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第7课忽必烈改制温馨提示本课的内容在课程标准中没有明确的要求,在学习中,只作一般性的了解,不作过多的要求。蒙古族入主中原的时候,面对的是中原先进的文明,不改变旧俗,适应时代潮流,就无法稳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忽必烈对蒙古族的旧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民族融合,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高原之前,蒙古高原上众多游牧部落之间混战不已。《蒙古秘史》记载:(蒙古族)“没有逃避地方,只有冲锋打仗;没有平安幸福,只有互相杀伐”。元朝建立之后,这个以游牧起家的政权却下令由管理农桑水利的机构大司农司主持编写《农桑辑要》,颁行全国。这一重大转变是如何实现的呢?知识点1立志变通创新1.忽必烈发表《即位诏》(1)忽必烈即汗位:1260年,忽必烈即汗位,建年号“□01中统”,意在强调新政权位居中朝正统、“天下一家”的地位。(2)忽必烈登基后在□02《即位诏》中表示:他即位后决心“宜新弘远之规”,“祖述变通,正在今日”。这成为立志变通创新的改革宣言。-2-2.忽必烈确立改革方针(1)改年号:1271年取《易经》“大哉乾元”之义,改蒙古国号为“□03大元”。1272年确定以燕京为元大都。忽必烈就是实现全国统一的元世祖。(2)改国策:忽必烈明确宣布,确定“山以南,国之根本也”,表明了其以中原文明为基础,在全国范围推进改革的决心。特别提示忽必烈立志变通创新的原因:深受汉文化的影响,深感中原政治制度的先进;蒙古汗国疆域辽阔,须建立完善的国家机构加强统治;粉碎了顽固派的挑战,为改革创造了条件;汉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鼓动。知识点2“汉法”与“旧俗”之争1.原因忽必烈继位前,蒙古社会还保留、混杂了大量野蛮落后习俗,对被征服地区实行屠杀政策,给中原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严重阻碍社会发展。2.废“旧俗”(1)忽必烈严厉禁止屠城,攻打大理城时,以布帛为旗帜,上书禁止杀掠的命令;兵临南宋临安之际,下令归附的官、民、军、匠、僧、道等各安己业。(2)忽必烈废除州县官世袭制度,释放大批奴隶,并经过长期大规模的战争,粉碎顽固派的挑战。(3)坚持重用汉官,改行汉法,确立“□04国家当行汉法”的治国方略。忽必烈即汗位前,曾派汉官治理邢州,收到显著成效,使他感到“□05帝中国当行中国事”的道理。特别提示“汉法”与“旧俗”之争的实质“汉法”是指中原农业经济和在此基础上封建中央集权的统治措施,即中原地区先进的农业文化(先进的封建文化)。“旧俗”主要指落后的奴隶主意识和游牧生产方式形成的偏见,使蒙古社会保留了大量野蛮落后的习俗,如社会管理方式实行军政合一,社会生活方式主要以游牧为主。简而言之,旧俗就是蒙古地区落后的奴隶制游牧文化。因而,“汉法”与“旧俗”之争实际上是汉族封建文化与少数民族游牧文化之争,即先进的封建文化与落后的奴隶制文化之争。忽必烈即汗位后,重用汉人,逐渐使用“汉法”,充分体现出忽必烈作为一代君主的大度和明智。做一做1下列对元朝“汉法”与“旧俗”斗争结果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先进文化必将战胜落后的文化B.社会进步是在不断斗争中前进的C.“汉法”与“旧俗”的性质相同-3-D.落后民族必将受先进民族所影响答案C解析“汉法”代表中原先进文化,“旧俗”代表蒙古社会落后的习俗文化,前者是建立在封建经济基础之上的,后者是建立在奴隶社会和游牧生产方式基础之上的,两者性质不同。故选C项。知识点3政体更新1.方案“援唐宋之故典,参辽金之遗制,设官分职,立政安民”,按□06中原王朝体制的框架构建政权机构。2.具体内容(1)在中央,设置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三大系统。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行使宰相职权,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枢密院总领全国军事;□07御史台负责纠察百官。此外设□08宣政院,管理全国宗教事务和西藏地区,藏族地区正式列入中国版图。(2)地方上,设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作为中央的派出机构,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辖;首次□09在澎湖设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加强了台湾和大陆的联系;治理开发云南行省,加强了中原和西南民族的联系。(3)实行兵民分治,“各有所司,互不统摄”,并废除世袭。(4)为巩固统一、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还在全国设通政院,建立驿站制度,负责传递上下公文,提供来往使臣生活所需及交通工具。3.影响通过制度更新,元政府有效遏制了□10割据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知识链接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依据历史依据:230年,三国时的吴主孙权派遣将军卫温、诸葛直率水军到达台湾。隋朝时,隋炀帝曾三次派人前往台湾。元政府设澎湖巡检司,管理台湾和澎湖,从此,台湾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管辖。1661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1662年,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1683年,清政府进军台湾,1684年,设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1885年,清政府正式将台湾建为行省,刘铭传为第一任巡抚。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中明确指出:“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神圣领土的一部分。”2005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高票通过《反分裂国家法》,规定: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国家决不允许“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4-做一做2下列选项与元朝中书省职权对应准确的是()A.“驳正违失,诏敕不便者,涂窜(涂改之意)而奏还”B.“总政务、统率百司、领省事、参决军国重事”C.“特侍左右,备顾问而已”D.“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设中书省代替前代的三省,六部也归入中书省,中书省的长官行使宰相的职权,总领政务,因此B项符合题意。A项描述的是唐朝门下省的职权;C项描述的是明朝内阁的职权;D项描述的是清朝军机处的职权。知识点4转变立国之本1.游牧经济向农耕经济转变(1)原因:蒙古本来以游牧为生,忽必烈体会到中原农耕经济的优越性。(2)标志:忽必烈即位后诏令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这一□11以农桑立国的方针,标志着蒙古汗国国策发生重大转折,加快了从游牧经济向农耕文明转变的步伐。2.元朝的重农措施(1)颁发诏令,严禁蒙古贵族强占民田、废耕田为牧场;把黄河南北荒田分给蒙古军耕种,组织军民在边疆地区□12屯田。(2)建立指导农业生产的行政机构,制定完善有关法规制度,并且把农桑兴废作为察举赏罚地方官员的重要指标。①指示各路安抚使选任劝农官,在中央设大司农司,专掌全国农桑水利。②明确规定劝课农桑赏罚之法。③颁布“□13农桑之制”,对农村种植经营方面的事宜,做了周密详尽的规定。(3)诏令大司农司编成□14《农桑辑要》。3.影响由于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富有成效的体制机构和法规制度,并且高度重视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使忽必烈以农桑为立国之本的国策得以充分贯彻实施,取得显著成效。4.对忽必烈改制的总体评价(1)忽必烈改制获得了巨大成功,在改革初期便使社会经济全面复苏。(2)在推行□15行省制、加强对边远地区开发管理、促进民族交往和中外交流等方面也颇多建树。(3)在中原文明基础上实现了更大范围的大一统局面,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5-特别提示忽必烈的改制顺应了蒙古游牧民族封建化进程加快的趋势,在征服中原后接受了发展程度较高的中原汉族为主体的农业封建文明。因而改制的性质属于征服者为被征服地区先进文明所征服的性质。做一做3忽必烈即位后诏令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这一方针标志着蒙古汗国国策逐渐转变为()A.改行汉法B.工商立国C.草原本位D.农桑立国答案D-6-核心解读[问题1]忽必烈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他在位期间中国疆域空前辽阔,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他推行的改革,是元朝出现强盛局面的重要保证。忽必烈改革所取得的主要成就是什么呢?[教你一招]分析改革成果,一般都要同时注意政治、经济、民族对外关系等几个方面的因素。[名师点拨](1)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全面复苏。忽必烈转变了立国方针,以农桑立国,加快了从游牧经济向农耕文明的转变。他重视农业生产,重视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取得了显著成效。(2)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忽必烈推行行省制度,加强对台湾地区的管辖,使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域,促进了对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最终在中原文明的基础上实现了更大范围的大一统局面。(3)促进了中外交流的发展。[问题2]蒙古族本来是北方草原上的游牧民族,许多蒙古贵族轻视农耕文明,鄙视汉族地区的政治制度,而忽必烈改制却是以“行汉法”“重农耕”为基本内容。在巨大阻力面前,忽必烈改制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教你一招]改革能够取得成功,一般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顺应时代潮流;改革内容适合社会需要;改革者意志坚定,保障措施得力。[名师点拨](1)忽必烈的改革适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元朝统一中原后,蒙古族落后的风俗无法适应中原地区先进文明的需要。只有顺应时代潮流,改革旧俗,实现汉化,顺应民族融合的潮流,才能稳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忽必烈改革正是顺应了这种潮流。(2)忽必烈的改革措施全面而得力。忽必烈改革蒙古旧俗,按中原王朝体制的框架构建政权机构;转变立国之本,建立一整套完整的富有成效的体制机构和法规制度,高度重视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加快了从游牧经济向农耕文明转变的步伐。(3)忽必烈具有坚强的改革精神。忽必烈登基后,发表了立志变通创新的改革宣言;入主中原后,明确了以中原文明为基础,在全国范围推进改革的决心。忽必烈“思大有为于天下”的远大志向、“期与物以更新”的改革精神,是其改革得以成功的重要原因。好题精讲例(2018·天津高考)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这表明元朝()-7-A.地方拥有适度权力B.地方缺乏实际权力C.行省权力集中专断D.君主专制得以加强[解析]材料反映了行省掌握地方上的经济、军事和行政等大权,但是其官吏的选用与所属军队的调动权则分别由中书省、吏部与皇帝掌管,体现了其权力受到一定的限制,说明元朝地方拥有适度的权力,故A项正确;材料中反映了行省拥有地方的经济、军事和行政等大权,“缺乏实际权力”的表述与题意不合,故B项排除;材料中反映了行省不具备官吏的选用与军队的调用权力,因此“权力集中专断”的表述不合题意,故C项排除;材料中主要反映的是行省的权力范围,“君主专制得以加强”不合题意主旨,故D项排除。[答案]A[评析]本题考查对历史材料进行历史解释的能力。依据材料内容得出适当的结论和观点,是历史学习的重要能力之一。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 第7课 忽必烈改制导学案 岳麓版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4620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