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无答案)
-1-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无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择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图显示夏朝实行()A.分封制B.嫡长子继承制C.王位世袭制D.禅让制2.下列史实符合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的是()A.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继位B.宋太宗继承兄长宋太祖之位C.明太祖因太子亡指定嫡长孙继位D.清康熙帝死后皇四子继位3.右图是古代木板年画——《子孙万代童子图》,图中孩子个个聪明伶俐,讨人喜爱。该年画体现了古代中国哪一观念()A.重男轻女B.多子多福C.安土重迁D.返朴归真4.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这一论述说明西周时期()A.宗法制度开始遭到破坏B.分封制度以宗法关系为基础C.分封制度凸显中央集权D.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5.历史典故“烽火戏诸侯”讲述了诸侯国因信守义务,蜂拥而至勤王的故事。这一典故所反映的政治制度是()A.宗法制B.分封制C.郡县制D.礼乐制度6.在阿房宫遗址出土的一块秦砖上,有以小篆刻写的“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十二字。其中海内皆臣最能表明()A.国家统一B.经济繁荣C.文化统一D.百姓安居7.秦汉时设朝议制度,当国家面临重要事情及君王难断之事,皇帝便会召集群臣,商谈解决方案,结果一般由宰相领衔上奏,最终决断权归皇帝所有。这一制度()A.说明国家大事由群臣决议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C.体现了权利的平衡与制约D.有利于决策时的集思广益-2-8.与分封制相比,秦朝的郡县制更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主要依据在于A.郡县官吏与皇帝是君与臣的关系B.郡县长官必须对上一级负责C.郡县是地方行政管理机构D.郡县完全由中央和皇帝控制,官吏不得世袭9.学者徐增阳说:“在农民的心目中,理想的国家政治关系成了家族关系的自然放大,官吏被称为‘父母官’,理想的皇帝就是‘爱民如子’的慈父。”这主要体现了传统中国()A.家国同构观念B.宗法血缘关系C.中央集权意识D.安土重迁理念10.据《国语·周语》记载:周文王时曾与姒姓诸候国杞、缯联姻,周武王以太公望女为王后,并将长女太姬嫁给陈国。它反映了周初()A.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B.诸候崛起冲击分封制度C.君臣通过联姻确立宗法关系D.政治与婚姻的紧密结合11.唐高祖李渊时期,国家要对大运河一些淤塞的河段进行疏通,按制度规定其运行程序是()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12.《钱氏家训·家庭》载:“祖宗虽远,祭祀宜诚”、“家富提携宗族,置义塾与公田,岁饥赈济亲朋,筹仁浆与义粟。”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家庭教育强调()A.道德修养B.等级差异C.宗法观念D.乡风民俗13.我国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化,曾出现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等,这些变革反映的趋势是不断强化()A.中央集权B.专制皇权C.检察权力D.改革力度14.秦始皇在咸阳宫举行的一次庆功宴上对群臣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始皇为解决上述问题,“求其宁息”的措施是()A.焚书坑儒B.推行郡县制C.攻打匈奴D.修筑长城15.中国古代专制集权发展到顶峰的标志是()A.秦朝确立三公九卿制B.隋朝开创三省六部制-3-B.明朝废除丞相制度D.清朝设立军机处16.宋朝大臣文彦博曾说“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这明显体现出中国君主专制的特点是()A.皇权专制高度加强B.皇权专制与官僚制度结合C.皇权制度与神权制度结合C.官僚政治制度正式形成17.西汉中期的《史记》记载人物籍贯以封国国名为主,县名次之,绝少以郡命名;东汉成书的《汉书》以封国命名籍贯的数量骤减,且在记述司马迁以后的人物籍贯时,在县名前加上郡名成为主流。由此可推知()A.宗法制已完全退出两汉政治构架B.朝廷对地方的管理与控制渐趋强化C.以县为主导的区域观念逐渐形成D.封国在国家政治体制中占主导地位18.时下热议的“异地高考”改革折射出的是对教育公平的呼唤。中国古代的某一制度“没有世袭等级,没有财富的权力,不主张任人唯亲,也不去迎合世俗的偏见和利益,通过考试选拔具有公平性”。这一制度指是的()A.世袭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19.《后汉书》记载:“夫乡举里选,必累功劳。今刺史、守相不明真伪,茂才、孝廉岁以百数,……每寻前世举人贡士,或起畎亩,不系阀阅。”形成上述现象的制度性因素是()A.世官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20.金克木在《风流汉武两千年》中认为:秦始皇构建了大帝国的框架,组装了硬件;汉武帝确定了大帝国的运转机制,加上了软件。以下机制不属于汉武帝加装“软件”的是()A.十三部刺史B.察举制C.中朝制度D.监御史21.钱穆在《国史新论》记载唐代制度,在下有……为政府公开选拨人才;在上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这两种制度”材料中的后者指的是()A.三公九卿制B.中外朝制度C.三省六部制D.议政王大臣会议22.唐制,凡属皇帝命令,必须政事堂会议正式议决通过,并加盖“中书门下之印”,而后方可颁行生效。……后来唐朝有的皇帝违反这一制度时,只得将其发诏敕的封袋改为斜封,所书“敕”字,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即表示此项命令未经政事堂-4-研究,虽没有“中书门下之印”,亦请下面马虎承认之。这一规定()A.三省议政对皇帝有一定的制约作用B.唐朝丞相独揽行政大权C.标志唐朝建立二府三司制度D.使皇帝再也不能为所欲为23.唐宋时期重要官员的任免需要经过皇帝和宰相商量,而清朝中枢机构的任职官员多由皇帝从“亲臣重臣”中遴选,任命谕旨中常有“行走”这一具有临时差遣性质的字眼。这表明()A.专制皇权不断强化B.文官政治日益成熟C.行政效率不断提高D.科举制度逐渐完备24.郡县制、刺史制和行省制的相似之处是()A.最初都是地方行政区划制度B.其相应机构都直属于中央六部管辖C.都为加强中央集权而设立D.都被其后的历代王朝沿用25.军机处的设立进一步加强了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军机处的职能是()A.协助皇帝处理政务B.负责监察百官C.主管内阁六部D.掌握行政权26.清朝时,政府的行政文书以汉文、满文为主,但也涵括蒙文、托忒文、帕尔西文、藏文等诸多民族语文。此举旨在()A.传递政治大一统理念B.表达民族平等的思想C.弘扬各民族传统文化D.顺应民族融合的潮流27.“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督察院……事皆朝廷总之。”材料中的“我朝”指的是()A.汉朝B.唐朝C.明朝D.清朝28.“密折”一词始用于康熙朝,最初为一种特权,仅限于少数亲信官员等使用。……雍正帝继位以后,又给予道员、知府、同知、副将一级的官员密上奏折的权力。这表明()A.清朝中央政府决策的开放性B.中央的政治权力进一步加强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D.清朝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和镇压29.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5-A.统领军队,处理各种军务B.参与决策,负责朝廷事务C.参与政务,但没有决策权D.负责行政,安排地方事务30.明清政府要求各地土司(指边疆官职)子弟进入国子监读书,学习儒家文化和礼仪;强制要求土司应袭子弟就近入官学(或司学、儒学)读书,否则就不准承袭土司之职。这些做法()A.促进了土司阶层对国家的认同感B.导致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加剧C.提高了边疆少数民族的文化素质D.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基础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31题20分,第32题20分,共40分)31.(20分)阅读图文资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印象夏朝》“及禹崩,虽授益……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史记·夏本纪》材料二《印象商朝》“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尚书·汤誓》“国之大事,在祀在戎。”——《诗经·商颂》“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礼记·表记》材料三《印象西周》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孟子·告子》材料四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6-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一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史记·秦始皇本纪》译文:周文王,周武王分封的同姓子弟很多,然后他们的后代彼此疏远,相互攻击如同仇人一般,各个诸侯国更是相互攻击如同仇人一般,各个诸侯国更是相互侵略,连周天子都不能禁止。现在四海之内,仰仗陛下的神灵而获得统一,全国都划分为郡和县,对各位皇子及有功之臣,用国家征收的赋税重赏赐之,这样即可以非常容易的进行控制。使天下人对朝廷不坏异心,才是安定国家的方略。请回答:(1)从《印象夏朝》中可获得哪些信息?(4分)(2)商朝的政治统治具有什么显著特征?(4分)(3)材料三反应了西周的何种制度?在此种制度之下诸侯有何义务?(8分)(4)根据材料四,概括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并指出秦朝是如何破解的?(4分)32.(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吕思勉《中国制度史》材料二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美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三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幕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8分)-7-(2)根据材料二,指出科举制的社会功能。(6分)(3)指出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6分)
本文标题: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无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4450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