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 寒假作业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新人教版
1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如下图所示,汉武帝这一规定()A.使相权得到了进一步削弱B.消除了地方对中央的威胁C.使许多皇室宗亲离心离德D.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2、汉武帝时“尚书”一职日益重要,大臣们的奏疏不能直接进呈皇帝,要送尚书署,后来尚书台就成了皇帝的机要秘书处。汉武帝还任用一些上书言事的贤良、文学,让他们出入宫廷,与尚书共议国事。这一做法的作用是()A.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B.制衡丞相势力,强化君主专制C.重用儒家学者,提高儒学地位D.任用外戚权臣,削弱丞相权力3、唐宋以来,宰相出任藩镇节度使或藩帅带宰相官衔者,称为使相。据下表可知()唐代中后期使相变化时间阶段数量(位)出身所在结果唐玄宗(44年间)8多科举出身;安史之乱后奖赏军功大部分都为宰相,一直在中央代天子巡边唐肃宗—唐懿宗(100年间)36几乎都是藩镇节度使多数在藩镇,不在中央形成大量强藩唐僖宗一唐哀帝(34年间)67强薄霸臣推荐几乎全部在藩镇,不在中央藩镇之间频繁征战A.藩镇割据导致使相出现B.地方的独立性逐渐加强2C.使相分割了宰相的权力D.使相致使唐代战争不断4、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下列能够说明唐代“委员制”的有()①宰相辅佐皇帝处理军国大事②诏令需中书、门下两省共同认可③诏书需三省六部长官共同议决④拟诏、审核和执行机构共掌国事A.①②B.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5、中国古代高层行政区经历了秦汉的郡、魏晋南北朝的州、唐朝的道、宋朝的路、元朝的行省、明朝的布政使司和清朝的省的变迁,极不稳定,变化较大。这反映出()A.中央与地方的矛盾长期存在B.高层行政区的数量不断增多C.地方行政区的权利不断扩大D.中央与地方的分权日趋合理6、下图反映了北宋哪一方面的政治改革措施()A.在地方设置节度使B.加强中央集权C.分割宰相职权D.改革科举制度7、宋代某中央机构之下设有盐铁、度支(规划收支)等部门。该机构的长官应为()A.同平章事B.枢密使C.参知政事D.三司使8、元朝行省实行圆议连署制与分领制相结合。圆议连署制下,数名行省正官共同议政决策,“事从公议”。分领制指“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四大职事由正官分别执掌。这种权力运作方式()A.着眼于集体议政监督皇权B.保障行省正官独立行使军政权力C.继承了唐代三省运行机制D.体现了行省正官之间的分权制衡9、据《常山贞石志》载,“行省之用及千定(中统钞一千锭),必咨都省(中书省)”,意思是当3时行省只具有机动支用中统钞一千锭以下的权力,超过一千锭,就必须咨请中书省批准。这说明()A.行省的民政决策都要呈报中书省议决B.中书省是地方最髙行政机构C.行省制注重兼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D.行省内部实行分权制约体制10、“分封制—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这种演变说明了()A.封建中央集权制度下地方建制逐渐完善B.中国古代一直在着力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C.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逐渐瓦解D.古代中国的地方行政制度逐渐完善11、著名学者赵汀阳说:“对于任何统治来说,智力精英都是最危险的潜在反叛力量……(科举制)利用人性弱点而成功地摆平了智力精英集团。”可见,科举制度()A.确立了皇权的统治地位B.根除了潜在的反叛力量C.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D.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12、隋唐时期,御史与谏官相辅相成的监察制度体系臻于完备。宋以后,谏官制度逐渐衰微,明清时期逐渐形成以御史与谏官制度合一的、以督察院为主体的单一监察制度体系。可见古代监察体系的演变()A.缓和了官员内部的矛盾B.保障监察权力的高效运作C.提高了中央的行政效率D.与专制权力的强化相一致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新唐书》材料二(宋太宗)因谓近臣曰:“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须谨此。”4——《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三朱元璋在总结元亡原因时说:“主荒臣专.威服下移,由是法度不行,人心涣散,遂至天下大乱。”——《明史》材料四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儤值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改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干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三省的职权分别是什么?各有何影响?2.依据材料二,用史实说明.面对内忧,宋政府采取怎样的措施加强对地方的监察?3.依据材料三与所学知识,针对元朝灭亡的原因.明政府采取了哪些相应措施?4.直接促成军机处成立的原因是什么?军机大臣的职权主要是什么?5.根据以上材料.概括唐、宋、明、清四朝中央机构演变的趋势。14、1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分封制是西周王朝立国的基础。武王灭商以后,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开国功臣姜尚于齐……目的在于“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荀子》中说:“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材料二始皇二十六年初并天下为36郡,为上郡、巴郡、汉中郡、蜀郡、河东、陡西、北地、南郡、黔中、南阳,上党、三川、太原、东郡、云中、雁门、颍川、邯郸、巨鹿、广阳、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砀郡、陈郡、泗水、薛郡、九江、辽东、代郡、会稽、闽中、5长沙、齐郡、琅邪。后来,又增设4郡:南海、桂林、象郡、九原。——据谭其骧《秦郡新考》整理材料三若元,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故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盖汉东西九千三百二里,南北一万三千三百六十八里,唐东西九千五百一十一里,南北一万六千九百一十八里,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元史·地理志》请回答:(1)材料一体现的西周分封的对象主要是哪些人?这反映了西周分封制的哪些特点?(6分)(2)根据材料二分析秦朝实行了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制度在当时所起的主要作用。(6分)(3)根据材料三概括元朝疆域的特点。统治者实行的行省制度有何历史意义?(6分)15、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材料二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通典》6材料三(卢商)早孤,家窭(jù,贫寒)困,能以学自奋。举进士、拔萃,皆中。由校书郎佐宣歙、西川幕府。入朝,累十余迁,至大理卿。……擢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摘自《新唐书》材料四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1.材料一、二、三分别反映的是什么选官制度?并概括选官标准和选官方式的演变。2.材料四说明了什么问题?3.从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中,你能得出哪些启示?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及解析: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影响,从材料一汉武帝时,规定诸候王死后,必须把土地分封给所有子弟,令王国的领土分裂”可知这一政策是推恩令。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所以本题选择D项。A项错误,本题涉及的是中央集权问,不是君主专制问题;B项错在“消除”二字;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2答案及解析:答案:B解析:材料涉及的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故A错误;依据材料“汉武帝时‘尚书’一职日益重要”、“让他们出入宫廷,与尚书共议国事”等结合所学可知,目的在于制衡丞相势力,强化君主专制,B正确;C、D材料均不能体现,故排除。关键信息是:让他们出入宫廷,与尚书共议国事。3答案及解析:答案:B解析:从出身、所在和结果的逐步变化可以看出地方独立性增强,故选B项;唐玄宗时期只7是代天子巡边,并未形成藩镇割据,排除A项;代天子巡边只是宰相的一项职责,并不能说明分割了宰相的权力,排除C项;藩镇割据致使唐代战争不断,排除D项。4答案及解析:答案:B解析:“委员制”指的是宰相不是一相制,而是多相制,不是一人,而是多人。三省六部制下,三省长官都是宰相。诏令需中书、门下两省共同认可,拟诏、审核和执行机构共掌国事。①讲的是宰相职能,与宰相数量多少无关,③中六部长官不参与议决诏书。故选B。5答案及解析:答案:A解析:根据“中国古代高层行政区经历了秦汉的郡、魏晋南北朝的州、唐朝的道、宋朝的路、元朝的行省、明朝的布政使司和清朝的省的变迁,极不稳定,变化较大”,结合所学知识,这是由于中央与地方的矛盾长期存在,统治者强化中央集权制度的原因,故选A。题干主要是关于高层行政区名称的变化并没有涉及数量问题,排除B。CD在题干中无从体现,而且根据所学知识,古代中国中央集权制度总体上呈现强化趋势,地方行政区的权利逐步弱化。6答案及解析: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漫画反映了北宋把地方的兵权、财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7答案及解析:答案:D解析:宋代为分散宰相的财权,设盐铁、度支(规划收支)等部门,该机构的长官为三司使。8答案及解析:答案:D解析:材料“圆署会议制与分领制相结合”“数名行省官员共同议政决策”“四大职事由官员分别执掌”体现出元朝行省官员之间的分权制衡.故D项正确;A项错在“监督皇权”;8B项说法错在“独立”;C项说法错误。9答案及解析:答案:C解析:本题考査行省制,以行省制对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调和作用入题,意在考查考生的历史分析能力由材料可知,行省的开支达到中统钞一千锭的事务必须上报中书省,开支小于中统钞一千锭的事务可以自己做主,这不仅有助于中央集权,也有助于地方发挥自主性,说明行省制注重兼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选C项,在开支方面,中统钞一千锭以下的不需要咨请中书省,故不能得出行省的民政决策都要呈报中书省议决,排除A项。中书省是中央机构,故排除B项。由材料看不出行省内部的分权制约,故排除D项10答案及解析:答案:D解析: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进步,但因秦的短暂而亡而出现郡国并行制,西汉初年的七国之乱证明了分封制不利于中央集权,最终被行省制所代替。这一过程中,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地方行政制度也日趋完善,故选D。11答案及解析:答案:C解析:题干中的智力精英指的是知识分子,A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B项表述过于绝对化,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材料中科举制度“利用人性弱点而成功地摆平了智力精英集团”,即把知识分子纳入到统治集团,从而扩大了统治基础,故C项正确;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12答案及解析: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隋唐至明清时期监察体系演变的趋势。材料“隋唐时期,御史与谏官相辅相成的监察制度体系……明清时期逐漸形成以御史与谏官制度合一、以都察院为主体的单一监察制度体系”表明监察体系由复合性体系到单一性体系的演变,由监察政府、皇帝到只监察政府,与专制权力的强化相一致,故选D项。913答案及解析:答案:1.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有不行的应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事无不总”。三省职权既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与监督.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该制度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改革,以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2.设立通判负责地方监察。通判可以直接向皇帝报告情况;州的公文必须由知州与通判联合署名才有效.使他们互相牵制。3.针对“主荒臣专”,明政府加强皇权;废丞相,权分六部;设立五军都督府;建立厂卫制度,废行省制度,权分司。针对“法度不行”,明政府颁行《大明律》。针对“人心涣散”,明政府采取“八股取士”,钳制人们的思想。4.原因:一是为了筹划西北军务;二是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 寒假作业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新人教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4856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