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备战2020年浙江新高考政治 考点一遍过 专题03 收入与分配(含解析)
1专题03收入与分配考点一个人收入的分配(一)我国的基本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1.原因:(1)根本原因:是由现阶段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决定了我国实行现行的分配制度。(2)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3)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发展市场经济,需要资源合理优化配置,以追求最佳效益。只有让不同资源所有者获得应有的收入,才能充分调动所有者的积极性。因此,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就必须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发展市场经济,就必须承认按生产要素分配,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4)实践证明: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激发了社会成员的劳动热情,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也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2.要求: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并创造更多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①财产性收入,一般是指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等)和不动产(如房屋、车辆、土地、收藏品等)等获得的收入。②工资性收入,包括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加班加点工资;特殊情况工资。③转移性收入,指国家、单位、社会团体对居民家庭的各种转移性支付和家庭间的转移性支付。包括政府对个人收入转移的离退休金、失业救济金、赔偿等;单位对个人转移的辞退金、保险索赔、住房公积金等;家庭间的赠送和赡养。④经营性收入,又叫商业买卖收入,指纳税人通过经常性的生产经营活动而取得的收益。包括企业在销售货物、提供劳务以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所产生的收入;农民通过经营家庭承包的土地而获得的实物收2入和货币收入。(二)按劳分配及其作用1.基本内容和要求: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适用范围:公有制经济。包括公有制经济中劳动者的工资、奖金、津贴等;但并不是公有制经济中的所有收入都是按劳分配,公有制经济中还存在着福利性分配和社会保障分配及按生产要素分配等。分配对象:个人消费品。分配尺度: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2.性质: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3.地位:公有制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决定了按劳分配在我国所有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4.原因:(1)必然性:按劳分配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3)意义:实行按劳分配,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与自己付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直接联系在一起,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是对以往几千年来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它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①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②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存在着明显差别。◎共产主义劳动,是在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劳动者为了社会需要而进行的不计报酬的劳动。具有自觉性、普遍性、全面性、乐生性和直接社会性。共产主义劳动已不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人人都从事劳动。▲我国公民通过什么方式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即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一、劳动①辛勤的劳动是创造财富的基础;②人类所享有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成果,无一不是辛勤劳动的结晶。二、知识即智慧与开拓精神①在现代社会,要创造财富,不仅要靠勤劳,还必须有发现财富的慧眼,敢于创新的头脑,开拓的胆3识与勇气;②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要想发展经济,必须要有开拓进取的精神;③只有开拓进取,才能不断地超越原有的发展水平,为国家和社会创造更多财富,才能为个人和企业创造更多的生存和发展的机会。三、科学技术①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重要标志,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是发展生产力的决定性因素。在现代社会,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是创造财富的重要途径。②在我国,科技对于加快传统工农业生产的现代化进程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它有力地促进了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的转轨,提高了经济效益。四、资本五、管理(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1.含义:是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要素所有权,根据各种生产要素在商品和劳务生产过程中的投入比例和贡献大小,从生产要素所有者那里获得报酬的经济行为。2.具体形式:(1)按劳动要素分配:指在个体、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劳动者所获得的工资、奖金、津贴收入。(2)按资本要素分配:包括私营企业主的税后利润,储蓄存款取得的利息收入,股息分红,债券利息等。(3)按技术要素分配:指技术要素所有者将自己拥有的技术投入生产经营所取得的收入。如:技术入股、专利使用、技术转让的收入。(4)按管理要素分配:企业的管理人才凭借其管理才能在生产经营中的贡献而参与分配的形式。如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的管理者。(5)按信息要素分配:指信息要素所有者提供信息时所获得的收益。如,中介公司收取的信息费。(6)按土地要素分配:土地、房屋的租金和转让金等。3.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意义:(1)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2)有利于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推动经济建设。▲怎样才能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4①要建立和完善经济制度。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②要建立健全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让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不能说“按要素分配会导致两极分化,与社会主义本质相悖”①我国的分配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同时,我国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对收入差距的调节,因此,按要素分配虽然会导致收入出现差距,但不会导致两极分化。②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按要素分配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③因此,按要素分配不会导致两极分化,与社会主义本质不相悖。▲按劳分配≠按劳动要素分配▲合法的劳动收入≠合法的非劳动收入。①合法的劳动收入,是指各类劳动者通过劳动所获得的各种报酬。包括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中的按劳动要素分配。②合法的非劳动收入,是指劳动收入以外通过其他途径获得的各种收入。包括按资本、技术、管理、土地、信息等要素参与分配获得的收入,也包括通过政府转移支付获得的福利性收入、养老保险金等社会保障性收入和接受慈善机构、企业、个人捐赠获得的收入以及购买彩票中的奖项等。▲为什么要合法致富?①只有每个人都知法、懂法,用法律规范自己的经济行为,才能使社会稳定、和谐,每个社会成员才能有平等地获得财富的机会,依法获得的财富才能受法律保护。②相反,在经济活动中的违法行为会扰乱经济秩序,阻碍经济发展,损害国家、社会和他人的利益,自己也必将受到法律的制裁。见利忘义在任何时候都是不可取的。在追求利益的时候应将“义”放在重要位置,符合“义”的利益5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义”是我们心中的“法”。在社会生活中,法律对人的约束是外在的,“义”对人的约束是内在的,才是最有效的。如果一个人“义”字当头,他必不会用恶劣、卑鄙的手段去获得不义之财。▲农村集体经济中的按劳分配和按土地要素分配:我国农村土地归农村集体所有,我国农村的所有制形式是集体所有制,属于公有制经济范畴,因此,农民承包土地获得的经营收入属于按劳分配;但通过土地使用权流转获得的收入属于按土地要素分配。(四)正确认识和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1)关系①一致性: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社会公平以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为基础,没有效率作为前提和基础的公平,只能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贫穷;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只有公平分配,才能维护劳动者权益,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②矛盾性:二者概念不同,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2)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①实现效率与公平的正确结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与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②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也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五)重视社会公平的依据(1)有利于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体现。(2)公平的收入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它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3)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只有维护劳动者公平分配的权利,保证劳动者的利益,才能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劳动效率的积极性,才能促使人们奋进,使社会具有生机和活力。(4)是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体现,也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共同富裕这一根本目标。(5)它有利于刺激消费、扩大内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发展。▲特别提示:收入分配公平不等于平均主义(1)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2)相对平等不是绝对平等。它允许差别存在,否认差别的绝对平等会陷入平均主义,收入分配公平与平均主义有着根本的区别。6(3)平均主义抹杀了一切劳动差别和分配差别,要求绝对平均,实际违背了公平原则,压抑劳动者的创造性。所以,收入分配公平与平均主义是根本对立的。(六)如何实现收入分配公平(1)生产决定分配,要实现分配公平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创造社会财富,为实现分配公平奠定物质基础。(2)制度保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3)重要举措①重要举措之一(初次分配)。内容:增加居民收入,着重保护劳动所得,鼓励勤劳守法致富,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回时实现居民收入回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回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意义:有利于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分配关系,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也有利于合理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②重要举措之二(再分配)。要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入者收人,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要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调节职能,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知识迁移收入分配公平≠平均主义公平的收入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它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平均主义是指在收入分配上搞“平均”“吃大锅饭”,实际上严重挫伤了劳动者劳动的积极性,不利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且平均主义不问劳动和付出的多少,一味强调报酬的均等,这实际上背离了公平原则。共同富裕≠同时富裕“共同富裕”不是“同时富裕”,也不是“同步富裕”“同等程度富裕”。想让所有的人同时同等程度富裕是不切实际的空想,否则只能导致“共同贫穷”。考点二财政与税收(一)财政1.含义:国家的收入和支出就是财政。72.目的:履行对内对外职能,国家必须占有和消费一定的社会财富。3.实质:是一种分配关系,财政收入与支出是国家参与社会分配的两个方面。其中,财政收入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分得的一部分产品;财政支出则是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的一次集中性分配。4.实现形式:财政主要是通过国家预算的形式实现的。(1)国家预算是指由政府提出并经过法定程序审查批准的国家年度基本收支计划
本文标题:备战2020年浙江新高考政治 考点一遍过 专题03 收入与分配(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4548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