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六次周考试题
-1-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六次周考试题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1.历史学家钱穆曾提出:大体上说,封建时代,以家为国……只有家务,没有政务。秦汉开始只剩了一家,就是当时的皇室,于是家务转变成政务了。这一转变A.体现了周代权力集中于王室B.顺应了专制体制形成的潮流C.完善了古代中国的中枢机构D.稳定了封建社会的政治秩序2.先秦时期的布币形如工具“铲”流行于两周、三晋、郑、卫等农业区域;刀币起源于渔猎经济时期,形如工具“削”,主要由齐、燕、赵三国铸造发行;圜钱来源于纺轮或玉璧,成为战国后期北方各国的流通货币。这可以用来说明先秦A.铸币形制体现劳动人民智慧B.商品经济活跃推动货币产生C.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差异性D.各诸侯国借助货币推广农具3.据考古发掘,已发现的东晋南朝时的青瓷品类繁多,既有各种生活用品,也有随葬品。这反映出当时A.青瓷技术达到成熟阶段B.南青北白制瓷系统形成C.手工业得到进一步发展D.瓷器已广泛应用于生活4.唐代“刑家之子,工贾殊类”以及部曲、杂户、奴婢等,均无权参加科举考试。但科举选官的范围较之九品中正制要广泛得多,一般地主子弟均有资格参加科举。这说明科举的实施A.导致社会阶层开始分化B.致使政府机构日益臃肿C.利于削弱世家大族影响D.推动官员文化素质提高5.北宋铸币量很大,最多时高出盛唐十余倍,但民间开始出现中国古代最早的纸币,后其发行权为政府掌握,发行量不断增加。这主要在于当时A.商品经济的发展B.铜矿开采的减少C.印刷技术的进步D.政府抑商的松弛6.根据下表可知,明清江南市镇管理的主要特点是市镇类型管理模式代表一般市镇沿用传统模式,州县衙署直接管理交通要道市镇设巡检司加强治安管理苏州府汾湖镇一些富裕市镇设课税司掌收商税松江府唐行镇规模较大市镇委派县丞等官员驻镇掌管治安、税收等吴江县盛泽镇-2-钞关、港口市镇设榷使署、海防署等进行管理常熟县福山镇A.以治安和赋税征收为重点B.注重发挥地方的自主性C.蕴含了近代经济管理方式D.保障小农生产的稳定性7.列强认为征收厘金(厘金是清廷在镇压太平天国时,由地方政府征收的值百抽一的商业税)不利于洋货竞争,提高关税必须以取缔厘金为条件。在此情况下,从1900年开始,清政府取缔内地厘金以换取列强对中国提高关税的支持。可见,清政府取缔厘金的内在动机是A.营造民族工业良好的市场环境B.屈从列强以获得西方国家支持C.扭转中国对外贸易逆差的局面D.增加中央收入和削弱地方力量8.1861-1862年,英、法、俄、美等国先后在北京建立了公使馆。相继派使来华的有德国、丹麦、荷兰、西班牙、比利时、意大利、奥地利、日本、秘鲁诸国。导致这一局面产生的因素是A.鸦片战争B.太平天国运动C.第二次鸦片战争D.洋务运动9.下表为1873年和1893年中国消费资料类进口占进口总值比率(%)据此可知,这一时期中国A.贸易逆差局面得到扭转B.进口呈现畸形局面C.机器生产能力不断提高D.民众消费水平降低10.辛革命爆发后,孙中山表示:“满政府于我军起事以前与各国所有之条约,皆作为有效”;“所借外债,一概承认偿还”,“各国租界,一律保全”。其意在A.保证革命顺利开展B.促使列强中立C.树立独立形象D.丑化满清政府形象11.1914年,北洋政府颁布法律,取消佃农享有长期土地耕作权的永佃制。在永佃制下地主不能随意收回佃农所租土地和增加租金。这一政策A.保护了广大佃农的利益B.有利于土地的自由流动C.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D.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益-3-12.1935年11月,南京国民政府宣布实施法币改革,标志着中国的货币制度完成了由银本位货币制度向纸币制度的转变。此项改革使国民政府A.集中力量应对战争的紧张局势B.化解了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冲击C.保障了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D.加强了经济金融的管理和垄断13.1943年,在国统区3700余家工业中,官营的600余家,民营的3100余家。但官营的占资本总额69%,民营的只占31%。这一状况A.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B.推动了民营企业的迅速发展C.有利于持久抗战的需要D.建立了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14.1952年5月30日,中共中央发出整党建党的指示,要求“乡乡有支部”。截至1956年底,全国多数乡“在乡的党委或总支下都已按照农业社建立了党的组织”。这一举措A.推动了土地改革开始B.意在调整国民经济结构C.强化了国家组织能力D.构建起基层治理的体系15.有学者指出,体制外的边缘革命推动了中国的市场化变革,例如个体户的大量涌现活跃了城乡私营经济。这说明A.边缘力量是市场经济的主力B.国家政策推动私有经济不断壮大C.改革得益于民间力量的推动D.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16.中国与亚非国家的贸易额由1950年的3.6亿美元提高到1957年的7.67亿美元。这一变化主要在于A.西方国家对中国经济封锁放松B.中国推行了全方位的外交政策C.中国优先发展与亚非国家关系D.万隆会议拓展了中国国际空间17.恩格斯指出:克利斯提尼的改革使“现在社会制度和政治度所建立的阶级对立,已不再是奴求主和自由民之间的对抗,而是被保护民和公民之间的对抗了”。这一言论说明,克利斯提尼改革A.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基础B.消除了雅典的阶级对抗C.缓和了贵族与平民的矛盾D.加剧了城邦的内部分化18.英国安女王时代(1702-1714年),君主将内阁大臣看成自己的仆从,大臣间彼此不存在横向联系,也无须协商一致。这说明在当时英国A.国王行使权力不受限制B.议会受到了国王控制C.《权利法案》遭到了破坏D.责任内阁制尚末形成19.1791年,美国联邦宪法第五条修正案规定,不经合法的程序,不得剥夺人民的生命、自-4-由和财产;即使是为公共目的取用私人财产,也应给予公正的赔偿。这一规定A.体现了宪法至上原则B.践行了天赋人权思想C.保证了联邦制的实施D.维护了广大民众利益20.下表为1500—1700年美洲输入欧洲的金银(单位:吨)据此可推知,这一时期A.欧洲积累了大量原始资本B.欧洲商品在美洲倾销C.世界市场进一步得到拓展D.美洲日益走向了衰落21.19世纪末,像标准石油公司这样富可敌国的大企业和大财团,在各个行量出现。人们把他们叫做钢铁大王、石油大王、牛肉大王、电讯大王、铁路大王、金融大王。这说明当时A.科学和技术已紧密结合B.社会生产日趋无序化C.工业生产结构发生巨变D.生产社会化趋势加强22.十月革命胜利以后,新生的苏维埃政府发布了许多法令,取消旧的等级制度,确立男女平等,废除教会一切特权,使教会与国家分离,教会与学校分离。苏维埃政府做法的目的是A.完成民主革命任务B.实现社会风气的好转C.获取广大民众支持D.进行马克思主义宣传23.有学者指出,在德国分裂中,美国充当了分裂的主角,英国积极支持和协助,法国是极不情愿的附和者,苏联则针锋相对地在自己占领区范围内采取相应的行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冷战造成了德国分裂B.分区占领导致战时同盟破产C.德国分裂具有必然性D.德国成为战后美苏争夺焦点24.冷战期间,美国和西欧国家在共同反苏的基础上建立并保持了大西洋联盟式的“特殊关系”;冷战结束后,美欧趋向平等的“正常关系”转变。这一变化反映出A.美国实力日趋衰落B.国际政治新秩序建立C.西欧力量不断增强D.多极化格局的显现25.1979年,被誉为“铁娘子”的撒切尔夫人向选民承诺减税、削减政府机构、限制社会福利、消除通货膨胀,甚至削弱工会权力从而当选为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的当选表明-5-A.国家加强干预经济符合时代需要B.女性议员更受选民的爱戴C.英国企图恢复自由放任经济政策D.英国深受“滞胀”问题困扰26.美国政府的拨款在硅谷地区早期发展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20世纪50—60年代期间,仅美国国防部购买硅谷的芯片就占了其总产量的40%。材料表明当时的硅谷A.见证了新经济的崛起B.使美国在军备竞赛中占据优势C.加速了美国产业升级D.受惠于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27.苏联农业集体化期间,许多农民屠宰牲口,已经被充公的“富农”的牲口由于无人照管而死亡。直到苏联解体,牲畜总数也没有恢复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1913年的水平。材料说明农业集体化A.长期忽视畜牧业发展B.制约了苏联经济发展C.受到国家工业化制约D.降低了人民生活水平28.下图描绘了某国公民对WTO的态度。由此可知A.经济全球化向纵深方向发展B.越来越多的亚非拉国家进入世界体系C.区域经济集团由封闭变开放D.世界格局变化冲击了世界经济旧秩序29.唐英作为中国千年一瓷人,《清史稿·唐英传》中记载他为“汉军旗人”,百余年来,均是此说法。后据《钦定八旗通志》《八旗满洲民族通谱》《清实录》等文献和碑刻、档案等资料,加以考据,做出辩证:唐英系八旗满洲正白旗包衣。这说明,史事判定的依据是A.史料时间的早晚B.君主的明发谕旨C.史证的数量多少D.缜密考证的史实30.20世纪初,报刊评论运用了大量新的外交词汇:国民外交、外交主体、外交方针、外交-6-政策、世界政策、帝国主义、强权、联盟、协约、领海权、领空权、渔业权等等,成为当时中国外交的主流话语。大量外交新词汇的使用体现了当时A.民族意识开始兴起B.外交策略改变C.国人认清列强本质D.外交的近代化二.材料题(共3题,40分)3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刘邦建立西汉政权之初进行了大量的分封,被分封的诸侯国各占一方,并掌握着重要的特权,如制造货币等。这些特权使诸侯国越来越强大,同时也使朝廷与地方的离心力越来越大。他们擅为法令,对抗中央,甚至谋反叛乱……西汉继用秦朝的相制,许多大权都由丞相直接掌握着,严重威胁着皇权。为此汉武帝时期采取了许多措施。——摘编自杨正朝《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认识》材料二汉武帝刘彻在位时期,在秦王朝开始的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基础上,通过加强中央君主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制度,推行中央集权的财经政策和官府垄断重要工商业的专制主义经济制度,确立了具有中国独特专制主义制度特色的制度模式——一体化专制制度。——摘编自张跃《汉武帝时期: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全面确立》(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政治、经济措施。(6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武帝上述措施的主要影响。(6分)-7-32.(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古代中国,中原王朝的统治者和信奉儒家学说的学者都认为,中国是天下的中心,文明的中心,中心之外,便是四夷。国内统治秩序范畴的君臣等级关系,被中国的统治者逐步地运用到了处理中国和东亚各周边国家的活动中。册封与朝贡是最基本的行为模式。蛮夷小国在与中原王朝保持这种特殊关系的同时也可以得到不少的好处,例如经济上的互市贸易、朝贡之后的丰厚赏赐;安全上可以依仗中原王朝的强大实力;政治上得到中原王朝的册封,从某种意义上印证了其政权的合法性与权威性。中原最高统治者也希望通过与周边诸国的封贡关系来建立自身的藩篱和屏障。——摘编自《古代中国外交思想的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碰撞》材料二有研究认为,近代以来,中国被动地卷入世界体系,面对的是不断的失败和挫折,中国对世界问题很少发言。一战爆发后,1917年,中国对德宣战。可以认为,参战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从消极回避到积极参与发生了一个重大转变。参战使得中国获得了加入战后和会的机会,中国能够参加巴黎和会,阐明自己的观点,在国际舞台上出色的亮相,其本身便是很重要的。一战后,中国作为战胜国力图抓住时机争取独立、自主和平等的国际地位,一场场前所未有的争国权的斗争充分表明了北洋政府外交思想与实践已进入新时期。——摘编自《近代中国外交史上一个被忽略的重大转变》材料三1953年斯大林去世后,苏联对外政策流露出寻求缓和的端倪。1954年4月举行了日内瓦会议。日内瓦会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讨论国际问题的一次重要会议。会上,新中国发挥了重要作用。(1)材料一反映了古代中国怎样的外交观念?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这一观念产生并得以维持的原因。(5分)-8-(2)依据材料二,概括北洋政府的
本文标题: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六次周考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5402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