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新课标)2020年高考政治一轮总复习 第10单元 课时3 文化创新练习(含解析)(必修3)
1课时3文化创新一、选择题1.2018年3月9日,以“梅花汇聚戏码头”为主题的第六届中华优秀戏曲文化艺术节正式拉开帷幕。23位获得中国戏曲梅花奖的戏曲艺术家,给武汉戏迷带来了京剧、徽剧、昆剧、越剧等十余个剧种的精彩演出。参演者表示,武汉戏曲文化底蕴深厚,戏曲节将各大剧种汇聚一堂,有助于相互交流、取长补短,举办优秀戏曲文化艺术节()①是尊重文化多样性的表现②主要是为了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③满足了人们多层次多元化的文化需求④有利于传统文化推陈出新、繁荣发展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④解析:此题考查文化多样性和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举办优秀戏曲文化艺术节,将各大剧种汇聚一堂,有助于相互交流、取长补短,这表明优秀戏曲文化艺术节尊重了文化多样性,有利于传统文化推陈出新、繁荣发展,①④正确;举办优秀戏曲文化艺术节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但这不是举办该艺术节的主要目的,②说法错误;③在材料中未体现。故本题选D。答案:D2.篆刻作品《稻田深处草虫鸣》和边款:“日头黄,农夫忙,汗滴脚下锄头扬。稻花香,虫儿唱,一派田园好风光……”通过描述农村生活的趣事,把汉字的组合美和线性的和谐美与对世界的尽情描述结合。这折射出()A.艺术需要立足于实践进行创新B.篆刻应该满足大众通俗化需求C.继承传统是篆刻艺术的特殊本质D.面向世界是篆刻艺术的基本特色解析:把汉字的组合美和线性的和谐美与对世界的尽情描述结合,体现了A项观点;文化建设应有多风格、多样性的作品,满足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据此可判断B项错误;篆刻是汉字的造型艺术,将汉字的形象塑造得很美,并进而运用汉字的造型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这才2是篆刻的特殊本质,据此可判断C、D两项观点错误。故答案选A。答案:A3.《唐代诗词故事108部系列微电影》用讲故事的方式重新解读、建构唐诗精华和精神实质,更适应了当今人们的欣赏和观影需求。用微电影来演绎唐诗故事,这意味着()A.新兴媒体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B.科技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决定因素C.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文化的发展和繁荣D.新传媒文化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解析:用微电影来演绎唐诗故事是文化创新的体现,因此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故选项C正确;选项A说法与题意无关,排除;选项B说法错误,推动文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应该是经济的发展;选项D说法错误,排除。答案选C。答案:C4.基层是最好的课堂,群众是最好的老师。“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下基层采访和有质量的稿件,更带来了思想上的净化和心灵上的震撼。这表明()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②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③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④文化在交流中传播、在继承中发展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④解析:“基层是最好的课堂”,说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①当选;“群众是最好的老师”,说明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③当选。②④不符合题意。答案:B5.音乐家赵季平在乐坛耕耘五十多年,创作出交响乐《和平颂》、民族管弦乐《古槐寻根》和影视剧歌曲《红高粱》《大宅门》等经典作品,他认为一部好作品的诞生,最离不开的就是生活。这表明()①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音乐创作的源泉②音乐的发展取决于音乐创作方法的创新③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并享用文化④创新是音乐创作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解析:音乐家赵季平创作出多部经典作品,他认为一部好作品的诞生,最离不开的就是生活,这表明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音乐创作的源泉,说明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并享用文化,①③符合题意;音乐的发展受到创作方法创新的影响,但不取决于音乐创作方法的创新,②说法错误;④与材料不符。答案:B36.图中漫画启示我们在文化借鉴中必须()你看家本领都没了,还不快快投降A.立足实践,推陈出新B.古为今用,洋为中用C.以我为主,为我所用D.反对封闭,求同存异解析:“你看家本领都没了,还不快快投降”,说明在文化借鉴中应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不能因全盘接受外来文化而丧失自己的文化传统,C项正确。A、B、D三项不符合题意。答案:C7.深入生活,沉于生活的酱缸是一门“苦”功夫,更是不可替代的“巧”功夫。要想出原创精品,就必须在生活中发现人物、接触人物、钻研人物,进而创造人物,信念是艺术的生命,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材料对我们的启示是()①文化创作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②立足社会生活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③要最大限度满足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各种需求④要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生活中汲取营养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解析:题意未涉及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①不选;题意强调沉于生活才能出精品,②应选;题意未强调作品满足群众需求,且“各种需求”表述不科学,③不选;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说明④正确。答案:C8.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既有过“兼容并包、全盘继承”的“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也有过“全盘抛弃、彻底西化、完全欧美”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这两种态度的共同错误在于()A.否定了传统文化鲜明的民族性B.违背了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C.否定了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D.违背了对待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解析: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问题上,题干中两种态度的共同错误在于没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都违背了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原则,D项正确。答案:D9.当前,革命历史题材创作成为一种文化时尚,不过,对“红色经典”的改编必须坚守一4个基本的前提,那就是尊重原作的基本内涵、时代背景、主要情节,在此基础上,实现精神视野的拓展与艺术观念的更新。这要求创作者在改编“红色经典”时,必须处理好()A.借鉴与融合的关系B.吸收与传播的关系C.继承与创新的关系D.改造与继承的关系解析:本题考查继承与创新的关系。要理解红色影视所传承的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这涉及对优秀文化的继承,同时红色经典要与当代社会结合起来,经典的改编涉及创新,这就是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故选C。答案:C10.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据此文艺工作者要创造出优秀的作品,就必须()①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的生活中汲取营养②认真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艺③要结合时代条件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④关注人民的根本利益,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④解析: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这就需要文艺工作者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的生活中汲取营养,关注人民的根本利益,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①④正确;②③与材料主旨内容不符。答案:D11.中国自古就有“无酒不成席”“酒逢知己千杯少”的传统观念,然而今天众多酒驾惨案却不得不让人们反思我们的传统文化。可见()①传统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②必须反对固守传统文化的守旧主义倾向③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④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解析:本题考查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对待传统文化,要在继承中发展,克服“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②④符合题意。①错误,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③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答案:D12.清泉永远比淤泥更值得拥有,光明永远比黑暗更值得歌颂。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提高阅读生活的能力,善于在幽微处发现美善、在阴影中看到光明,不做徘徊边缘的观望者、讥谗社会的抱怨者、无病呻吟的悲观者。这段话告诉我们()①歌颂社会上的美好事物比揭露丑恶事物更加重要②为社会、为读者提供正能量是文艺工作者的职责5③让人从文化作品中感到快乐是创作者的根本任务④引导人们向美、向善是文艺工作者的使命所在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解析:文化创作的成果要服务于社会实践,广大文艺工作者既要歌颂真善美,又要鞭挞假丑恶,①说法错误。理解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锐意创新,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是创作者的根本任务,故不选③。材料强调要发现美善、光明,意在强调传播正能量,②④符合题意。答案:B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广大文艺工作者应认识自己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材料二保留古典诗词,是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学校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和不同学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采取差异化的内容和形式。书法、京剧、诵读经典……进课堂已经在很多地区进行了试点工作。(1)结合材料一,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2)结合材料,为学校进行古典诗词教育设计两项活动。(写出活动名称即可)答案:(1)①传统文化在世世代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具有相对稳定性,鲜明的民族性和继承性,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顺应社会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③要把握好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促进文化繁荣发展。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2)答案示例:古典诗词诵读大赛;古典诗词书法展示;古典诗词赏析讲座。14.大量外语词不经翻译(零翻译)就见诸报端,甚至还出现在某些严肃的学术期刊里,造成阅读障碍,这一现象引发了激烈争论。材料一赞成派认为,现代社会日新月异,新事物层出不穷,汉语也需要扩充,其中也包括学习吸收外国的新鲜语句。语言不仅仅是一种记录工具,更是一种交流工具,因此它应该与时俱进,“纯洁”的语言只能让我们看懂“古文”,但“不纯洁”的语言才能让我们融入世界,活在现在。6反对派则认为,“零翻译”的外语词,既破坏了汉语言文字的严整与和谐,影响了汉语表意功能的发挥,使语境支离破碎,从深层次来说,也消解了中国文化精深而丰富的内涵。材料二一个国家是否强大,一方面取决于其能否及时了解和吸收世界上最新的先进科学与文化成果;另一方面取决于其能否及时把自己的世界观与价值观,通过最新科学技术与人文科学成果传播出去。前者可谓“文化输入”,后者则谓“文化输出”。让这出入通畅的一座关键桥梁,就是翻译。(1)你是赞成还是反对保持汉语的纯洁性?请运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阐明理由。(2)请运用“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的知识,结合材料二分析加强翻译的意义。答案:(1)答案一:赞同。理由:①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历史继承性。保持汉语的纯洁性有利于延续中华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增强中华文化的认同感。②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汉语的发展必须植根于传统文化。③语言是文化传播的媒介。外来语的过度使用会破坏汉语言文字的严整与和谐,影响汉语表意功能的发挥,不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承。答案二:反对。理由:①文化需要交流。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②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积极吸收借鉴其他民族语言的合理成分,有利于汉语的丰富和发展,使其更好地融入世界。③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顺应时代变化,坚持与时俱进,吸收外来语言,是具有高度文化自信的体现,不会损害汉语的纯洁性和中华文化的传承。(2)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翻译是不同文化交流借鉴的桥梁。加强翻译有助于我们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韵味,学习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促进本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有助于向世界传播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世界文化的共同繁荣。
本文标题:(新课标)2020年高考政治一轮总复习 第10单元 课时3 文化创新练习(含解析)(必修3)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4626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