是可以相结合的,只要安排得当;④人们愿意实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来实现个人和组织的目标⑤人们把工作取得成就看作是一种最大的奖酬;⑥大多数人均具有较高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能妥善解决问题。相应的领导方式与领导行为:①领导者的任务是给职工安排具有吸引和富有意义的工作;②重视人的个性特征和需要;③实现职工的参与管理,把责任最大限度交给他们,相信他们能自觉完成任务;④鼓励职工进行自我工作成绩的评价;⑤总之使用“启发与诱导”代替“命令与服从”,用信任代替监督,用“分权与授权”代替“集权”。4归因理论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应用)是美国心理学家海德在有关社会知觉和人际关系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罗斯和澳大利亚的心理学家安德鲁斯等人,应用归因论来改变人的感觉、知觉和认识,从而进行强化,最后达到改变行为的目的。归因论的内容:归因论是说明和推论人们活动的因果关系分析的理论。人们用这种理论来解释、预测和控制他们的环境,以及随这种环境而出现的行为。因此有人把归因论叫做认知理论,即通过改变人的自我知觉、自我思想认识来达到改变人的行为。不同的归因会直接影响人们的工作态度和积极性,进而影响随之而来的行为和工作绩效。对过去成功或失败的归因,会影响将来的期望和坚持努力的行为。一般人可作出四种归因:一是努力程度、二是能力大小、三是任务难度、四是运气与机会。归因理的应用:运用归因论原理来增强人们的坚持性,对取得成就行为有一定作用,特别是对学生和科研人员的作用更为显著。这实际上说明通过改变人的感觉、知觉、思想认识可以达到改变人的行为的目的。各级领导者和管理者,在对某方面活动的成功者和失败者今后行为的引导方面,应尽可能把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归于不稳定性因素。价值观的概念:价值观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包括人、物、事)在满足主观需要方面的有用性、重要性、有效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这是人们的一种观点和信念,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价值观的分类第一种按人员的不同对象来划分,可有个人价值观、集体价值观和社会价值观。第二种按价值的不同标准来划分,美国行为学家史布兰格把人的价值观分为六类:①理性价值观②经济性价值观③政治性价值观④社会性价值观⑤审美性价值观⑥宗教性价值观第三种按不同行为方式来划分:①反应型②忠诚型③自我中心型④顺从型⑤权术型⑥社交中心型⑦现实主义型第四种按经营管理所追求的不同目标来分:①对大利润价值观②委托管理价值观③工作生活质量价值观价值观在管理中的作用:1.价值观是指导人们行为的准则;2.管理者在了解每个员工价值观差异的基础上,就能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工作绩效;3.价值观也是形成企业经营管理行为的基础:;4.价值观还可作为招聘录用新员工、提升新的管理者的标准之一。态度的概念:态度是个人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态度由三要素构成:认知、情感、意向。5态度的特性:①态度的社会性;②态度的针对性;这个特性也表明态度的客观性。③态度的协调性;④态度的稳定性;⑤态度的两极性⑥态度的间接性。工作态度的功能:工作态度作为工作的内在心里动力,引发各种工作行为,就是工作态度的功能。这种功能主要包括影响对工作的知觉与判断,促进学习、提高工作的忍耐力等。这些工作态度的功能,直接关系到工作绩效的大小。一般说来,积极的工作态度对工作的知觉,判断、学习、工作的忍耐力等能发挥积极的影响,因而能提高工作效率,取得良好的工作绩效。这表明积极的工作态度与工作绩效之间有着一致性关系。组织认同感的概念:①对组织目标的价值观的信任和接受;②愿意为组织的利益出力;③渴望保持组织成员资格。工作参与度的概念:工作参与度是一种重要的工作态度,是指员工对自己工作的认可程度、投入程度,以及认为工作对自我价值实现的重要程度。管理者怎样才能提高员工的组织认同感和工作参与度:(应用)1)表明他们真诚地关心员工的利益;2)为员工创造实现个人目标的机会;3)改善工作,使许多员工对自己的工作有更多的自主权;4)寻找机会及时奖励员工;5)同员工一起设置目标,其中包括对员工有重要意义的个人事业发展目标。个性的概念:个人在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而又区别于他人的心理特点,也叫做心理特征。个性的性质:①组合性;②独特性;③稳定性;④倾向性;⑤整体性。6个性的结构与内容:1.个性倾向性特征:①兴趣;兴趣是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②需要;需要是个体缺乏某种因素时的主观状况,它是个体对内外环境的自然需求和社会需求的反映。③动机;动机是激发行为并给它以方向性的心理因素。④理想、信念、世界观;理想是与追求的目标相联系的想象,是一个人在思想上向往、行动上追求的目标,它与一个人未来的生活、工作道路联系在一起;信念是激励人按照一定的观点、原则和世界观去行动的被意识到的思想倾向;世界观是人对整个世界总的看法和态度,它对人的一切心理活动和行为都起指导和调节作用。⑤价值观与态度2.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个体心理活动中稳定的心理特点。它包括气质、能力、性格。气质的概念气质是与个人神经过程相联系的行为特征。气质差异与类型:(领会和应用)1)多血质(活泼型)。多血质的神经过程(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强,均衡,灵活。其主要的行为特征是:精力充沛,但局限于从事内容多变的活动;行为反应灵活而敏捷,情绪易表现和变换;行为的外倾明显;对行为的改造较容易。这类人适合从事公关、销售、开发等,善于管理夕阳企业。2)胆汁质(兴奋型)。胆汁质的神经过程强,不均衡(兴奋过程较强),不灵活(指由兴奋过程转化为抑制过程)。其主要的行为特征是:精力充沛,胆量较大,好猛干,但往往粗枝大叶;兴奋性行为反应敏捷而迅速,但要把兴奋性行为转变为抑制性行为较不灵活;情绪的抑制较难,易表现暴发性情绪;行为的外倾性明显;对兴奋性行为的改造较不容易。适合从事外贸、信息、管理、善于管理逆境企业。3)粘液质(安静型)。粘液质的神经过程强
本文标题:《组织行为学》自学考复习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442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