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课后课时作业[学业达标]1.《皇明祖训》中记载,朱元璋规定:“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朱元璋立下这条“祖训”的目的是()A.强化封建皇权B.便于传达中央政令C.监视官民D.控制国家兵权答案A解析材料“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反映的是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其目的是加强君权。故选A项。2.“洪武皇帝……希望牢牢将权力抓在自己手中,并试图独自处理国家大事。但是这样的工作负担被证明是无法承担的……”造成洪武皇帝工作负担沉重的主要原因是()A.宰相制度的废除B.锦衣卫的设立C.内阁的设置D.东厂的设置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洪武皇帝独自处理国家大事”并结合所学可知,“洪武”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年号,明太祖废除宰相后,需要直接领导六部等具体职能部门,工作负担加重,故选A项。3.洪武十五年(1382年),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收阅奏章,批发文稿,协助皇帝办理政务。永乐初年,选翰林院讲读、编撰等入阁,参与机务,称内阁,无官署。由此可见明朝的内阁()A.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B.内阁大学士与宰相无二C.内阁类似唐朝中书省D.内阁可以制约皇权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无法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故D项错误,A项正确。内阁大学士不是宰相,与唐朝中书省不同,无决策权,故B、C两项错误。4.史料记载,明太祖有一天问大臣:“天下谁人最快活?”有人答:“金榜题名者”。有人说:“功成名就者”。当听到万钢说“畏法度者”时,赞赏地点点头,随后委以重任。明太祖赞赏万钢并委以重任的原因是()A.其他大臣的回答自相矛盾-2-B.万钢的回答强调了对专制统治的服从C.万钢的回答揭示了快乐的源泉D.其他大臣的回答背离了主题答案B解析材料中的“畏法度者”是指敬畏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下的法律制度,这种意识有利于维护专制统治,因此万钢得到明太祖的委任和赞赏,故答案为B项。其他大臣的看法不是明太祖赞赏万钢并委以重任的原因,排除A项;明太祖赞赏万钢对专制统治的服从,并非因其揭示了快乐的源泉,排除C项;其他大臣的不同看法均是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没有背离主题,排除D项。5.万里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勤劳的象征。据下图判断,该长城修筑于()A.秦朝B.汉朝C.明朝D.清朝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图中长城西起嘉峪关,东到鸭绿江可知,该长城修筑于明朝。为了防御瓦剌和鞑靼骑兵南下,明朝在历代长城的基础上,重新修筑了长城。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故选C项。6.下图是位于山东蓬莱的著名民族英雄戚继光故里的外景。下列有关戚继光的叙述正确的是()-3-A.戚继光是抗金的爱国将领B.戚继光的主要功绩是抗击倭寇侵略C.戚继光领导了下西洋活动D.戚继光曾抗击荷兰殖民者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明朝中期以后,倭患严重,明政府派遣戚继光等抗倭。B项正确。7.明朝对外关系中的新现象有()①开始与欧洲国家交往②开始遭受西方殖民侵略③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④开始远航到印度洋沿岸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D.②③④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明朝开始,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出现转折,中国开始遭到西方殖民侵略,如葡萄牙1553年侵占我国澳门;中国还取得了反侵略斗争的胜利,如抗击倭寇的胜利;这一时期,中国郑和七下西洋,远航到印度洋沿岸。②③④符合题意。元朝时期,欧洲已经与我国有了交往,排除①。故选D项。8.明朝前期管辖东北地区的机构是()A.伊犁将军B.奴儿干都司C.盛京将军D.宣政院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项伊犁将军是清朝设立的管理新疆地区的机构;B项奴儿干都司是中国明代政府设置于黑龙江、阿速江、松花江以及脑温江流域(即东北地区)的地方军政机构;C项盛京将军是清朝设置的统辖奉天的最高军政长官;D项宣政院是元朝时期设置的管理西藏事务的机构。9.在中国古代史中,女真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由女真族建立的政权有()-4-A.北魏、东魏B.辽、西夏C.后金、元D.金、后金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2世纪初,女真族杰出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金;1616年,女真族杰出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故选D项。10.明朝末年农民起义爆发的主要原因有()①政治腐败越发严重②天灾接连不断③朝廷不断加派赋税A.①②③B.②③C.①③D.①②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末年,政治腐败,天灾不断,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人民生活困苦,纷纷起义,故选A项。[等级提升]11.“凡京奏,禁中称文书,必发阁臣票拟。阁票如有未合上意,上加笔削或发下改票,阁臣随即封上,间有执正强争,也多曲折。”上述现象反映了()A.皇权的衰落B.地方势力膨胀C.分权与制衡D.内阁制的运作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发阁臣票拟。阁票如有未合上意,上加笔削或发下改票,阁臣随即封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明朝内阁制的运行程序,故D项正确。内阁是皇权强化的产物,故A项错误;内阁是中央机构,与地方势力无关,故B项错误;内阁与皇帝不是分权与制衡的关系,故C项错误。12.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答案A解析从明初严禁宦官读书识字,到宦官读书识字制度化,与宦官代皇帝批阅奏章有关,反映出明代宦官在中枢决策过程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这是皇权加强的表现,故A项正确,B项错误。C项与材料无关;D项说法错误,宦官无决策权。13.“郑和下西洋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下列史实不能证明这一结论的是()-5-A.郑和率领的船队有二万七千多人,二百多艘海船B.前后七下西洋,到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C.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D.船上装载的丝绸、瓷器受到当地人喜爱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和率领的船队有二万七千多人,二百多艘海船,说明郑和下西洋规模大;郑和前后七下西洋,到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说明郑和下西洋范围广;郑和的远航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说明郑和下西洋时间早。郑和下西洋时间早、规模大、范围广,这些都证明郑和下西洋是中国乃至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A、B、C三项不符合题意;郑和下西洋的船上装载的丝绸、瓷器受到当地人喜爱不能说明郑和下西洋是中国乃至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D项符合题意。14.电视剧《努尔哈赤》讲述了努尔哈赤传奇的一生,在这部电视剧中我们不可能看到的情节是()A.统一女真各部B.迁都北京C.与明朝交战接连取胜D.建立后金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即位,加强了对明朝的攻势。1644年,多尔衮率清军入关,迁都北京,逐步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B项符合题意。明朝后期,女真的杰出首领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1616年,努尔哈赤自立为汗,国号金,史称后金,A、D两项不符合题意;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后,起兵攻打明朝,与明朝交战接连获胜,几年之间,夺取明朝辽东七十余城,C项不符合题意。15.我国古代中央政府历来注重对边疆地区的管理。下列属于明朝对边疆地区管辖的措施的是()①设置奴儿干都司②设岭北行省③戚继光抗倭④设置宣慰司A.①②B.①③C.①④D.①③④答案C解析②岭北行省是元朝在蒙古地区设置的地方行政机构,③不属于“管辖”,均排除。①奴儿干都司是明朝在东北设置的管理机构,④宣慰司是明朝在西藏地区设置的管理机构,故选C项。16.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存在了两千多年,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尽管秦朝仅仅延续了15年,但秦始皇确立的统治模式却一直延续下去。他是中国2000余年中央集权封建帝制的主要设计者,影响之深广,为任何其他帝王所难以相比。-6-材料二唐太宗常说:“为政之要,唯在得人……今所任用,必以德行、学识为本。”唐太宗问魏征:“何谓明君?”魏征:“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太宗以为然。并说:“主欲知过,以籍忠臣。”材料三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为了解决君相之争……于1380年,将丞相胡惟庸诛杀,在随后的十年里,大肆捕杀其党羽,株连杀戮3万余人,并对我国政治制度进行了重大改组。(1)材料一中提到“秦始皇确立的统治模式”,那么他是怎样“设计”这一模式的?为巩固和完善这一制度,西汉时所采取的主要思想措施和隋朝时所创立的选官方法分别是什么?(2)材料二体现了唐太宗的哪些执政理念?(3)材料三中明朝统治者进行“改组”的具体表现是什么?(4)以上材料表明中国古代以皇权为中心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什么?答案(1)设计:①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②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思想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选官方法:科举制。(2)执政理念:任用贤才、虚心纳谏。(3)表现:废除宰相制度,撤销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4)趋势:我国封建专制统治不断强化,皇权不断加强。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所学可知,秦统一后建立了一整套确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中央设太尉、丞相、御史大夫;地方推行郡县制。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知,为了加强思想统治,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隋炀帝设立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第(2)问,根据材料二信息“为政之要,唯在得人……今所任用,必以德行、学识为本”“主欲知过,以籍忠臣”可知,唐太宗任用贤才、虚心纳谏。第(3)问,结合所学可知,明朝废除宰相制度,撤销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第(4)问,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我国封建专制统治不断强化,皇权不断加强。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4636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