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2019-2020学年高中政治 专题4.1 传统文化的继承(练)新人教版必修3(含解析)
14.1传统文化的继承(练)1.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为了纪念战国时期楚国的忠臣屈原,每到这一天,人们就会吃粽子、赛龙舟,这说明()①传统文艺具有继承性②传统文化具有民族色彩③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生活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④传统习俗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其影响,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端午节纪念楚国忠臣屈原,体现了端午节的文化价值,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每到这一天,人们就会吃粽子、赛龙舟”凸现了传统习俗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程度,②③符合题意,故选B项。①不合题意,端午节不属于传统文艺。④观点错误,文学艺术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2.近年来,国学教育方兴未艾。国学中的传统民本思想如“民贵君轻”、“仁政惠民”、“民水君舟”等,为我们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思想素材。这表明()①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②国学教育是增强民族认同感的根本途径③传统文化在传承中既有不变性又有应变性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离不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B【解析】传统民本思想为我们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思想素材,说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离不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也说明传统文化在传承中既有不变性又有应变性,③④符合题意,故选B项。①说法没有看到传统文化有精华和糟粕之分,②说法与题意不符,均应舍去。基础篇23.在古代中国,人们把理想的社会称为“大同”社会。追求“大同”,曾是一些思想家毕生奋斗的目标。孙中山“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就带有明显的“大同”痕迹。从“大同”到“天下为公”属于对________的继承。()A.传统习俗B.传统建筑C.传统文艺D.传统思想【答案】D【解析】“大同”、“天下为公”是古代、近代中国人追求的社会理想,从“大同”到“天下为公”属于传统文化继承中的传统思想的继承。4.我国古代婚礼分六个阶段,称为“六礼”,依次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与现在的婚礼有巨大的差别。关于这种变化,说法不正确的是()①这种变化与生产力的发展无关②传统文化的内容应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③这种变化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作用④这种变化对人的发展起着消极作用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④【答案】D【解析】①说法错误,与生产力的发展有关;④说法错误,对人的发展应起着积极作用;②③说法正确。5.“抬头看春晚,低头抢红包”。2018年春节的热门话题里,“抢红包”绝对可以说是最红火的一个。“恭喜发财,红包拿来”。“红包”是华人春节的一种习俗,已流传千年。原本是长者向幼者表达爱护祝福之意的红包,在羊年到来之际演变为“现象级”的公众行为。这说明()A.传统习俗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B.文化创新是推动社会实践发展的根本动力C.传统文化在继承中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D.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答案】C【解析】A项说法错误,因为传统建筑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故排除;B项说法错误,因为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动力,故排除;D项说法正确但与题意无关,故排除;故本题选C项。36.《三字经》是古人留下的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里面很多做人的道理对我们现代人仍然适用。但其中也有一些诸如“君则敬,臣则忠”等带有强烈封建色彩的句子。这启示我们,对待传统文化需要()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②批判继承,古为今用③求同存异,兼收并蓄④取其精华,去其糟粕A.②④B.③④C.①②D.①③【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应选②④。①是发展大众文化的方针,③是对待文化多样性的要求,不符合题意。7.2018年9月23日,26名少男少女身着汉服在长春文庙完成了成人礼,通过行跪拜礼、加冠加髻、献礼等“复古”流程,在感受中华民族传统的礼文化的同时,也明白了自己肩上所承担的家庭、祖先、祖国授予的人生使命。由此可见,传承古代文化必须()①剔除传统道德中的糟粕②扬弃传统道德中的合理成分③为道德规范增添时代精神④引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方向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B【解析】通过传统的成人礼,使少男少女在感受中华民族传统的礼文化的同时,也明白了自己肩上所承担的家庭、祖先、祖国授予的人生使命,可见,传承古代文化必须剔除传统道德中的糟粕,为道德规范增添时代精神,①③符合题意;②观点错误;④不符合题意。8.对绝大多数农民工来说,无论社会如何变迁,回家过年仍然是不变的选择。即使路途再远,交通再难,但仍然是“年年恐归年年归”。这表明()A.文化环境和文化活动能对人产生积极影响B.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C.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4D.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是永恒不变的【答案】B【解析】A、C两项错误,文化和传统文化都有两面性。D项错误,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保持不变,具体内涵因时而变。9.孔子的“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老子的“道生万物”、庄子的“天人合一”等生态智慧,至今仍引领着中华民族在保护自然、利用自然中繁衍生息。这主要说明()A.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B.传统文化推动社会的发展C.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D.传统文化具有特有的包容性【答案】A【解析】古人的生态智慧,至今仍引领着中华民族,这体现了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C、D两项不符合题意。B项错误,传统文化有双重作用,只有优秀的传统文化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10.有人主张,传统民俗节日应考虑恢复一些对现代有积极作用的千年古俗,还应扩充其新的内涵。如在春节宣传一些振兴中华文化的内容;在清明节提倡植树缅怀亲人与先烈,讲一讲先烈和亲人在世时的一些丰功伟绩;在中秋节宣传和谐;在重阳节宣传尊老爱幼等。下列对上述主张的评价判断正确的是()A.错误,因为传统文化有相对稳定性,应永恒不变B.错误,因为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扩充其内涵就是否定其民族性C.正确,因为传统文化的具体内容只有因时而变,才能促进社会与人的发展D.正确,因为传统文化的内涵只有不断变化,才能促进社会与人的发展【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和提取信息的能力,A项不仅判断错误,而且其“永恒不变”是错误的。B项观点也不正确,扩充其内涵并不意味着“否定其民族性”。D项中的“内涵只有不断变化”说法不科学。C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11.(2019年吉林省吉化一中高三三模)清明时天地回暖,万物洁齐,春风催促农事。为祈丰收,古人形成清明春祭之习,这一天礼敬祖先、慎终追远;后来逐渐形成了扫墓祭祖的礼俗。由此可见()提升篇5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自身的传承性②民族节日蕴含着一个民族的风土人情和历史传统③文化总是随着实践的深入而不断创新和发展④清明祭祖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民族性和包容性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A【解析】①符合题意,清明习俗从祈丰收到扫墓祭祖的演变,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稳定性和传承性,故入选;②符合题意,古人形成清明春祭之习,后来逐渐形成了扫墓祭祖的礼俗体现了民族节日的内容,故入选;③④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文化创新,也不涉及文化的包容性,故排除。故选A。12.(2019年甘肃省天水市第一中学高三模拟)近年来,贵州不断完善以遵义会议会址为核心的红色纪念体系,通过改善基础设施、开展实景演出、开发文创产品、打造特色小镇、组织多地巡展、建设“红军街”,带火了红色旅游,推动了革命文物的保护和革命文化的传承。这表明()①革命文化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②创造性转化活动使革命传统有了价值③融入现实生活能更好地传承革命文化④革命文物的保护性利用丰富了其内涵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A【解析】革命文物承载着丰富的红色文化基因,结合当代生产、生活实际,对革命文化进行保护性开发利用,既带动红色旅游发展,又推动了革命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①③正确。革命传统和文物是在伟大革命实践中形成的,蕴含着特定的革命文化内涵和价值,对革命文物的保护性利用和创造性转化,是传承和弘扬革命文化的要求和体现,②④错误。故选A。13.(重庆市2019届高三调研)秋分,是我们传统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自古便受到官方和民间的重视,并形成了丰富的秋分节气民俗。经党中央批准、国务院批复,自2018年起,将每年农历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这是我国首个专门为农立的节日。该节的设立利于()①传承、保护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②博采众长,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兴盛③农民实现丰收愿望,增强精神动力④农民增强职业认同,焕发奋斗精神6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B【解析】“中国农民丰收节”是根据秋分节气民俗设立,是我国首个专门为农民设立的节日,有利于传承、保护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有利于农民增强职业认同,焕发奋斗精神,①④两项符合题意;材料做法没有体现通过博采众长,推动中华文化繁荣,②项不合题意;该节日可以焕发农民奋斗精神,但不一定能实现农民丰收愿望,③项不合题意。答案选B。14.(福建省泉州市2019届高三质量检查)甲骨文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但现代人理解和接受它相当困难甚至根本无法识别。清华美院设计团队将甲骨文字转化成更加直观形象的动物,再配上时尚的网络用语,让每个字的图案意义跃然眼前。如今,甲骨文手机表情包已经成为斗图圈的“新宠”,深受网友们的欢迎。这一事例告诉我们()①复兴传统文化需要打通古老文化和现代生活之间的隔膜②依托信息技术手段是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必要条件③把握大众文化传播规律、方式和媒介使传统文化更具生命力④激活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可以带来经济红利和文化红利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答案】C【解析】本题文化传播、文化继承。①选项观点与题干相符,题中甲骨文作为传统文化,通过转化成直观形象额动物、配上时尚的网络用语,图案意义跃然眼前,告诉我们复兴传统文化需要打通古老文化和现代生活之间的隔膜,入选。③选项观点与题干相符,甲骨文从理解和接受困难甚至无法识别到图案意义跃然眼前、甲骨文手机表情包深受欢迎,告诉我们把握大众文化传播规律、方式和媒介使传统文化更具生命力,入选。②选项观点表述错误,依托信息技术手段,有利于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但并不是必要条件,排除。④选项观点表述错误,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人们并不是对所有的传统文化都有认同感,排除。故本题选C。15.(山东省烟台市2019届高三联考)千百年来,家书维系着人间的亲情,真实地记录了时代的变迁。好的家书映照出美好的人际关系、高尚的生活准则、优良的行为操守与道德传统,体现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亲和力,是守护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纽带。家书文化之所以能成为守护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纽带,是因为它()①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②是中华民族的血缘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生存的精神支柱7③具有传承性,一直贯穿于中国人民的社会生活中④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是推动民族发展的物质力量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答案】D【解析】材料中,好的家书映照出美好的人际关系、高尚的生活准则、优良的行为操守与道德传统,体现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亲和力,是守护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纽带,说明家书文化之所以能成为守护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纽带,是因为它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传承性,一直贯穿于中国人民的社会生活中,①③符合题意;民族精神是国家和民族生存的精神支柱,②表述错误;家书文化是推动民族发展的精神力量,而不是物质力量,④表述错误;故选D。16.(湖北省武汉市2019届高三模拟)“荫余堂”是一座中国清代的徽派建筑,1997年整体搬迁到美国赛勒姆小镇。当人们走进这座宅院时,仿佛真切地穿行在安徽的村落间。岁月的气息和中国古典建筑特有的美感,使每个参观者都忍不住惊叹。这体现了()①中华文化得到了美国民众的认同②传统建筑是展现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③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④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C【解析】将中国清代的徽派建筑整体搬迁到美国赛勒姆小镇,让人们感受到岁月的气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政治 专题4.1 传统文化的继承(练)新人教版必修3(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4981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