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第7单元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一、近现代以来我国四次大的社会生活变迁时间历史背景表现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洋货”等大量涌入,上海等近代化大都市崛起在被迫开放的沿海沿江地区,人们的生活与以前相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特别是城市中的衣、食、住、行变化尤其明显第二次辛亥革命后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旧的风俗习惯受到极大地冲击,人们的精神生活相应地发生了变化第三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由于政府的强制行动,一些社会丑恶现象被取缔物质生活得到改善,社会风气有了根本性改变,城市生活有保障,但农民温饱问题未解决第四次改革开放以后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实施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切实关注民生,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令世界瞩目的提高,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小,衣食住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点训练]1.1903年,上海一些新式学堂学生剪发辫,江浙许多城市青年加以效仿,他们在发辫四围留短发,覆于额头,与道教人物刘海蟾的发式相似,故得名“前刘海”。“前刘海”并没有剪掉发辫,官府仍视为大害,严令禁止。这表明当时江浙地区()A.道教的地位被否认B.扫除封建陋习成为潮流C.官府反对政治革新D.革命思潮影响社会习俗D[根据材料官府否定的发式只是“与道教人物刘海蟾的发式相似”,可得出与道教的地位被否认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新式学堂学生”“城市青年”发式的变化,2并不能代表社会潮流,故B项错误;材料中官府反对的是“在发辫四围留短发,覆于额头”这一发式的变化,与反对政治革新无关,故C项错误;1903年随着革命思潮的发展,发式的变化被赋予政治意义,带来“新式学堂学生”“城市青年”发式的变化,故D项正确。]二、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项目原因核心内容意义土地改革新解放区的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私有制解放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发展农业合作化分散的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把土地等生产资料变为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进一步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人民公社化党的一些领导人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生产力发展提高公有化程度和扩大公有化规模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阻碍了生产力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党中央在总结教训的前提下,决定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在坚持公有制前提下,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发展[对点训练]2.下表为1958年农户参加人民公社情况表,此表内容表明了当时()时间8月底9月底12月底人民公社总数(单位:个)87102642526578参加公社的农户数(单位:万户)37781219412325平均每个公社的农户数(单位:户)433846154637参加公社的户数/农户总数30.4%98.0%99.1%A.我国广大农村实现了农业现代化B.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极大提高C.农村工作深受“大跃进”的影响D.农业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造C[材料内容为参加人民公社的户数变化,与是否现代化没有联系,故A项错误;参加人民公社户数增多不能说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故B项错误;从1958年8月至12月,参加人民公社的农民由30.4%猛升至99.1%,体现了生产关系的“大跃进”,故C项正确;在1956年农业已经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故D项错误。]三、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经济结构和经济体制的变动3时期项目新中国成立初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到20世纪90年代初20世纪90年代以来表现由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结构并存到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建立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结构到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经济结构并存,从计划经济体制向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体制转变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核心内容实行中央领导,强化计划经济,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片面追求工业化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企业管理方式,实行政企分开等把企业推向市场结果对于恢复国民经济,进行工业化建设曾起过积极的作用。但它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使企业失去了活力增强了企业活力,解放了生产力,工业得到发展经济出现了活跃局面[对点训练]3.(2019·泸州高三诊断)1953年11月1日,北京市首次发行面粉购买证,1955年国家粮食部发行“全国通用粮票”,之后食用油票、布票相继面世,全国2000多个市、县都分别发放和使用各种商品票证。这说明当时中国()A.国民经济极端困难、物资奇缺B.规范市场经济、统一消费行为C.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农业城镇已建立D.国家加强对国民经济的计划和控制D[经历新中国成立之初经济的恢复,物资困难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故A项错误;这一时期为计划经济而非市场经济,故B项错误;三大改造后社会主义公有制才确立,故C项错误;票证制度是计划经济时代国家对经济进行指导的重要措施,故D项正确。]一、比较苏俄新经济政策与中国改革开放项目苏俄新经济政策中国改革开放不同点背景国内外敌人的进攻被粉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过时,一些地方发生叛乱“文化大革命”刚结束,国家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工作重心亟待转移内容以农业为核心,涉及工业、流通、先农业后工业,全面改革4分配等领域特点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同点(1)都是在面临国内经济困难的背景下展开的(2)都采用了市场调节与政府调控相结合的方式(3)都符合本国国情与经济发展规律,都是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成功探索[对点训练]4.有学者认为:“邓小平继承和借鉴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思想,并同时发展和提升了这一思想。”邓小平的“继承和借鉴”主要表现在()A.引进外资并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发展B.大力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政策C.实行固定的粮食税以减轻农民负担D.废除了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A[改革开放后我国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经济体制,借鉴了新经济政策部分恢复资本主义经济的措施,故A项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扩大农民的生产自主权,苏俄实行固定粮食税,故B项错误;固定粮食税为产品分配,相比之下所有制形式更为根本,故C项错误;改革开放后我国形成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方式,故D项错误。]二、近代西方工业化与中国工业化的差异项目西方工业化中国工业化发展进程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新航路的开辟开始发展,虽然有来自封建势力的阻碍,但政府的重商主义政策还是推动了西方工业化的进程中国明清时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没有独立成长为资本主义经济;鸦片战争后的工业化进程受到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压榨和阻碍,进程曲折缓慢领导力量在西方工业化过程中,资产阶级一直扮演着主角,开始是商业资本家,后来是工业资本家、金融寡头推动工业化一开始由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领导,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在其过程中作用很大,民族资产阶级没有真正掌握领导权资金来源于资本的原始积累洋务企业多靠政府投资,民族资本主义5来源缺少资本原始积累,资金严重不足工业化次序先是从轻工业开始,再发展重工业一开始发展重工业(军事工业),轻工业是辅助,工业结构极不合理[对点训练]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西方工业化没有技术革新,任何变化都不会发生,将来也不会发生。但是在法国,应用科学无疑领先于英国。那为什么法国工业发展的速度远远落后于英国呢?显然,事实在于工业革命也产生于其他原因。某些最为重要的原因是经济方面的,譬如英国农业农场的发展。其他的是社会方面的……譬如18世纪英国人口64%的增长率。——布罗代尔《文明史》材料二社会主义工业化——摘编自《世界当代史》与党的十六大、十九大决议(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英国工业革命早于法国产生的优势条件。(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改革开放前后两条工业化道路的不同之处。解析:第(1)问,英国工业革命的条件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2)问,可以从所有制结构、管理体制、工业化战略、发展方式、资金来源、外部关系等角度比较。答案:(1)优势条件:光荣革命,制度先进,政局稳定;人口增长,劳动力充分;圈地运动,农业发展;世界市场地位领先;技术革新与工业生产联系密切。(2)不同:所有制结构,从单一到一主多元;管理体制,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工业化战略,从优先发展重工业到各部门协调发展;发展方式,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资金来源,从农业提供到国家积累;外部关系,“冷战”格局下的自力更生到全球化形势的开放共赢等方面比较。6
本文标题:2021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模块2 第7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综合提升教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4742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