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北京市第二十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1北京市第二十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与答题纸一并交回。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第Ⅰ卷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小题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共60分,每小题1.5分)1.下列说法能够直接证明中国是远古人类重要起源地的是()A.女娲抟土造人,建构人类社会B.元谋人门齿化石和用火遗迹C.仙人洞遗址中距今1万年的水稻遗存D.何尊铭文中的“宅兹中国”四字【答案】B【解析】【详解】元谋人门齿化石和用火遗迹,能够直接证明中国是远古人类重要起源地,故B正确;女娲抟土造人是传说,不是最可信史料,排除A;水稻遗存无法直接证明中国是远古人类重要起源地,排除C;何尊铭文中的“宅兹中国”四字是目前所见“中国”一词最早的实物见证,不符合题意,排除D。2.下表中,史实与历史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史实历史结论A甲骨文中有字呈牛引犁头启土状商代可能出现牛耕B《周易》中记载神农氏教天下耕作周代出现刀耕火种C半坡遗址发掘出聚落遗迹和生产工具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起源地D毛公鼎是目前所知铭文最长的青铜器夏商时期官营手工业发达AAB.BC.CD.D【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甲骨文中有字呈牛引犁头启土状的史实,可以得出商代可能出现牛耕的历史结2论,故A正确;原始社会已经出现刀耕火种,B错误;半坡遗址位于黄河流域,C错误;从毛公鼎一件青铜器不能得出夏商时期官营手工业发达的历史结论,D错误。3.大汶口文化晚期遗址出现了男女合葬墓。其中1号墓,男性遗体放于墓穴正中,女性则在正穴扩出的一个小长方坑中。1、13、35号三座墓,随葬品的放置多数偏于男性一侧。由此反映了大汶口文化晚期处于()A.母系氏族社会B.奴隶制社会C.父系氏族社会D.早期国家形成时期【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表明,大汶口文化晚期,男性地位高于女性,可知大汶口文化晚期处于父系氏族社会,故C正确,A错误;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社会,B错误;从大汶口文化晚期遗址出现了男女合葬墓,无法得出是早期国家形成时期,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男性遗体放于墓穴正中”“随葬品的放置多数偏于男性一侧”,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4.下列关于夏朝的评述,正确的是()①以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②中国最早奴隶制国家③是早期国家的形成时期④殷墟是夏文化的遗存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答案】A【解析】【详解】夏禹死后,其子启继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①正确;夏朝是中国最早奴隶制国家,是早期国家的形成时期,②③正确;①②③正确,故选A;殷墟是商文化的遗存,④错误,故排除BCD。5.我国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汉字产生于()A.夏朝B.商朝C.西周D.春秋时期【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判断的能力。根据材料关键信息“最早的成熟汉字”等,回忆、再现所学知识,我国汉字的发展演变线索,即,3符号——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甲骨文即我国最早的文字,故,正确答案选B;其余ACD三项均不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宋词·汉字的演变6.五帝是相传原始社会末期的各位部落首领,其中的炎帝、黄帝被后世共尊为华夏始祖。这反映了中华文明形成的特点是()A.邦国林立B.神权高于王权C.多元一体D.从分裂到统一【答案】C【解析】【详解】五帝是相传原始社会末期的各位部落首领,其中的炎帝、黄帝被后世共尊为华夏始祖,体现中华文明形成的特点是多元一体,故C正确;材料无法体现邦国林立、神权高于王权,排除AB;五帝是原始社会末期的部落首领,还没有形成国家,谈不上分裂、统一问题,排除D。7.下图是北京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中青铜器克罍(léi)的铭文拓片,其大意为:周王对太保说,我非常满意你的供奉,命你的儿子克做燕地的君侯。该铭文拓片可直接用于研究A.禅让制B.分封制C.礼乐制D.郡县制【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信息“命你的儿子克做燕地的君侯”体现了西周分封诸侯的制度,故B项正确;禅让制是原始社会的部落首领推举制度,故A项错误;礼乐制度是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4故C项错误;郡县制正式确立于秦朝,故D项错误。8.《说文解字》解释说:“宗,尊祖庙也”,也就是说,宗法的“宗”的本意是宗庙。宗法制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关系,其目的包括()①避免诸侯坐大②强化天子权威③防止内部纷争④维护等级秩序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B【解析】【详解】宗法制是为了防止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纷争,③正确;宗法制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关系,目的在于强化天子权威,维护等级秩序,②④正确;②③④正确,故B正确;①不是宗法制的目的,排除AC;D不全面,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宗,尊祖庙也”“宗法制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关系”,联系所学宗法制的内容、目的分析解答。9.《孟子·滕文公上》记载西周的井田制“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井田制中公田面积最大B.私田归劳动者所有C.土地不能随意买卖D.劳动者要无偿耕种公田【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反映的是井田制,根据“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可知,劳动者义务耕种公田,劳动者要无偿耕种公田,D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井田制,井田制是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土地不能随意买卖,C正确,但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根据“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可知,井田制中公田面积不是最大,A错误;私田、公田都是属于周王,B错误。10.冯天瑜《中国文化史》称:“先秦诸子各有性格,的淳厚,墨的严谨,的超逸,的冷峻。”句中三个依次是()A.儒道法B.法儒道C.道儒法D.道法儒【答案】A【解析】【详解】儒家仁爱淳厚,道家自然超逸,法家主张严刑酷法,严厉冷峻,故A确;BCD不符合题意,排除。5【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淳厚”“超逸”“冷峻”,联系所学诸子百家的思想分析解答。11.如图所示,战国时期铁农具种类较多。河南新郑韩国铸铁作坊遗址就出土铁农具200多件,铁农具的数量占全部出土铁器的63.5%。从出土的农具种类看,农业生产的主要环节,如翻土、整地、中耕、除草和收割等,都已出现。铁器的使用可以()①提高农作物的产量②减少农民的赋税③使大型水利工程的兴修成为可能④促进农业精耕细作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C【解析】【详解】铁农具的使用,投高了社会生产力,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使大型水利工程的兴修成为可能,促进农业精耕细作,①③④正确,故选C;使用铁器与减少农民的赋税无关,排除②,排除AB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农业生产的主要环节,如翻土、整地、中耕、除草和收割等,都已出现”,联系所学铁农具出现的影响分析解答。12.在北京曾经发现一处战国时期的遗址,从中出土了燕、韩、赵、魏等国铸币3876枚。辽宁、吉林和内蒙古等地也有燕国货币出土。根据以上信息可以得出的正确认识有①燕国与北方游牧地区有贸易往来②各诸侯国的货币可以相互流通③诸侯国之间商业贸易往来频繁④燕国都城是战国时期唯一的商业中心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进行分析,内蒙古等地都有燕国货币出土,这说明燕国与北方游牧地区有6贸易往来,①正确;“一处战国时期的遗址,从中出土了燕、韩、赵、魏等国铸币3876枚”说明了在这个地区,各诸侯国的货币可以同时并存、相互流通,②正确;货币的流通是基于诸侯国之间商业贸易往来频繁这一前提下的,③正确;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出现了多个商业中心,如赵国的邯郸、齐国的临淄等,④错误。综上所述,选A;BCD均含有④,排除。13.春秋战国,民族同源共祖的意识开始形成,炎黄被尊奉为华夏人文始祖,并被周边民族认可。这反映了()A.实现统一成为社会共识B.华夏认同观念已经出现C.民族矛盾已经逐渐消亡D.血缘是维系国家的纽带【答案】B【解析】【详解】春秋战国,民族同源共祖的意识开始形成,炎黄被尊奉为华夏人文始祖,并被周边民族认可,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发展,表明华夏认同观念已经出现,故B正确;材料无关体现实现统一的信息,排除A;民族矛盾不可能完全消除,C表述错误,排除;D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14.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主观因素是()A.生产力的显著提高B.道家学派提倡变法C.国君谋求争霸战争中的优势D.周王室衰微,失去政治优势【答案】C【解析】【详解】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国君为了谋求在争霸战争中的优势,纷纷变法,故C正确;AD不是主观因素,排除;法家提倡变法,B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各国变法的主观因素”,联系所学春秋战国诸侯国变法的原因背景分析解答。15.使四川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的水利工程是()A.郑国渠B.芍陂C.邗沟D.都江堰【答案】D【解析】【详解】都江堰的修筑,推动农业生产发展,使四川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故D正确;郑国渠在关中,芍陂在淮河流域,邗沟在今江苏境内,ABC不符合“四川成都平原”,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四川成都平原”,联系所学春秋战国的水利工程分析解答。716.毛泽东说:“百代都行秦政制”这个“制”是指A.分封制B.郡县制C.宗法制D.世袭制【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秦朝建立了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故B项正确。【详解】17.毛泽东《沁园春∙雪》:“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以下是关于“秦皇”的说法,最准确的是()A.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B.任用商鞅进行变法C.“焚书坑儒”,导致道家学说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D.最早建立县制【答案】A【解析】【详解】“秦皇”是秦始皇,秦始皇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一一秦朝,故A正确;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排除B;秦朝时道家学说并没有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C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郡县,D错误。18.班固在《汉书》中写到:“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这表明他认识到秦统一的意义是()A.使人民脱离了诸侯国统治B.为长期统一莫定基础C.建立了第一个多民族国家D.百姓得到了安定环境【答案】D【解析】【详解】“元元黎民”即是老百姓,“得免于战国”意思是避免战争之乱,取得了相对安定的环境,故D正确;A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C与材料无关,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19.“(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秦朝8驰道的修建A.加强了对诸侯国的控制B.有效地扩展了统治疆域C.建立起了垂直管理体系D.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可知,驰道为秦始皇于公元前222年修筑的,以咸阳为中心、通往全国各地的交通要道,它是皇帝的专用车道,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正式的“国道”。驰道的修建东连燕、齐,西达吴、楚,加强了全国的交通联系,促进了全国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故D项正确。秦朝实行郡县制,已不存在诸侯国,故A项错误。秦灭六国,完成了统一,驰道有利于巩固统治而不是有效扩展了统治疆域,故B项错误。建立起了垂直管理体系是指郡县制,不是修建驰道,故C项错误。点睛:B为误选项。秦朝驰道以都城为中心,四通八达,目的是加强经济文化的交流,维护统治,加强中央集权。20.西汉初,统治者尊崇黄老之学的原因是黄老之学()A.适应了经济恢复和巩固统治的需要B.体现了统治者对黄帝和老子的敬仰C.取代了已过时的儒学D.宣扬以法治国的思想【答案】A【解析】【详解】西汉初,统治者为了恢复经济和巩固统治的需要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尊崇黄老之学,实行与民休息、宽刑薄赋的政策,故A正确;B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中“取代了”表述错误,排除;黄老之学是道家思想,以法治国是法家思想,故D错误。21.清朝学者赵翼说:“西汉开
本文标题:北京市第二十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4480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