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山西省运城市空港新区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1-山西省运城市空港新区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1.资料甲:“在每州设置大中正,郡县设小中正,中正官以在中央任官的本处人充任。郡县中正官评定本地人的等第,作为政府用人授官的准则。”资料乙:“为摧毁门阀,拔擢人才,故特准士人自行报名,参加策试,及第者得任官职。”资料丙:“令天下郡国每年举孝子、廉吏各一人;孝廉之举,遂成定制。”资料丁:“题目囿于四书五经,文章须依八股形式,造成士人只读闱墨制义的风气。”上述四段资料,是中国历代选拔官僚的方法,请依实施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A.甲乙丙丁B.甲丙乙丁C.丙甲乙丁D.乙丁丙甲【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材料可知,甲是九品中正制,乙是科举制,丙是西汉时期是察举制,丁是明清时期的科举制。所以答案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2.网上书店介绍易中天《帝国的终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批判》一书的内容时说:“这是一个帝国制度不断成熟、完善的过程,它表现为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秦创郡县制,汉因之;隋创科举制,唐因之;宋创文官制(文臣将兵制),明因之;明创阁臣制,清因之。”就此,同学们展开了讨论:甲: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乙:秦朝开创的郡县制奠定了中国古代管理地方的基础丙:隋朝开始形成的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丁: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标志着内阁的出现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A.乙丙对,甲丁错B.甲丙对,乙丁错C.甲乙错,丙丁对D.甲乙对,丙丁错【答案】B【解析】-2-【详解】郡县制是战国时期出现的,秦朝是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所以乙错误;明成祖时设立内阁,所以丁错误。甲和丙说法都是正确表述,故B项正确;A、C和D项错误。3.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而径自封拜官职,因心怯,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以“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这表明A.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权力高于皇权B.唐朝中枢机构的行政决策具有民主性质C.唐中宗时期皇权有所弱化D.国家制度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力【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三省六部制背景下,皇权与相权的关系。三省六部制度的实施,加强了皇权,故A项和C项是错误的。三省六部制下,行政决策方面皇权与三省之间有一定的制约关系,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但不是“民主”政治的体现,故B项不正确,D项符合题意。【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三省六部体制的运行对唐代政治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从材料中不难发现三省六部体制对皇权的专制仍然具有很大的制约作用,这也成为其在唐代以后逐渐走向没落的重要原因。【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4.《礼记》记载:“殷人称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则提出“天命廊(无)常,惟德是辅”,周公营说,“民之所欲,天必从之”。这说明西周统治者的政治观念是A.重视民心向背B.宣扬君权神授C.实行等级制度D.依赖家族关系【答案】A【解析】-3-【详解】材料“天命靡(无)常,惟德是辅”“民之所欲,天必从之”表明西周统治者虽然重视天命,但统治者认为,民心所向会影响天命所归,因而重视民心的向背,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君主权力的来源,故B项排除;材料未体现社会等级秩序,故C项排除;材料未体现家族关系,故D项排除。5.平遥古城的古民居是具有自足封闭色彩的典型的北方四合院;徽州古村落聚族而居,以宗祠为中心来营建民宅、园林、牌坊等。这些建筑形式蕴含的民族文化的共同特性是A.与自然环境契合B.天人合一的理念C.安土重迁的观念D.家族中心的传统【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典型的北方四合院”“以宗祠为中心来营建民宅、园林、牌坊”说明注重家族为中心的宗族观念,故D项正确;A不是材料中体现信息;天人合一属于西汉时思想,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错误;安土重迁不符合材料中主旨,故C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6.有学者认为隋唐时“三省长官都是丞相,互不隶属,共同对皇帝负责,从而有效地牵制了丞相的权力。”材料反映了A.集体决策机制形成B.三省之间相互牵制C.早期民主思想产生D.专制皇权有所削弱【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三省长官都是丞相,互不隶属,共同对皇帝负责,从而有效地牵制了丞相的权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三省之间互相牵制,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共同对皇帝负责,从而削弱了相权,加强了君权。故选B项。-4-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7.曹魏时期,曹丕命陈群选拔“德充才盛”、“有识鉴”之人担任中正,按照“家世、道德和才能”三条标准,选拔“俊秀之士”,一时间“儒雅并进”。由此可知当时A.古代选官制度的标准不断变化B.古代选官制度有利于中央集权C.九品中正制被世家大族所操控D.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德才并举【答案】D【解析】由材料“按照‘家世、道德和才能’三条标准,选拔‘俊秀之士’,一时间‘儒雅并进’”得知,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是德才并举,故D项正确;材料所述选官制度只是曹魏一个时代的,没有其他时期的制度作比较,看不出选官的标准变化,故A项错误;九品中正制下,选拔官吏的权力掌握在地方的中正官手里,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B项错误;九品中正制被世家大族所操控的局面的出现,是在魏晋南北朝后期,故C项错误。8.西欧中世纪,“我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众多大领主分封的中小贵族可能会不接受最高王权的管辖。类似的情形,在我国西周时期A.可能出现,周天子通过层层分封间接控制天下B.可能出现,地方百姓只服从自己宗族长的管理C.不可能出现,周天子对臣属具有绝对的控制权D.不可能出现,周天子与臣属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我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众多大领主分封的中小贵族可能会不接受最高王权的管辖”可知,反映以土地关系为纽带的领主和附庸之间的臣属关系遭到破坏的现象;结合所学可知,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形成以土地关系为纽带的等级关系,到西周后期随着周天子权威的削弱,诸侯势力的增强,,这种关系遭到破坏,A项正确。B项“地方百姓只服从自己宗族长的管理”的说法错误,排除。CD项“不可能出现”的说法错误,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A。-5-点睛:解题的关键是对“我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众多大领主分封的中小贵族可能会不接受最高王权的管辖”的分析,结合分封制的相关知识即可得出答案。9.下图为清光绪年间的一张“廷寄”,即由军机处直接寄发的有关机密重务的皇帝谕旨。“曰马上飞递者,不过日行三百里;有紧急则另判日行里数,或四五百里,或六百里,并有六百里加快者。……自有廷寄之例,始密且速矣。”“廷寄”制度反映了A.军机处的设立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军机处的设立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C.军机大臣地位高,掌握了国家的决策权D.军机处成为加强专制皇权的工具【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军机处直接寄发的有关机密重务的皇帝谕旨”“或四五百里,或六百里,并有六百里加快者”中可以看出,军机处的设立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所以答案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军机处【名师点睛】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积极影响:①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巩固。②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③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政治保障;消极影响:①君主专制,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容易出现暴政;②官吏惟上是从,助长官场因循守旧之风;-6-③造成官僚机构的膨胀,官僚主义、贪污盛行;④造成个人自然权利的流失,近代民主共和制度的建立缺乏社会基础,妨碍社会进步等。10.在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着“皇权”和“相权”的矛盾和冲突,为解决这一矛盾,各个朝代采取了许多措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汉武帝频繁任免丞相,改变丞相位尊权重的传统B.汉武帝破格选用身份低微的士人,形成“中朝”官僚机构C.唐朝时期设立三省,分散丞相权力D.宋代设立参知政事,废除丞相【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之,宋代设立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来分割相权,但并未废除丞相,故D项符合题意。汉武帝为改变丞相位尊权重的传统,频繁任免丞相,且还破格选用身份低微的士人,形成“中朝”官僚机构,以抗衡“外朝”,故AB两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唐朝时期设立三省六部制,将相权一分为三,分散了丞相的权力,故C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11.嘉庆帝亲政之初,认为凡事“必专责之军机大臣,则其权过重”,与“乾纲独断”的家法不符,强调军机大臣不过“承旨书谕”而已,皇帝并非“将臣工翊赞之职尽责此数人”。这表明嘉庆帝认识到A.必须责罚军机大臣B.军机处有利于皇帝高度集权C.军机处应予以撤销D.军机处可能给皇权造成危害【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则其权过重”“与‘乾纲独断’的家法不符”“强调军机大臣不过‘承旨书谕’而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嘉庆帝认为军机大臣权重,并强调军机大臣只是奉旨行事,反映出嘉庆帝认识到军机处的危害,即可能对皇权造成危害。故答案为D项。A项,材料并未体现出来要惩罚军机大臣的意思,排除;B项,该项表述是军机处的作用,与材料中-7-皇帝认为军机大臣权力过大可能威胁到皇权内容不符,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撤销军机处的内容,排除。【点睛】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12.钱穆在评价科举制度时说:“必有大批应举人,远从全国各地,一度集向中央,全国各地人才,都得有一次之大集合。不仅政府与社会常得声气相通,即全国各区域,东北至西南,皆得有一种相接触相融洽之机会,不仅于政治上增添其向心力,更于文化上增添其调协力。”钱穆意在强调科举制度A.维护了社会公平B.有利于专制统治C.促进了文化融合D.加强了民族团结【答案】C【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科举制的影响,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材料中“不仅于政治上增添其向心力,更于文化上增添其调协力。”可见作者强调的是科举制度在文化上作用,所以正确的是C项,排除ABD项。13.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结合所学“西周分封制”的知识,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晋国是姬姓封国B.晋燕两国可以通婚C.晋宋两国可以通婚D.秦燕两国可以通婚【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晋燕两国均是姬姓,不可以通婚,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8-确;晋国是周成王弟叔虞的封国,所以晋国是姬姓封国,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晋宋两国不同姓,晋宋两国可以通婚,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秦燕两国也不同姓,也可以通婚,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14.古代雅典公民法庭组建的一般程序为:首先由九名执政官和一名司法书记员抽签产生有个公民法庭分别审理各类案件,再拍签选举具体的审判集体;其次抽签选举审判集体的主席,最后决定具体的分管工作人员。该组建程序A.有助于吸收普通公民参加审判B.说明执政官实际执掌司法权力C.有利于保险雅典司法话动公正D.体现了公民法庭应对平民负责【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雅典公民法庭组建的一般程序内容可以看出,该程序有利于保证雅典司法活动公正,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审判状况,故A项错误;材料涉及的雅典公民法庭组建的一般程序,没有体现执政官的权力,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公民法庭应对平民负责的信息,故D项错误。15.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中指出:“理论上讲……作为雅典公民的男子不能与外国女子结婚,不管她们是出身于雅典盟国的贵族之家,还是居住在当地的迈提克(
本文标题:山西省运城市空港新区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55849 .html