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2019-2020学年高中政治 课时分层作业12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1-课时分层作业(十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建议用时:45分钟)[基础达标练]1.中国文人以梅兰竹菊为“四君子”:梅高洁傲岸,兰幽雅空灵,竹虚心直节,菊冷艳清贞。中国人在一花一草、一石一木中负载了自己的真情,使花木草石拓展了原有的意义,成为人格的象征和隐喻。可见()A.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B.中华文化具有独特性,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C.中国人热爱自然,自古就有保护环境的好传统D.中国人善于实践,从中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B[根据题意“中国人在一花一草、一石一木中负载了自己的真情,使花木草石拓展了原有的意义,成为人格的象征和隐喻”,说明了中国人注重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性特点,B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A不符合题意;C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材料未涉及实践,D不符合题意。]2.“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唐诗的艺术成就令人叹为观止,不仅数量多、质量高,而且诗体大备、流派纷呈。唐诗曾让众多帝国的诗人黯然失色,也对其他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华文化()A.独树一帜,独领风骚B.源远流长,历经沧桑C.求同存异,兼收并蓄D.薪火相传,越燃越旺A[“唐诗的艺术成就令人叹为观止,不仅数量多、质量高,而且诗体大备、流派纷呈。唐诗曾让众多帝国的诗人黯然失色,也对其他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这说明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独树一帜,独领风骚,A符合题意;材料没体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薪火相传,B、D不符合题意;求同存异,兼收并蓄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材料没说明原因,C不符合题意。]3.“指南针计划”是国家文物局组织实施的专项试点工作,旨在将中国古代发明创造的文化内涵挖掘和展示出来。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①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②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③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④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综合性的特点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C[②说法错误,中国科技并不总是处于领先地位;③说法错误,文学艺术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①④说法正确。]4.岭南一年四季多湿热,气温较高,人们用凉水冲淋以消暑爽身,粤语一般称之为“冲-2-凉”,冲凉房在民宅中不可或缺;北方天气多寒冷干燥,人们喜用热水浸泡以去垢爽身,北方话多称之为“洗澡”,盆浴、池浴盛行,澡堂子随处可见。这说明()A.自然环境决定文化特性B.中华文化内部存在差异和冲突C.方言折射出地域文化的差异D.洗浴文化随时间的发展而发展C[A错误,经济、政治决定文化,自然环境对文化产生重要影响,但并不决定文化;B错误,中华文化内部存在差异,但并不存在冲突;C符合题意,题中同一事物方言的不同,折射出地域文化的差异;题中事例强调南北文化的差异,并没有涉及洗澡文化随着时间的发展而发展,故D排除。]5.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发于神农,闻于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中国茶文化揉合了中国儒、道、佛诸派思想,独成一体,芬芳而甘醇。可见,茶文化()A.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以我为主,为我所用B.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基本特征C.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传统,推陈出新D.对人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B[茶文化是我国的传统文化,题中描述了我国茶文化发展历史悠久,内容丰富,体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不是强调我国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流,A与题意不符,B符合题意;本题没有涉及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没有涉及文化对人的影响,C、D与题意不符。]6.燕赵慷慨悲歌之士,吴楚多放诞纤丽之文,自古然矣。自唐以前,长城饮马,河梁携手,北人之气概也;江南草长,洞庭始波,南人之情怀也。上述文字()A.形象地描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B.生动地展现了区域文化独具特色的风采C.说明了中华各民族文化多元一体的原因D.彰显了中华文化五千年自强不息的品格B[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把握上述引文的意思,抓住关键信息“吴楚慷慨悲歌”“北人长城饮马,河梁携手”“南人江南草长,洞庭始波”,这说明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排除A,B符合题意;中华文化具有多样性,但指导思想一元化,C错误;D与材料无关。]7.“我国的都江堰是当今世界年代久远、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工程;我国的吴越文化精致淡雅,滇黔文化热情奔放;我国许多少数民族能歌善舞,各民族的歌舞极具特色”。如果给这则材料拟一个标题,最为恰当的是()A.我们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B.我们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3-C.我们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D.我们的中华文化独树一帜B[材料中强调的是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即独特性,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8.中华姓氏源自上古,姓氏文化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文明之一,诞生至今已有五千年历史。可以说,姓氏文化浓缩了中华文明历史进程及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这一事实,再次佐证了()A.中华文明起源于姓氏文化B.中华文化具有特有的包容性C.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D.汉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C[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特征。中华姓氏文化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文明之一,诞生至今已有五千年历史。姓氏文化浓缩了中华文明历史进程及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这说明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征,C正确;A本身说法错误;B、D材料未体现。]9.齐鲁文化是特定历史时期、特定范围的地域文化,是山东人民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通过融汇各种思想、去伪存真而形成的具有山东特色的地方文化。与其他地域文化相比,齐鲁文化具有明显的双重性:一方面,作为两千多年封建统治思想的儒家思想是在汲取齐鲁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的传统文化更多地打上了齐鲁文化的烙印;另一方面,齐鲁文化又是一种地域文化,齐鲁文化除了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内核外,更具有明显的山东特色。依据上述材料,说明齐鲁文化的双重性反映的文化生活道理。[解析]本题要求学生运用中华文化特点等知识分析现实问题。首先,“两千年”和“地域文化”,体现出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其次,汲取其他文化体现出其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再次,具有中华传统文化内核和具有山东特色,体现出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答案](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原因是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儒家思想汲取了齐鲁文化的营养,才能历经几千年而不衰。(2)中华文化博大精深。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②中华文化是多民族文化的共同体,各民族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性。[能力提升练]10.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后,成立伪满洲国,大肆摧毁当地的文化机关,废除原有的教材和教学内容并代之以日伪的教材,强迫中小学生学习日语。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与消解中华文化的做法遭到中国人民的强烈反抗,其通过奴化教育以维护殖民统治的企图始终未能得-4-逞,是因为()①中华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具有强烈的认同感②中华民族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③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之中④中华文化的力量只有在民族危亡时才能凸显出来A.①③B.①④C.②③D.③④A[题中日本帝国主义通过奴化教育以维护殖民统治的企图始终未能得逞,是因为中华文化为我国各族人民所强烈认同,是牢不可破的精神纽带;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之中,①③符合题意;②本身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的熔铸在民族的凝聚力中,并不只有在民族危亡时才能凸显出来,④错误。]11.近年来,海南文艺工作者创作了一批本土题材的剧目,如琼剧《海瑞》、人偶剧《鹿回头》、歌舞诗《达达瑟》、舞剧《黄道婆》等。这些剧目在全国各地演出,展示了海南独特的风土人情和审美情趣,深受观众喜爱,引起了一股海南文化热,演出的成功主要得益于()①剧目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和魅力②剧目创作坚持市场至上的导向③剧目创作坚持现实主义风格④对本土历史文化的创造性发掘与转化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B[根据题意“展示了海南独特的风土人情和审美情趣”说明了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体现了剧目的鲜明的区域性特征,也吸引了观众的目光,深受观众喜爱,①符合题意;海南文艺工作者创作了一批本土题材的剧目说明这些文艺工作者依托本地的文化资源,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创作和发展了独具特色的剧目,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和喜爱,④符合题意;文化产品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②表述错误;③不是主要原因,故排除。]12.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曾说:就中国人来说,几千年来,比世界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几亿民众,从政治文化上团结起来。他们显示出这种在政治文化上统一的本领,具有无与伦比的成功经验。这表明()①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②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③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④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建设具有本质上的一致性A.①②B.①③C.②④D.①④B[就中国人来说,几千年来,比世界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几亿民众,从政治文化上团结起来。这表明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①③正确;②材料未体-5-现,④错误。]13.不论是近代的“西学东渐”,还是现代“走出去”的文化发展战略,中华民族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宽广胸襟在国际文化交流中一枝独放。下列对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理解正确的是()①包容性是中华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处②包容性是中华文化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③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实现中外文化的趋同④包容性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A[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是指中华文化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能够做到与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处,①②符合题意;③表述错误,文化趋同的表述违背了文化多样性的原则;④表述的是包容性的作用,与题意无关。]14.由中国国际文化传播中心主办的“水墨聚焦走进芬兰”艺术展、“和谐之声走进千湖之国”文艺演出,5月11日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双双举行,100多名芬兰各界人士出席了活动开幕式。精美的唐卡赢得了芬兰朋友的交口称赞。唐卡专门指藏族地区流传的一种用彩缎织物等装裱的卷轴画,是藏族形象艺术的经典,经过千年的传承发展,如今已形成了热汞艺术、宗喀艺术、藏娘艺术等代表性作品。尤令世界瞩目的是被誉为“火一样的安多唐卡”的热汞艺术,其造像、线条、色彩、构图、装饰等方面,在继承藏族传统绘画流派曼唐派精细柔美的艺术风格的同时,大胆借鉴了汉地绘画的特点,形成了细腻圆润的绘画风格。运用中华文化的知识,分析说明材料体现了哪些道理。[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知识,包含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特点,以及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审题时注意提炼材料有效信息,如唐卡有千年的历史、唐卡有丰富多彩的内容、唐卡借鉴了汉地绘画等有效信息,注意理论与材料的准确结合。[答案]①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唐卡作为藏族形象艺术的经典,至今已有千年历史正是这一特征的体现。②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的又一基本特征。唐卡丰富多彩的内容、精湛高深的工艺是这一特征的体现。③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热汞艺术借鉴了汉地绘画的特点,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④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受历史的、地理的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唐卡专门指藏族地区流传的一种用彩缎织物等装裱的卷轴画体现了这一点。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政治 课时分层作业12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4904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