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江苏省海头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
-1-江苏省海头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8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76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从甲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商王求丰年和降雨的卜辞,但奇怪的是他们不是直接向他们心目中的最高神——“帝”请求,而要托祖先转达。据此我们可以断定商代()A.祖先的地位高于神B.崇拜祖先的宗法观念已经形成C.王权具有神秘色彩D.国家大事完全通过占卜来决定2.《中国人史纲》中说:“封建制度最重要的问题是权力的继承……但父亲遗留下来的如果是一个不能均分的宝座,或是一个不能均分的世袭爵位,只能由一个儿子继承时,问题就发生了。必须有适当的方法解决,才可以保持国家和家族的完整”。西周时“适当的方法”是指()A.分封制B.宗法制C.察举制D.世袭制3.《国语·鲁语》载:“天子作师,公帅之,以征不德。元侯作师,卿帅之,以承天子。”这表明在分封制下()A.周天子经常发动讨伐诸侯的战争B.诸侯具有统帅军队以承天子的职责C.战争时周天子亲自指挥军队作战D.诸侯国的国君没有统率军队的权利4.有学者指出,可将中国历史的社会政治形态发展分为封建、帝制与民治三个阶段。从封建转向帝制是第一次转型,下列选项中属于这一历史时期转型特征的是()A.由“公天下”至“家天下”B.专制社会向民主社会转型C.集权政治向分权政治转型D.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5.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经历了“世袭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过程。下列表述与科举制相关的是()A.“立嫡以长不以贤”B.“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C.“唐制,取士之科,多因隋制”D.“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6.“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材料中的“它”是指()A.三公九卿制B.中外朝制度C.三省六部制D.中书省制度-2-7.自隋唐建立三省六部制以来,六部尚书的品秩一般是正三品,侍郎是正四品;明初改尚书为正二品,侍郎为正三品。明初官秩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丞相制度的废除B.笼络开国功臣的需要C.内阁制度的实施D.加强皇权的必然选择8,清朝的军机处距离皇帝寝宫只有50米。政务中心逐步靠近皇帝寝宫的这一过程,从本质上体现了()A.皇宫建筑布局愈益合理B.政府行政效率不断提高C.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D.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9.“英国人坚持中国人应该在平等的基础上将其国家对外开放,这个要求引起了冲突。因为中国人仍然视英国人为蛮夷,在这种情况下,只能有一个结果——发生战争。”这段话()A.正确分析了鸦片战争的起因B.掩盖了鸦片战争的侵略性质C.抨击了英国的侵略政策D.说明了中国外交观念的落后10.有学者指出,甲午战争压根儿没有影响到普通民众,这场战争几乎是李鸿章的北洋水师在同日本作战。西方学者将这场战争称为李鸿章一人与日本之间的战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中国普通民众根本没有人关心甲午战争B.李鸿章的北洋水师与淮军好大喜功C.清政府反对李鸿章因朝鲜问题与日本交战D.战争体现了当时中方民族国家观念的缺失11.近代一位诗人曾言:“和议知非策,瀛东弃可伤,坠天忧不细,筹海患难防。”又言:“初传烽火照辽阳,忽见干戈满故乡。”这首诗描写的历史事件是()A.鸦片战争B.甲午战争C.第二次鸦片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2.对下列图示解读最为准确的是()A.帝国主义列强对华侵略步步加深B.近代中国反抗外来侵略屡遭失败C.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D.西方列强国家经济不断发展13.“抗日救国,已成为每个同胞的神圣天职。只要国民党军队停止进攻苏区行动,只要任何部队实行对日抗战……红军不仅立刻对之停止敌对行为,而且愿意与之亲密携手共同救国。”中国共产党发表这一宣言促进了()A.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B.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C.联合政府的早日成立D.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3-14.1919年11月,全国各界联合会在上海成立,发表宣言:“数月以来,国内之群众运动,风起云涌,虽受种种压迫,而前仆后继,不少顾却;大义当前,绝不退让……全国各地,知合群自救为万不可缓之图。”这说明,当时参加联合会的各界团体()A.对社会改造道路认识趋于一致B.爱国觉悟得到提高C.反思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弊端D.接受了马克思主义15.1922年,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向导》周报的创刊号写道:“现在大多数人民所要求的是什么?我们敢说是要统一与和平……为了要和平要统一而推倒为和平统一之障碍的军阀,乃是中国大多数人的真正民意。”下列项中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是()A.湖北新军起义B.五四运动C.辛亥革命D.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16.1944年11月,美国总统特使赫尔利访问延安后,对外宣称:“国民政府和国民党所秉持的原则与中国共产党所秉持的原则之间,即使有所分歧的话,分歧也不是很大。”这主要说明()A.美国对华推行扶蒋反共政策B.美苏对峙影响国共两党关系C.国共关系发展顺应时局需要D.国共两党既有合作又有斗争17.下表汇总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所发行的邮票。其中,60周年的纪念邮票与之前相比,其主题的最主要变化在于()纪念周年枚数和内容20周年4枚:毛主席的著作、八路军东渡黄河、人民战争胜利、光荣参军40周年2枚:卢沟桥抗日、战斗在长城内外50周年8枚:七七战火、台儿庄大捷、百团大战、敌后游击战、芒友会师、华侨捐献、台湾光复、伟大胜利60周年4枚:全民抗战、中流砥柱、诺曼底登陆、攻克柏林1枚:和平与正义A.突出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地位B.肯定了美苏两国对中国抗战的援助C.展示了中华民族团结抗战的伟大力量D.强调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18.下列太平天国运动中提出的主张,最符合当时世界发展潮流的是()A.贵贱宜分上下,制度必判尊卑B.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4-C.凡有仿造外国火车、轮船、器皿者,给予专利鼓励D.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19.1851年太平天国起义,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南京,1856年“天京事变”,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短短十四年间,太平天国经历了发生、发展、全盛到衰败,最终灭亡。导致太平天国最终“悲剧”的根本原因是()A.斗争的战略决策失误B.统治阶层思想腐朽堕落C.绝对平均的社会纲领D.农民无法突破阶级局限20.《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指出:“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能看到出路……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下列能够反映中国20世纪面临着两种形势的史实是()A.甲午战争和公车上书B.瓜分狂潮和义和团运动C.鸦片战争和洋务运动D.《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21.毛泽东称赞,《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那个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它带有革命性、民主性”。其中“革命性、民主性”主要是指《临时约法》()A.实行责任内阁制B.从根本上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C.规定三权分立D.不承认清廷与列强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22.图1、图2是有关中国共产党两次重要会议的图片。这两次会议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的特点是()A.在独立自主的探索中走向成熟B.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C.确立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D.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23.1934年10月初,勃沙特在贵州被转战中的红军第六军团当作“间谍”扣留,其后他随同红六军团一起参加了长征。1936年4月,他被红军释放。根据这段经历,勃沙特撰写了回忆录《神灵之手》。该书()A.是间谍写的诋毁红军长征的书B.是研究红军长征的第一手资料-5-C.是第二手资料,对研究长征意义不大D.是外国人报道中国革命最成功的著作之一24.“应极力争取在徐州附近歼灭敌人主力,勿使南窜。华东、华北、中原三方面应用全力保证我军的供给。”中共中央这一指示针对的是()A.淞沪会战B.徐州会战C.平津战役D.淮海战役25.为了制定1954年宪法,毛泽东同志亲自主持,广泛征求意见。当时全民讨论了近三个月,参加讨论的有1.5亿人,最后由宪法起草委员会整理的意见共138万条。这说明1954年宪法()A.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B.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C.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D.落实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26.“这个制度,从根本上克服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两党制或多党制互相攻讦、互相倾轧的弊病,能够保证集中领导与广泛民主、充满活力与富有效率的有机统一。我们要继续坚持和完善这个制度”。“这个制度”是()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村民选举制度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27.“这个宪法修改草案继承和发展了1954年宪法的基本原则,充分注意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丰富经验,也注意吸收国际的经验;既考虑到当前的现实,又考虑到发展的前景。”因此这部诞生于改革开放初期的宪法()A.体现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建设的初步构想B.成为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C.提出了“依法治国”的历史任务D.把“依法治国”方略写入其中28.1997年,中国成功收回了香港的主权。对此,英国《泰晤士报》评论说:“日益强大的中国驱散了日不落帝国的最后一道残阳。”你对这个评论的看法是()A.正确。香港回归标志着英国殖民帝国历史的最终结束B.正确。中国收回香港主权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C.错误。中国收回香港主权的根本原因是“一国两制”方针的正确D.错误。英国依然是世界上一流的殖民帝国和政治大国29.1997年6月30日午夜至7月1日凌晨,香港政权交接仪式隆重举行。香港回归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它的重要意义是()A.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B.为安全先行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提供范例C.中国在完成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重要一步D.推动中国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6-30.某同学构思撰写以“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为主题的小论文,下列拟定的标题没有史实错误的是()A.《共同纲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C.“一国两制”:深圳经济特区的政策保证D.和平统一:《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31..针对2016年5月20日以来大陆游客赴台湾地区人数大幅下降的事实,《人民日报海外版》登载了一幅漫画。下列表述符合漫画内涵的是()A.“九二共识”是海峡两岸交往的政治基础B.“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大政方针C.大陆游客是推动两岸交流的主力军D.台湾地区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陆游客32.“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发展的一个阶段性界碑,它是从革命运动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的一次关键性转变,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方针的成熟。”这里的“它”是指()A.日内瓦会议的顺利召开B.“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制定D.上海合作组织的成功建立33.1971年10月27日,蒋介石说:“本届联合国大会,竟自毁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置公理、正义不顾,对于本届大会所通过此次违反宪章规定的非法决议,决不承认其任何效力。”材料中所谓的“非法决议”()A.纵容了美国对中国内政的粗暴干涉B.联合国此次会议违背了公理和正义,是非法的C.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D.否定了台湾的主权国家地位-7-34.2014年,当埃博拉病毒肆虐西非时,中国向科特迪瓦等疫区周边10个国家及时提供防疫物资援助,同时也向联合国、世卫组织和非盟等国际和地区组织提供资金和政治支持,为遏制疫情扩散作出了积极贡献。这体现了新时期的中国外交成就是()A.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B.积极参加地区性的国际组织活动C.努力构筑睦邻友好的周边国家关系D.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35有学者认为:“‘光荣革命’不是一次微不足道的政变,也不是一次以建立‘平衡宪法’为归宿的政治妥协,而是议会与国王权力关系史上的决定性转折点。”这里“转折点”指的是()A.通过《权利法案》结束了国王的权力B.国家权力的重心由国王转移至议会C.议会与国王在国家权力上实现了平衡
本文标题:江苏省海头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4478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