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四川省遂宁市射洪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1-四川省遂宁市射洪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第I卷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瞿秋白曾作为记者于1920年8月访问苏俄,其后他在《赤都心史》中写道:“实际上‘粮食均配法’,收取农民出产物之全量,为近时西伯利亚以及其余各处农民反抗的真因--这种风潮,我们到莫斯科时已经很甚。”为解决这一问题,苏俄推行的政策是A.改收粮食税B.农业集体化C.余粮收集制D.大规模垦荒【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实际上‘粮食均配法’,收取农民出产物之全量”可知当时苏俄实行余粮收集制,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引发了农民的不满。随后列宁推行新经济政策,农业上改收粮食税来解决,A选项符合题意。农业集体化是20世纪30年代斯大林实行的政策,与题干时间不符合,B选项排除。余粮收集制是造成农民不满的主要原因,C选项排除。大规模垦荒是20世纪50年代赫鲁晓夫时期推行的政策,与材料时间不符合,D选项排除。2.1933年苏联杂志《为了工业化》写道:“美国的商业和科学与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相结合,在三四年内已经产生了巨大的效果……”。下面对“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理解正确的是A.制定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制定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方针,实施五年计划C.实行新经济政策D.打破了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933年苏联在斯大林模式下,制定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方针,实施经济建设五年计划,快速实现工业化,B项正确。战时共产主政策的实施是1919年-1921-2-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新经济政策的实行是1921年,至列宁逝世而中止,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D项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关键信息“1933年”“美国的商业和科学与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相结合,在三四年内已经产生了巨大的效果”等,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3.苏联的钢铁产量在1938年则仅次于美国和德国,成为世界第二大产钢国。但当时各大国在世界制造业产量中所占的相对份额是:美国为31.4%,德国为12.7%,英国为10.7%,苏联则为9.0%。这反映出A.苏联新经济政策成果显著B.美德等国深受经济危机打击C.苏联新经济模式结构畸形D.德国工业生产开始超过英国【答案】C【解析】【详解】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是在1925年之前,故排除A项;美、德钢产量和世界制造业产量的份额均为前两名,无法体现美德等国深受经济危机打击,故排除B项;苏联钢产量仅次于美、德,但在世界制造业产量中的份额却低于美、德、英,说明苏联过分追求钢产量的数额,经济模式畸形,故选C项;从世界制造业产量份额无法推断德国工业生产开始超过英国,故排除D项。【点睛】苏联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是由于斯大林模式的实行,通过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模式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迅速跃居为世界工业强国。但这种模式也造成了苏联经济的畸形发展。4.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下列选项能表明其“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的是()A.对工业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扩大地方权力B.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摆脱个人崇拜泥淖C.推行“新经济体制”,企业获得独立自主地位-3-D.推行“加速发展战略”,以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赫鲁晓夫改革。依据所学可知,“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表明赫鲁晓夫推进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指改革没有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桎梏。分析选项,A符合题意;B项错误,赫鲁晓夫也陷入个人崇拜泥淖;C项为勃列日涅夫改革的举措;D项为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5.有人曾形象地如此比喻:各国到世界市场来做生意,①为这个市场建立了一个做生意的基本准则,②解决了双方货币认可汇率问题,保证公平交易;如果成员国经济复兴与建设出现困难,可以向③申请贷款,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④的规定对所有成员有严格的法律约束。①②③④分别代表的应是A.关贸总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贸组织、世界银行B.关贸总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贸组织C.世贸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贸总协定、世界银行D.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贸组织【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①为这个市场建立了一个做生意的基本准则,反映了关贸总协定的特点;②解决了双方货币认可汇率问题,保证公平交易,反映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作用;③如果成员国经济复兴与建设出现困难,可以申请贷款,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反映了世界银行的职能;④的规定对所有成员有严格的法律约束,反映了世贸组织的特点。因此选B。考点: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关贸总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世贸组织6.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快,全球性和地区性的国际组织纷纷建立。下列标志所代表的组织按其成立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4-A.②①③④B.②③①④C.③①②④D.③②①④【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①为北美自由贸易区,它成立于1992年,②为亚太经合作组织,它成立于1989年;③为欧洲联盟,它成立于1991年,④为世界贸易组织,它成立于1995年,故正确顺序应为②③①④,B项符合题意,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7.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有了新的发展。下列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是A.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差距日益缩小B.资本主义经济长期处于萧条状态C.西方政府对经济实行“自由放任”政策D.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同时加强【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的世界经济形势是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同时加强,二者并不冲突,因此D选项正确,符合题意;在二战以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差距不是日益缩小,而是加大,A说法错误;二战结束后到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出现了“黄金时代”,因此,B项说法违背史实;自由放任政策在罗斯福新政以后就逐渐被资本主义国家所抛弃,所以C项也是违背史实的。-5-8.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贸易及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才真正进入全球化时代,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A.跨国公司和各种国际组织的推动B.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C.全球范围内对市场经济的普遍认可D.交通和通讯技术的进步【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知识点,旨在考查解读材料、准确归因的能力。正确解答本题,要注意明确题干“根本原因”要求,避免答非所问。紧扣题干信息“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田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B项符合题意,正确;A项只能够是重要原因,排除;C项也是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D项实际上从属于B项,排除。故选B。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经济格局·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概况及影响因素9.杨宽在《战国史》中写道:“‘士’原是贵族的最低阶层……由于经济和政治的变革,文化学术相应地发生变革,得到进一步发展,士就大为活跃起来……”这A.推动了思想上的“百家争鸣”B.有利于儒学独尊地位的形成C.有利于程朱理学的发展D.推动了科举制度的改革【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的壮大为私学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师资条件,为私学创造了成熟的文化环境,有利于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的繁荣,促成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儒学独尊地位的形成是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与战国时期“士”阶层的活跃无关;C选项错误,程朱理学出现在宋代,与战国时期“士”阶层的活跃无关;D选项错误,科举制度开始于隋朝,与战国时期“士”阶层的活跃无关。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6-10.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通过叙述古代儒者借古讽今,借古代帝王的贤明来批判现实,以达到自己的政治诉求。儒者的这种做法目的就是以此希望君主贤明,社会安定和谐,因此C选项正确。自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现实政治主要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因此A选项错误;B选项材料中没有反映;儒者主张复古不是他们的真正目的,仅仅是一种政治手段,因此D选项错误。【考点定位】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儒者的政治诉求11.《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墨子》中的“圆”“直线”“正方形”“倍”等定义和农业有关,杠杆原理、机械制造等和手工业有关,这是先秦时期劳动人民在农业、手工业等领域总结的劳动成果,是劳动人民智慧的反映,故C项正确;墨子的科技成就是墨家独有的,没有吸收其他各家的思想,故A项错误;中国古代传统科技一直就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故B项错误;墨家代表的是小生产者的利益,其成就体现不出贵族阶层的旨趣,故D项错误。点睛:对古代科技的考查彰显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考查了历史学科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清楚中国古代传统科技“重经验、重实用”的特点。本题中的D项容易误选,应结合墨家代表的阶级利益考虑。-7-12.在对待天人关系问题上,孔子重人事,轻鬼神;孟子、荀子分别主张“天人合一”“制天命而用之”;韩非子主张无神论;墨子提出人定胜天的“非命”观点。这表明当时A.唯物思想初步形成B.百家争鸣局面开始出现C.人的主体意识增强D.思想合流趋势愈加明显【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孔子、孟子和荀子以及韩非子、墨子等人在对待天人关系问题上有共同的社会价值观念,都强调人的主体意识,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人的主体意识增强,没有体现唯物思想的初步形成,A项错误。材料强调人的主体意识增强,没有体现百家争鸣的局面的信息,B项错误。材料反映在对待天人关系问题上的,思想家们的主张存在相似的地方,但不能说是思想合流趋势愈加明显,D项错误。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中思想的主张,然后找出其共同之处即可知道是“人的主体意识增强”。13.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里的“儒术”指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B.正统的孔孟学说C.糅合了道家、法家等学说的儒学D.儒家学说与权术【答案】C【解析】材料中的“儒术”指董仲舒糅合了道家、法家等学说的儒学,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是魏晋时期的儒学而非汉代的儒学,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这里的“儒术”不再是正统的孔孟学说,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权术属于法家的,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14.关汉卿代表作《窦娥冤》中有这样的情节:窦娥因冤屈被处斩,当时虽是六月,却天降大-8-雪,此后当地三年大旱无雨。这一剧情蕴含的传统文化观念是A.以民为本B.天人感应C.忠孝节义D.安土重迁【答案】B【解析】【详解】以民为本就是重视人民、“保民而王”的思想,排除A;题干反映大自然的相关现象与统治者制造的冤屈的关系,这很明显体现了天人感应的思想,故选B;忠孝节义是儒家伦理道德,材料没有体现,排除C;安土重迁意思是安于本乡本土,不愿轻易迁移,指在一个地方住习惯了,不愿轻易搬迁,形容留恋故乡,材料没有体现,排除D。15.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
本文标题:四川省遂宁市射洪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5561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