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 寒假作业 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新人教版
1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1、前民盟中央主席张澜先生在评价某历史事件时说:“它结朿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使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成为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该“事件”是()A.解放战争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C.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D.改革开放2、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以前,人民政协具有代行人大职权的功能,人民政协诞生的背景是()A.反对内战的舆论不断高涨B.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范围内基本胜利C.《共同纲领》被各民主党派广泛接受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即准备宪法起草工作。然而当时大陆未全部解放,反革命势力还很猖撅,长期遭到破坏的国民经济尚待恢复,群众组织和觉悟程度尚未达到应有水平。以上表述是为了说明()A.政府事实上没有掌握政权B.召开政治协商会议的必要性C.“一五”计划召开的背景D.宪法制定的条件尚不够成熟4、1949年9月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国家,这是因为()①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②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时代③完成了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④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等制度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5、有学者认为,制宪权的具体行使在客观上需要一定的条件,最基本的条件是普选产生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由它统一行使制宪权,而第一届政协全体会议并不符合这个条件,因此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制宪机关。该学者意在说明《共同纲领》()A.体现全国人民的智慧B.仅具有临时宪法作用C.由各界代表投票通过D.是不完善的法律文件26、1954年某一会议章程中指出:“三、协助国家机关,推动社会力量,实现国家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建设计划。四、密切联系群众,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提出建议。”这表明举办该会议的机构()A.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B.发挥了统一战线的作用C.由少数民族当家作主D.由人民普选的方法产生7、“新阶段统一战线的四大特征是空前的广泛性、巨大的包容性、鲜明的多样性和显著的社会性。”材料所体现的政治制度是()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政治协商制度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基层民主制度8、1933年,出生于昆明的普通工人王德厚,因其有丰富的锻造技术经验,改造锻造设备,改进工艺工装,年年保质保量超额完成工作任务,1954年其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这体现出()A.全国人大代表通过普选产生B.我国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C.中国共产党团结各民主党派D.人民群众政治地位提高9、如果说1954年宪法开启了一个新制度,那么这个制度的契机和雏形早已在《共同纲领》中孕育了。这说明1954年宪法()A.缺乏变革的创新性B.具有历史的继承性C.坚持了社会主义原则D.推动了社会制度转型10、“这部宪法明确地规定了我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目标和道路,是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的集中体现。”“这部宪法”()A.初步建立了政治协商制度B.正式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保障了改革开放顺利进行D.开启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历程11、到1951年10月,全国有27个省、8个行署、146个市、2038个县召开了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到1952年底,全国所有的省、市、县、区、乡都召开了人民代表会议,绝大部分乡的人民政府委员会已由乡人民代表会议选举产生。这表明当时()A.基层民主制度开始确立B.“民主建政”有利于国家政权建设C.民主统一战线进入新阶段D.人民代表大会制保障人民当家作主31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建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54年9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都得到了确认。这是因为三大政治制度()A.具有人民性、民主性特点B.有利于建立联合政府C.体现依法治国的执政理念D.有利于实现民族团结13、美国在建国理政过程中,先由13个州的代表共同协商制定了一部宪法,后建立了联邦制民族国家,进而形成各种利益集团和两大政党,遵循的是“宪法—国家—政党”的道路。中国特色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则走的是()A.“国家—宪法—政党”的道路B.“政党—宪法—国家”的道路C.“国家—政党—宪法”的道路D.“政党—国家—宪法”的道路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辛亥革命从根本上确立了中国“民主共和”的政治走向,……从此宪法精神作为中国政治的最高精神和原则,成为近代政治制度的保障。以后的中国历史,尽管宪法的命运多舛,但宪法的精神一直维持不辍。——刘庆楚《民族复兴史上的三大历史“飞跃”》材料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正在不断健全、完善和发展。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的民生制度不断健全,民主形式日益丰富,人民充分行使自己当家作主的权利。——摘自《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中确立了中国“民主共和”政治走向的法律文献是什么?它的颁布有何历史意义?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49--1956年新中国建立了哪些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高三学生小颂收到外国朋友罗伯特的邮件,他想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希望小颂予以介绍。以下是小颂对相关内容的整理(部分):①1945年4月,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即将胜利,中共七大通过了《论联合政府》的报告,建议成立包括各党派、民主团体和无党派在内的联合性质的民主政府,将中国建设成为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国家。这是中国共产党对战后中国的设想。4②1948年5月,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中共中央发出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的“五一号召”,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热烈响应。新政协筹备会两次全体会议的召开,揭开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共同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的历史新篇章。③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④1954年12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参照①②,帮助小颂同学完成对③④的整理和陈述。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及解析: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结合所学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使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成为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故B正确;解放战争的胜利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胜利.与题意不符,A错误;1956年底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1978年改革开放,中国早在1949年就已经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C、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2答案及解析:答案:B解析:1949年三大战役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渡江战役推翻了国民政府的反动统治,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范围内基本获得了胜利,为了团结各阶层的力量共同建立新中国,1949年9月,新政协在北京召开了。故选B。3答案及解析: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制定宪法的条件。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成立,政府已掌握实权,故A项错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是在1949年59月召开的.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一五”计划是在1953年开始的.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关键信息“大陆未全部解放,反革命势力还很猖獗,长期遭到破坏的国民经济尚待恢复.群众组织和觉悟程度尚未达到应有水平”说明当时制定宪法的条件还不成熟.故D项正确,4答案及解析: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共同纲领》。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③错误。①②④均符合史实,故D符合题意。5答案及解析: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共同纲领》。根据所学可知《共同纲领》是1949年9月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政治纲领,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以前政协代行全国人大职权,行使国家立法权,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后,政协不再代行全国人大职权,但仍是爱国统一战线组织,起参政议政作用,故B项正确;A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D两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也无法体现,排除。6答案及解析: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历史解释,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由材料“协助国家机关”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提出建议”可知,此机构为政协组织,1954年全国人大召开后,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存在,故B项符合题意;A项是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A项错误;C项属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排除;政协并非由人民普选产生.故D项错误。7答案及解析: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材料中强调的是“新阶段统一战线”,结合所学知识吋知是我国实行的政治协商制度,故B项正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6故A项错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关于少数民族的政治制度,与统一战线无关,故C项错误;基层民主制度是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休现.与统一战线无关,故D项错误。故选B。8答案及解析:答案:D解析:材料中讲述了一位普通工人当选为人大代表的事情,此事体现出的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民主政治的发展,人民群众的政治地位得到提高,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材料没有体现出选举制的内容;C选项材料涉及的不是政党问题,故排除;B选项错在本题没有涉及到民族问题,故排除。9答案及解析: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共同纲领”与1954年宪法的关系。材料反映的是1954年宪法的内容在“共同纲领”中就已经孕育了,说明1954年宪法沿袭了“共同纲领”的内容,故B项正确.A、C、D三项均与题干主旨不符,故排除。10答案及解析: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了新中国1954年宪法。初步建立政协制度的是1949年第一届政协的召开,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开始于1953年,都在1954年宪法颁布之前,故排除A、D项;改革开放开始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与1954年宪法无关,故排除C项。1954年颁布的宪法确立了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故选B。11答案及解析: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省、市、县、区、乡都召开的人民代表会议不属于基层民主,故排除A;依据材料中的“全国所有的省、市、县、区、乡都召开了人民代表会议,绝大部分乡的人民政府委员会已由乡人民代表会议选举产生”这些信息可知,“民主建政”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原则,推动国国家政权建设,故选B;材料中没有涉及民主统一战线的问题,故可排除C;人民代表大会制是在1954年建立的,故排除D。712答案及解析: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可知,这三大制度构成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体现了人民性及民主性的特点,所以A项正确。我国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并非联合执政,并非建立联合政府,1954年还没提出依法治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D项,所以B、C、D项错误。13答案及解析: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1949年9月召开新政协,中共与各民主党派民主协商新中国建国事宜,现有党派在新政协的基础上,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建立;1954年,为了保证国家顺利向社会主义过渡,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成为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故A.B.C项错误,D项正确。14答案及解析:答案:1.文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意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具有反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2.建国初: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解析:1.据材料一提到,辛亥革命从根本上确立了中国“民主共和”的政治走向,……从此宪法精神作为中国政治的最高精神和原则,成为近代政治制度的保障。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材料一中确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 寒假作业 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新人教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5037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