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第9课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一、选择题1.“民主和科学思想是近代中国新文化的主体……在流传了数千年的以儒学为主,以道教、佛学和诸子百家为辅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打开一个缺口,并进而……取而代之。”其原因不包括()A.中国社会危机严重B.西方思想不断传入C.新兴阶级日益崛起D.传统文化根深蒂固解析:选D。民主科学思想能够取代传统思想与当时中国社会危机严重、不断传入的西方思想、日益崛起的新兴阶级等因素是分不开的。D项不属于民主科学思想传播的原因。2.北京大学曾是新文化运动的摇篮,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期间,在办学上采取“兼容并包”的方针,在当时的主要目的是()A.吸引外来文化B.提倡学术自由至上C.促进民主改革D.鼓励新思想、新文化的传播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的把握。袁世凯当时在思想界掀起了“尊孔复古”的逆流,很显然蔡元培提倡“兼容并包”实质是要让资产阶级新思想、新文化得以传播,故答案为D。A、B不是主要的目的;C项错误,新文化运动主要涉及思想领域。3.“作为流产了的共和悲剧的见证人,新文化自由主义者们被迫相信,即使最精心设计和最进步的制度,也只是纸上的计划,不能达成必须的改革目标。”为此“他们”()A.主张建立西方民主制度B.力图从思想上改造国民C.极力将中西方文化融合D.提出了人民民主新体制解析:选B。由“即使最精心设计和最进步的制度,也只是纸上的计划”可见他们对西方民主制度的作用已不太相信,故A项错误;见证了辛亥革命的失败之后,他们看到民主制度的作用有限,便发动新文化运动,故B项正确;新文化运动是以西方思想贬低中国传统思想,故C项错误;人民民主新体制是新中国的基本民主制度,故D项错误。4.李泽厚曾说:“启蒙的目标,文化的改造,传统的扔弃,仍是为了改变中国的政局和社会的面貌。”他的这番话,可以直接用于评论()A.鸦片战争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2-解析:选D。鸦片战争与“文化的改造”不符,故A项错误;戊戌变法与“文化的改造,传统的扔弃”不符,故B项错误;辛亥革命与“文化的改造,传统的扔弃”不符,故C项错误;新文化运动提倡西学、否定传统文化,与“启蒙的目标,文化的改造,传统的扔弃”相符,故D项正确。5.钱玄同1913年在浙江就职教育司长时,身穿孔子时代的深衣玄冠到军政府报到,并发表《深衣冠服考》向全社会推广,但不几年,却宣扬“共和与孔经绝不能共存”。他的这种转变说明了()A.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B.发展教育必先实现共和C.钱玄同对儒学态度摇摆不定D.新文化运动冲击了传统的权威解析:选D。1913年处于袁世凯统治时期,推行尊孔复古,才有了钱玄同1913年在浙江就职教育司长时,身穿孔子时代的深衣玄冠到军政府报到,并发表《深衣冠服考》向全社会推广。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发展教育必先实现共和也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始,冲击了传统的权威,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钱玄同宣扬“共和与孔经绝不能共存”,故C项错误;新文化运动冲击了传统的权威,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6.顾颉刚在《悼蔡元培先生》一文中说,1920年有一天去取北大《日刊》,却早被学生抢光,原来这天报上登着招录女同学的名字,大家要先睹为快呢!这种现象反映出北大()A.汇聚了众多的具有新思想的学者B.开始以女子为主要招生对象C.是具有民主、科学思想传统的学校D.办学宗旨突破了封建旧道德解析:选D。北大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蔡元培担任北大校长时,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招收女学生是近代男女平等的思想的实践,反映了北大实践了近代民主思想,故A项错误;刚开始招收女学生,并非是以女生为主,故B项错误;北大的思想传统是“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民主和科学只是其一部分表现,故C项错误;封建旧道德主张“三纲五常”,主张女子无才便是德,而北大招收女学生正是突破了这一点,故D项正确。7.刘半农在《我之文学改良观》提出:“一人独唱,二人对唱,二人对打,多人乱打。中国文戏、武戏之编剧,不外此十六字”。这段话的本质是()A.否定中国戏剧B.批判传统文化C.鼓励戏剧创新D.反思传统文化解析:选B。刘半农这段话的本质是批判传统文化,主张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A项只是表象;C、D两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3-8.陈独秀说:“新文化运动影响到产业上,应该令劳动者觉悟他们自己的地位,令资本家要把劳动者当作同类的‘人’看待,不要当作机器、牛马、奴隶看待。”这表明陈独秀()A.提倡民主,反对专制B.主张新道德,反对旧道德C.接受了社会主义的思想D.否定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解析:选C。材料没有涉及反对专制的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到道德主题,故B项错误;材料以“产业”“劳动者”“资本家”“地位”为讨论主题,均为社会主义研究的对象,故C项正确;材料主张资本家要尊重劳动者,并没有否定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9.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绵延与发展的根系所在,其传承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息息相关,而“礼”文化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他(孔子)以“仁”做为礼乐精神的内核,“对中国文化而言,是承先启后的一大开创”。……礼乐的推行对个体而言,是为了道德的完善,成为仁德之人;对群体而言,是为了“爱人”,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赵玉敏《以“仁”释礼,援“仁”入乐》材料二宋明理学又进一步把社会秩序的礼等同于“天理”。……具有浓厚宗教性的“礼”与统治者所宣扬的“天命信仰”“王权神授”相结合,同时也就上升为论证君主专制的合理性,从精神上对人们进行思想控制的官方意识形态。——蒋传光《略论中国古代社会的“礼治”秩序》材料三近代以来,一些人认为中国的落后主要源于以“礼”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文化的保守,并为此发起了批判旧文化的运动。……但对传统文化“弃”之过激而“扬”之不足……从文化与民族的关系看,礼仪是一个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东西。借鉴西方礼仪的精华是文化交流的一部分,但如果失去了民族的自尊,那么,本民族的传统礼仪就会被淹没。——郭瑞民《中国的礼仪文化》(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是如何丰富“礼”的内涵的。归纳“礼”的价值追求。(2)材料二中的宋明理学家是如何解释“礼”的?这样解释的目的是什么。(3)据材料三,指出20世纪初“批判旧文化的运动”是什么。作者认为它存在什么局限?(4)“礼”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材料三,指出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使中华传统文化不被“淹没”。解析(1)第一小问中内涵,依据材料一中“‘仁’做为礼乐精神的内核”的信息来归纳答案;第二小问中价值追求,依据材料一中“成为仁德之人”“爱人”“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结合孔子思想内涵来回答即可。(2)第一小问中解释“礼”,依据材料二中“社会秩-4-序的礼等同于‘天理’”的信息来回答即可;第二小问目的,结合材料二中“君主专制”“思想控制”的信息并结合所学从政治以及思想统治的角度回答。(3)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中“发起了批判旧文化的运动”可知是新文化运动;第二小问局限,依据材料中“传统文化‘弃’之过激而‘扬’之不足”的关键信息来回答。(4)依据材料三中“借鉴西方礼仪的精华是文化交流的一部分,但如果失去了民族的自尊,那么,本民族的传统礼仪就会被淹没”的信息从吸收外来文化以及保留本民族文化角度说明。答案(1)丰富:以“仁”为内核。价值追求:完善道德;和谐人际关系。(2)解释:社会秩序的礼等同于“天理”。目的:维护君主专制;加强思想控制。(3)运动:新文化运动。局限:对传统文化“弃”之过激而“扬”之不足。(4)做法:批判继承传统文化(或保持民族自尊);借鉴吸收外来文化。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第9课 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4875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