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北京市丰台区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B卷)(含解析)
1丰台区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联考高一历史(B卷)考试时间:90分钟第I卷(选择题共60分)一.单项选择题(共40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1.考古专家对某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存研究后,认为当时阶级分化明显。下列能够为此结论提供证据的考古发现是A.农作物和牲畜遗骸B.比较大的氏族公共活动场所C.制陶场和公共墓地D.墓葬大小和随葬品差异悬殊【答案】D【解析】【详解】墓葬大小和随葬品差异悬殊,说明出现贫富不均的社会现象,反映当时阶级分化明显,故D正确;ABC无法阶级分化明显,排除。2.“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聪明睿知,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此诗是纪念谁的碑文()A.大禹B.黄帝C.蚩尤D.女娲【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赫赫始祖”,结合所学可知,黄帝是华夏民族的祖先,故B正确;ACD均不符合“赫赫始祖”,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赫赫始祖”,联系所学黄帝是华夏民族的祖先分析解答。3.下面图片中的文字发现于1899年,这些文字对于我们了解下列哪一时期历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A.夏朝B.商朝C.战国D.秦国【答案】B2【解析】【详解】图片中的文字是甲骨文,是了解商朝历史的重要史料,故B正确;甲骨文是商朝的文字,不是了解夏朝的重要史料,排除A;甲骨文是商朝的文字,甲骨文不可能记述战国、秦朝的历史,排除CD。4.甲骨文中的“封”字写作,“邦”字写作,意为植树为帜,划定疆界。该文字反映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A.禅让制B.内外服制C.分封制D.郡县制【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封”“邦”“意为植树为帜,划定疆界”,结合所学可知,封邦建国的制度是分封制,故C正确;材料信息与禅让制、内外服制、郡县制无关,排除ABD。5.商周时期主要的农业生产工具是A.木、石、骨等材质的耒、耜B.青铜材质的耒、耜C.青铜、铁材质的耒、耜D.铁、钢材质的犁、锄【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商周时期主要的农业生产工具是木、石、骨等材质的耒、耜,故A正确;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是礼器,BC错误;春秋战国出现铁农具,D错误。6.《左传》记载:“(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周)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王(周王)中肩。”这一事件反映出的时代特征是A.民族交融B.学术下移C.王室衰微D.诸侯争霸【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反映的事件是周郑交恶,体现了周王室衰微,分封制被破坏,故C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民族融合、学术下移、诸侯争霸,排除ABD。7.下列各图是考古发掘出的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铁器,据此可以推断3A.铁农具和牛耕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B.铁农具取代了青铜农具在农业中的地位C.战国时期的农具种类比春秋时期更多样D.战国时期的冶铁技术达到了古代的顶峰【答案】A【解析】【分析】根据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口犁、穿有鼻环的牛尊,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铁农具和牛耕,故A正确;材料无法体现铁农具取代了青铜农具,排除B;材料没有战国时期的农具种类和春秋时期进行比较,无法得出战国时期的农具种类比春秋时期更多样,排除C;材料信息也不能体现战国的冶铁技术水平,排除D。【详解】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铁器”,联系所学春秋战国出现铁犁牛耕的史实分析解答。8.商鞅变法的措施中,遭到秦国守旧贵族极力反对的一项是A.土地私有B.建立县制C.鼓励生产D.奖励军功【答案】D【解析】【详解】商鞅变法实行奖励军功,损害了秦国守旧贵族的利益,故遭到他们极力反对,故D正确;ABC与守旧贵族的利益联系不大,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守旧贵族极力反对”,联系所学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影响分析解答。9.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有①“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②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③儒学成为正统思想④士受到统治者的重用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4【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孔子首创私学,“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①正确;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士受到统治者的重用,②④正确;①②④正确,故选D;西汉儒学成为正统思想,③错误,排除ABC。10.下列属于墨子思想主张是A.“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B.“兼爱”、“非攻”、“尚贤”C.“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D.“仁者爱人”、“为政以德”【答案】B【解析】【详解】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故B正确;A是老子的思想,C是孟子的思想,D是孔子的思想,ACD不符合题意,排除。11.唐朝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写道:“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服章之美,谓之华。”这说明春秋时期A.各诸侯国臣服于夏的统治B.各民族都推崇华夏文明C.该时期少数民族势力增强D.华夏认同观念初步形成【答案】D【解析】【详解】《春秋左传正义》中“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服章之美,谓之华。”可知,春秋时期形成华夏认同观念,故D正确;AC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信息不能体现“各民族”,排除B。12.下图中的四个数字分别代表中国古代的重要都城,其中发生在①处的历史事件是A.赢政创立皇帝制度B.元世祖设置中书省C明太祖废除丞相制5D.雍正帝设立军机处【答案】A【解析】【详解】①是秦朝的都城咸阳,秦王在此创立了皇帝制度,故A正确;③是元朝都城大都,今北京,元世祖在此设置中书省,排除B;④是杭州,明太祖在南京废除丞相制,排除C;雍正帝在北京设立军机处,③是北京,不符合题意,排除D。13.清代史学家赵翼据西汉初“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无赖之徒”的现象,认为“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下列主张体现了这种“大变局”的是()A.废除苛政,休养生息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王候将相,宁有种乎D.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答案】C【解析】题中材料主要强调西汉初君臣的出身,与西汉初的经济政策调整无关,排除A项;B项是汉武帝时期文化政策,不选;D项是秦朝在文化方面的统一措施之一,不选。14.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下列字体按出现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楷书→篆书→隶书B.隶书→篆书→楷书C.篆书→隶书→楷书D.篆书→楷书→隶书【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周朝出现篆书,秦朝末年出现隶书,汉朝出现楷书,故汉字演变的顺序是篆书→隶书→楷书,故C正确;周朝出现篆书,汉朝出现楷书,故A错误;秦朝末年出现隶书,周朝出现篆书,故B错误;周朝出现篆书,秦朝末年出现隶书,汉朝出现楷书,故D错误。15.下表是相关史书关于儒家学者籍贯分布的记载,据此能够得出的结论是6A.齐鲁地区儒学的衰落B.儒家思想在各地传播C.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D.中央集权的空前强大【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反映《后汉书》中儒学学者籍贯是齐鲁地区的比例下降,籍贯是其他地区的比例高达63.64%,说明儒家思想在全国各地传播,故B正确;材料反映儒家思想在全国各地传播,并非齐鲁地区儒学的衰落,排除A;《汉书》《后汉书》记载两汉的历史,西汉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两汉时期儒家思想是正统思想,C错误;材料不能体现中央集权问题,排除D。16.下图为我国某一历史阶段的朝代更迭示意图。其中①②③分别代表的朝代是A.西晋、北周、北魏B.西晋、北魏、北周C.北魏、西晋、北周D.北魏、北周、西晋【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西晋统一了三国魏蜀吴,①是西晋,北魏结束了北方十六国分裂局面,②是北魏,北周灭了北齐,后周外戚杨坚建立隋,统一了全国,③是北周,故B正确;ACD不符合题意,排除。17.3-6世纪被称为汉唐盛世之间动荡复杂而又充满机遇的过渡期。下列曾出现于东晋的历史现象是A.实现了短暂的统一B.君主专制达到顶峰7C.南方经济超越北方D.高门士族执掌朝政【答案】D【解析】【详解】东晋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高门士族垄断重要官职,执掌朝政,故D正确;东晋是南方的政权,北方还有与东晋并列的十六国,故A错误;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故B错误;南宋经济重心完成南移,南方经济超越北方,C错误。18.下列关于北魏统一北方影响分析正确的是①结束了北方地区长期战乱的局面②为生产的发展提供了相对安定的环境③削弱了北方世家大族的社会地位④为各民族的交融创造了有利条件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B【解析】【详解】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北方地区长期战乱的局面,为生产的发展提供了相对安定的环境,促进了民族融合,①②④正确,故选B;北魏实行门阀制度,世家大族垄断重要官职,③错误,排除ACD。19.有学者认为,汉代结束后,经过数百年的时间,中国南北的物产和人力资源的配置由东西整合转向南北整合。以下为其提供便利的工程是A.都江堰B.灵渠C.驰道D.大运河【答案】D【解析】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交通和交流,巩固了中央政府对全国的统治;加强了江南地区的经济建设;促进了文化交融,特别是中原文化南方文化相融合;方便了南粮北运。因此,大运河的开通实现了中国南北的物产和人力资源的配置由东西整合转向南北整合,故答案为D项。都江堰的修建推动了四川成都平原地区的经济发展,排除A项;灵渠沟通了湘江、漓江,为秦王朝统一岭南提供了重要的保证,排除B项;秦朝驰道的修建,对于陆路交通的发达,8促进经济文化的交流具有重大的意义,排除C项。20.关于隋唐太原留守李渊起兵反隋一事,文献中有不同记载。下列分析正确的是《旧唐书·高祖本纪》617年,李世民与晋阳令刘文静首谋,刘劝李举义兵《旧唐书·宇文士及传》613年,李渊与人“夜中密论时事”《旧唐书·夏侯端传》616年,夏侯端以天象异常劝李渊“早为计”,李渊听后“深然其言”A.李世民劝李渊起兵反隋,这个说法最为可信B.李渊早有起兵反隋之意,这个说法最为可信C.《旧唐书》所记载的内容相互矛盾,需进一步考证D.《旧唐书》作者与李渊不是同一时代,所记载内容绝对不可信【答案】C【解析】【详解】《旧唐书·高祖本纪》记载晋阳令刘文静劝说李世民起兵反隋,《旧唐书·宇文士及传》、《旧唐书·夏侯端传》记载李渊密谋起兵反隋,《旧唐书》所记载的内容相互矛盾,需进一步考证,AB说法都不能体现其真实性,故C正确,AB错误;D表述太绝对,错误。21.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答案】B【解析】题中,唐高宗时宰相资历门槛更低、数量更多,这是弱化相权、强化君权的反映。22.唐朝曾经强盛一时,8世纪中期之后开始出现衰落的迹象。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是A.农民起义B.武则天当政C.唐玄宗即位D.安史之9乱【答案】D【解析】【详解】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故D正确;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联系所学安史之乱的影响分析解答。23.《古今画鉴》在描述下图时写道:“太宗坐步辇上……曲眉丰颊,神采如生……后有赞普使者,服小团华衣,及一从者。”该图所反映的相关历史事件是A.唐王朝与吐蕃和亲B.唐太宗大破东突厥C.新罗使者来唐朝见D.唐太宗被尊为“天可汗”【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太宗坐步辇上……后有赞普使者”,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和亲,故A正确;图片与突厥、新罗无关,排除BC;北方少数民族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不符合题意,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太宗坐步辇上……后有赞普使者”,联系所学文成公主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和亲的史实分析解答。24.唐代节度使冯宿曾奏请朝廷:“剑南两川及淮南道,皆以版印历日(日历)鬻于市。每岁司天台未奏颁下新历,其印历已满天下,有乖(违背)敬授之道。”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有()①雕版印刷术在民间流行②活字印刷提高印制效率③民间私印有损朝廷权威④私营商业活动比较活跃。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答案】C【解析】1
本文标题:北京市丰台区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B卷)(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4490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