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河南省鹤壁市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四次双周练试题
1河南省鹤壁市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四次双周练试题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40题,共60分)1.《史记·周本纪》称赞周人的先祖公刘“务耕种,行地宜……居者有蓄积,民赖其庆。百姓怀之,多徙而保归焉,周道之兴自此始”。这说明A.周朝实行分封制B.部族兴起与农业发展关系密切C.西周盛行井田制D.周部落重农抑商2.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下图。据此可知,战国以前A.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D.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23.宋代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普遍以兼业的方式从事手工业小商品生产、小商业经营、小雇佣劳动,从而出现小农、小工、小商的三位一体化趋势。这一趋势A.冲击了地主所有制经济B.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C.增强了小农经济的韧性D.制约了农业生产的提高4.汉代帝王及部分近臣下葬用的玉衣形如铠甲,以金线缕结,称为“金缕玉衣”,其他贵族则使用银线、铜线编造,称为“银缕玉衣”铜缕玉衣”。由此可知汉代A.手工业的发达促进了社会层次的划分B.丧葬出现了奢靡浪费的社会风气C.手工业发展与封建礼制相适应D.等级制推动了手工业者技能的提高5.据《后汉书·党锢·夏馥传》载,恒帝时,馥为人所陷,“乃自剪须变形,入林虑山中,隐匿姓名,为冶家庸,亲突烟炭,形貌毁瘁,积二三年,人无知者”,据此可推知当时,A.民营冶铸业已经出现B.豪强地主兼并土地严重C.资本主义雇佣关系形成D.小农经济发展破坏植被6.据《中国陶瓷史》记载:“盖自汉末以来,直至西晋为止……考之史册,陶瓷之业,除一二例外者外,似无多大之进展。”下列技术进步属于这一时期“例外者”之列的是A.青瓷的烧制B.青花瓷的出现C.珐琅彩的成熟D.彩瓷的制作7.清代宁波一带流传有一首民谣,是嘲笑山西商人的:“山西人,大褥套,发财回家哈哈笑,建房置地养老少。山西人,大褥套,挣下银子藏地窖。窖满再难盛,铸成‘搬不动’。不怕贼偷不怕劫,夜夜安心把觉困。”对上述材料理解错误的是3A.清代晋商活动范围较广B.晋商财力雄厚C.晋商受重农抑商政策影响D.晋商推动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8.被孟子称为“贱丈夫”的民间商人,最初是不合法的,不能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他们只能在野外找个土岗,“以左右望”,获取利益。后来,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这一变化反映了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B.民间商人可以取得合法地位C.政府不再监管商业活动D.民间商人推动商业市镇崛起9.市镇与城不同,作为商业中心,市镇联系的对象是四周的乡民。明朝前期,农民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江南地区在原有市镇的基础上,出现了一批新兴市镇,但市镇的分布不能过于稠密,否则就会出现被迫衰退者。这说明明朝前期A.政府对市镇分布进行合理规划B.地域性商帮具有明显的排他性C.闭关锁国使市镇经济陷入停滞D.农业对市镇发展具有双重作用10.明淸时期,不少地区出现了永佃制。佃户经地主许可,也可以转让佃权。当土地转租时,耕地农民既要要向土地所有者交纳“大租”,又要向佃权所有者交纳“小租”。结果,就出现了“一田二主”、“一田二租”的复杂的租佃关系。材料主要反映了A.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B.佃农获得了地主的土地所有权C.局部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D.主、佃之间的人身依跗关系进一步加强11.1745年大臣杨锡绂说,他家乡的米价,在康熙时每石不过二三钱(银),维止时涨到四五钱,现在每石要五六钱。清代米价上涨的主要原因是A.战争破坏了农业生产B.闭关锁国政策的阻碍C.白银大量流入了中国D.粮食大量出口到国外412..宋代关于物的立法,有动产和不动产的区分,其中动产被称为“财”或“物”,不动产被称为“产”或“业”。业主的土地所有权也由单一的所有权派生出永佃权、占佃权等,以及基于土地所有权的典当、抵当等担保物权。这反映了宋代A.民间租佃关系的日益规范B.商品经济的繁荣C.法律注重保护土地所有权D.社会财产观念改变13.清末民初,嘉定东南部“因邻近租界之故,改艺蔬菜以应供求者尤多”,上海县则植马铃薯,“盖自爪哇传来,佐西餐中之肉食”,宝山县则种洋葱“以销售申地,为西餐主要物”。这一现象主要表明A.中国农村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近代农业商品化生产趋势加强C.西方生活方式已成为都市主流D.沿海地区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动14.针对洋务运动,一位清朝官员写道:“窃谓中国欲借官厂制器,虽百年亦终无起色。……如国家欲购枪炮船械机器,均托民厂包办包用,其试不如式者,虽定造亦必剔退,则人人有争利之心,亏本之俱,自然专心致志…以期驾乎西制之上。”这位官员意在强调A.放开民间设厂限制,容易导致人人争利B.政府应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C.洋务运动的出路在于依托民办企业D.洋务运动有望实现全面地超越西方15.某班级兴趣小组以“近代中国的经济”为内容进行探究学习活动。如果为下图选择一个主题,最为贴切的是5A.“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B.“晚清富国强兵的改革”C.“官僚资本主义的产生”D.“民族资本主义的春天”16.下表是晚清政府颁布的部分工商实业方面的法规表,这些法规年代法律法规《商人通例》《公司律》1904年《公司注册试办章程》《商标注册暂拟章程》1906年《破产律》1907年《华商办理农工商实业爵赏章程》6A.标志着重农抑商政策的破产B.促成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C.限制了外国在华企业的发展D.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转型17.1936年3月,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根据国防需要和可能的经济能力,拟定了一项重工业建设计划,预定于三年之内,在中部的湘、鄂、赣等内地建没与国防需要直接相关的重要工业和矿业,奠定我国冶金、燃料、化学、机器及电器工业的基础。这表明A.政府忽视轻工业建设B.国共对峙日趋缓和C.政府为抗战进行战略准备D.工业布局逐步合理18.下表为近代列强在华投资的相关数据统计(摘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卷十二》)其中表中序号①②③所代表的国家依次为时间(年)1840~1895~1911~1927~1937~1945~189519111927193719451949国家①英国②美国日本③数量(万元)8026339556962771196926209647918所占比重(%)82.528.144.237.375.568.1A.英国、日本、美国B.美国、日本、苏联C.英国、美国、苏联D.美国、英国、日本719.19世纪70年代初,生丝、茶叶合计占中国贸易出口总值的近90%,1900年降至38%左右,20世纪初年中国已失去主要丝茶输出国的地位。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中国丝茶竞争力减弱B.清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C.中国小农经济的瓦解D.中国产业结构的变化20.1837年,唐延枢辞去熟练、待遇极厚的买办,任困难重重的上海轮船招商局总办。郑观应致张振勋信解释其原因称“观应前闻唐君景星云,伊昔年由沪返港,其船避风,(洋)船主限每客水一铁壳,约重一磅,日中解渴洗面均在内。唯船中有羊百余头,自然满桶水任其饮,待人不如羊,殊为可恨。”材料反映出洋务派的形成主要是A.因民族自尊受到伤害B.企业巨额利润的吸引C.“商战”思想的影响D.列强对华经济侵略21.下图列出了1645年、1725年、1843年、1865年四个年份上海道台职能的变化情况。此图主要反映了上海道台A.渐变为近代化的行政官员B.职务管辖范围越来越大C.在时代驱动下的被动转型D.逐渐具备近代洋务思想22.下表:1843—1850年间白银与制钱比价波动表年代白银兑换制钱文数指数年代白银兑换制钱文数指数18431656.23123.9318472167.44162.1618441724.12128.9618482299.34172.0218452024.74151.5118492354.98176.19818462208.36165.2218502230.32166.86推动上表白银与制钱比价波动的主要因素是A.清王朝实施银本位制度B.政府镇压农民运动C.民众对制钱需求量增大D.白银大量流向外国23.据统计,从1895-1913年,资本在10万元以上的新建工矿企业全国有549家。1894-1913年,民族资本工业的平均年增长率为15%。这一时期集中在上海的缫丝工业显著发展。这说明A.资本主义对华资本输出明显减少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C.贸易中心开始由广州转移到上海D.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第一个高潮24.某学者认为,1943年和1944年民营工矿企业所得政府贷款占这两年后方民营工矿企业生产总值的和,同一时期政府有关部门为民营工矿企业培训的技术工人达3600人之多。据此可知,他试图论证抗战后期A.政府并未放弃沦陷区工业B.民营企业保障了抗战胜利C.国统区民营企业发展迅速D.国民政府扶植民营工矿业25.20世纪50年代后期,北京市向知识分子发放“高脑油”(高级脑力劳动者补助油)。关于发放的时间和定量,有以下记述:据此可知,关于“高脑油”的发放A.展览的文字介绍真实可靠B.两部经济著作的记述完全一致C.馆藏的原始文件更为可信D.现有史料无法证明其是否实行926.建国后的某一时期,河南焦作市市委、市政府曾出台措施规定:生产队以原高级社的生产小队规模为基础,全市现有生产队2039个,应调整为3270个。最终,全市共退赔土地20726亩,房屋66346间,机器111部,汽马车170辆,牲口1189头,生猪14123头.羊21485只,并赔偿无偿调用劳力损失,群众深表满意。这些措施的出台表明A.土地改革运动存在一定阻力B.农业合作化运动在顺利推进C.国民经济调整工作逐步展开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27.1984年国庆,首都北京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和群众游行。深圳有两辆彩车参加了游行,蛇口工业区彩车上“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从天安门广场响遍大江南北。此口号A.拉开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B.体现了经济特区创新的实干精神C.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标志D.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已经开始28.英国学者雷文斯坦提出了“推拉理论”来解释人口迁移现象,其含义是指“人们之所以从此地到彼地,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原居地的推力,二是迁入地的拉力”。根据这一理论,20世纪80年代,我国掀起了向东南沿海移民的热潮,其拉力主要是A.东南沿海率先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经济发展快B.东南沿海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小,政治经济稳定C.东南沿海设经济特区,率先对外开放D.东南沿海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吸引大量人才29.1959年9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市场形势的回顾和展望”的社论,提到“关系民生最大的粮食零售量,今年上半年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7.9%,比去年下半年增长了30.9%”。这说明A.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B.大跃进造成中国城市人口猛增C.中国市场经济建设成绩斐然D.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粮食短缺30.1984年中央4号文件对乡镇企业的定位:“是多种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支柱,是广大农民群众走向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是国家财政收入新的重要来源”,“是国民经济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国营企业的重要补充”。中央重视发展乡镇企业的主要目的是A.实现农业经营方式的多样化B.加速实现我国工业化战略目标C.加快国家建设资金的积累D.进一步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031.1956年,毛泽东在谈到上海出现的地下工厂时指出:“要使它成为地上(工厂),合法化,可以雇工。现在做衣服要三个月,合作工厂做的衣服裤腿一长一短,扣子没眼,质量很差。最好开私营工厂,同地上的(工厂)做对手,还可以开夫妻店,请工也可以。这叫新经济政策。”这说明当时A.三大改造已经完成B.主张不同经济成分进行竞争C.私营经济优于国营经济D.利用资本主义恢复国民经济32.从1979年到1992年,我国国家统配物资品种由256种减少到19种;国家计划收购和调拨的商品由65种减少到15种;在工业生产中,国家计委下达的指令性计划产品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95%以上下降
本文标题:河南省鹤壁市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四次双周练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5416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