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北京市朝阳区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1北京市朝阳区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高一历史试卷(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第Ⅰ卷(选择题)一、选择题1.刘斌在《良渚文化与良渚古城考古的意义》中说:“对良渚古城遗址和良渚文化的深入研究,有力地改变了中华文明起源于晚商时期这一传统观念。良渚文化已进入成熟文明和早期国家阶段,良渚是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圣地,在中国都邑发展史和中华文明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①良渚文化说明中华文明起源具有多元性②良渚文化有力证明中华文明具有五千年历史③史料实证是历史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④良渚文化在中国都邑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对良渚古城遗址和良渚文化的深入研究,有力地改变了中华文明起源于晚商时期这一传统观念。良渚文化已进入成熟文明和早期国家阶段,……”可知,良渚文化已进入成熟文明和早期国家阶段,①错误;③正确;据材料“对良渚古城遗址和良渚文化的深入研究,有力地改变了中华文明起源于晚商时期这一传统观念。良渚文化已进入成熟文明和早期国家阶段,良渚是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圣地,在中国都邑发展史和中华文明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可知,②、④正确;选D;A、B、C错误。2.陈直说:“《史记·殷本纪》合于殷虚甲骨文者,有百分之七十。”又说“《史记·楚世家》之楚侯逆、楚王,皆与传世铜器铭文相符合”,“寿县蔡侯墓近出铜器群,倘无《史记·蔡世家》,则蔡侯后期世系,即无从参考”。作者意在说明A.甲骨文、金文可以印证《史记》B.甲骨文、金文标志着汉字的成熟C.考古资料否定了司马迁的记述D.出土文字价值一定优于传世文献2【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史记·殷本纪》合于殷虚甲骨文者,有百分之七十。”又说“《史记·楚世家》之楚侯逆、楚王,皆与传世铜器铭文相符合”可知,《史记·殷本纪》与殷虚甲骨文者记载相符的有百分之七十,《史记·楚世家》记载皆与传世铜器铭文相符合,这说明甲骨文、金文可以印证《史记》,A正确;甲骨文标志着汉字的成熟,B说法错误;据材料“《史记·殷本纪》合于殷虚甲骨文者,有百分之七十。”又说“《史记·楚世家》之楚侯逆、楚王,皆与传世铜器铭文相符合”可知,考古资料印证了司马迁的记述,C说法错误;D说法偏颇。3.依据地图,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封建亲戚,以藩屏周”B.“礼乐征伐自天子出”C.“并吞战国,海内为一”D.“田氏代齐,六卿分晋”【答案】D【解析】【详解】据地图信息“齐、楚、燕、韩、赵、魏、秦”可知,反映的是战国时期,“田氏代齐,六卿分晋”就发生于此时期,D与题意相符;“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反映的是分封制,A与题意不符;“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反映的是分封制实质,B错误;“并吞战国,海内为一”是秦统一六国,C错误。4.据如表可以得出的正确认识是人物时间主要内容商鞅秦孝公时期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废除井田制;推行县制,官员由君主任免邹忌齐威王时期举贤人、修法律、鼓励臣下进谏李悝魏文侯时期按照“食有劳而禄有功”的原则授予官职和爵位;颁布《法经》3吴起楚悼王时期废除贵族世卿世禄制度,裁减冗官,选贤任能A.变法以实行土地私有制为中心B.变法侧重重建伦理和政治C.变法旨在改变当时的社会性质D.变法重视人才选拔与使用【答案】D【解析】【详解】据表格信息可知,无论是商鞅、邹忌,还是李悝、吴起,在变法法令中都重视人才选拔与使用,D正确;变法实行土地私有制是商鞅变法的措施,A片面;材料没有涉及侧重重建伦理的措施,B错误;据所学可知,当时变法旨在富国强兵,C说法错误。5.相传孔子晚年对《诗》《书》《礼》《易》《春秋》等文献进行整理,这一做法A.有利于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B.促进了思想文化领域的统一C.奠定了儒家思想的独尊地位D.使“四书”成为儒学基础读物【答案】A【解析】【详解】据所学可知孔子晚年对《诗》《书》《礼》《易》《春秋》等文献进行整理,有利于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A正确;孔子生活在春秋晚期,此时是百家争鸣,没有实现思想文化领域的统一,B错误;奠定了儒家思想的独尊地位的是董仲舒的新儒学,C错误;使“四书”成为儒学基础读物是南宋的朱熹,D错误。6.从汉武帝时期开始,中华大地从东北到西南,从草原到岭南,凡是中央王朝统治所及之地,无不渐染儒风,最终都成为儒学的教化之地。这反映了A.无为而治推动思想统一B.法制建设有利文教发展C.国家统一促进文化认同D.开疆拓土助力汉赋传播【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从汉武帝时期开始,中华大地从东北到西南,从草原到岭南,凡是中央王朝统治所及之地,无不渐染儒风,最终都成为儒学的教化之地”可知,汉武帝时期凡是中央王朝统治所及之地,无不渐染儒风,都成为儒学的教化之地,这表明了国家统一促进文化认同,C正确;无为而治是汉初的统治思想,汉武帝时期实行的统治思想是董仲舒的新儒学,4A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法制建设”,B与题意无关;材料体现的是汉武帝时期凡是中央王朝统治所及之地,无不渐染儒风,都成为儒学的教化之地,没有涉及“开疆拓土助力汉赋传播”,D错误。7.马端临的《文献通考》说:“用人之法多取之世族,如南之王、谢,北之崔、卢,虽朝代推移,鼎迁物改,犹卬(yǎng古同“仰”)然以门地自负,上之人亦缘其门地而用之……往往其时仕者,或从辟召,或举孝廉,则皆贵胄也。其起自单族匹士而显贵者,盖所罕见。”他所描述的这一中国古代社会现象发生于A.秦汉时期B.魏晋南北朝C.隋唐时期D.北宋时期【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用人之法多取之世族,……犹卬(yǎng古同“仰”)然以门地自负,上之人亦缘其门地而用之……往往其时仕者,或从辟召,或举孝廉,则皆贵胄也。其起自单族匹士而显贵者,盖所罕见。”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强调的用人之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度,其依据是门第出身,B正确;秦实行军功爵制、汉实行的是以品德才能为依据的察举制,A与题意不符;隋唐、北宋时期实行的用人之法是科举制,重考试成绩,C、D与题意不符。8.三国时期,鱼豢著《魏略》记述“(氐族)衣服尚青绛,俗能织布,善田种,畜养豕牛马驴骡,由与中国错居故也。”这一现象表明,氐人当时A.已经完全以农耕生活为主B.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和文化C.生产以耕织和饲养相结合D.深受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氐族)衣服尚青绛,俗能织布,善田种,畜养豕牛马驴骡,由与中国错居故也。”可知,氐族人能织布,善于种田,畜养豕牛马驴骡,这表明了氐人当时生产以耕织和饲养相结合,C正确;A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氐族人的生活习俗,没有涉及“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和文化、深受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B、D错误。9.观察如图,这一对峙局面结束于5A.公元前3世纪末期B.公元3世纪初期C.公元3世纪末期D.公元6世纪末期【答案】D【解析】【详解】据地图信息“北齐、北周、陈”可知,这是北朝形势图,据所学可知,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废掉北周皇帝自己称帝,589年隋灭陈完成统一,D符合题意;A、B、C与材料不符。10.隋文帝废除汉代以来地方州郡长官可以自行征辟僚属的制度,规定“凡九品以上地方官员一律由中央吏部任免,官员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根据实绩实行奖惩、升迁或黜落。”这一措施A.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B.减轻了封建国家的财政负担C.调动了知识分子入仕的积极性D.提高了地方政府的办事效率【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凡九品以上地方官员一律由中央吏部任免,官员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根据实绩实行奖惩、升迁或黜落。”可知,九品以上的地方官员一律由中央吏部任免,这说明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加强,A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地方官的任免及考核,没有涉及“封建国家的财政负担、调动了知识分子入仕的积极性、提高了地方政府的办事效率”,B、C、D错误。11.唐太宗从历史上认识到周、秦统治时间的长短在于统治者本身,周因“惟善是务,积功累德”,所以持久;秦因“恣其奢淫,好行刑罚”,故而短暂。他因此采取的措施是①轻徭薄赋,劝课农桑②知人善任,虚怀纳谏6③首创殿试,完善科举④崇文抑武,大兴文治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答案】A【解析】【详解】据所学可知,唐太宗吸取秦因“恣其奢淫,好行刑罚”的教训,推行轻徭薄赋,劝课农桑,①正确;借鉴周因“惟善是务,积功累德”,所以持久的经验,唐太宗时期知人善任,虚怀纳谏,②正确;武则天“首创殿试,完善科举”,③与题意不符;崇文抑武,大兴文治是宋代措施,④错误;选A;B、C、D错误。12.与白居易诗句“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描述相符的是A.察举制B.九品中正制C.均田制D.科举制【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并结合所学可知,白居易诗中描绘的是西安大雁塔进士题名处,与其相关的制度是科举制,D正确;察举制是汉代的选官制度,与题意不符,A错误;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的选官制度,与题意不符,B错误;均田制是土地制度,与题意不符,C错误。【点睛】选官制度的三个阶段:先秦时期---世官制;汉代时期----察举制;唐至明清时期----科举制。13.在事死如生的唐代中上层人士的墓葬中,陪葬的骆驼俑蔚成风尚。许多陶骆驼背上驮着丝绸,驭手几乎都是表情各异的胡人,做工精美异常。由此可见,唐代A.海上丝绸之路畅通B.民间制造瓷器技术高超C.汉藏文化交流频繁D.经济交流影响社会习俗【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陪葬的骆驼俑蔚成风尚。许多陶骆驼背上驮着丝绸,驭手几乎都是表7情各异的胡人,做工精美异常”可知,陪葬的骆驼背上驮着丝绸,驭手几乎都是表情各异的胡人,这反映了当时民族间经济交流密切,也体现了经济交流影响社会习俗,D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陪葬的骆驼……”,与海上丝绸之路无关,A错误;据所学可知,唐朝时期制陶业和制瓷业成为两个独立的部门,B说法与题意不符;材料没有体现“汉藏文化交流频繁”,C错误。14.如图是北京某学校小张同学做的中国古代一个历史朝代的权力分配示意图,但不小心破损了一部分。请根据所学判断这是A.汉代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B.隋唐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C.宋代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D.宋代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答案】C【解析】【详解】据示意图可知“路”下辖安抚使司、转运使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尤其是转运使司是宋代负责地方财政的机构,据此可知这是“宋代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C正确;据示意图“路”可知不是汉代,A错误;据所学可知隋唐中央权力分配应该有“三省六部制”,故B错误;宋代中央权力分配是二府三司制,与材料不符,D错误。15.与隋唐相比,宋代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突出表现为①国家对社会成员控制相对松弛②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③重视家族出身的门第观念淡薄④社会形成崇佛抑道之风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A【解析】【详解】据所学可知,宋代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导致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的局面,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国家对社会成员控制相对松弛,①正确;据所学可知,西汉规定商人一入市籍不得为官,到宋朝才得以改变,②符合题意;据所学可知,宋代实行科举取士,相对客观、公正,这表明了重视家族出身的门第观念淡薄,③正确;社会形成崇8佛抑道之风是唐朝武则天时期,④与题意不符;选A;B、C、D错误。16.北宋张载说:“圣人苟不用思虑忧患以经世,则何用圣人?”意思是说如果圣人之学不是为排除国家民族之忧患而立,那么,这种圣人之学是没有用的。其体现的主旨是A.格物致知、探究天理B.虚心求知、择善而从C.学贵有用、经世致用D.以德育人、博学精思【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意思是说如果圣人之学不是为排除国家民族之忧患而立,那么,这种圣人之学是没有用的”可知,张载主张要学以致用,C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学以致用,为排除国家民族之忧患而立,而不是探究规律和明白道理,A与题意不符;材料强调的是学以致用,为排除国家民族之忧患而立,而不是学习的态度,B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学以致用,为排除国家民族之忧患而立,而不是育人的方法和思维,D错误
本文标题:北京市朝阳区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4472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