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新疆石河子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新疆石河子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考试范围:必修一第一至第四单元;考试时间:90分钟;考试分值:10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一、单选题(本大题30小题,每一小题2分,共60分)1.《礼记•表记》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尚书》认为商汤伐桀是“有夏多罪,天命殛之”。这说明商朝政治的特点是A.以血缘关系为纽带B.实行“家天下”制度C.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D.科学宣传、信仰自由2.据《史记》记载:商代自中丁以后,废嫡而立其他弟子,“弟子或争相代位”,商朝出现了九世之乱,同时也出现了“诸侯莫朝”的局面。这从侧面说明A.嫡长子继承制有利于社会稳定B.商朝王位继承未形成固定制度C.商代注重对嫡长子才德的培养D.嫡长子继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3.《孟子•离娄上》说:“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礼记•大学》说:“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材料体现的理念是A.中央集权B.官僚政治C.君主专制D.家国一体4.许多学者认为,秦朝的建立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官僚政治”的最基本特点应该是A、颁布《秦律》,以法治国B、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C、丞相掌握大权D、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系统5.《后汉书•左雄传》记载:“请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诸生试家法(经术),文吏课笺奏,副之端门,练其虚实,以观异能,以美风俗。若有茂才异行,自可不拘年齿。”材料反映东汉时期A.规定察举年龄必须在四十岁以上B.改变了单凭以德选拔人才的标准C.确立以孝廉来甄别人才的制度D.人才选拔任用制度已趋于成熟6.每年高考后,一个省一个分数线和“本地化”特色高考录取制度总会成为吐槽主题。其实这种类似技“分地而取”的原则,可以追溯到唐代之后,那时由于南北政治,经济差距拉大,导致科举结果南北中试者人数失衡。为此统治者在科举制中开始实行“南北卷”,南北分开录取。南北卷的做法:A.体现了科举制的客观公正性B.典型体现了封建专制制度的专制性C.维护北方衰落士族的地位D.其合理性在于能促进民族融合和维护国家统一7.元代以前,中国主要以“山川形便”来划分行政区,行政区的自然属性与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较强,容易产生割据局面。从元代开始,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削弱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主要目的是A.采用了传统的地方分权制度B.尽量缩小行省的管辖区域C.利用山川形势制约地方势力D.依据山川走势划分行省辖区8.《清会典》记裁:“每日钦奉上谕,由军机处承旨,其应发钞者,皆下于阁。内外陈奏事件有折奏,有题本,折奏或奉朱笔,或由军机处拟写随旨题本,或票拟钦定,或奉旨改签,下阁后,谕旨及折奏则传知各衙门钞录遵行。”这说明A.军机大臣拥有一定决策权B.内阁变成军机处下属机构C.军机处、内阁的分权制衡D.内阁变为传递文件的机关9.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中国政治之长进,即在政府渐渐脱离王室而独立化,王室代表贵族特权之世袭,政府代表平民合理之进退,而宰相为政府领袖,君权、相权,互为节制。”若此观点成立,则与之相背离的朝代是A.秦、汉B.明、清C.隋、唐D.宋、元10.1787年,陕西巡抚在奏折中称西藏达赖喇嘛的使者为“夷使”,乾隆帝斥责:“‘夷使’字样,甚属错谬。国家中外一家,况卫藏(今西藏地区)久隶版图,非若俄罗斯之……以外夷目之者可比。”这说明乾隆皇帝A.对大臣的思想严密控制B.强调对西藏的主权管辖C.通过外交解决中俄争端D.“华夷之辩”的观念消失11.一个公民在雅典城市中心树立起一匹马的雕像和一块石碑作为纪念:“迪菲勒斯的儿子安特米恩谨以此献给诸神,他已经从‘劳工级’上升至‘骑士级’。”这说明古希腊的雅典A.公民的职业经常发生轮换B.家世决定公民政治地位C.神权与城邦政治高度结合D.公民的等级存在流动性12.法国古典学家库朗热的《古代城邦》中写道:“雅典公民并不是自己财产的主人,当他拈阄时被指定要造一艘船,或建立一支戏剧歌队时,他必须毫无保留地贡献自己的财富;他不是自己身体的主人,因为三十三年间他必须服役于国家;他不是自己言语和情感的主人,因为任何人都可以随时审判他是不是合格的公民;他也不是自己意识的主人,因为他必须信仰国家的法定宗教,参与祭祀,他不能相信只有一个神……”由此可知,当时雅典的A.雅典民主实行集体民主B.雅典公民无私有财产C.雅典没有建立良性的政党政治D.雅典法律和宗教与社会习俗关系密切13.在古罗马人的意识中,总有法与法律之分。法指向公正、自然和神意,法律则包括“限制和禁令”。西塞罗说:“如果某个规则不应当被确定为法,确认该规则的法律则是无效的”。根据西塞罗的观点,罗马的法律A.是平民与贵族斗争妥协的产物B.以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为基本原则C.是社会道德与法律规则的综合D.具体内容包括自然法与人定法两部分14.《十二铜表法》规定妇女无权将财产留给儿子或女儿;公元前169年,法律规定,财产超过十万塞克斯特的富人不能指定女性为继承人;公元前18年,法律规定,有三个孩子的母亲拥有管理财产的权利。由此可知A.歧视女性是罗马法的立法原则B.罗马法对社会发展具有适应性C.女性在家庭中逐渐居于主导地位D.维护有产者利益是罗马法的使命15.著名法学家江平认为:“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发展,中国的法律制度和法律观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罗马法精神在中国的复兴,私法精神在中国的复兴,人文主义在中国的复兴。”下列对罗马法精神在中国的复兴的理解和认识正确的是A.市场经济的法律制定者首先应复兴西方古典法律制度B.从强调统治阶级意志本位到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本位C.权利自主的经济本位应完全服从于国家至上的国家本位D.立法从罗马法的经验主义为基础到借鉴出“摸着石头过河”16.“光荣革命”后,对议会而言,行政权的执行并不是它的职责所在,在国王无力亦无意于绝对行使这项权力的时候,内阁便登上了政治舞台。内阁的出现在国王与议会之间建立了沟通的桥梁,并在国王与议会之间的作用愈发重要。可见,英国内阁的形成A.解决了国王与议会之间的矛盾B.增强了议会对国王的控制力C.使议会取得了对行政权力的监督权D.适应了英国宪政发展的需求17.1840年英国议会以271票对262票通过了侵华战争的拨款,维多利亚女王最终同意对华宣战,因此有人认为“1832年的议会改革是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催化剂”,下面最能支持这个理论的依据是1832年议会改革A.缓和了资产阶级间矛盾B.提高了女王的政治权威C.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席位D.有利于英国政局的稳定18.美国国会于1791年又通过了宪法的十条修正案。包括:信仰、出版、集会、示威的自由;携带武器的自由;军队不得进人民房;免于不合理搜査与扣押;正当审判程序、一罪不再理、无罪推定、征用私产需赔偿;禁止过度严厉的刑罚和罚款;宪法未赋予政府的权利都属于各州和人民等等。1791年宪法修正案的突出特点是A.理清了联邦政府与各州的权利关系B.美国宪法的民主共和性质得以加强C.保障了基本权利和免于恐惧的自由D.以明确的条文对公共权力进行限制19.托克维尔指出:“假如美国总统犯了叛国大罪。这时,先由众议院弹劾总统,接着由参议院宣布罢免他的职务。然后他才到陪审团出庭受审,只有陪审团可以剥夺他的自由或生命。”据此,托克维尔强调美国A.总统受到国会和法院制约B.三权分立体制已发展完善C.政治审判的程序较为严格D.最高司法权集中于陪审团20.柏克在《法国革命论》指出:“1793年末,几乎全法国的教堂都被关闭或改成了‘理性庙’;行政命令各色人等一律以‘公民’相称;激进的妇女在菜市、路口巡视,强迫其他妇女一律穿长裤、戴红帽……革命者陷入到一种‘民主的专制’的泥潭”。这表明A.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B.法国实现了社会领域的平等C.革命使人民获得民主权利D.革命一定程度上背离了自由原则21.法国1887年颁布的《纪念物保护法》要求国家对国家利益相关的历史纪念物进行保护;1913年颁布的《历史文物法》要求国家对从历史或艺术角度符合公共利益的建筑进行列级保护,有的私人建筑甚至可以不经产权人的同意进行征收。这些做法A.阻碍法国城市化进程B.与民众生活有机结合C.意在增强民族自豪感D.注重彰显城市的个性22.英国著名的历史学家秦勒曾经这样评价一个国家:“他的历史是一部充满绝对的历史,在这部历史中,什么都有,就是没有中庸和节制,在一千多年的历史中,他们什么都经历过了,就是不知道什么是温和的人生。他们曾经征服了欧洲,同时自己也成为受到人奴役的无助的受害者:他们享受过空前的自由,然而也受过空前的专制政权和压迫。他们向人类贡献了最具穿透力的哲学家、最具思想性的音乐家,然而也滋生了最无赖和最残暴的政治家。”这个国家应该是A.英国B.德国C.法国D.美国23.鸦片战争前,包世臣指出:小民计工授值皆以钱,而商贾转输百货则以银,其卖于市也,又科银价以定于钱数,是故银少则价高,银价高则物值昂;又民户完赋亦以银折,银价高则折钱多;(于是)小民重困。依据材料可推知A.鸦片走私影响到民众的生活B.银贵钱贱导致小农经济瓦解C.白银开始成为主要流通货币D.商品经济发展获取优越条件24.《南京条约》第十一条规定:议定英国住中国之总管大员,与大清大臣无论京内、京外者,有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英国属员,用申陈字样,大臣批复,用札行字样;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若两国商贾上达官宪,不在议内,仍用禀明字样为着。该条款反映出A.英国尚未扭转官方交往劣势B.中国传统华夷观念有所改变C.中英条约签订以平等为前提D.清廷彻底放弃闭关锁国政策25.《中国纪事》评价某一事件:“他们给予民众的惊慌比给予统治者的惊慌还要厉害……除了改朝换代以外,他们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他们的全部使命,好像仅仅是用丑恶万状的破坏来与停滞腐朽对立。”该事件是A.太平天国运动B.戊戌变法C.洋务运动D.辛亥革命26.1900年杨村战役之后,因为遭到聂士成率领的聂军抵抗之顽强,西方甚至有记者认为“这场战争已经无法取得胜利。”俄国记者扬切韦茨基在其《八国联军目击记》中描述天津战役时写道:“整整五个小时联军都被中国人的炮火压在泥里动弹不得”。下面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A.西方记者的报道夸大其词,目的是想推卸责任B.西方记者的报道是第一手史料,最为真实C.以上史料反映出清朝近代化努力取得部分成效D.历史研究应主要借鉴外国学者的研究成果27.罗荣渠的《现代化新论》认为:“辛亥革命使无所不包的普遍王权的一元结构突然解体后,不但没有产生出一个现代型国家,而是分裂出大大小小的传统型权力中心,形成严重的政治权威危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A.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B.儒家伦理纲常的价值体系没有被打破C.中国社会结构没有重新分化组合D.帝国主义国家分别扶植各自的代理人28.甲午战败之后,满族人士寿富、盛昱等人的言论已超越“满汉畛域”,呼吁各民族团结御侮;民国建立后,人们有意识使用“中华”一词来命名各种事物,政党、团体等都是如此;五四时期,“中华民族”概念更是贯穿于言论和行动中。这体现了A.近代思想与社会政治具有联动性B.满汉民族差异完全消失C.政权变更促进了民族认同感D.资产阶级政党主导了思想的变迁29.2017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80周年当天,网络上两张图片感动了大多华人;据图可知A.中国捍卫历史真相守护世界和平B.日本行违背国际人道主义精神C.抗战胜利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抗战胜利保障30.中国学者编写出版了“社会变迁与百年转折丛书”:《1840年被轰出中世纪》、《1860年巨痛与自强》、《1895年大梦初醒》、《1901年慈禧太后的革新令》、《1937年大灾难与大牵手》等。以上书名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变迁的共同点是A.与战争的影响紧密相关B.始终贯穿政体改革主线C.从局部地区扩散到全国D.突变和渐变交错地进行第II卷(共2
本文标题:新疆石河子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5573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