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1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1山丹一中2019-2020学年上学期11月月考试卷高一历史(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共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在中国古代,正月初一百官要朝见天子,被称为“大朝会”。朝会制度源于西周,天子接见诸侯的目的是“图天下之事”,同时询问地方的治理情况,谓之“图考绩”。由此可知,“大朝会”A.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B.有效减少了决策的失误C.有利于边远地区的开发D.为皇帝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分封制下,很多诸侯被分封于偏远地区,天子接见诸侯除了“图天下之事”,同时还要询问地方的治理情况。周天子对地方治理的关注促进了诸侯对地方的治理,有利于边远地区的开发,故C项正确;郡县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故A项错误;“有效减少了”说法太绝对,故B项错误;皇帝制度和分封制无关,故D项错误。2.下面是根据《吕氏春秋》一书中记载的内容所绘制的。这主要反映了A.纣的生母刚开始地位低B.纣的父亲没有遵守禅让古训C.宗法制在古代有所松动D.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答案】D2【解析】【详解】嫡长子就是正妻所生的第一子,按照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维护了贵族的特权,避免了贵族之间争夺王位的斗争。图示中纣是正妻所生的第一子,继承王位,正体现出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D正确;纣的生母是正妻,并不是地位低下,A错误;禅让制度是原始社会后期实行的首领让位制度,B错误;材料显示按照宗法制的原则继承王位,C错误。3.古代王朝为维护统治,往往设置机构或人员加强监察。汉武帝时把全国分为十三部,每部设官员一名让他“乘传周流”(“传”指公家驿站的马车;“周流”意为到处巡视)。这一官员是A.御史大夫B.监御史C.刺史D.锦衣卫【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加强监察”“汉武帝时把全国分为十三部”“到处巡视”,结合所学,汉武帝时期,把全国分为十三州,每州设一名刺史,主管巡察,故C正确;秦朝的巡视监察系统,在中央有御史机关,官员有御史大夫和御史,在地方则有中央派到地方巡视监察的监御史,排除AB;锦衣卫是明朝专有军政搜集情报机构,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加强监察”“汉武帝时把全国分为十三部”“到处巡视”,联系所学西汉的监察制度分析解答。4.三省职掌的划分,十分有趣,却也十分无聊,它只不过是皇权一权的琐碎分配、实质上中书省只是皇帝私人的秘书室,门下省只是皇帝私人的收发室。看它们的官属,无论官称和职务,几乎完全相同,只好勉强用“左”、“右”予以区分。该材料意在表明A.中书省只是毫无实权的秘书机构B.三省的设置削弱了皇帝的权威C.职能分工明确且国家政务各有侧重D.三省间并无实质性的制衡关系【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唐朝的三省六部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3读和分析能力。根据材料“实质上中书省只是皇帝私人的秘书室,门下省只是皇帝私人的收发室”、“它们的官属,无论官称和职务,几乎完全相同”,这表明三省都是为皇帝服务的,是加强皇权专制的,但是三省间并无实质性的权力制衡关系,D项正确;中书省掌管国家政令的草拟,A项毫无实权的秘书机构,表述错误;三省的设置加强了皇权专制,B项错误;职能分工明确且国家政务各有侧重,材料无法表明,排除C。故选D。5.秦代设立的全国最高监察长官御史大夫一职,银印青绶(佩系官印的青色丝带),汉初仍然沿用。到了汉成帝时,金印紫绶,史称“典正法度,以职相参,总领百官,上下相监临”。这反映出A.君权与相权矛盾突出B.汉代君权进一步加强C.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D.御史大夫职权被削弱【答案】B【解析】【详解】御史大夫,由秦代银印青绶到了汉成帝时的金印紫绶且“典正法度,以职相参,总领百官,上下相监临”,这说明御史大夫地位和权力的提升,削弱了丞相的权力,从而加强了君权,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中央官制,不涉及中央对地方控制,故C项错误;显然御史大夫职权增强了,故D项错误。6.北宋史学家司马光曾说:“(唐)太宗鉴前世之弊,深抑宦官无得过四品。明皇始随旧章,是崇是长,晚节令高力士(宦官)省决章奏,乃至进退将相,时与之议,自太子王公皆畏事之,宦官自此炽矣。”这主要反映出当时A.封建君主专制相对孱弱B.内阁诸臣听命于司礼监C.唐初中枢体制渐被破坏D.宦官专权因废相而出现【答案】C【解析】【详解】由初唐太宗抑制宦官,到了明皇即唐玄宗时重用宦官,如高力士等参与政事,甚至重要官员任用,宦官权势日益膨胀,反映了唐朝中枢体制逐渐受到破坏的趋势,正确答案是C项,宦官专权是君主专制加强的表现,A项错误;内阁、司礼监和废除丞相都出现于明朝4时期,B、D项与唐朝的史实不符。【点睛】君主专制的凌驾在制度之上的制度,这是中国古代政治的重要特色。7.明正德年间任吏部尚书的王琼说:“内阁之权渐重,无异宰相之设。六部之权渐轻,凡事多禀受内阁风旨(意旨)而后行。”材料现象A.体现了皇权专制的加强B.说明内阁官位高于六部C.反映了六部直辖于内阁D.表明内阁大臣趋向专权【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明代君主专制的加强。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内阁始终不是中央一级的正式机构,所以内阁的官位不会高于六部,六部也不会直辖于内阁,内阁大臣更不可能趋向专权,故排除B、C、D项。由于内阁不是中央一级的正式机构,所以“内阁之权渐重,无异宰相之设”的原因主要是借助了皇权的力量,也由此可以体现皇权专制的加强,故选A。【点睛】本题的重点在于对内阁地位的掌握。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得取决于皇帝的批红。8.雍正时期,内阁逐渐分化,兼军机处职责的是内中堂,留守内阁的是外中堂。嘉(庆)道(光)以后,甚至出现了内中堂不看本章的情形。有史书则记载了当时皇帝发布上谕不许军机大臣将部务带到军机处处理。这一变化反映了()A.军机处日益成为权力决策的中枢B.内阁与军机处的权力争夺激化C.内阁地位下降,已经形同虚设D.军机大臣必须以内阁成员身份入选【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可知清朝军机处处理机要事务,成为决策中枢,内阁则沦为处理例行事务的机构,因此A选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内阁与军机处争夺权力,B选项错误;C选项错误,据相关所学内容可知,军机处设立后,内阁成为办理例行事务的机构,并非形同虚设;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出军机大臣必须以内阁身份入选。9.下表是中国古代主要朝代丞相(宰相、副相)的人数统计。对此解释合理的是5朝代丞相(宰相、副相)人数朝代丞相(宰相、副相)人数秦6位两宋121位西汉47位明4位唐182位清0A.中国古代宰相权力持续削弱B.宰相人数变化反映君主专制加强C.唐宋时期宰相增多威胁皇权D.明代宰相人数减少提高行政效率【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图表看出,唐代、宋代丞相人数明显多于其他朝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削弱了相权,宋朝实行二府三司制,以分散相权,明朝废除宰相,相权从秦朝的位高权重到日益削弱直至废除,反映君主专制日益加强,B项正确,C项错误;元朝宰相权力有所反弹,A项错误;宰相人数减少与行政效率的高低没有直接联系,排除D项。10.黑格尔《历史哲学》中说:“……平凡的土地,平凡的平原把人类束缚在土壤上,把他卷入无穷的依赖性里边,但是大海却挟着人类超越了那些思想和行动的有限的圈子。”从古希腊看,下列不能反映“大海却挟着人类超越了那些思想和行动的有限的圈子”的成果的是A.不断发展的民主制度B.古典人文主义的出现C.高度发达的商业文明D.小国寡民的城邦制度【答案】D【解析】【分析】试题分析:D项,希腊半岛没有肥沃的大河流域和广阔平原,纵横的山岭和交错的河流,把6希腊人分割在彼此相对孤立的山谷里和海岛上。公元前8世纪起,希腊出现了许多小国,称作城邦,城邦地域狭小,人口少,小国寡民是其突出特点。小国寡民的特征主要是自然地理环境造成的,与海上活动无关。故D项说法错误,但符合题意,故选择D项。A项,海外贸易兴盛,殖民及其他经济和文化交往活动,使古希腊形成了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并较早的接受了平等互利观念,这些都有助于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建立。故A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B项,古希腊海洋文明塑造了希腊人的民族自由精神,古希腊人文主义强调人的价值和人的作用。故B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C项,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使古希腊形成以商品生产、海外贸易为主的多种经济结构,形成的海洋文明培育了雅典人自由、进取、平等的民主精神。故C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特点【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于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注意题干的关键信息“大海却挟着人类超越了那些思想和行动的有限的圈子”。古希腊先哲从实际出发,以人为本,他们的思想主张是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古希腊繁荣的海外贸易是古典人文主义的出现的经济基础。【详解】11.《君权变化的政治含义》中说:“光荣革命的一个重要经验,就是在不改变旧体制形式的前提下,改变实质性的内容。”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旧体制形式”指的是君主立宪制B.“旧体制形式”指的是君主专制C.实质性改变指从君主专制到统而不治D.实质性改变指权在君主变成权在议会【答案】D【解析】【详解】由于材料意思是“不改变旧体制形式的前提下”,其意思指仍保持“君主”,而不是不改变君主立宪制,A明显错误;不改变君主专制也是错误的,不然仍保持君主专制就与光荣革命的改变不符了,B错误;英国国王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君,到责任内阁制形成之后才出现,C时间错误;光荣革命结果是议会战胜了国王,实质上是权在君主变成权在议会,D正确。12.沃波尔担任财政大臣期间,领导着全体内阁成员实行一致的政策,并坚持让不服从他领7导的阁员离职。然而,在他任职时,他并未组织过内阁,也没有在下议院领导过一个多数派。这说明当时A.国王开始逐渐统而不治B.帝国议会的作用很小C.内阁成员与首相共进退D.责任内阁制有待完善【答案】D【解析】【详解】1689年颁布限制王权的《权利法案》,英国国王开始逐渐统而不治,排除A;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帝国议会的作用很小,排除B;材料没有反映内阁成员与首相共进退,排除C;由材料“全体内阁成员实行一致的政策,并坚持让不服从他领导的阁员离职。然而,在他任职时,他并未组织过内阁,也没有在下议院领导过一个多数派”,说明议会与内阁的关系没有厘清,责任内阁制有待完善,故选D。13.如图所示两部法律文献的关系是8A.后者是前者的继承和发展B.后者中的某些原则和做法源于前者C.两者没有继承和发展关系D.前者是后者的组成部分【答案】B【解析】【详解】《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代表了罗马法,1689年的权利法案则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标志,罗马法中的部分原则和做法对后世影响深远,故B项符合题意;罗马法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的法律,所以1689年权利法案不可能是罗马法的继承和发展,罗马法也不可能是1689年权利法案的组成部分,排除AD项;1689年权利法案受到了罗马法的影响,不能说法没有继承和发展关系,排除C项。14.下图是1832年伦敦等城市增加议员名额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当时英国A.国王失去了控制议会的权力B.内阁权力开始膨胀C工业资产阶级推动议会改革D.工人获得了政治权利【答案】C【解析】【详解】由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快速发展,工业资产阶级为了参与政权,推动了1832年议会改革,由此伦敦等城市增加了议员名额。故C项正确;材料和国王没有关系,故A项错误;19世纪后期,英国内阁权力开始膨胀,故B项错误;1832年议会改革保障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参政权,但是工人、农民等仍然没有获得政治权利,故D项错误。15.法国1875年宪法赋予了参议院很大的权力,如它有权否决众议院通过的法案,但参议院的议员却是由地方代
本文标题: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1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4473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